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蔣介石去世為何讓毛澤東神情悲愴

2020-11-23 人民網

毛澤東和蔣介石。

  一九七五年四月五日,八十九歲高齡的蔣介石死在臺灣,臨終留下遺言,棺材不落土,要等到將來有一天葬到大陸去。警衛人員從收音機裡聽到這個消息都十分高興,起床後,便將這個消息告訴了毛澤東。出乎大家的意料,毛澤東聽後並沒有高興,相反一臉的凝重。他對身邊的人說:"知道了。"此時,沒有人能理解毛澤東內心的複雜感情。更令人想不到的是,毛澤東私下為他舉行了一場個人的追悼儀式。

  君且去,不須顧

  那天,毛澤東只吃了一點點東西,沉默莊嚴地把張元幹的送別詞的演唱錄音放了一天。這首詞只有幾分鐘長,反覆播放便形成一種葬禮的氣氛。毛時而靜靜地躺著聽,時而用手拍床,擊節詠嘆,神情悲愴。

  詞裡寫道:目盡青天懷今古,肯兒曹恩怨相爾汝!這兩句意思是:你我都是胸懷古往今來和國家大事的人物,不是那些卿卿我我談論兒女恩怨私情的人。毛在跟蔣介石談心。

  詞的最後兩句,原文是:"舉大白,聽(金縷)",表示滿腔悲憤,無可奈何,只能借飲酒寫詞聽唱來消愁。為蔣介石送葬後幾天,毛澤東仍念念不能釋懷,下令把這兩句改為"君且去,不須顧",重新演唱錄音。這一改,使送別的意味達到高潮,送朋友流亡外地變成了生離死別。毛澤東向蔣介石做了最後的告別。

  蔣的離世,統一大業留遺憾

  從個人感情上面來說,這是英雄惜英雄的真情表露,而從兩岸統一來說,蔣的離世,使得原本已經明朗的臺海局勢,又徒增波瀾。

  蔣介石一貫主張一個中國的原則,在其晚年多次公開反對「兩個中國」的主張。1967年9月7日,蔣介石在與日本首相談話時說,美國由於不願捲入蔣介石反攻大陸的漩渦,於是有了兩個中國的想法,藉此苟安於一時,殊不知兩個中國的辦法,是我所絕對反對,而也是中共所不能接受的,僅為一種幻想而已。

  到了「文化大革命」後期,毛澤東又在進行促進國共和談與和平統一祖國的工作。1972年10月,他曾要求去美國的人前往紐約看望國民黨「政府外交部常駐美國大使」顧維鈞,邀請他來大陸看看,還要告訴他統一祖國是海峽兩岸愛國人士共同的願望。1973年春天,他又打算派專機送章士釗老先生飛香港,要架通溝通大陸與臺灣的和平橋梁。章士釗先生不幸病逝於香港。1975年春節前後,蔣介石通過已經從美國回臺灣擔任「總統府」資政的國民黨元老陳立夫,經秘密通道向中共中央發出邀請毛主席到臺灣訪問的消息。陳立夫和談心切,在沒有得到回音的情況下,在香港報紙上公開發表了一篇《假設我是毛澤東》的文章,歡迎毛澤東和周恩來到臺灣訪問,與蔣介石重開和談之路,以造福國家和人民。陳立夫特別呼籲毛澤東「以大事小」,不計前嫌,開創再次合作的新局面。

  但是就在1975年4月5日午夜,中國國民黨總裁蔣介石,因心臟病在臺北士林寓所去世。蔣介石的去世,對於統一大業來說是一個損失。

相關焦點

  • 4月5日 1975年蔣介石在臺北逝世 蔣介石去世時的臺灣
    原標題:4月5日 1975年蔣介石在臺北逝世 蔣介石去世時的臺灣 蔣介石遺容  1975年4月5日,蔣介石因心臟病突發,在臺北市郊草山(蔣介石改名陽明山)官邸內病逝,時年88歲。  據當時的臺灣政府新聞局發布公報,稱蔣介石病逝為「崩殂」,並明令從4月6日起歷時一個月為「國喪」期。蔣介石遺體停放在臺北市「國文紀念館」5天,供人們瞻吊。  蔣介石,1887年生,名中正,浙江奉化人。早年就讀保定軍官學校。後留學日本,加入同盟會。1924年,孫中山改組國民黨,確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蔣表示擁護,取得孫中山信任,被派往蘇聯學習軍事。
  • 1975年毛澤東為何說"老九不能走"?
    原標題:1975年毛澤東為何說"老九不能走"?   革命年代,毛澤東的名言是「筆桿子槍桿子結合起來,事情就好辦了」,在寫給作家丁玲的詞中,甚至說「纖筆一枝誰與似?三千毛瑟精兵」。延安整風強調知識分子與工農兵相結合,出現知識分子不大吃香的苗頭。
  • 1975年,毛澤東曾想讓鄧小平訪問臺灣談統一
    這樣蔣介石在臺灣的棋下活了。在大陸,蔣介石輸了,我們贏了;在臺灣,我們輸了,蔣介石贏了。這是一個大的歷史錯誤,是不能挽回的錯誤。但是我們同蔣介石還有兩個共同點,第一中國要獨立,第二中國要統一。這個統一就不能不是長期的了。」1953年7月,朝鮮停戰協定籤署。毛澤東認為是該解決臺灣問題的時候了。
  • 1975年蔣介石去世時,臺灣經濟發展水平怎麼樣?超乎你的想像!
    1949年12月10日,蔣介石從成都鳳凰山機場乘飛機飛抵臺灣,此後26年,他人生最後三分之一歲月,沒有再踏足大陸一步。敗走臺灣的蔣介石,一邊鞏固並加強對臺灣的統治,時刻不忘「反攻大陸」,一邊開始了他人生的「二次創業」。
  • 1975年,蔣介石逝世時,兩岸是怎樣報導的?
    蔣介石葬禮1975年4月5日,清明節,中國人悼念亡者的傳統節日。早晨,久臥病榻的蔣介石坐在輪椅上,以久已不見的笑容迎接前來請安的兒子。臨別囑咐經國:「你應好好多休息。」夜幕降臨,蔣陷入昏迷中,子夜晨鐘響起前的10分鐘,蔣衰竭的心臟停止了跳動,享年89歲。
  • 蔣介石的老鄉負隅頑抗,1975年最後一批被特赦,想去臺灣卻被拒絕
    但是國家的政策是寬容的,這些人也在1975年最後一批被特赦。在最後一批被特赦的國民黨戰犯中,有一人比較特殊,他的名字叫王雲沛。他不僅是蔣介石的老鄉,而且還對蔣介石忠心耿耿,在解放戰爭末期負隅頑抗,拒絕投降。不過,國民黨兵敗如山倒,並不是王雲沛一個人所能改變的,因此王雲沛也在1949年兵敗被俘。那麼,王雲沛最終什麼結局呢?今天我們就來說說王雲沛的結局。 王雲沛出生於1898年,他是浙江仙居人,是蔣介石的老鄉,並且還是黃埔軍校第二期學生。
  • 《中國1946》:毛澤東的命、蔣介石的運和林彪的算
    《中國1946:毛澤東的命,蔣介石的運與林彪的算》,張正隆著,白山出版社,2014年1月1946年,決定了之後中國的歷史走向。本文節選自《中國1946:毛澤東的命,蔣介石的運與林彪的算》,張正隆著,白山出版社,2014年1月。第一章:1945勝利年狂歡節1945年8月15日11時許,被戰火洗劫得破敗不堪的東京,中健二少佐和椎崎二郎中佐,站在暑氣蒸人的皇宮前的廣場上,向過往行人散發反對投降的傳單。
  • 同是部隊下屬殺人,毛澤東、蔣介石為什麼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
    937年9月,參加過井岡山鬥爭和長徵的抗大第六隊隊長黃克功因為殺害戀人劉茜被毛澤東繩之以法,予以處決。1935年冬,身為國民黨第一軍的團長張靈甫也因為槍殺結髮妻子吳海蘭被南京軍事法庭判處死刑後,卻於1937年被蔣介石釋放並恢復原來的軍銜。同時殺人案件,同時團長級幹部,卻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處理結果。
  • 1971年基辛格兩次來華,為何避而不見毛澤東?天才下屬的智慧
    此時的基辛格身負重要使命,如果提出請求接見的要求,毛澤東主席必定慎重考慮,但是從目前公開的史料來看,基辛格從未有過這樣的要求,為何基辛格沒有主動請見毛澤東?能夠得到毛澤東的接見,在當時無疑是一件轟動世界的事情,必將留名青史,基辛格為何沒有把握這兩次機會,讓自己揚名立萬?讀懂1971年基辛格兩次來華,為何避而不見毛澤東,就能一窺基辛格作為一個天才下屬的處事智慧!
  • 1956年張學良送表給蔣介石祝壽,蔣回了兩件禮物,張看後氣得發抖
    1936年「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張學良不顧眾人反對,堅持要送蔣介石回南京未曾想,張學良在南京一下飛機就被抓起來,開始了長達54年的軟禁生活。張學良很清楚送蔣介石回南京的危險,但他為何要這樣做呢? 張學良晚年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我打算親自送他到南京。我這一著是抓他的心,比你們想得高。這次事變,給他是很大的打擊。
  • 毛澤東長徵隨身帶文房四寶 要用文化打敗蔣介石
    1934年秋天,江西中央蘇區秋風蕭瑟,悽風苦雨,工農紅軍被迫向西突圍,開始了舉世聞名的長徵。關山難越,前程未卜,8萬多名紅軍需要輕裝簡從,然而,毛澤東的馬背褡褳裡始終裝著文房四寶,很多人不理解,毛澤東回答:「我要用文房四寶打敗蔣介石國民黨!」  這不是毛澤東狂妄放言,而是一種堅定的文化自信。後來的歷史被毛澤東的話所驗證。  紅軍到達陝北後,毛澤東在延安的窯洞裡,用「文房四寶」領導中國人民開始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
  • 蔣介石算命只能活到1949:剩下的都是上帝給的
    1975年4月5日,蔣介石突發心臟病去世,享年88歲。  彼時,距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已有近30年,儘管蔣介石已逐步退出政壇,但其在中國臺灣威權統治20餘年,影響力仍無人能及。  今年,蔣介石去世已40年。他的晚年生活照片、史料正逐步公開。當時他的行為怎樣影響了此後的臺灣?他的私人生活又是怎樣的?
  • 蔣介石葬禮:蔣經國親自為其換上七件內衣,報紙全部成黑色
    一國元首去世會震動整個國家甚至是整個世界。像享譽全球的南非首位黑人總統曼德拉去世後,有91個國家元首、政府領導人以及國際組織的代表參加曼德拉的追悼會和葬禮,時任美國總統歐巴馬在追悼會上親致悼詞稱其是一位彪炳青史的人物,人們應該緬懷千載。在中國成立後,數位偉人的逝世也震動了整個國家和世界,比如周總理逝世後的十裡長街相送,就是其中最動人的一幕。
  • 蔣介石唯一一次到延安,為何如此震撼?侍衛們為何不停地「嘖嘖嘖」?
    1947年8月7日,蔣介石乘坐著美齡號波音專機飛臨延安,在延安簡易機場塵土飛揚的跑道上降落,隨即,被重兵接送到延安城內最好的、戒備森嚴的邊區外交賓館。 當天下午,蔣介石親自在延安城內主持召開了旅以上軍官會議,專門研究出兵增援榆林的問題。
  • 毛澤東逝世44周年:100張照片,緬懷偉人毛澤東!
    △1939年,毛澤東與朱德檢閱三五九旅。   1939年,毛澤東與延安農民交談。圖為毛澤東與張瀾握手。   毛澤東與到機場迎接的蔣介石代表周至柔握手。   毛澤東與蔣介石相互敬酒。   重慶談判期間,毛澤東與蔣介石合影。
  • 走出毛澤東的窯洞,蔣介石發了三個感慨…
    ——毛澤東在陝北公學第二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延安革命紀念館,66歲的原副館長霍靜廉對我們講起蔣介石的延安之行。 這是一個被講述過無數次的故事——1947年8月7日,去過棗園的毛澤東舊居後,原本再要逗留一天的蔣介石決定當天就離開延安。「他發了三個感慨。第一,沒想到延安這麼艱苦的環境,毛澤東竟然有那樣旺盛的鬥志,跟他鬥了那麼多年。
  • 1942年河南曾發生大饑荒 蔣介石怒斥報災者造謠
    此時,手中掌控著各種資源的當權者,為何沒做出救災的反應呢?讓我們回歸到歷史場景,看看他們都在做些什麼吧。   1942年的蔣介石:斥報災者「胡造謠言」  在大面積受災和餓死人的情況下,政府向這個地區所徵的實物稅和軍糧任務不變。陳布雷說:委員長根本不相信河南有災,說是省政府虛報災情。
  • 蔣介石一招帝王權術,讓蔣經國、蔣緯國避免了自相殘殺
    儘管蔣介石的性格和執政方式頗有爭議,但他在權術方面卻頗有獨到之處,如晚年一招帝王權術,就避免了蔣經國和蔣緯國兩兄弟自相殘殺。一九七五年八月,料理蔣介石之後,宋美齡準備回美國。離開之前,當然少不了送行。(圖片:宋美齡和蔣經國在蔣介石葬禮當天)那天,蔣緯國來得很早。
  • 1975年9月23日至10月21日 按照毛澤東批示精神,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
    首頁>網上展廳>文章1975年9月23日至10月21日 按照毛澤東批示精神,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農村工作座談會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門戶網站 www.scio.gov.cn | 發布:2011-09-23 | 來源:人民網 | 作者:  1975年9月23日至10月21日 按照毛澤東批示精神
  • 蔣介石去世時為何穿著26年前離別大陸的裝束?
    這一消息在戰時的成都無疑引起了巨大震動,以致到今天筆者在採訪一些「老成都」時,他們都肯定地說蔣介石是在8日離開成都的:那天是「大雪」節氣(農曆十月十九)的第二天,是一陣白茫茫的「大雪」為蔣介石送別的,白軍飛走,紅軍到來。那時曾多次在北較場受到蔣介石約見的國民黨第十六兵團司令陳克非,在1962年發表回憶文章時,也多處指明蔣介石是在8日離開成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