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海灣,有一座金門島,和廈門一樣,金門靠近大陸,卻又四面環海,獨特的地理位置,讓它擁有美麗的風景。可是,在解放戰爭中,金門海戰卻讓我軍大失所望,這是人民軍隊第一次嘗試海戰,為後來吸取了寶貴的經驗。不過,金門一直被蔣介石集團控制,它甚至成為了中華民國口中的福建省省會。
失去了大陸,蔣介石最為看重金門,在他的命令下,國民黨悍將胡璉曾在此拼死抵抗,金門距離臺灣遙遠,每隔一段時間,必須要有軍艦輸送補給,否則,島上的國軍難以生活。實際上,1950年3月,在韓先楚上將的帶領下,我軍強渡瓊州海峽,並順利拿下了海南島,至此,我軍掌握了豐富的渡海經驗,上級對此也有所籌劃。
金門畢竟是彈丸之地,只要上級下發戰鬥命令,一日之內,我軍即可拿下。可是,偉人卻遲遲不願動手,在地圖上,這也成為了醒目的一點。時間一晃過去了8年,一個重要時機來臨了,退守臺灣之後,蔣介石如坐針氈,他幻想著反攻大陸,眼看著大陸的日益強大,希望卻一天天破滅了,八年過去,一切再無翻盤可能。
這個時候,美國人對蔣介石也失去了信心。自杜魯門總統就職之後,美國政壇發生了巨大變化。二戰結束,美蘇爭霸局面形成,隨著在各地勢力的削弱,美軍不得不進行戰略防禦,面對強大的蘇聯,他們也不願意正面觸碰。當時,美國第七艦隊一直駐紮臺灣,作為代理人,蔣介石屢屢遭到脅迫,在一些重大議題上,國民黨甚至形同虛設。
隨著政治地位的不斷降低,蔣介石心中清楚,自己再也回不到從前了,儘管派出了許多遊說隊伍,臺灣並沒有引起美國高層的重視,一些美軍將領直接表示,臺灣就是一艘永不沉沒的航母,只要部署得當,他們就能夠牽制大陸。漸漸地,在島內,一些國民黨要員也抱有此類想法。
可如此一來,美國人就是有意要分割中國,這是大陸和老蔣都不能允許的。在美軍頒布新的軍事條例之後,一些明眼人一下子看出了端倪,原來,美國人故意在一些涉臺條款上含糊其辭,其中關於金門島的問題,更是尤為突出,美國人不斷施壓,他們要求蔣介石撤走金門駐軍,為了那麼一塊地方,根本不值得興師動眾。
實際上,金門的政治意義遠遠大於其它,這是兩岸聯繫的樞紐,任何人都別妄想切斷,只要金門還在,臺灣就會在中國版圖之中,在這背後,一個巨大的陰謀明顯浮現。1958年,在上級的決議下,由葉飛將軍主導,一場針對金門的炮擊展開了,一時之間,火光沖天,炮聲隆隆,從福建海灘飛馳而來的炮彈砸落金門,國民黨的防禦重地被個個擊破,大批士兵受傷。
收到金門炮擊的消息後,老蔣不但沒有憂慮,反而感到高興,他繼續派兵增援金門,並部署了更牢固的防禦。對外,他則高調宣稱,這是大陸進攻臺灣的前序,國軍不會退讓半步,之後,國軍艦艇和護航美艦一同開拔,這個時候,解放軍炮兵繼續轟擊。"只打蔣艦,不打美艦",按照這一要求,我軍狠狠反擊。
之後,三艘蔣艦被擊沉,其餘美軍艦艇則灰溜溜地逃跑了,僅此一戰,金門問題又登上了臺灣的各大報紙,蔣介石重新整組黨內,並加強了和大陸的聯繫,在國軍內部,很多通美之人遭到嚴懲。此後21年,金門戰事從未間斷,採取"打而不登,封而不鎖"的策略,沿岸炮兵交替轟擊。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讓臺灣方面補充資源,我們還採取了"單打雙不打"的方針。碰上過年過節,兩邊一同慶祝,到了七十年代,我軍不再炮擊軍事陣地,而是轟擊海灘。之後,我們也陸續打了很多空包宣傳彈。1979年,中美正式籤署了建交協議,在臺灣問題上,美國政府也明確了"一個中國"方針。
就這樣,我們的擔憂終於不在了,金門炮擊正式停止。彼時,蔣介石早已去世四年,我們才明白,21年前,他和大陸一起在全世界面前演了一出大戲。兩岸統一必將成功,任何域外勢力都別想阻擋,從民族角度來說,任何炎黃子孫都有此責任,對於未來,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