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前世今生」
培新小學 沈軍梅
因為自己是一名教師,所以常思考教師存在之所寓,因為自己是一名數學教師,所以有著歸納、類比教師存在的依據與歸屬的自覺。近期讀到北京師範大學馬永全教授、江南大學人文學院何靚、楊啟光教授關於「教師身份」的研究評述,它就像一根繩子串起了日常的一些碎片化的所思、所悟,對教師的「前世今生」有了粗獷的輪廓。
受傳統的師道尊嚴文化的影響,教師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在人們心目中,教師是道德的化身,是知識的代表,是人世間的楷模。他們安貧樂道、不求名利;他們光明磊落、襟懷坦蕩;他們像蠟燭、粉筆、春蠶一樣,死而後已、鞠躬盡瘁;他們知識淵博、誨人不倦,這些都構成了日常生活教師身份的獨特內涵。「聖賢、師、教員、人民教師」等都是人們對教師的稱謂,不同的稱謂肩負不同的歷史使命,顯示出不同時代的教師所具有的獨特的教師知識結構。
一、「聖賢」:對抗自然的能者。
在遠古時期,沒有專門從事教育教學活動的人。但在中國神話傳說中不難看出,伏羲、神農、皇帝、堯、舜等人物具有最原始的教師形象。譬如,有燧人氏教人鑽木取火,有巢氏教民構木為巢。這些神話傳說顯示出遠古時期的領袖就具有施教的特性。這些具有教師特質的人被擁為「聖賢」。在遠古時期,知識總量很少,「聖賢」所具有的知識結構是相對簡單的。「聖賢」主要擁有三個方面的知識:道德知識、與適應自然的智慧和原創性的實踐知識。道德知識是指「聖賢」願意為民犧牲、願意把知識和經驗傳授給民眾。這是「聖賢」得到尊重和擁戴的基礎。通常在傳說中,「聖賢」能達到一種忘我的境界。大禹治水期間曾三過家門而不入,這就體現了一種高尚的品德。與自然適應的智慧是指「聖賢」擁有對抗自然的能力。在遠古時期,人類的生產、生存能力極其低下,受到自然的威脅很多。與自然災害抗爭是每一個群居部落的首要任務。「聖賢」通常因為具有解決問題的知識而得到眾人的擁護。大禹成為領袖就是因為找到對抗洪水的方法,是疏而不是堵,使得眾人可以免受洪水的困擾。原創性的實踐知識是指為了人類生存,具有很強生產性的知識。古代傳說中有大量的筆墨描寫「聖賢」教給眾人生活的故事,包括鑽木取火、教人狩獵、神農嘗百草等,原始社會生產力低下,人們的基本生活需求無法得到滿足。而「聖賢」摸索出來的方法或者是對周圍事物的正確認識能夠幫助人們解決生存所面臨的困境。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正是遠古時期生產力低下導致普通人面對自然束手無策,才催生了「聖賢」。總的來說,「聖賢」的知識是以自然為中心,以道德、生存、生產為具體支撐的結構。
二、「師」:政治倫理的布道者。
「師」字很早就出現,但是本意與現在的教師無關。西周時期,「師」作為官名,近乎官之通稱。西周時擔任國王警衛隊長的師氏,除負責警衛、隨從等大事之外,還監管貴族子弟的教育界工作。隨著制度的完善,「師」逐漸成為與教化有關者的稱呼。如韓愈在《師說》中所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師」作為教師的含義被人們普遍接受並貫穿於整個封建社會。
人類進入到封建社會,就有了完善的封建官僚體制,教育作為一個極易深受文化意識形態感染和影響的領域,教師自然而然成為政治倫理的布道者。首先,「師」所具備的是對官僚政治有益處的道德倫理。「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道」主要特指對儒家經典進行闡釋的文字。其次,「學而優則仕」一直是封建教育的終極目標,進入朝堂做官是讀書人的理想。所以作為教師,一方面會傳授與科舉相關的知識,另一方面,參加科舉考試也是自身的目標。最後,「師」是博學多識的,並不是局限於某一領域的知識。孔子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學習要不知滿足,教人要不知疲倦。能夠博古通今,掌握各個方面的知識是教師在知識方面的理想狀態。但是,受儒家思想的深遠影響,博學也多限於儒學知識,關於實學的知識涉及甚少。封建社會,「師」是以官僚政治為核心,以儒家倫理、科舉知識和博學多識為支撐的結構。
三、「教習」或「教員」:具有專業技能的救國者。
據《明史·選舉志》記載:「其與選者,謂之館選。以翰、詹官高資深者一人課之,謂之教習。」可見,明朝教習只是特指一類教師。到了洋務運動時期,洋務學堂的教育者,尤其是外國教育者,稱為教習。隨著向西方學習的不斷深入,新式學堂越來越多,新式學堂中也開始聘請中國人擔任教習,教習這一稱呼逐漸成為教育者的通稱。教員與教習廣泛使用的時期差不多,但是教員是從日本引進的詞彙。據考證,漢語教員一詞最早出現於黃慶澄1894年出版的《東遊日記》一書中。
中國近代時期,社會動蕩,國家興亡成為所有人關心的問題,教育也不再是政治權威收穫人心的附庸。教育與整個國家的命運息息相關,教育所教授的東西不再是符合國家政治需要的儒家經典,教育也不是以做官為讀書目的的個人追求。所以這個時期的教師首先具有的知識是關乎國家命運的大義道德。顧炎武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國家危難之時,關心國家是每個人的責任。「教習」或「教員」已經把救國道義作為行動指南。其次,「教習」或「教員」具有技術類的知識。面對國家危難,有志之士開始向西方學習,希望能夠「師夷長技以制夷」,所以技術類的知識進入課堂。例如,左宗棠開辦福州船政學堂專門培養造船和開船的人才。「教習」或「教員」具有的是某一方面的專項技能,專注於某一領域的知識則是具體的救國途徑。這一時期,教師的知識是以國家命運為核心,以國家大義、技術和具體領域為支撐的知識結構。
四、「人民教師」:人民教育事業的服務者。
以前閱讀陳桂生的《師道實話》了解到,「人民教師」這一稱呼最早由列寧提出,是對社會主義國家中在學校從事教學工作的專業人員的通稱。新中國成立後,全面向蘇聯學習,在教師前面加上「人民」二字,有很鮮明的政治色彩。冠以「人民」的定語,既表明教師的工作性質是為人民教育事業服務的,同時也標誌著教師在群體的歸屬上被納入新社會的主人翁——「人民」的範疇。
教育不再僅僅是危難之際救國的工具,教育回歸到自身的本質: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但教育依舊受到政治的影響,所以教師首先具備的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等社會主義傾向強烈的知識。在國家制定教育目標時期明確指出要培養的是社會主義接班人,所以社會主義的政治理論是每位教師知識系統中必要的組成部分。共和國成立時,我國80﹪的人口都是文盲,開展掃盲運動成為一項重要的教育政策。掃盲只需要交給人們簡單的識字和算術,而且這一時期符合教師資格的人很少,所以不斷下調教師的資格要求,很多沒有接受過系統學習的人進入教師行業,他們所具有的大部分知識都是簡單的生活常識。所以這一時期的教師具有實踐性教學知識,缺乏理論教學知識。我國的師範教育是清朝就有的,近代的師範教育在課程內容上已經有公共基礎知識、教育專業課程和學科專業課程三類。但是新中國成立初期,教師來源並不正規,不是所有的教師都接受過師範教育。但是學校的課程安排已經相對完善,教育的目的單純是教書育人,外界幹擾較少。教師能夠潛心教學,所以雖然沒有掌握教學法知識,這些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逐漸找到自己的方式,具有一定的實踐經驗。
「人民教育」這一稱呼具有明顯的政治傾向與時代特徵。學習社會主義的相關理論與我國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性質相一致,與新中國成立初期社會不穩定有很大關係。教師掌握馬列知識是社會基礎,而掃盲則是基於社會長期混亂民眾缺乏基本知識的現狀,教師掌握基本的學科知識是社會現實的要求。缺乏教學法理論知識則是對應現實狀況的無奈應對之舉。「人民教師」具有的知識是以社會主義為指導,以馬列等政治知識、基本學科知識和具體實踐知識為支撐的結構。
之後「教師」這一稱呼沒有大的改變,只是教師前面的定語不斷改變,「新型教師」「卓越教師」「專家型教師」,教師的知識結構也在不斷完善。但從歷史的變遷可以看出,道德、生存與生活和教學法是教師知識中必不可少的知識,教師知識的變革需要根據時代的變革做出改變,但是對於歷史中得出結論也需要得到繼承,道德知識是教師的立身之本,生存與生活的知識是教書育人的關鍵,教學法知識是教師不斷探索、實現更好教學的不二法則。
2016年3月,阿爾法狗戰勝了世界圍棋冠軍李世石,標誌著智能時代已經逐步向我們走來,在網際網路的引領下,這是一個「人人為師,人人為學」的時代,教師的稱謂在短時期內也許不會改變,但我們的知識結構一定會在繼承和創新中改變。
編輯:趙文婷 審稿:李玉翠
如果喜歡本篇文章,請在下方點讚、寫留言。歡迎大家轉發朋友圈,讓更多的人了解我們!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