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蔣介石逝世時,兩岸是怎樣報導的?

2020-11-24 騰訊網

蔣介石葬禮

1975年4月5日,清明節,中國人悼念亡者的傳統節日。早晨,久臥病榻的蔣介石坐在輪椅上,以久已不見的笑容迎接前來請安的兒子。臨別囑咐經國:「你應好好多休息。」夜幕降臨,蔣陷入昏迷中,子夜晨鐘響起前的10分鐘,蔣衰竭的心臟停止了跳動,享年89歲。

蔣介石病逝後,臺灣當局開動一切宣傳機器以表示對蔣介石死亡的「隆重哀悼」。從4月6日到17日蔣介石大殮的次日,臺灣的報紙將平日紅色套版一律改為黑色的版面,幾乎全部篇幅都用在有關蔣介石喪葬這個主題上。字典上一切美好的字眼幾乎都用盡了。

而在大陸方面反應則相當平淡,除了一些主流報紙上有一些簡單的報導,官方也沒有什麼特別的表態,使人感覺好像什麼事都沒發生的一樣。

1975年4月7日《人民日報》第四版,「蔣介石死了」在右下角。

1975年4月7日《人民日報》的最後一版(第4版)上是這麼報導的,標題是:「蔣介石死了」。

新華社一九七五年四月六日訊臺北消息:國民黨反動派的頭子、中國人民的公敵蔣介石,四月五日在臺灣病死。

據國民黨中央通訊社四月六日報導,蔣介石死後,蔣幫由偽「副總統」嚴家淦接任偽「總統」,以繼續維持其對臺灣人民的反動統治。

蔣介石自從一九二七年背叛孫中山先生領導的民主革命以來,一直作為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代表,堅持反共反人民,獨裁賣國。他雙手沾滿了中國革命人民的鮮血。但是他的血腥統治始終未能阻擋歷史車輪的前進。在偉大領袖毛主席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經過長期革命武裝鬥爭,終於推翻了蔣介石集團的反動統治,建立了人民的新中國,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蔣介石逃到臺灣後,在美帝國主義的庇護下苟延殘喘,繼續堅持與人民為敵。蔣介石集團的反動統治遭到臺灣人民的強烈反對,內部矛盾重重。蔣介石死後,有著愛國光榮傳統的臺灣省人民,必將進一步為解放臺灣、實現祖國統一而展開鬥爭。懷有愛國心的蔣幫軍政人員也將更加認清形勢,積極為實現解放臺灣、統一祖國作出貢獻。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臺灣!

當天的《遼寧日報》的該消息也在右下角,格式相同。

蔣介石死了 遼寧日報

《光明日報》,消息多了個上標題「國民黨反動派的頭子、中國人民的公敵」:

蔣介石死了 光明日報

大眾日報則把該消息放在第三版右下角:

蔣介石死了 大眾日報

《西藏日報》的消息在第四版右下角:

蔣介石死了 西藏日報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4月5日 1975年蔣介石在臺北逝世 蔣介石去世時的臺灣
    原標題:4月5日 1975年蔣介石在臺北逝世 蔣介石去世時的臺灣 蔣介石遺容  1975年4月5日,蔣介石因心臟病突發,在臺北市郊草山(蔣介石改名陽明山)官邸內病逝,時年88歲。  據當時的臺灣政府新聞局發布公報,稱蔣介石病逝為「崩殂」,並明令從4月6日起歷時一個月為「國喪」期。蔣介石遺體停放在臺北市「國文紀念館」5天,供人們瞻吊。  蔣介石,1887年生,名中正,浙江奉化人。早年就讀保定軍官學校。後留學日本,加入同盟會。1924年,孫中山改組國民黨,確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蔣表示擁護,取得孫中山信任,被派往蘇聯學習軍事。
  • 1975年蔣介石去世為何讓毛澤東神情悲愴
    毛在跟蔣介石談心。   詞的最後兩句,原文是:"舉大白,聽(金縷)",表示滿腔悲憤,無可奈何,只能借飲酒寫詞聽唱來消愁。為蔣介石送葬後幾天,毛澤東仍念念不能釋懷,下令把這兩句改為"君且去,不須顧",重新演唱錄音。這一改,使送別的意味達到高潮,送朋友流亡外地變成了生離死別。毛澤東向蔣介石做了最後的告別。
  • 1927年的蔣經國:加入共產黨高呼打倒蔣介石
    縱觀這90年的發展歷程,國民黨始終「伴其左右」。兩黨有過歷史性的合作,也有過重大的分裂。蔣介石之子、原國民黨主席蔣經國,更是與共產黨有著特殊的淵源。他加入過共產黨、反對過共產黨、感謝過共產黨。由於特殊的身份地位,他對共產黨態度的變化,直接影響到國共兩黨和海峽兩岸關係的變化。本刊以新的視角解讀蔣經國的一生:他對共產黨的態度為何發生重大轉折?他眼中的中國共產黨究竟是怎樣的?
  • 1975年蔣介石去世時,臺灣經濟發展水平怎麼樣?超乎你的想像!
    1949年12月10日,蔣介石從成都鳳凰山機場乘飛機飛抵臺灣,此後26年,他人生最後三分之一歲月,沒有再踏足大陸一步。敗走臺灣的蔣介石,一邊鞏固並加強對臺灣的統治,時刻不忘「反攻大陸」,一邊開始了他人生的「二次創業」。
  • 蔣介石的老鄉負隅頑抗,1975年最後一批被特赦,想去臺灣卻被拒絕
    功德林戰犯管理所關押著很多解放戰爭時期的高級戰犯,這些戰犯性格各異,他們有的積極改造,比如杜聿明、王耀武等人,因此國家特赦第一批戰犯時他們順利被特赦;也有的戰犯消極改造,因此一直沒有等到特赦,比如黃維、劉鎮湘等人。但是國家的政策是寬容的,這些人也在1975年最後一批被特赦。
  • 蔣介石葬禮:蔣經國親自為其換上七件內衣,報紙全部成黑色
    在中國成立後,數位偉人的逝世也震動了整個國家和世界,比如周總理逝世後的十裡長街相送,就是其中最動人的一幕。1975年,一位在中國乃至世界近現代史都留下重重一筆的人物謝世。蔣介石去世時的臺灣此人就是蔣介石,前國民政府元首,國民黨總裁。蔣介石作為二戰四大盟國領袖中最後一位去世者。但,事實上70年代的臺灣當局所謂「國際地位」已搖搖欲墜。
  • 蔣介石故居受到怎樣的保護?
    1949年4月25日,蔣介石、蔣經國父子告別故裡;5月6日,毛澤東以中央軍委名義指示粟裕等,「在佔領奉化時,要告誡部隊,不要破壞蔣介石的住宅、祠堂及其他建築物。」①5月25日,華東野戰軍第61師進入溪口,最初將師部設在豐鎬房內,後來撤出,由組織科長帶幾名老戰士入駐。師政委交代他們:「你們駐進去後,一定要守紀律。
  • 歷史上的今天1975年1月9日國務院副總理李富春在北京逝世
    歷史上的今天1975年1月9日國務院副總理李富春在北京逝世 2013-08-20 09:10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
  • 1975年,毛澤東曾想讓鄧小平訪問臺灣談統一
    蔣介石反覆權衡後,選中了宋宜山。宋宜山的哥哥為原國民黨被俘將領宋希濂,時在大陸功德監獄服刑。派他回大陸,可以借探親的名義掩人耳目。1957年4月,宋宜山從香港入境,經廣州乘火車抵北京。此後,當談到和平解放臺灣的條件時,均未超出上述思想。毛澤東、周恩來多次表示,只要蔣介石當局能夠守住臺灣,不使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大陸就不會改變目前的對臺政策和兩岸關係;甚至講到臺灣問題我們這一代解決不了,可以留給下一代去做。中共中央的對臺統戰政策取得了積極的成效。
  • 蔣介石算命只能活到1949:剩下的都是上帝給的
    1975年4月5日,蔣介石突發心臟病去世,享年88歲。  彼時,距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已有近30年,儘管蔣介石已逐步退出政壇,但其在中國臺灣威權統治20餘年,影響力仍無人能及。  今年,蔣介石去世已40年。他的晚年生活照片、史料正逐步公開。當時他的行為怎樣影響了此後的臺灣?他的私人生活又是怎樣的?
  • 1975年被赦免的兩位將軍為什麼去臺灣?你過得好嗎?
    1975年被赦免的兩位將軍為什麼去臺灣?你過得好嗎?
  • 蔣介石曾孫力挺蔡英文
    今天,有臺媒曝光,蔣介石曾孫、國民黨「立委」蔣萬安6日在節目中公開支持蔡英文,聲稱「四個必須都是對的」。蔣家後人發出這一言論立刻受到島內一些網友批評,有人直言:「爺爺知道嗎?」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截圖據臺灣「中時電子報」1月7日報導,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在1日的「新年講話」提及所謂「四個必須」,還聲稱大陸必須承認所謂「中華民國臺灣」的存在。
  • 1942年河南曾發生大饑荒 蔣介石怒斥報災者造謠
    蔣介石為何置若罔聞?小說的解釋是:站在領袖的位置上,他要考慮更大的事,而不是老百姓的生死。這些大事有:一、中國的同盟國地位問題。二、對日戰爭問題。三、國民黨內部、國民政府內部各派系的鬥爭。四、他與他的參謀長——美軍上將史迪威將軍,發生了嚴重的戰略上和個人間的矛盾,這牽涉到對華援助和蔣個人在美國的威信問題。  1942年,究竟是怎樣的國際國內形勢?
  • 蔣介石靈柩遭「獨派」潑漆 孫大千:打臉推動「轉型正義」的蔡英文
    蔡英文中國臺灣網2月28日訊 據臺灣「東森新聞雲」報導,臺灣「獨派」人士28日闖入桃園慈湖陵寢,用紅漆潑灑蔣介石靈柩,呼籲執政當局徹底清除「威權遺緒「,「轉型正義」才會真正到來。對此,前國民黨「立委」孫大千表示,暴力是無法實踐「正義」的價值的,且紅漆雖然是潑在蔣介石的靈柩上,但其實是重重打在推動「轉型正義」工作的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臉上。今年為「228」事件滿71周年,桃園慈湖陵寢上午遭「獨派」成員攜帶紅漆闖入,並朝蔣介石靈柩潑灑,留下大量且明顯的痕跡。這是蔣介石靈柩自1975年以來首度遭到破壞。
  • 1942年河南發生旱災時 蔣介石夫婦在做什麼(圖)
    1938年,為了阻擋日軍,蔣介石密令炸開花園口黃河大堤,形成了400多公裡的黃泛區。幾十萬駐防河南的中國軍隊要吃飯,黃泛區不願做亡國奴的人們大批遷入,大大加重了國統區的負擔。  1942年河南全省遭災,秋糧完全絕收。國民政府駐河南戰區司令長官蔣鼎文、副司令長官湯恩伯,仍強徵軍糧,幾乎掠走了農民所有的收穫。農民手中沒有丁點兒餘糧,不到年底,已有大批村民餓死。
  • 美國人拍攝的1942年河南大饑荒:蔣介石看完照片後,雙腿哆嗦起來
    【逃荒的孩子】1942年底至1943年,河南地區發生了震驚國人的大饑荒。這一年的春夏直至秋天,一場曠日持久的旱情在黃河中下遊兩岸地區蔓延開來,並擴展至晉東南、鄂北及皖北等地,期間夾雜著風災、雹災與蝗災, 直至麥收之後,百餘天未有降水,形成數十年一遇的特大旱災。
  • 陳紅民:說蔣介石「學歷造假」有失公允
    擇要列舉如下:材料之一,陳布雷等編《蔣介石先生年表》(傳記文學叢書之六八,1978年6月版)。該書「前記」稱,此年表原附刊於毛思誠主編《民國十五年前之蔣介石先生》1971年的重印本,1887年至1948年部分主要為陳布雷所編,1949年至1966年部分由秦孝儀續編。蔣介石逝世後,更名為《蔣「總統」革命報國大事紀要》,於1975年4月7日至14日在《中央日報》連載。
  • 蔣介石在1949年春節後,曾去廟裡求籤,連續2次都有暗示失敗!
    春節,在中國人的心中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日,每到春節的時候,人們就回家團圓,對於生活的心情也不同了,我們來看看蔣介石在大陸的最後一個春節是怎麼過的說起蔣總司令的最後一個春節卻是在鬱悶中度過的,1949年1月21日,就是我們傳統的小年,蔣司令被迫辭職,把國民政府的大權交給了李宗仁『
  • 從1925到1949,桂系憑什麼抗衡蔣介石24年
    陸榮廷(1859年—1928年),廣西南寧人,清朝的遊勇出身。何為遊勇?即失去統屬而流散的兵卒,通俗點說,沒人管沒人問沒人要的兵痞子。清光緒年間,陸榮廷受清廷招撫,為清廷所用。因陸榮廷的能力頗為強勁,職務一路飆升,到1911年辛亥革命時,已升任廣西提督。乘著辛亥革命的東風,陸榮廷逼走政敵,坐上了廣西都督(一把手)的位置,穩穩佔有了廣西。
  • 歷史上的今天:毛澤東逝世
    廖時禹心裡直犯嘀咕。  事實上,在廖時禹放下電話不久,遠在北京的毛澤東的生命便已走到了盡頭。病重期間,像普通人那樣的鄉愁情思,促使他向中央提出回韶山滴水洞,中央也通知了湖南做好接待準備工作。可惜,這個最後的願望沒有能夠實現。  在9月9日0時10分逝世前的24小時裡,毛澤東是怎樣度過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