1958年金門陣地遭遇炮擊,蔣介石為何不擔心,反而高興地大笑?

2021-01-20 歷史的寶庫

在福建海灣,有一座金門島,和廈門一樣,金門靠近大陸,卻又四面環海,獨特的地理位置,讓它擁有美麗的風景。可是,在解放戰爭中,金門海戰卻讓我軍大失所望,這是人民軍隊第一次嘗試海戰,為後來吸取了寶貴的經驗。不過,金門一直被蔣介石集團控制,它甚至成為了中華民國口中的福建省省會。

失去了大陸,蔣介石最為看重金門,在他的命令下,國民黨悍將胡璉曾在此拼死抵抗,金門距離臺灣遙遠,每隔一段時間,必須要有軍艦輸送補給,否則,島上的國軍難以生活。實際上,1950年3月,在韓先楚上將的帶領下,我軍強渡瓊州海峽,並順利拿下了海南島,至此,我軍掌握了豐富的渡海經驗,上級對此也有所籌劃。

金門畢竟是彈丸之地,只要上級下發戰鬥命令,一日之內,我軍即可拿下。可是,偉人卻遲遲不願動手,在地圖上,這也成為了醒目的一點。時間一晃過去了8年,一個重要時機來臨了,退守臺灣之後,蔣介石如坐針氈,他幻想著反攻大陸,眼看著大陸的日益強大,希望卻一天天破滅了,八年過去,一切再無翻盤可能。

這個時候,美國人對蔣介石也失去了信心。自杜魯門總統就職之後,美國政壇發生了巨大變化。二戰結束,美蘇爭霸局面形成,隨著在各地勢力的削弱,美軍不得不進行戰略防禦,面對強大的蘇聯,他們也不願意正面觸碰。當時,美國第七艦隊一直駐紮臺灣,作為代理人,蔣介石屢屢遭到脅迫,在一些重大議題上,國民黨甚至形同虛設。

隨著政治地位的不斷降低,蔣介石心中清楚,自己再也回不到從前了,儘管派出了許多遊說隊伍,臺灣並沒有引起美國高層的重視,一些美軍將領直接表示,臺灣就是一艘永不沉沒的航母,只要部署得當,他們就能夠牽制大陸。漸漸地,在島內,一些國民黨要員也抱有此類想法。

可如此一來,美國人就是有意要分割中國,這是大陸和老蔣都不能允許的。在美軍頒布新的軍事條例之後,一些明眼人一下子看出了端倪,原來,美國人故意在一些涉臺條款上含糊其辭,其中關於金門島的問題,更是尤為突出,美國人不斷施壓,他們要求蔣介石撤走金門駐軍,為了那麼一塊地方,根本不值得興師動眾。

實際上,金門的政治意義遠遠大於其它,這是兩岸聯繫的樞紐,任何人都別妄想切斷,只要金門還在,臺灣就會在中國版圖之中,在這背後,一個巨大的陰謀明顯浮現。1958年,在上級的決議下,由葉飛將軍主導,一場針對金門的炮擊展開了,一時之間,火光沖天,炮聲隆隆,從福建海灘飛馳而來的炮彈砸落金門,國民黨的防禦重地被個個擊破,大批士兵受傷。

收到金門炮擊的消息後,老蔣不但沒有憂慮,反而感到高興,他繼續派兵增援金門,並部署了更牢固的防禦。對外,他則高調宣稱,這是大陸進攻臺灣的前序,國軍不會退讓半步,之後,國軍艦艇和護航美艦一同開拔,這個時候,解放軍炮兵繼續轟擊。"只打蔣艦,不打美艦",按照這一要求,我軍狠狠反擊。

之後,三艘蔣艦被擊沉,其餘美軍艦艇則灰溜溜地逃跑了,僅此一戰,金門問題又登上了臺灣的各大報紙,蔣介石重新整組黨內,並加強了和大陸的聯繫,在國軍內部,很多通美之人遭到嚴懲。此後21年,金門戰事從未間斷,採取"打而不登,封而不鎖"的策略,沿岸炮兵交替轟擊。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讓臺灣方面補充資源,我們還採取了"單打雙不打"的方針。碰上過年過節,兩邊一同慶祝,到了七十年代,我軍不再炮擊軍事陣地,而是轟擊海灘。之後,我們也陸續打了很多空包宣傳彈。1979年,中美正式籤署了建交協議,在臺灣問題上,美國政府也明確了"一個中國"方針。

就這樣,我們的擔憂終於不在了,金門炮擊正式停止。彼時,蔣介石早已去世四年,我們才明白,21年前,他和大陸一起在全世界面前演了一出大戲。兩岸統一必將成功,任何域外勢力都別想阻擋,從民族角度來說,任何炎黃子孫都有此責任,對於未來,讓我們拭目以待。

相關焦點

  • 1958年蔣介石和大陸聯手,「導演」了一出大戲,「騙」了世界21年
    1958年8月23日,隨著毛偉人一聲令下,福建前線的解放軍炮兵萬炮轟鳴,炮彈如暴雨般的落到了金門國民黨軍的陣地上,放眼望去,對岸的金門陷入一片火海和硝煙當中
  • 1958年解放軍炮擊金門的真實原因探析
    1958年8月23日17:30左右,人民解放軍3萬多發炮彈齊發,猛烈炮擊當時國民黨控制下的金門島。這一突發的軍事行動,震驚了美國、蘇聯,乃至全世界。關於這場軍事行動的原因,歷來眾說紛紜。綜合分析,筆者認為此次金門炮擊戰,是中央指揮下的一次「一箭多雕、一石多鳥」的偉大決策。既有軍事鬥爭的一面,同時也有政治鬥爭的一面。
  • 1958年炮擊金門內幕
    為了回顧歷史,啟迪今天,《國家記憶》欄目5月29日起重磅推出十集大型文獻紀錄片《一九五八炮擊金門》。該系列首次深度、全面、權威披露炮擊金門這一軍事行動的歷史內幕,展現60多年前蔣介石集團「反攻大陸」計劃遭到重挫、美國「劃峽而治」的圖謀宣告失敗、海峽兩岸形成「一個中國」的默契過程,彰顯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祖國終將統一的歷史必然。
  • 1958年,熟諳軍事的毛主席,為何提前洩密金門炮戰的消息?
    1958年8月23日新加坡,《南洋商報》發布了一則消息:金門即將發生炮戰。  金門,即是中國福建省廈門海面上的金門島,  彼時正在已敗退臺灣的蔣介石手中  ,被建設成了"反攻大陸"的前沿陣地,遍地碉堡火器,是不折不扣的前沿陣地。
  • 鏡頭下的58年金門炮戰:炮彈如雨般砸下,圖3是蔣介石視察金門!
    1958年8月23日下午17時30分,我解放軍猛烈炮擊開始了,掀起了金門炮戰序幕!圖為一群國軍官兵演練後正在稍事休息,前方是布雷區,海灘上插滿了反登陸樁,其目的就是以阻擋人民解放軍的登陸行動。新中國成立後,臺灣國民黨當局在美國支持下,不斷派遣陸、海、空軍,以金門、馬祖等島嶼為前哨據點,對大陸東南椎海地區進行襲擾和破壞活動,妄圖進而「反攻大陸」。
  • #歷史上的今天# 1958年8月23日,為了懲罰國民黨軍隊...
    #歷史上的今天# 1958年8月23日,為了懲罰國民黨軍隊的挑釁和騷擾,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部隊奉命開始警告性地大規模炮擊國民黨金門防衛部隊和炮兵陣地等軍事目標。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後,福建前線部隊奉國防部長徐向前的命令,自即日起,停止對金門等島嶼的炮擊。 (原標題:#歷史上的今天# 1958年8月23日,為了懲罰國民黨軍隊...)
  • "大躍進"饑荒三年, 蔣介石用氫氣球向大陸空投糧
    韓戰爆發後見解放軍揮師北上,退居臺灣的蔣介石便想接機反攻,但是跟美國人提出這個想法後,卻被美國無情的拒絕了。因為當時美軍在朝鮮戰場已被志願軍打的焦頭爛額,根本沒有精力在再南邊幫蔣介石開闢一個戰場,於是無奈的蔣介石只好作罷。雖然仗打不起來,但別的行動卻還是可以做比如宣傳戰,當時蔣介石命令國軍在金門開始向大陸方向空投大批傳單,以及投放很多的宣稱氣球。
  • 蔣介石與1937年的淞滬、南京之戰
    日軍並以坦克掩護步兵攻擊八十七師陣地,日艦連續炮擊上海市中心。14日拂曉,張治中奉蔣介石令,發起總攻。同日,中國空軍出動,轟炸日第三艦隊旗艦及在虹口的海軍陸戰隊本部。淞滬之戰爆發,意味著中國在華北之外,又開闢了第二戰場,名副其實地進入"全面抗戰"。很快,淞滬戰場就成了中國對日作戰的主戰場。
  • 1958年,張學良和蔣介石最後一次見面,蔣說了一句話讓張刻骨銘心
    張學良和蔣介石最後一次見面,是在1958年! 1958年5月17日,蔣介石的夫人宋美齡突然來到臺灣高雄西子灣囚禁張學良的住所,兩人談了一些家常,然後一起共進午餐。
  • 淞滬會戰之陣地戰(下)
    我因該處為全陣地之鎖鑰,不能不為死守,故戰爭之激烈較前尤甚。」川軍出川抗戰三.川軍桂軍浴血陳家行1937年10月中旬,國軍在陳家行,頓悟寺,談家頭,洛河橋等地連續英勇頑強的抗擊,而新近加入淞滬戰場的桂軍,川軍成為新的生力軍。陳家行位於滬太公路西側,薀藻浜北岸,離大場鎮西北不足公裡,是大場北邊的屏障。劉行,陳家行,大場形成品字形防禦陣地。
  • 1962年臺海危機:蔣介石企圖乘大陸困難之際發動反攻
    雖然這次對抗以人民解放軍1954的「九三」炮擊為起點,但導致這次危機的真正根源卻是國民黨當局。1958年,臺灣海峽發生第二次危機。這次危機雖然以人民解放軍「八二三」炮擊為標誌,但根源仍然是國民黨當局不斷襲擾大陸、美國企圖製造「一中一臺」。然而,海峽兩岸之間的緊張局勢並未就此消失……1962年上半年,蔣介石集團企圖以軍事反攻大陸,引發了臺灣海峽的第三次危機。
  • 83歲的蔣介石和73歲的宋美齡遭遇神秘車禍
    蔣介石神採奕奕地主持了軍事會談,軍方高級將領都出席了那天在陽明山舉行的會談。 照例,會談在宣讀蔣介石的訓詞聲中結束。下午,會談進行分組討論議題,蔣介石一向不參加分組討論,大約中午12點半左右,蔣介石離席,回「陽明山官邸」吃中午飯、休息。
  • 志大才疏的胡宗南,為何能一直受到蔣介石的器重?
    這個國民黨要員就是著名的國民黨左派領袖廖仲愷,這個矮小的年輕人就是後來蔣介石的天字號第一門生,胡宗南。於是胡宗南就會投其所好,每天早上早早地起床去操場跑步,多日的堅持後,慢慢的得到了蔣介石的注意,通過長時間的交流中,蔣介石慢慢的開始欣賞這個有思想的年輕人。
  • 北伐戰爭寧漢合流,李宗仁迫使蔣介石辭職,為何卻無法徹底取代?
    北伐戰爭時期,掌控北伐軍的蔣介石在南京另起爐灶,組建民國南京政府,與汪精衛的武漢民國政府分庭抗禮,民國進入寧漢分裂階段。當時蔣介石麾下有北伐軍第一軍、第七軍支持,汪精衛則有唐生智的湘軍和張發奎的粵軍支持,雙方實力不相伯仲。為了戰勝蔣介石的南京民國政府,汪精衛開始大力拉攏佔據陝甘一帶的馮玉祥,卻被蔣介石後來居上,以黃郛為使說服馮玉祥倒向南京一方。
  • 為何公廁門都留著縫隙,難道不擔心暴露隱私嗎?其實有這些好處
    在景區上等公共場合上廁所的朋友應該會發現,公共區域的廁所都會留著一個很大的縫隙,為何設計方要這樣設計?難道不擔心暴露隱私嗎?其實設計方之所以這樣設計,當然是因為這樣設計有它的好處。第一種好處:有些公共廁所門在人走後都會自動關上,而有些人不知道廁所的人已經走就會在外面等待,從而會浪費時間,而門下面有縫隙的話,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的腳和鞋子就會分辨出裡面是否有人。
  • 1975年蔣介石去世為何讓毛澤東神情悲愴
    一九七五年四月五日,八十九歲高齡的蔣介石死在臺灣,臨終留下遺言,棺材不落土,要等到將來有一天葬到大陸去。警衛人員從收音機裡聽到這個消息都十分高興,起床後,便將這個消息告訴了毛澤東。出乎大家的意料,毛澤東聽後並沒有高興,相反一臉的凝重。他對身邊的人說:"知道了。"此時,沒有人能理解毛澤東內心的複雜感情。更令人想不到的是,毛澤東私下為他舉行了一場個人的追悼儀式。
  • 楊天石:蔣介石與史迪威為何水火不容
    6日,蔣介石在重慶與史迪威第一次見面,就向他表示,準備將緬甸戰場的指揮權交給他[3]。同月8日,英軍放棄仰光,中國入緬部隊失去目標。蔣擔心日軍乘中國軍隊入緬之際,自越南進攻中國雲南,有調回入緬軍,加強雲南及長江流域各省防務的念頭。日記云:「英軍之怯弱,以後我軍入緬部隊之戰略,應特加審慎,重新研討也。此時必須自固根基為第一,不可以外物〔鶩〕國際不可靠之事物而自誤也。」
  • 偵破1950年國慶「炮擊天安門」大案:9月26日抓捕全部嫌犯
    對年輕的新中國來說,1950年註定是不平靜的一年。外部爆發了韓戰;內部有上百萬的國民黨殘部和武裝土匪待剿,更有國際間諜蓄謀炮擊天安門,危害我國國家領導人的驚天陰謀。所幸此案被及時偵破,否則後果不堪設想。那麼這個陰謀是怎樣被發現的?公安機關又是怎樣大海撈針,成功抓獲這些間諜的呢?
  • 劉峙謊報軍情,蔣介石不罰反賞,實在是國民黨軍再聽不得戰敗消息
    就這樣,我軍蘇北兵團奇襲徐州機場的計劃需要經道潘塘,而邱清泉偷襲我軍阻援部隊的計劃也要經道潘塘,兩軍在潘塘「巧合」地遭遇了。1948年11月16日凌晨,兩支隊伍的腳步隆隆地接近,嚓,嚓,嚓……「什麼人?」「什麼人?」兩軍遭遇,頓時爆豆般的槍聲、佔領陣地的命令聲、短兵相接的拼刺聲、手榴彈爆炸的滾雷聲……此起彼伏。
  • 蔣介石唯一一次到延安,為何如此震撼?侍衛們為何不停地「嘖嘖嘖」?
    為此,蔣介石還告誡胡宗南說:「陝北為主要戰場,為匪之首腦所在,如不肅清,後患無窮。本令7月底徹底肅清,現在決定延長一個月,8月底定須肅清。」 當夜,石祖德率領武裝衛隊駐守在四周,胡宗南的精銳嫡系部隊在外圍擔任警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