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想著氣勢洶洶的切入戰場,好好給小屁孩們科普一下杰倫當年有多紅,地位有多崇高,然後怒批華語樂壇這些年有多停滯不前,可轉念一想,發現有如下理由不支持我這麼做:
1.周杰倫有多紅、地位多崇高需要我科普?
2.我懂個錘子音樂,有什麼資格批評華語樂壇?懂錘子就說錘子去,還是別跨行AOE;
3.捫心自問一下,我自己是否了解2010年以後杰倫出了哪些作品?土耳其冰淇淋?告白氣球?這首還是先從女主播那聽的翻唱版。我這材料準備不齊全,進會議室心虛呀;
4.以及,真的,我都沒聽過那些愛豆的歌——除了不得不聽的《只因你太美》——有啥資格批評人家的歌不行呢?
評價不同代際的人和作品,難就難在這,只要先稍微評估一下自己的成分,就發現屁股很難坐得正,且不說情懷加成有多少沒法量化,光是信息不對稱就足夠把自己排除在評委的範圍內。所以我先把自己的知識組成列在這,在這件事上,我能做到多客觀,取決於你們自己的判斷。
好,先說結論——這個時代不乏好聽的歌,也不缺少大明星,但這個時代出不了周杰倫。
我在聽說杰倫打榜這事後,趕緊點開了XX雲音樂,看看「我喜歡的音樂」歌單裡有多少首杰倫的大作,以此來證明自己是一個多麼合格的粉絲,進而證明杰倫的影響力多麼持久,這麼多年後老粉絲還在聽他21世紀初創作的歌曲——然後秒打臉,259首歌,沒有一首來自杰倫,難不成我是一個假粉?
大約20秒後,我就找到了背鍋俠——我靠,原來XX雲音樂並沒有周董的版權,那就怪不得我了。
但又過了20秒,我還是覺得不對勁——為何我今天才發現這個問題?聽了這麼多年的雲音樂,沒有聽到杰倫的聲音本應該讓我抓心撓肝呀?我應該很早很早就因為這個足夠充分的理由更換播放器,成為高貴的綠鑽會員,享受充錢使我快樂、充錢使我更強的專屬特權啊——是的,於是大約在4小時前,為了聽完整版的《安靜》,我成為了尊貴的會員,徹底與弱雞小夥伴們劃清了界限。
我可不是在這吐槽下載聽歌要花錢——我愛死這樣的版權保護了——我的意思是,或許在很長的時間裡,聽歌對於我已經不是一件值得特別花注意力在上面的事情,播放器給我什麼,我就聽些什麼,以至於我都沒有意識到,雲音樂已經不能聽周杰倫了。
這是為什麼我在一開始就聲明,這不可能是一篇很客觀的文章,我需要把自己的處境告知大家,然後反映與我類似的某一部分人群的狀態,僅此而已——我不確定在那些15~19歲的孩子中,情況是否是完全不同的,或許他們聽歌更有儀式感?
我只能努力回想10年前的自己...不對,是17~18年前的自己——天啊,我都這麼老了——當我開始聽周杰倫時,那是怎樣的狀態。(多打了一個表情,不要在意)
那是高一某個暖陽灑進教室的下午,在一堂政治或者物理課下課後,我與同桌激烈的爭論張信哲和劉德華到底誰的唱功更好,引來了身後「小金哥」輕蔑的嘲笑和鄙夷的目光:「倆土鱉,你們還能有點出息麼?」
「來來來,聽聽什麼才叫牛逼吧」
就這麼簡簡單單的入坑了,一個隨身聽+一盤磁帶,完全敲碎了我對華語音樂的全部認知——好吧,那時候我對華語樂壇有個卵認知——在那個下午之後,我在相當長的時間無法接受個人專輯無法包辦全部作曲的男歌手,並至今對非唱作人型歌手保持看低一檔的基本價值觀,並不願有任何改變。
當然,杰倫沒有征服所有人。我同桌撂下一句「啥破玩意兒」後,繼續冷冷的冰雨胡亂的拍了——這也沒問題,我愛死華仔了,只是為同桌錯過了一座寶藏感到遺憾。
從那時開始,等杰倫的新專輯就成了固定年貨。當然,那個年代每年推新專輯的歌手很多,一線大咖們出新專輯,總是要第一時間聽一下,特別喜歡的歌手就自己買,一般的就管同學借磁帶回去聽。但盼星星盼月亮,總是念叨還不出的,大約就是周杰倫這一位(或者還有,如果等,真的會死的陶喆)。我還記得《葉惠美》這張專輯剛出的時候,我初中一個同學跑過來,在某個上午的語文或者英語課後衝進我們班教室,把我拉到樓道某個角落裡讓我必須在聽過《東風破》後發表500~1000字感言,不然他會立刻終結與我從學前班到高中都在同一所學校的友誼。然後從那個課間開始之後的一個禮拜,我們倆的話題基本沒有跑出這張專輯——和《黑色柳丁》,我也忘了為何我們倆會把《葉惠美》與《黑色柳丁》對比。現在會覺得,聽個歌能聊這麼久非常不可思議,但這就是那個年代——或者那個年紀?——對於聽歌的認真態度是有儀式感的,不是HIGH一下就完事了。
這種狀態一直發生在我,以及除了同桌之外周圍多位同學身上,一直到大二或者大三都是如此。
(網上找的圖,我自己的都在老家的柜子裡)
是什麼終結了這種認真的態度和儀式感呢?
事實上,在一切終結前,我們剛剛經歷了華語樂壇的巔峰不久——你可以回頭數數,2004年到底出現了多少爆紅的歌曲,像《江南》這種紅遍大江南北的,那年可以找出不少於5首——《七裡香》和《愛情三十六計》也就罷了,關鍵那年有愛大米和第一場雪。
可也是因為愛大米的出現,讓我們認識到,這世界上有一種叫網絡歌曲的東西——以此為基礎,發展出「神曲」這個類別,於是你所有老家親戚的彩鈴都在告訴你北半球有多孤單,仿佛手機「有毒」,只能開始「求佛」。有人說,彩鈴的流行和網絡歌曲的走紅,是華語樂壇發展的重要拐點,在此之後,絞盡腦汁創造爆款單曲逐漸成了主流,越來越少歌手延續一年或者幾年一發專輯的傳統發片模式了。
這可能是一部分原因。2004年~2005年那段時間,還有兩件事在摧毀歌手出專輯的決心:
第一件事你們能想到——家喻戶曉的選秀節目是那個時期開始火爆的,明星的選拔模式改變了,過去靠唱片公司出專輯+宣傳捧新人,後來發現選秀提升曝光度,先紅再找作品是更快捷有效的方式,於是推新人的模式悄然發生了變化;
第二件事多給你們一點時間,也能想到——卡帶模式被淘汰,MP3開始普及了,聽歌變得更有選擇性,有些不想聽的歌,你可以不聽了。這跟神曲火爆削弱專輯製作動力是一個道理——如果聽眾只聽那些「好聽」的歌,他們也就只下載那些「好聽」的歌,花時間寫一些創作者自己覺得「有意思的歌」就變得沒有性價比,因為除了自娛自樂,就只有極少數硬核粉絲願意把它們放入循環菜單。
沒有專輯,聽歌的儀式感就沒有了。
不聽那些創作者自己覺得「有意思的歌」,除了讓你沒法了解歌手或者唱作人的音樂觀全貌外,更重要的是,不再給創作者們保留肆意發揮的試驗田——如果說一兩首主打歌是超巨,那些你不怎麼愛聽的歌,就是用來刮彩票的潛力新秀,作者想進步,靠的就是這些你不太愛聽的歌,沒有超巨帶,新秀自己怎麼混?
漫長的等待後,如獲至寶的入手一盤磁帶或一張唱片,然後花上無數個夜晚、午休和課間時間,一遍又一遍的把所有歌吃透,這是那個年代,我們這幫老傢伙聽歌的狀態。
我相信現在真正的愛豆鐵粉除了打榜之外,他們也可以把偶像的所有作品印入腦海——但需要真的很鐵粉才行,放在過去,你要聽歌,你只能10首都聽,不然倒帶很累,並且那個年代沒有多少綜藝可看,大部分歌手不拍或極少拍電影,八卦曝光主要靠電視和雜誌,想了解偶像,最多的方式還是聽歌。
我也知道現在的一線愛豆也在發專輯,但這是只屬於少數頂級流量或者老牌大咖的逼格,而過去,這是所有歌手的基本工作。
過去我們對一個歌手的了解,大約是90%的歌曲(一個優秀歌手起碼有20~40首歌)+10%的娛樂八卦。我要把《愛在西元前》《爸我回來了》《簡單愛》《忍者》《開不了口》《上海一九四三》《對不起》《威廉古堡》《雙截棍》《安靜》循環大約1000遍,才能等來《八度空間》——幸運的是,範特西每首歌都好聽,但《編號89757》可不是(別開槍,自己人)。
而現在呢?
我還是相信每一代都有人才,畢竟都是唱、跳、RAP、籃球,可能也沒有什麼不同——但我敢說,現在的愛豆在粉絲腦子裡的組成成分,跟我們那時是不同的,起碼歌的比重要小很多。今天的藝人,聲光電立體化包裝太全面了,綜藝、電影、微博、走穴都是戰場,而臉又是選材第一要求,那麼:
即使我相信每個愛豆的努力程度,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同時你也不能證明那一代把工作重心花在音樂上的歌手不努力——是的,杰倫也拍電影,當導演,玩LOL,但那是在他漫長的職業生涯時間維度上展開的豐富多彩;
即使我也相信存在那種顏值、唱功、演技和創作才華於一體的全才——但天賦的不公不會那麼極端,這種是不世出的人才,很多時代乾脆是空缺,為啥這個時代的愛豆總是在恰好擁有完顏的同時,還在不斷被粉絲證明其他方面在努力之後,也能達到呢?
聽歌的和唱歌的,其實都沒那麼純粹了。
想想看,還是科技和社會進步帶來的結果啊——網際網路、聽歌設備、綜藝節目,以及更加全面而專業的製作團隊,讓聽歌和當歌手這兩件事,都變得太容易了。
這還沒完。
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後,大數據和雲計算又來了。我又清點了一下我的雲音樂,發現自己的品味大約是:
20%的日語歌;
20%的韓語歌;
20%的抖音歌;
20%的網易民謠歌手作品;
剩下20%,蔡健雅、戴佩妮、陶喆、陳奕迅、李健和歐美大咖們(竟然還有利指導)抱作一團,在角落裡瑟瑟發抖。
我的品味...就這個檔次麼?
我對自己憤怒了,我TM好意思說自己是杰倫粉絲?
但這是現實——聽歌對於我不可或缺,但不是一件值得專門規劃,還得寫聽後感的事情了。像《極楽浄土》、《ららる》(拉拉擼)、《흔들려》(動搖)、《佛系少女》這麼魔性的歌,很容易就無情的單曲循環若干次,然後雲計算相信這就是我好的那口,於是智能播放或者每日推薦裡,我能看到的就都是這種歌——最後我就只能聽這些。
我這還沒聊抖音對華語樂壇的影響——這才是當下捧紅歌曲的神器啊!
我也不知道這算不算華語樂壇創作貧瘠的年代——總有好聽的歌被發現,這是真的,只是這些每天循環的爆款,聽來聽去,它們好聽的太相似了;
我也知道存在頗有個性的創作者在產出別具一格的歌曲——XX雲音樂這點還是可以的,我真不覺得《盜將行》逼格低就不值一提,花粥挺有意思的,但不管風格還是知名度,她,以及他/她們也只能局限在小天地裡,紅不遍大江南北;
我也非常確定,華語樂壇的才子們從來沒停止過努力——比如在各種唱歌的綜藝節目裡,華語樂壇的大咖和中生代們把別人的歌改編出各種花樣,提供無限新鮮感,並不斷致敬經典,讓情懷一遍一遍帶走我們的淚水——就是拿不出幾首高水準的新歌;
我也非常確定,華語樂壇有人氣爆棚的大明星——可惜我們不知道他們唱過什麼,也許他們的粉絲知道他們在小眾音樂領域有多努力,但他們真的靠音樂掙錢麼?音樂是燒錢的吧——畢竟,音樂是人設的一部分。
所有的,以上的,華語樂壇的爆款歌曲、有才華的創作和大明星們——我覺得他們都沒什麼問題,很好,起碼證明了華語樂壇在各個領域都有人才,只是——他們在這個時代不可能是一個人,這是一個爆款與好歌分離、好創作與明星分離的時代,已經沒有土壤再孕育出一個把以上所有特質集於一身的天才。
但周杰倫恰好就是這樣的人,能經歷他的時代,那是我們那一代的竊喜和幸運——如果你沒經歷過那個年代,真的不會懂。
我愛死98年以後出生的人們了,真的,我確定這一代會比我們80後和90後強得多,但有那麼個把人還是不許質疑的,這不只是青春的問題,就像我現在看羅大佑李宗盛還是牛逼一樣——希望17~18年後,你們現在熱愛的愛豆們,也值得你們這樣的辯護吧,畢竟我們的愛是在西元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