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臺海危機:蔣介石企圖乘大陸困難之際發動反攻

2021-01-20 中國網文化

編者按:1954年至1955年期間,中國大陸同臺灣當局在臺灣海峽發生軍事對抗,出現了第一次臺海危機。雖然這次對抗以人民解放軍1954的「九三」炮擊為起點,但導致這次危機的真正根源卻是國民黨當局。1958年,臺灣海峽發生第二次危機。這次危機雖然以人民解放軍「八二三」炮擊為標誌,但根源仍然是國民黨當局不斷襲擾大陸、美國企圖製造「一中一臺」。然而,海峽兩岸之間的緊張局勢並未就此消失……

1962年上半年,蔣介石集團企圖以軍事反攻大陸,引發了臺灣海峽的第三次危機。毛澤東以高超的鬥爭藝術,不僅化解了這次危機,而且粉碎了臺灣當局隨後對大陸進行的軍事襲擾活動。

臺灣當局企圖乘大陸困難之際發動反攻

1958年炮擊金門之後,毛澤東根據形勢的發展,從實現國家統一這一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出發,進一步提出了關於臺灣問題和對臺工作的總設想。其基本精神是:臺灣必須回歸祖國,這是原則問題,沒有商量的餘地,更不會讓步;臺灣回歸祖國後,除外交必須統一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外,當地的軍政大權、人事安排等,聽從蔣介石的意見;臺灣軍政及經濟建設費用不足部分, 由中央人民政府撥付;臺灣的社會改革可以從緩,必須待條件成熟,並尊重蔣介石的意見協商進行;雙方互不派特工人員,不做破壞對方團結之事。毛澤東的這些設想成為中共中央對臺工作的總方針,並且予以公布。

然而,蔣介石集團從反共立場出發,頑固地堅持「反攻復國」的反動政治主張,拒不接受大陸方面的上述主張。在1960年9月召開的國民黨八屆三中全會上,蔣介石發表了《黨的基本工作和發展方向》的演講。會議通過《反共建國綱領》、《促進反共愛國人士團結合作決議》。上述綱領、決議,要求在「行政院」、「司法院」、「立法院」、「考試院」、「監察院」等「五院」工作的國民黨黨員,加速「光復大陸」。

在此期間,大陸發生了「天災人禍」。1958年的「大躍進」、1959年的「反右傾」,加上三年自然災害和蘇聯政府背信棄義地撕毀合同,中國國民經濟發生了嚴重的困難。與此同時,在美國、英國的支持下,印度統治集團在策動西藏農奴主叛亂、幹涉中國內政後,又不斷侵犯中國邊境。中國人民擊退了印度統治集團挑起的反華浪潮,並在中印邊境進行了自衛反擊戰。就在此時,臺灣當局錯誤地估計形勢,企圖利用中國大陸出現的暫時困難和不利的國際環境乘機實現其「光復大陸」的野心。經過1958年「八二三」炮擊以後,國民黨深感以軍事手段反攻大陸的計劃難以實現,需要改變策略。於是,確定反共的「總體戰」策略,以大陸為「主戰場」,臺海為「支戰場」,把大陸的反革命叛亂與臺海戰爭結合起來。

從1962年初開始,臺灣國民黨當局便進行戰爭動員,從各個方面積極準備對大陸沿海地區進行大規模軍事冒險行動的部署。1962年1月1日,蔣介石發表元旦文告,鼓吹全面動員,迎接「復國」戰鬥,強調「反共的力量是精神大於物質,反攻的步驟是政治先於軍事」。揚言大陸同胞「爭取自由,反對暴政」的時機已經來到,以「三民主義戰勝共產主義」有絕對把握。提出了「革新、動員、戰鬥」的政治口號。接著,成立以蔣介石、陳誠為首的「最高五人小組」(又稱「反攻行動委員會」),作為竄犯大陸的決策機構。3月間,蔣介石下令「徵兵動員」,強迫臺灣青壯年入伍,勒令原定退伍的軍人無限期地延長服役期。4月,通過「國防特別預算」,決定從5月1日起,在14個月內徵收相當於6000多萬美元的「國防臨時特別捐」,成立「戰地服務局」,開設「戰地政務班」,為登陸後準備「黨政幹部」。

5月21日,「副總統」兼「行政院院長」陳誠宣布,臺灣當局將把從大陸逃到香港的災民接運到臺灣。次日,「行政院」成立「大陸逃港難胞專案小組」。6月9日,臺灣「外交部」聲稱,將盡力協助從大陸逃到澳門的難民。

在美軍的參與下,國民黨軍隊不斷進行以竄犯大陸沿海地區為目標的作戰演習。例如,1962年3月間,美蔣海軍進行了「聯合偵察演習」和布雷、掃雷的「混合演習」。4月至5月間,進行了商用、民用船舶緊急裝載兵員演習。6月間,又在臺灣南部進行了陸海空聯合登陸作戰演習。

美國政府積極支持臺灣當局的軍事冒險行動。自1962年春以來,美國政府的重要軍政人員不斷到臺灣活動。美國的一些負責官員認為,進犯中國大陸的「時機已經成熟」,並且鼓吹「現在就動手」。1962年,美國對臺灣的軍事援助比過去兩年有所增加,大量的美國軍火和軍用物資不斷運到臺灣。

美國不僅支持臺灣當局進犯大陸,而且在軍事上從來沒有停止對中國的武裝挑釁活動。美國的軍艦、飛機不斷地侵犯中國的領海、領空。從1958年9月到1962年4月27日,侵犯中國領海的美國軍艦達261艘,144次;侵犯中國領空的飛機達334架,161次。美國總統甘迺迪上臺後的15個月內,侵犯中國領海、領空的美國軍艦分別達52艘、40次,飛機64架次。其中,1962年3月,美國第七艦隊的38艘軍艦大編隊通過臺灣海峽對中國進行軍事威脅。4月至5月間,美國軍艦多次侵入青島海域。6月11日,兩次侵入福建平潭以東海域。6月12日,又兩次侵入青島以南海域。

針對蔣介石進犯大陸的狂妄企圖,中央軍委於1962年5月間向全軍發出緊急指示。6月10日,中共中央發出準備粉碎國民黨軍隊竄犯東南沿海地區的指示,要求全黨、全軍、全國人民提高警惕,從各個方面做好準備。在總參謀部的統一部署下,人民解放軍進入緊急戰備狀態。此次備戰,僅海軍參戰的兵力,便有各型艦船186艘、飛機156架。在全國,特別是在東南沿海各省及其縱深地區,當地的人民群眾和民兵也積極行動起來,隨時支援和配合解放軍作戰,以便隨時迎擊國民黨軍隊的進犯。

與此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對美國支持臺灣當局策划進犯大陸的活動給予徹底揭露和嚴正警告。6月23日,在波蘭華沙和美國政府代表的談判中,王炳南大使對美國的行為予以揭露並警告說:「美國政府是在玩火,蔣介石一旦向大陸挑起戰爭,其結果絕不會對美國帶來任何好處,美國政府必須對蔣介石的冒險行動和由此產生的一切後果負完全責任。」「我們可以斷定,蔣介石竄犯大陸之日,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之時。」6月24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評論美蔣合謀進犯大陸。同年7月、10月,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陳毅兩次正告美國政府,「中國人民是不可侮的,任何竄犯中國大陸,侵犯中國邊疆和顛覆中國的罪惡行為,都必將繼續受到嚴厲的回擊」。

從1958年1月到1962年9月15日,中國政府對美國派遣軍艦、飛機的侵犯行為提出了230次警告,把美國侵犯中國領海、領空的罪行一筆筆記錄下來。同時,提醒中國人民和全世界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必須對美國所堅持的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提高警惕,決不能讓它的企圖得逞。

中共中央經過分析研究,認為蔣介石雖然反攻大陸的決心很大,但關鍵要看美國是否支持,而美國的戰略重點在歐洲,決不會因臺灣問題影響全局。因此,確定了以美國來制止臺灣軍事行動的方針。經過外交努力,終於迫使美國放棄對臺灣當局實施軍事反攻的支持。6月27日,美國總統甘迺迪在記者招待會上說:第一,迄今為止,他不知臺灣方面有何早日「反攻大陸」的聲明或意向,沒有接到任何有關此事的報告。第二,臺灣當局未就此事向白宮提出任何磋商,沒有就雙方所受之條約約束有過任何接洽。但是,他根據美國和臺灣《共同防禦條約》的精神,重申美國對防衛金門外島的政策,即一旦大陸進攻金門、馬祖,美軍將與臺灣國民黨軍協同作戰。

至1962年6月底,由於毛澤東領導大陸黨政軍民對蔣介石的反攻陰謀進行了及時揭露和全面軍事準備,臺灣當局不得不放棄了大規模的軍事冒險行動。但是,臺灣當局並不甘心就此罷休,於是改為小股武裝登陸襲擾、海上襲擾、空中竄擾等三種主要形式。人民解放軍則進行了相應的打擊。

40股臺灣當局的小股武裝登陸襲擾,毛澤東「放上陸來打,斷其退路,包圍殲滅……」

美國出於戰略和策略的需要,對臺灣武裝襲擾活動給予支持。1962年8月,美國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在美國參議院作證時稱,由於臺灣當局牽制中共相當數量軍隊於臺灣對岸,故必須繼續執行對其重要軍援計劃。

1962年秋,臺灣國民黨軍經過精心策劃和準備,搜羅、挑選了一批特務、軍官、慣匪首領和大陸土改時的逃亡地主、反革命分子,編成「反共救國軍」,經過專門訓練後,開始執行竄擾計劃。

針對臺灣當局組織的襲擾活動,毛澤東確定的軍事對策是「放上陸來打,斷其退路,包圍殲滅,同時在海上把其輸送船打掉」。在具體措施上,確定建立和組成海上、海岸、陸地和隱蔽鬥爭四道防線,各道防線明確分工,相互配合,形成從海上到陸地,從前沿到縱深,從公開到隱蔽的軍民聯合作戰部署,使其無隙可乘。

臺灣小股武裝特務襲擾大陸沿海地區,最初多在廣東沿海一帶,1963年後逐步向北擴展到福建、浙江,甚至出現在山東半島南側沿海,而且次數越來越多。從1962年10月到1965年1月,臺灣當局曾連續派遣武裝特務40股,先後分5次竄犯大陸,但都沒有逃脫被殲滅的命運。

第一次,從1962年10月至12月,臺灣當局妄圖在廣東沿海建立所謂「遊擊走廊」,為進一步竄犯大陸的軍事冒險創造條件。這支武裝特務是根據美蔣特務機關「中美聯合情報中心」和「國防部情報局」共同制定的計劃進行活動的。這個計劃以「海威」、「班超」為代號。國民黨武裝特務從10月1日至12月6日,先後分9股由臺灣高雄乘船出發,偷渡到廣東沿海的海豐、惠陽、電白、臺山登陸。廣東地區的公安機關、解放軍邊防部隊在廣東民兵和人民群眾的密切配合下,全部、乾淨、徹底地殲滅了這9股武裝特務,總計172人,並繳獲一批美制電臺和武器。

第二次,蔣介石集團為了建立所謂「遊擊根據地」,繼續動員,拼湊裝備,從1963年6月21日至28日,先後派遣6股特務對廣東、福建、浙江沿海地區襲擾。這些武裝特務登陸後,即被沿海地區軍民殲滅,共殲滅武裝特務62人,擊沉運送特務的機帆船1艘。

第三次,從1963年6月29日到10月24日,沿海地區軍民連續殲滅9股偷渡登陸和空降的武裝特務90人,擊沉運送武裝特務的機帆船1艘。

第四次,從1963年11月到1965年6月,廣東、福建、浙江沿海地區軍民連續殲滅9股武裝特務74人,繳獲和擊沉運送武裝特務的船隻11艘。

第五次,從1964年7月到1965年1月,蔣介石集團派遣武裝特務竄犯大陸,先後有7股武裝特務在江蘇、廣東、福建和浙江沿海地區進行騷擾活動。沿海地區軍民全殲來犯者,共擊斃、俘獲196人,繳獲和擊沉運送武裝特務的船隻8艘。

「八六」海戰、崇武以東海戰,給臺灣當局的海上襲擾以沉重打擊

看到竄犯東南沿海地區的國民黨武裝特務有來無回,臺灣當局決定採取新的軍事行動:一方面對大陸出海漁民進行抓捕和「反共心戰」活動;一方面派出海軍艦艇輸送武裝特務,對大陸沿海漁業生產進行騷擾。對此,人民解放軍採取隱蔽待機手段,在海上予以堅決打擊。其中,進行了兩次英勇的海戰。

第一次海戰,即「八六」海戰。1965年8月6日凌晨,國民黨軍艦竄入廣東省南澳島和福建省東山島附近漁場進行騷擾和破壞。人民解放軍南海艦隊某部迅速出擊,以高速護衛艦4艘、魚雷快艇6艘,攻打國民黨海軍小型獵潛艦「章江」號,將其擊沉。接著,又迅速組織高速護衛艦3艘、魚雷快艇5艘、炮艦1艘,追殲國民黨海軍大型獵潛艦「劍門」號,形成兵力、火力、速度等方面的絕對優勢。此外,還採取隱蔽的方法接近「劍門」號進行打擊,將其擊沉。經過3小時43分鐘的激戰,擊斃國民黨軍巡防第二艦隊司令胡嘉恆以下官兵170餘名,俘獲「劍門」號中校艦長王韞山以下33人。由於國民黨海軍艦艇在這次海戰中遭到沉重打擊,臺灣國民黨海軍總司令劉廣凱被蔣介石秘密撤職。人民解放軍海軍的損失是:護衛艦2艘、魚雷艇2艘受輕傷,艦長吳廣維等4人犧牲,28人負傷。國防部對南海艦隊參戰部隊予以通令嘉獎,授予麥賢得「戰鬥英雄」稱號,授予海軍第611號護衛艇「海上英雄艇」稱號、第119號魚雷艇「英雄快艇」稱號。8月17日,毛澤東、劉少奇接見了擊沉國民黨軍艦的部隊代表。

第二次海戰,即崇武以東海戰。1965年11月13日下午,國民黨軍護航炮艦「永昌」號和大型獵潛艦「永泰」號,由馬公啟航,企圖駛往鳥丘。人民解放軍東海艦隊某部按照上級的命令,做好戰鬥準備,組成海上編隊到預定地點待機。11月14日凌晨,在福建崇武以東海域,人民解放軍海軍一舉擊沉「永昌」號,擊傷「永泰」號,俘獲國民黨海軍官兵6名,取得了海上作戰的又一次勝利。

以上兩次海戰,給臺灣國民黨當局的海上襲擾活動以沉重打擊。在崇武以東海戰之後,臺灣方面對大陸的海上軍事襲擾明顯減少。

臺灣當局的空中襲擾,在解放軍空軍和防空部隊的反擊中,一敗塗地

1958年「 八二三」炮擊金門後,人民解放軍奪取了沿海地區的制空權,制止了國民黨軍對沿海地區的轟炸。後來,國民黨軍裝備了美國生產的性能先進的飛機,又繼續對大陸進行襲擾活動。人民解放軍遵照毛澤東「全力以赴,務殲入侵之敵」的指示,防空作戰由過去的反轟炸、反偵察為主,轉入到反偵察、反襲擾為主。

國民黨軍為加強對大陸的偵察襲擾活動,於1958年和1959年先後裝備RB-57D型、U-2型高空戰略偵察機和RF-101型超音速戰鬥偵察機。這些美制飛機速度快、升限高、續航時間長、裝有先進的電子幹擾和照相偵察設備,可在黑夜、低空等複雜條件下執行任務。國民黨軍不僅對沿海地區進行襲擾,而且時常竄入大陸縱深地區進行戰略偵察,有時一次跨越十幾個省區,甚至竄入北京、蘭州等腹地。相對於臺灣國民黨軍,人民解放軍的航空和防空裝備還比較落後,因此防空作戰更加困難。能否有效制止國民黨軍的偵察活動,不僅在軍事上,而且在政治上都有重要影響。人民解放軍空軍和防空部隊,認真研究國民黨軍飛機活動的特點和規律,探索新戰法,發揮現有防空作戰兵器的最大效能,打擊國民黨軍的偵察襲擾活動。

從1960年起,人民解放軍防空部隊把打擊臺灣國民黨軍RF-101型偵察機作為主要目標,群策群力,制定了以快制快的作戰方案,加強觀察報知、指揮、射擊等快速反應訓練,提高技術、戰術水平和應變能力。1961年8月2日上午,在福州機場上空以高射炮擊落國民黨軍RF-101型偵察機1架。此後,國民黨軍飛機改變戰術,採取低空飛越海峽,高空快速照相,迅速退出的手段進行襲擾。針對這一新的特點,人民解放軍在沿海地區增加高炮火力,指定飛行技術較高的航空兵攔截。1964年,人民解放軍研製成功殲-6型飛機後,迅速裝備部隊,成為東南沿海攔截國民黨軍偵察機的主要防空作戰武器。從1964年12月至1967年,人民解放軍使用殲-6型飛機先後擊落RF-101偵察機2架,擊落F-104型戰鬥機1架。

打擊國民黨軍夜間偵察,是防空作戰的難點。毛澤東提出,要地防空與機動防空相結合,變被動為主動。於是,中央軍委和空軍總部決定:在國民黨軍飛機夜間可能襲擾的方向和必經航線上,部署高炮群,進行伏擊。針對打擊夜間襲擾的國民黨軍飛機的難點,著重進行預警、截獲、射擊等三關的技術訓練。1959年5月29日晚,人民解放軍使用米格-17型飛機在粵桂邊界地區擊落國民黨軍B-17G型飛機1架。1960年後,國民黨軍夜間又改用P-2V型偵察機。為對付國民黨軍飛機較強的電子幹擾能力和快速機動能力,人民解放軍防空部隊採取了組織雷達佯動、以探照燈部隊照明、在戰術上多點設伏的手段。1961年11月6日夜,人民解放軍在遼東半島以高射炮擊落國民黨軍P-2V型偵察機1架。1963年6月20日和1964年6月11日夜,又擊落國民黨軍P-2V型偵察機2架。

在防空作戰中,人民解放軍還注重武器裝備的更新,增強作戰能力。1959年初,國民黨軍使用RB-57D型和U-2型高空戰略偵察機對大陸縱深實施偵察,人民解放軍空軍和防空部隊雖然多次迎戰,但都因高度不夠,未獲戰果。據此,毛澤東指示迅速組建地空飛彈部隊,加快地空飛彈的研製和引進。同年4月,人民解放軍地空飛彈部隊完成組建。1959年10月7日,一架國民黨軍RB-57D型飛機竄入大陸後,飛至北京東南通縣上空,人民解放軍地空飛彈部隊首次開戰,將其擊落,開創了中國和世界防空史上第一次使用地空飛彈擊落戰機的先例。

國民黨軍高空戰略偵察機對大陸的偵察、襲擾活動,通常以小編隊或單機進行,活動範圍幾乎遍及全國大部分省區。人民解放軍飛彈部隊少,廣泛實施大範圍的機動作戰,便成為精兵制敵的重要手段。

人民解放軍年輕的地空飛彈部隊,在全國十幾個省區機動設伏,給國民黨軍飛機以有力的打擊。1962年9月9日,地空飛彈第二營在南昌附近設伏,成功地擊落國民黨軍U-2型高空戰略偵察機1架。周恩來聽到這個消息後,高興地說:「這是一個偉大的勝利?選」毛澤東等中央領導親切接見了有功人員。1963年11月1日和1964年7月7日,該營在江西省廣豐縣和福建省漳州地區機動設伏,又擊落國民黨軍U-2型飛機2架。在中國原子彈、飛彈研製進入關鍵階段後,美國指使國民黨軍加強對大陸西北地區的戰略偵察,並在飛機上加裝先進的電子偵察設備和電子幹擾設備。人民解放軍地空飛彈部隊改進抗幹擾裝置,加強訓練,提高了應變能力。1965年1月10日,在內蒙古包頭上空擊落U-2型飛機1架。在短短的幾年中,地空飛彈部隊官員歷盡艱辛,克服重重困難,轉戰24萬餘公裡,先後擊落國民黨軍戰略偵察機6架(其中U-2型飛機5架),受到毛澤東等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領導的高度讚揚。地空飛彈部隊第二營被國防部授予「英雄營」稱號。

人民解放軍空軍和防空部隊在反偵察、反襲擾作戰中,給國民黨軍以有力的打擊。從1959年至1967年底,共擊落竄入大陸的飛機14架、擊傷2架,保衛了沿海和內地的空中安全。在人民解放軍的沉重打擊下,自1968年後,國民黨軍完全停止了空中襲擾活動。

粉碎國民黨軍竄犯襲擾活動,是20世紀60年代初期和中期人民解放軍作戰的重點。毛澤東從準確判斷國際風雲入手,針對臺灣當局「反攻大陸」的猖狂叫囂,果斷地確定了軍事打擊的正確方針。根據毛澤東的對臺軍事鬥爭思想,人民解放軍充分加強戰備措施,以每戰必勝的絕對優勢兵力,堅決打擊各種武裝竄擾活動,從而粉碎了國民黨當局「反攻大陸」的企圖,保障了東南沿海地區和整個大陸的正常生活秩序。

在大陸軍民連續不斷的沉重打擊下,臺灣國民黨當局對大陸的襲擾活動不得不有所收斂。第三次臺海危機以大陸獲勝而結束。摘自《黨史博覽》來源:人民網

相關焦點

  • 張文木:1962年中美蘇三國博弈及其總結——「八一」建軍節重溫...
    「反攻」計劃更加悲觀六、1962:中國、美國、蘇聯三大國博弈及其後果的基本總結一、雪壓冬云:20世紀60年代中國內政外交遇到絕大的困難1959年至1961中國國內經濟發生嚴重的困難。1963年起,蘇聯大量增兵中蘇邊境,對中國北疆形成新的軍事壓力。如果再考慮到東南方面蔣介石也利用中國內政外交的困難積極準備其「反攻大陸的計劃」。中國從東南、西南、北方三面安全驟然形成共振性惡化形勢。5美國學者費正清在書中說:「在北京看來,在1962年夏天融匯成了一種互相配合的威脅。」6中華人民共和國遇到「萬花紛謝一時稀」7的艱難處境。
  • 1953年國共最後一戰有多慘烈,從此蔣介石不再提反攻大陸
    蔣介石兵敗臺灣後,反攻大陸之心一直不死,特別是韓戰打響後,美國杜魯門面對中國人民志願軍,想到了用蔣介石進攻福建沿海來分散美軍在朝鮮的壓力。1953年2月,當杜魯門派麥克阿瑟給臺灣帶去了飛機、大炮後,蔣介石面對杜魯門的支持,激動得老淚縱橫,命令最得意的「兩胡」(胡璉和胡宗南)突襲解放軍控制的島嶼。
  • 大反攻-1939年冬季攻勢
    事實上1939年,蔣介石先後籌劃發動了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四次全國性反攻。其中冬季攻勢,規模最大;戰果也最為豐碩。八路軍為配合國軍正面戰場攻勢,也投入約20個團的兵力。 本文將依據權威史料,講述中國抗戰最大規模反攻-1939年冬季攻勢。但不涉及桂南會戰,桂南會戰崑崙關大捷,是整個冬季攻勢中最大勝利;但賓陽失利,也是最大潰敗。
  • 全國大反攻,打倒蔣介石(一九四七年九月二十八日)
    現在已進入大反攻時期。自衛戰爭是從去年大打起來的,為什麼那時不提出大反攻,不提出打倒蔣介石,現在才提?這是同志們所關心的問題。全國大反攻,打倒蔣介石,不是隨隨便便提出來的,而是有根據的。我們先講一講過去一年自衛戰爭的總結。
  • 1975年蔣介石去世為何讓毛澤東神情悲愴
    一九七五年四月五日,八十九歲高齡的蔣介石死在臺灣,臨終留下遺言,棺材不落土,要等到將來有一天葬到大陸去。警衛人員從收音機裡聽到這個消息都十分高興,起床後,便將這個消息告訴了毛澤東。出乎大家的意料,毛澤東聽後並沒有高興,相反一臉的凝重。他對身邊的人說:"知道了。"此時,沒有人能理解毛澤東內心的複雜感情。更令人想不到的是,毛澤東私下為他舉行了一場個人的追悼儀式。
  • 1953年東山島戰役,胡璉率上萬人大舉反攻,被葉飛擊敗
    1949年新中國建立之後,敗退臺灣的蔣介石不甘心失敗,他將兵力分散部署在臺灣,舟山群島,大小金門島,澎湖列島,海南島等島嶼,企圖憑藉東南沿海地區的島鏈封鎖大陸,伺機反攻。但是隨著形勢的變化,蔣介石改變了部署。
  • 1958年蔣介石和大陸聯手,「導演」了一出大戲,「騙」了世界21年
    雖然蔣介石始終想著反攻大陸,奪回失去的江山;但也看出了《美臺共同防禦條約》中的貓膩,如果從金門、媽祖撤軍,等於要把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自己也會成為歷史上的千古罪人。一時間,蔣介石頂著巨大的壓力;一來不想成為千古罪人,二來沒有美國的保護也不行;為逼迫蔣介石從金門、媽祖撤軍,美國國務卿杜勒斯甚至親自飛往臺灣,以削減軍援等威脅蔣介石。就在蔣介石束手無策的時候,1958年7月15日,美國出兵入侵黎巴嫩,同時還宣布遠東海軍進入戒備狀態;美國人的行為讓蔣介石認為反攻大陸的時機已到,開始不斷往金門、媽祖增兵。
  • 臺灣1950年―1978年大事記
    1950年3月1日,蔣介石在臺北宣布繼續行使「總統」職權.  1950年4月26日,國民黨當局修訂頒布「懲治叛亂條例」,嚴格限制臺灣民眾與大陸人民的交往聯繫.  1950年5月9日,3架國民黨飛機空襲福州.
  • 「雲南王」龍雲,被蔣介石軟禁後逃到香港,最終結局如何?
    1927年,龍雲發動政變把唐繼堯趕下臺,自此之後,執掌雲南軍政大權長達18年,也因此被稱為「雲南王」。龍雲經營雲南有方,在民國那個年代,一直保持雲南半獨立狀態,與民國南京政府分庭抗禮。蔣介石一直想插手雲南事務,不過因為有龍雲,蔣介石一直無法染指雲南。對蔣介石來說,除掉龍雲是最好的選擇。抗日戰爭給了蔣介石機會。
  • 蔣介石去世時為何穿著26年前離別大陸的裝束?
    這一消息在戰時的成都無疑引起了巨大震動,以致到今天筆者在採訪一些「老成都」時,他們都肯定地說蔣介石是在8日離開成都的:那天是「大雪」節氣(農曆十月十九)的第二天,是一陣白茫茫的「大雪」為蔣介石送別的,白軍飛走,紅軍到來。那時曾多次在北較場受到蔣介石約見的國民黨第十六兵團司令陳克非,在1962年發表回憶文章時,也多處指明蔣介石是在8日離開成都的。
  • 1958年解放軍炮擊金門的真實原因探析
    其距離大陸最近的島,低潮時候不過才1.8公裡,具有十分重大的軍事戰略價值。1949年,國民黨蔣介石當局被迫退守臺灣後,就在金門島派駐了軍事部隊。為一舉掃清國民黨殘餘,1949年7月開始,中國人民解放軍三野第十兵團,接連發起了福州戰役、平潭島戰役、漳州戰役、廈門戰役,並取得戰鬥的勝利。同年10月24日,解放軍終於下令渡海,大舉進攻金門島。
  • "大躍進"饑荒三年, 蔣介石用氫氣球向大陸空投糧
    韓戰爆發後見解放軍揮師北上,退居臺灣的蔣介石便想接機反攻,但是跟美國人提出這個想法後,卻被美國無情的拒絕了。因為當時美軍在朝鮮戰場已被志願軍打的焦頭爛額,根本沒有精力在再南邊幫蔣介石開闢一個戰場,於是無奈的蔣介石只好作罷。雖然仗打不起來,但別的行動卻還是可以做比如宣傳戰,當時蔣介石命令國軍在金門開始向大陸方向空投大批傳單,以及投放很多的宣稱氣球。
  • 臺海最危機時刻真的要來?
    據報導,克拉夫特的丈夫是美國煤礦業大亨喬·克拉夫特,是美國共和黨的大金主,長期協助共和黨政治人物募款,包括為共和黨參議院領袖麥康奈爾競選時提供100萬美元捐款,也在川普2016年選戰時贊助27萬美元與就職大典的100萬美元。
  • 楊天石:蔣介石與史迪威為何水火不容
    6日,蔣介石在重慶與史迪威第一次見面,就向他表示,準備將緬甸戰場的指揮權交給他[3]。同月8日,英軍放棄仰光,中國入緬部隊失去目標。蔣擔心日軍乘中國軍隊入緬之際,自越南進攻中國雲南,有調回入緬軍,加強雲南及長江流域各省防務的念頭。日記云:「英軍之怯弱,以後我軍入緬部隊之戰略,應特加審慎,重新研討也。此時必須自固根基為第一,不可以外物〔鶩〕國際不可靠之事物而自誤也。」
  • 1996臺海危機 日本首相為是否參戰徹夜不眠(圖)
    1996臺海危機 日本首相為是否參戰徹夜不眠(圖) 2008年03月13日 17:00《青年參考》【大 中 小】 【列印】 核心提示:第一件讓橋本睡不著覺的問題是:臺海發生武力衝突的可能性,具體包括---"如果臺海開戰,日本應該採取什麼樣的行動?""
  • 1949年底國民黨決定撤退大陸的計劃和安排,不是蔣介石而是他
    張其昀,浙江寧波鄞縣人,1923年張其昀畢業於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後在上海商務印書館、國立中央大學地理系、國立浙江大學史地系、哈佛大學等單位任職。1949年到臺,曾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秘書長等職,對臺灣地區的文化教育事業貢獻甚巨。
  • 日本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 蔣介石和張學良誰應該為國恥負責?
    九一八事變時中國軍隊的荒誕行為 1931年9月18日關東軍自導自演一場炸斷南滿鐵路的鬧劇,誣陷是中國軍隊所為,於是向瀋陽的中國軍隊駐地北大營發動突然襲擊。為什麼要炸南滿鐵路呢?原因在於1905年日俄戰爭後,日本取得了南滿鐵路的控制權,鐵路是日本財產。
  • 62年,中國在中印戰爭中大獲全勝,之後為何卻單方面撤軍?
    令人不解的疑問1962年的中印邊境戰爭,是中印關係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事件,這次事件的影響一直持續到今天。儘管事後尼赫魯選擇向他的人民撒謊,說中國「捅了朋友一刀」,「向印度發起了無端的攻擊」。但我想每個客觀公正的人都能看出,此次戰爭是印度強加給中國的,中國是被迫做出的反擊。
  • 4月5日 1975年蔣介石在臺北逝世 蔣介石去世時的臺灣
    原標題:4月5日 1975年蔣介石在臺北逝世 蔣介石去世時的臺灣 蔣介石遺容  1975年4月5日,蔣介石因心臟病突發,在臺北市郊草山(蔣介石改名陽明山)官邸內病逝,時年88歲。1926年,先後製造了「中山艦事件」、「整理黨務案」,排斥共產黨人,乘機取得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組織部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等職。1927年,在上海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公開破裂第一次國共合作。南京國民黨政府成立後,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中央政治會議主席,對內實行獨裁專政,對外投靠帝國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