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17 16:57
為進一步豐富廣大市民的文化生活,由中共溫州市委宣傳部、溫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主辦,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溫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承辦的「溫州好剪紙」民間剪紙手工大賽即日起火熱開啟,並接受溫州全市各縣市區剪紙愛好者報名。
據了解,「溫州好剪紙」民間剪紙手工大賽系溫州市第四屆市民文化節系列活動之一。
溫州剪紙歷史古韻悠長
溫州剪紙藝術源遠流長,地域特色鮮明。據《太平寰宇記》記載,溫州早在宋朝,竹絲燈就被宋廷列為貢品。
剪紙與溫州的民風民俗有著密切的聯繫,貫穿著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剪紙作者多是農家巧婦,她們互教互學,代代傳承。其作品為窗花、喜花、禮花、底樣等,表現題材大多是吉祥動植物圖案,選用的材料一般為大紅紙。由於農家巧婦純粹是憑剪刀一刀一刀剪出來的,故以折剪法為長,給人以樸實自然的美感,從中透露出熱情奔放的隨意性。
平陽點色刻紙傳承人陳諮旺羊年剪紙作品
剪紙現還在平陽、蒼南一帶鄉村多種喜慶場合中使用,如用作嬰兒周歲、老人壽誕的麵食裝飾。而此類禮花、喜花亦在溫州各地民間流行。
在民間祭祀活動中,溫州鄉間也可找到剪紙的活化石,如溫州各地民間舊時的殯葬儀式中,供亡靈安息的紙紮樓閣,就使用了較多的剪花裝飾。此俗至今仍在蒼南縣流行。
剪紙蘊含避兇趨吉美好祝願
凡民俗活動,均離不了吉祥如意、避兇趨吉的主題,這也是溫州民間剪紙的基調和內涵。傳統素材主要有吉祥花草,如牡丹、荷花、石榴、靈芝、佛手、松柏、梅、蘭、竹、菊等;靈物瑞獸有龍、鳳、喜鵲、鴛鴦、鯉魚等。人物如「紅樓」、「西廂」中的戲曲人物及神話中的和合二仙、八仙等。而吉祥圖案則用如意、方勝、回紋,多採用諧音和象徵的表現手法等等。 當然,也有以團壽、長壽、雙喜更直接表達開口吉利之意。
巨型剪紙花窗曾亮相溫州街頭
溫州民俗活動中的一個重頭戲就是社戲,故溫州民間剪紙一直有表現歷史傳說、戲曲和神話故事人物的傳統。從社戲中的人物到剪紙中的人物,不但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愛憎,更讓人從中受到道德、文化的薰陶。
從宋代開始,剪紙流行於東甌大地,民間藝人加入剪花行列。至明清時,溫州剪紙又受到文人畫的影響,這種原本屬於民間的原創藝術,不論是題材還是表現形式都有了質的飛躍。其發展大體經歷了雛形、成熟、獨立三個階段。
元大德年間《樂清縣誌》所載的「通衢剪彩,與眾共賞」,一個「賞」字表明,民眾所賞的不只是燈多燈奇,更主要的是賞爭奇鬥豔的「剪彩」。這一年一度的燈節可稱為樂清民間剪彩的交流展示會,這裡既有巧婦們的業餘之作,又有書畫家(包括畫工)的傑作。
明清時,由於書畫家的參與,剪紙吸取了文人畫的元素,其代表作便是樂清剪(刻)紙龍船花。龍船花的製作,以刻刀代剪,作品更精細。
溫州剪紙的四大流派
經一代代民間剪紙藝人與文化人的傳承、創新,溫州形成了樂清細紋刻紙、平陽太平鈿、蒼南點色剪(刻)紙以及集細紋、點色於一身的驛頭刻紙四大流派。
樂清:細紋刻紙
樂清剪(刻)紙的產生可上溯至宋末元初,至今已有七百餘年歷史。作為原生態的樂清民間剪紙,不論底樣、禮花、供花、龍船花,都是細紋刻紙的源頭,其中尤以龍船花的影響最大。
樂清細紋刻紙線條細如髮絲,且條條相連,最細的在一釐米寬的薄紙上能割二十二刀,呈十一條細線,還曾創造了在魯班尺一寸見方的紙上刻出五十二根線條的最高紀錄,堪稱剪紙微雕。樂清細紋刻紙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贏得「中國剪紙一絕」的美譽,是中國南方剪紙的代表,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平陽:太平鈿
平陽民間至今流傳著一種古老的剪紙——太平鈿,因其圖案正中幾乎都有一個銅錢紋樣,而平陽方言稱錢為「鈿」,故名。
太平鈿採用紅紙,構圖簡單,以直白的吉語為主,偶綴吉祥花草,講究對應使用。如孩子周歲時,對應使用的太平鈿為「步步高升」、「五子登科」;建新屋,對應使用的太平鈿為「丁財兩旺」、「富貴榮華」等。剪制太平鈿先以紙釘固定疊紙,繼而剪刀尖從疊紙背面進入,傳承了古代人們在各種材料上鏤空造型的方法。太平鈿的外形有壽桃、石榴、花瓣等,構圖古樸簡約。
蒼南:彩色刻紙
蒼南彩色刻紙的源頭可以追溯到當地的「神花」,即漁民用於祭祀、供奉神靈等宗教活動的特色剪紙。據當地民間剪(刻)紙高手曾成金、葉成浩描述:「這種神花,是剪紙和繪畫相結合的特殊品種,它是通過剪刻,再進行手工塗色、繪畫或貼金銀,加上篾骨架子而成。顏色多採用大紅大綠、水粉白色、佛青色等,也有金、銀色紙刻成的,圖形一般都是一條或紅或綠的全龍,加雲水圖案,相向成對,形狀呈長梯形,大的高二尺餘,小的高僅五寸。」(《平陽文史資料·平陽剪紙》)
蒼南彩色刻紙真正形成流派,則是上世紀70年代的事。據當年的藝人介紹,彩色剪(刻)紙糅合了國畫、戲曲臉譜、版面、皮影、絲印等多種藝術手法,形式上借鑑河北蔚縣點彩剪(刻)紙,而刻制則吸收樂清細紋刻紙的刀技,不過不像細紋刻紙的陽刻線那麼繁密,相反,喜用大的塊面,即削弱細節,突出主體,便於較大面積留作染色。點染時吸取了西洋水彩畫中光和色的運用方法,不但為點色剪(刻)紙的創新探索出一條新路,而且也獨樹了蒼南點彩剪(刻)紙的風格特色,現已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驛頭:龍船花
鹿城區臨江鎮驛頭村的驛頭龍船花,集刻紙、年畫和木刻印刷為一體,原用於驛頭疥櫥(舊時放碗等物的櫥櫃)龍額頭和兩邊的貼花紙。它的製作工藝獨特,先在宣紙上打上邊框,再在框內選好適當位置,印上已刻好的花鳥、戲曲人物等圖案與文字,爾後,藝人用簡單的自製刻刀,在邊框與印有圖案的空間中雕刻出富有民族特色的金錢眼、十二刀、紗洞窗和方勝窗等數十種花紋圖案,再在木刻印花上根據需要塗上紅、黃、綠三種顏色。
驛頭龍船花不但頗具觀賞性,且至今仍保持原生形態,獨具特色。現驛頭龍船花只有年過花甲的程民統能獨立製作完成。
(據溫州新聞客戶端,原標題《溫州剪紙原來這麼牛!快來一起剪出最愛的溫州美景》。編輯王豔瓊)
147669464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