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工業化興起時,「手工製作」一度成為生產率低下、質量參差不齊的代名詞。然而,到了工業生產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又開始厭倦由工廠流水線生產出的毫無差別和特色的產品,手工製品又恢復了活力。
「手作人」的使命是製作真正的手工製品。他們以販售手工製品為生,以擁有卓越的手工技術為榮。
澎湃新聞-私家地理推出「手作人」系列,挖掘隱秘在「手作」江湖裡的各色達人的故事,他們將智慧融入生活,也讓手藝更加鮮活。
不知該如何講述張永紅的故事,他的人生跌宕起伏,苦樂參半。說得太苦,怕聽者沉溺於同情而忽略了他原本的才能,說得太輕鬆,這卻又不是張永紅真實的生活寫照。我對張永紅說,你把你的經歷「剪」出來吧,這一定是一幅無人能敵的作品。
因為在這件作品裡,人們會看到,上天沒有給張永紅一個自由的身體,卻讓他擁有了一雙靈巧無比的雙手和一顆堅韌頑強的心。
4平米的剪紙店
如果你去過北京的南鑼鼓巷,是否遇見過這樣一間店鋪——它坐落在南鑼鼓巷東南角的炒豆兒胡同裡,面積不足4平方米。沒有氣派的門面和醒目的招牌,沒有24小時循環播放的擴音喇叭,也沒有漂亮的服務員賣力地往你手中塞小廣告……你低著頭刷著手機,一不留神就會錯過,即便視線落在了窗上的紅色剪紙上,或許也只是停頓幾秒,便被從主幹道上傳來的喧鬧聲吸引走了。
2008年,張永紅加入「北漂一族」,尋尋覓覓,終於在南鑼鼓巷這一隅偏僻處紮根下來,雖然只有4平米的空間,但是靠著這間小店,他向來到南鑼鼓巷的遊客們推銷自己的剪紙作品為生。
張永紅在南鑼鼓巷附近的剪紙店鋪 本文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為 張永紅 圖「4年前,生意還不錯,30塊錢一張,有時候做的還趕不及賣的。那時候來旅遊的年輕人、大學生買的最多,偶爾也會有老外。老外喜歡花花草草自然類的主題,中國人喜歡福祿壽財喜慶的花案。」買剪紙的人多,來想拜師學藝的人也不少。2017年,張永紅通過國家級聯合法人社團藝術評審專家委員會審定,榮獲「工藝美術家」資質。2018年,在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工藝文化最具影響力剪紙工藝大師評選中,獲「冠軍金牌剪紙工藝大師」稱號。
每一筆的刻畫都讓人震撼。獲獎後的一段時間,張永紅一度成為媒體焦點,記者們蜂擁而至,想要報導他的故事。「有的人來了好幾次,實在不好意思拒絕。但我跟他們說,我有什麼好採訪的呢?」「沒感覺自己紅了,有沒有獎金也無所謂,主要這是對你手藝的肯定。」張永紅說。
事實上,張永紅的確沒有「紅」, 權威認定的榮譽未曾給他帶來直接的經濟收益。隨後的幾年,他仍然蝸居在南鑼鼓巷這片立錐之地,靠剪紙維生。只是周圍的一切變化得太快——北京的房租一直在漲,南鑼鼓巷的店鋪越開越新潮,遊客們拿著手機這兒拍照,那兒拍拍,但大家對手工剪紙的興趣似乎不如從前那麼濃烈了。
「大家進來看看,拍拍照也就走了,偶爾買個8塊、10塊的生肖。」
《貓戲蝴蝶》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暴發,原本不見起色的生意更加雪上加霜,張永紅兩度因為交不出房租險些被房東請出。12年北漂的生活似乎又要回到起點。而這時,他常常想起遙遠的家鄉,那裡有他想念的人兒和融在黃土地裡對剪紙濃濃的熱愛。
家鄉的剪紙情
剪紙是中國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其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那時造紙術還沒有發明,人們就運用竹片、樹皮、皮革、金箔等各種材料進行雕刻。到了漢唐時代,婦女喜用金銀箔剪成花鈿貼在鬢角為飾,也被認為是剪紙最早的雛形。南宋時期,以剪紙為職業的行業藝人已經開始出現了。據宋人周密的《武林舊事》記載,當時的杭州就有專門的「剪鏃花樣」者,有人善剪「諸家書字」,有人專剪「諸色花樣」 。
剪紙在民間,特別是在農村保存了豐富的血脈。逢年過節,婚喪嫁娶,鄉民們都會自備剪紙裝點牆壁、門窗、房柱、鏡子等處,以求吉祥如意、福壽之意。另外,不同的地域也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比如北方剪紙粗獷豪放、純樸簡練,南方剪紙則更傾於秀雅繁茂、精緻和美。
張永紅在陝北的老家1973年,張永紅出生於陝北延川的一個鄉村。從他記事起,奶奶就是村裡出了名的「剪紙高手」。逢年過節、紅白喜事,都要人找到家裡來,請奶奶剪窗花。陝北剪紙線條淳厚有力、剪紋簡潔,包含著濃鬱的泥土氣息和邊塞特色。奶奶不用畫畫,不用打線稿,直接上手就可以剪出活靈活現的十二生肖和花花草草。後來奶奶老了,做不動了,村裡人又開始來找母親剪。
剪紙沒有「傳女不傳男」的說法,但是在村裡,被指望著養家餬口的男人們一般不會幹這種手藝活。
張永紅12歲跟著奶奶學習延川剪紙,是因為他得了一種「怪病」,無法像正常人一樣行走,無法參與繁重的體力活。身體的不自由讓他只能天天坐在院子裡,用畫筆臨摹眼前的豬、牛、羊、雞,反覆畫,反覆觀察。
活靈活現的動物剪紙
《貓咪》「我爸說,『你就畫十二生肖,必須把它學好,畫不好就不許吃飯。』於是,我上百遍地畫,不斷地練習,現在都已經印在腦子裡了。」「那時候也沒有專業的工具,一些很細節的地方,我就拿注射器的針頭一點點刻出來。如今手上的30多種刀具,都是我自己做的。 」
張永紅的剪紙工具從10多歲起,母親做不完的剪紙活開始讓張永紅幫忙做。張永紅剪著剪著就在村裡做出了名氣。「那時候跟人比賽,只要抽一根煙的時間,我就能剪出兩個直徑一米的『囍』字。」張永紅驕傲地說。
張永紅靠自己的才能受到了足夠的尊重和歡迎。疾病的陰霾並沒有奪走張永紅童年的快樂。相反地,他靠自己的才能受到了足夠的尊重和歡迎。「小學那時候,我也不清楚自己有什麼吸引力,好多的同學都喜歡跟我玩。老師走了,我就是大家的『老師』。」「學校離村子15有公裡遠。夏天放學,我和幾個朋友常常不著急回家,而是爬到附近的山坡上,搭草篷子,然後把從家裡帶出來的乾糧拿出來,搭灶做飯。」
「我走不了路,爬不了坡,朋友們就用一個麻袋,綁在木桿上,把我抬上去。白天我們在草篷子吃,晚上就睡在裡面。可好玩了,就像梁山好漢一樣。」
張永紅永遠忘不了那時無憂無慮的美好時光,但快樂總是短暫的。因為身體的原因,他在10歲的那一年輟學了。後來,身邊的朋友們漸漸長大,一個個開始走出了小村莊。
闖蕩天涯的流浪手藝人
「我們家兄弟姐妹五個,我是老三。18歲之前,我父母只允許我在村子周圍活動,當時他們就撂下了一句話,『只要我一時半會死不了,你就休想出這個大門。』」
可是看到同齡人陸陸續續都出去工作了,18歲的張永紅還是萌生了「出去闖天下」的心思。
「那一年還發生了一件事,我哥的朋友替我報名參加了陝西省的一個剪紙比賽,沒想到獲得了一等獎,我當時就感覺自己了不起了,想出去找份工作。」
於是,他「逃跑」了,讓一個拉牛車的農夫把他拉到了縣城,然後又讓人拉到了車站,就這樣輾轉來到山西太原。
18歲的張永紅萌生了「出去闖天下」的心思。「那時候也是膽子大,在太原呆了半年後又去了江蘇、浙江、上海、山東、深圳……跑了十幾個省。」「在山西太原那會,我白天就在五一廣場的馬路邊給人剪紙,2毛錢1張,剪得最多的就是十二生肖。晚上附近的電影院有保安值班,我就睡到電影院大門口。夏天有的時候,蒼蠅盤在我腦門上飛,吵得我都睡不著,冬天下雪的時候,腳都被凍腫了。」
「好心人很多,有的人直接給我一塊錢就不要找了,所以我一天都能掙個五六十塊,攢了一些就去銀行存起來。也因為這樣,我被小偷盯上了。」
張永紅說有一次,流氓用刀子抵在他的脖子上,逼他說出銀行卡的密碼,他死活都不願意說。幸好有好心人路過,報了警才得以脫險。事後,警察聯絡了張永紅的家人,把他送回了老家。
「我哥把我接回去後,我母親說什麼都不讓我出去了。我爸也覺得剪紙沒有活路,於是給我找師傅,讓我學算卦,還讓我學做銀活。」
然而,學銀活需要體力,在經歷了幾次骨折後,張永紅最終沒有學成。算命師傅也找了七個,最後一個算命師傅終於說出了張永紅心中的困惑,「你只有靠剪紙才能有出息」。
於是,張永紅決定再去西安闖一闖。
兜兜轉轉,張永紅還是放不下最擅長的剪紙手藝。
剪紙作品《貂蟬》來到西安後,張永紅的確遇到了貴人。一位好心的房東十分賞識張永紅的才能,決定和他一起開辦剪紙培訓學校。而這一開就開了8年,經營得最好的時候能有42個學生,從經濟上來說,也為張永紅帶來了穩定的收入。「不少大學生都來學剪紙,他們不像社會上的人那麼複雜,我特別喜歡跟他們在一起。」
「我也希望能把剪紙這門手藝傳授出去。因為我終究是要老的,眼睛也漸漸不好使,我希望在我剪不動的那一天前,能培養出一個好徒弟。」
張永紅開辦過剪紙學校,希望把剪紙手藝傳承下去。
大型作品《花開富貴》張永紅的故事講到這裡,似乎已有了很不錯的結局,但一定有人會好奇為什麼他後來又去了北京?而困擾張永紅一生的病魔究竟是什麼?「愛管閒事」的張永紅
3歲那年,張永紅被查出患有「成骨不全症」,這是一種罕見的遺傳性骨疾病,俗稱「瓷娃娃病」。換句話來說,他的骨骼像「陶瓷」一樣脆弱,極易發生自發性骨折,這也導致張永紅的身高始終停留在70公分。
張永紅2010年,張永紅的女兒出生後不久也被發現患有「成骨不全症」輕微症狀,為了方便女兒看病,他決定放棄一切來到北京。在目前的醫療技術下,「成骨不全症」很難根治,只能通過「補鈣」的方式減少骨折的機率。女兒現在的病情穩定了許多,但由於上學的關係,目前只得留在陝北老家生活。為了節約開銷,張永紅也已經兩年沒有回去。
「我女兒也會剪紙,現在十二生肖剪得可好了!」談起女兒,張永紅語氣裡充滿了幸福與驕傲。
張永紅的女兒在南鑼鼓巷,雖然四平米的空間實現不了張永紅「傳道授業」的夢想,但他在工作之外,仍然樂善好施,尤其是幫助和他一樣身體有困難的朋友。他成立了 「天思健殘疾人創業」互助群,群裡有400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殘疾朋友,他時不時組織大家外出活動,免費教他們剪紙技藝。
「我們還組織唱歌、跳舞,有時會一起出去擺攤。你會發現很多殘疾人都想靠自己的本事幹活掙錢。」
他成立了 「天思健殘疾人創業」互助群,群裡有400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殘疾朋友。張永紅愛管的「閒事」還不止這些。疫情期間,他常常走上大街,給無家可歸的流浪漢提供食物。「光後海最起碼有二三十個流浪漢。大多是因為身體殘疾或者疾病的關係,還有的是小偷,偷不到錢了就成了流浪漢。」
好多人說他是『傻子』,自己都吃不上飯,還要給流浪漢,但他不以為然。「我就是這樣一個愛管閒事人,但我也有自己的原則——只幫助真正的可憐人。對於那些遊手好閒、好吃懶做的人,我會加以規勸,甚至舉報。「
「我的目的是引導他們和正常人一樣,能夠學門手藝就去學手藝,能夠工作的話就去工作一下。別人施捨你的錢總有一天會吃完的,靠自己的本事掙錢永遠掙不完。」
愛管「閒事」的張永紅還常常走上大街,給無家可歸的流浪漢提供食物。2019年10月,張永紅歷時一年半,完成了人生最得意的作品——《清明上河圖》長卷。作品全長約8.5米、寬約70釐米,人物千餘位、動物上百餘匹,其中亭臺樓閣、船隻車轎精緻細膩,栩栩如生,都是他按照《清明上河圖》原畫,一比一刻畫出來的。他同時剪了六幅,其中四幅捐贈給了曾經幫助過他和女兒治病的四位善心人,而打算用於拍賣的一幅《清明上河圖》卻不幸被小偷入室盜走了——這幅作品是他用來為女兒治病籌款的希望。作品丟失之後,張永紅多次向有關部門報案,至今沒有收到答覆。
然而,這樣的磨難並沒有擊垮張永紅,他把留在身邊的最後一部《清明上河圖》剪紙作品也捐獻給了願意幫助他傳承剪紙技藝的上海世久基金會組織。
《清明上河圖》剪紙作品(局部)「我父母那時候覺得,如果我出遠門,不是餓死在外面就可能會凍死在外面。但我靠著剪紙一路走下來了。「現在我用自己賺的血汗錢給孩子看病、交房租。日子很拮据,但我還有一個夢想,就是希望能幫助到更多的人,我自知一個人的力量有限,但如果有人願意幫助我實現心目中的夢想,我會一輩子感激。」
(聯繫我們/投稿郵箱:sjdl_2020@163.com)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