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手作人|蝸居在南鑼鼓巷裡的剪紙人

2021-01-11 澎湃新聞

【編者按】在工業化興起時,「手工製作」一度成為生產率低下、質量參差不齊的代名詞。然而,到了工業生產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又開始厭倦由工廠流水線生產出的毫無差別和特色的產品,手工製品又恢復了活力。

「手作人」的使命是製作真正的手工製品。他們以販售手工製品為生,以擁有卓越的手工技術為榮。

澎湃新聞-私家地理推出「手作人」系列,挖掘隱秘在「手作」江湖裡的各色達人的故事,他們將智慧融入生活,也讓手藝更加鮮活。

不知該如何講述張永紅的故事,他的人生跌宕起伏,苦樂參半。說得太苦,怕聽者沉溺於同情而忽略了他原本的才能,說得太輕鬆,這卻又不是張永紅真實的生活寫照。我對張永紅說,你把你的經歷「剪」出來吧,這一定是一幅無人能敵的作品。

因為在這件作品裡,人們會看到,上天沒有給張永紅一個自由的身體,卻讓他擁有了一雙靈巧無比的雙手和一顆堅韌頑強的心。

4平米的剪紙店

如果你去過北京的南鑼鼓巷,是否遇見過這樣一間店鋪——它坐落在南鑼鼓巷東南角的炒豆兒胡同裡,面積不足4平方米。沒有氣派的門面和醒目的招牌,沒有24小時循環播放的擴音喇叭,也沒有漂亮的服務員賣力地往你手中塞小廣告……你低著頭刷著手機,一不留神就會錯過,即便視線落在了窗上的紅色剪紙上,或許也只是停頓幾秒,便被從主幹道上傳來的喧鬧聲吸引走了。

2008年,張永紅加入「北漂一族」,尋尋覓覓,終於在南鑼鼓巷這一隅偏僻處紮根下來,雖然只有4平米的空間,但是靠著這間小店,他向來到南鑼鼓巷的遊客們推銷自己的剪紙作品為生。

張永紅在南鑼鼓巷附近的剪紙店鋪 本文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為 張永紅 圖「4年前,生意還不錯,30塊錢一張,有時候做的還趕不及賣的。那時候來旅遊的年輕人、大學生買的最多,偶爾也會有老外。老外喜歡花花草草自然類的主題,中國人喜歡福祿壽財喜慶的花案。」買剪紙的人多,來想拜師學藝的人也不少。2017年,張永紅通過國家級聯合法人社團藝術評審專家委員會審定,榮獲「工藝美術家」資質。2018年,在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工藝文化最具影響力剪紙工藝大師評選中,獲「冠軍金牌剪紙工藝大師」稱號。

每一筆的刻畫都讓人震撼。獲獎後的一段時間,張永紅一度成為媒體焦點,記者們蜂擁而至,想要報導他的故事。「有的人來了好幾次,實在不好意思拒絕。但我跟他們說,我有什麼好採訪的呢?」「沒感覺自己紅了,有沒有獎金也無所謂,主要這是對你手藝的肯定。」張永紅說。

事實上,張永紅的確沒有「紅」, 權威認定的榮譽未曾給他帶來直接的經濟收益。隨後的幾年,他仍然蝸居在南鑼鼓巷這片立錐之地,靠剪紙維生。只是周圍的一切變化得太快——北京的房租一直在漲,南鑼鼓巷的店鋪越開越新潮,遊客們拿著手機這兒拍照,那兒拍拍,但大家對手工剪紙的興趣似乎不如從前那麼濃烈了。

「大家進來看看,拍拍照也就走了,偶爾買個8塊、10塊的生肖。」

《貓戲蝴蝶》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暴發,原本不見起色的生意更加雪上加霜,張永紅兩度因為交不出房租險些被房東請出。12年北漂的生活似乎又要回到起點。而這時,他常常想起遙遠的家鄉,那裡有他想念的人兒和融在黃土地裡對剪紙濃濃的熱愛。

家鄉的剪紙情

剪紙是中國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其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那時造紙術還沒有發明,人們就運用竹片、樹皮、皮革、金箔等各種材料進行雕刻。到了漢唐時代,婦女喜用金銀箔剪成花鈿貼在鬢角為飾,也被認為是剪紙最早的雛形。南宋時期,以剪紙為職業的行業藝人已經開始出現了。據宋人周密的《武林舊事》記載,當時的杭州就有專門的「剪鏃花樣」者,有人善剪「諸家書字」,有人專剪「諸色花樣」 。

剪紙在民間,特別是在農村保存了豐富的血脈。逢年過節,婚喪嫁娶,鄉民們都會自備剪紙裝點牆壁、門窗、房柱、鏡子等處,以求吉祥如意、福壽之意。另外,不同的地域也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比如北方剪紙粗獷豪放、純樸簡練,南方剪紙則更傾於秀雅繁茂、精緻和美。

張永紅在陝北的老家1973年,張永紅出生於陝北延川的一個鄉村。從他記事起,奶奶就是村裡出了名的「剪紙高手」。逢年過節、紅白喜事,都要人找到家裡來,請奶奶剪窗花。陝北剪紙線條淳厚有力、剪紋簡潔,包含著濃鬱的泥土氣息和邊塞特色。奶奶不用畫畫,不用打線稿,直接上手就可以剪出活靈活現的十二生肖和花花草草。後來奶奶老了,做不動了,村裡人又開始來找母親剪。

剪紙沒有「傳女不傳男」的說法,但是在村裡,被指望著養家餬口的男人們一般不會幹這種手藝活。

張永紅12歲跟著奶奶學習延川剪紙,是因為他得了一種「怪病」,無法像正常人一樣行走,無法參與繁重的體力活。身體的不自由讓他只能天天坐在院子裡,用畫筆臨摹眼前的豬、牛、羊、雞,反覆畫,反覆觀察。

活靈活現的動物剪紙

《貓咪》「我爸說,『你就畫十二生肖,必須把它學好,畫不好就不許吃飯。』於是,我上百遍地畫,不斷地練習,現在都已經印在腦子裡了。」「那時候也沒有專業的工具,一些很細節的地方,我就拿注射器的針頭一點點刻出來。如今手上的30多種刀具,都是我自己做的。 」

張永紅的剪紙工具從10多歲起,母親做不完的剪紙活開始讓張永紅幫忙做。張永紅剪著剪著就在村裡做出了名氣。「那時候跟人比賽,只要抽一根煙的時間,我就能剪出兩個直徑一米的『囍』字。」張永紅驕傲地說。

張永紅靠自己的才能受到了足夠的尊重和歡迎。疾病的陰霾並沒有奪走張永紅童年的快樂。相反地,他靠自己的才能受到了足夠的尊重和歡迎。「小學那時候,我也不清楚自己有什麼吸引力,好多的同學都喜歡跟我玩。老師走了,我就是大家的『老師』。」「學校離村子15有公裡遠。夏天放學,我和幾個朋友常常不著急回家,而是爬到附近的山坡上,搭草篷子,然後把從家裡帶出來的乾糧拿出來,搭灶做飯。」

「我走不了路,爬不了坡,朋友們就用一個麻袋,綁在木桿上,把我抬上去。白天我們在草篷子吃,晚上就睡在裡面。可好玩了,就像梁山好漢一樣。」

張永紅永遠忘不了那時無憂無慮的美好時光,但快樂總是短暫的。因為身體的原因,他在10歲的那一年輟學了。後來,身邊的朋友們漸漸長大,一個個開始走出了小村莊。

闖蕩天涯的流浪手藝人

「我們家兄弟姐妹五個,我是老三。18歲之前,我父母只允許我在村子周圍活動,當時他們就撂下了一句話,『只要我一時半會死不了,你就休想出這個大門。』」

可是看到同齡人陸陸續續都出去工作了,18歲的張永紅還是萌生了「出去闖天下」的心思。

「那一年還發生了一件事,我哥的朋友替我報名參加了陝西省的一個剪紙比賽,沒想到獲得了一等獎,我當時就感覺自己了不起了,想出去找份工作。」

於是,他「逃跑」了,讓一個拉牛車的農夫把他拉到了縣城,然後又讓人拉到了車站,就這樣輾轉來到山西太原。

18歲的張永紅萌生了「出去闖天下」的心思。「那時候也是膽子大,在太原呆了半年後又去了江蘇、浙江、上海、山東、深圳……跑了十幾個省。」「在山西太原那會,我白天就在五一廣場的馬路邊給人剪紙,2毛錢1張,剪得最多的就是十二生肖。晚上附近的電影院有保安值班,我就睡到電影院大門口。夏天有的時候,蒼蠅盤在我腦門上飛,吵得我都睡不著,冬天下雪的時候,腳都被凍腫了。」

「好心人很多,有的人直接給我一塊錢就不要找了,所以我一天都能掙個五六十塊,攢了一些就去銀行存起來。也因為這樣,我被小偷盯上了。」

張永紅說有一次,流氓用刀子抵在他的脖子上,逼他說出銀行卡的密碼,他死活都不願意說。幸好有好心人路過,報了警才得以脫險。事後,警察聯絡了張永紅的家人,把他送回了老家。

「我哥把我接回去後,我母親說什麼都不讓我出去了。我爸也覺得剪紙沒有活路,於是給我找師傅,讓我學算卦,還讓我學做銀活。」

然而,學銀活需要體力,在經歷了幾次骨折後,張永紅最終沒有學成。算命師傅也找了七個,最後一個算命師傅終於說出了張永紅心中的困惑,「你只有靠剪紙才能有出息」。

於是,張永紅決定再去西安闖一闖。

兜兜轉轉,張永紅還是放不下最擅長的剪紙手藝。

剪紙作品《貂蟬》來到西安後,張永紅的確遇到了貴人。一位好心的房東十分賞識張永紅的才能,決定和他一起開辦剪紙培訓學校。而這一開就開了8年,經營得最好的時候能有42個學生,從經濟上來說,也為張永紅帶來了穩定的收入。「不少大學生都來學剪紙,他們不像社會上的人那麼複雜,我特別喜歡跟他們在一起。」

「我也希望能把剪紙這門手藝傳授出去。因為我終究是要老的,眼睛也漸漸不好使,我希望在我剪不動的那一天前,能培養出一個好徒弟。」

張永紅開辦過剪紙學校,希望把剪紙手藝傳承下去。

大型作品《花開富貴》張永紅的故事講到這裡,似乎已有了很不錯的結局,但一定有人會好奇為什麼他後來又去了北京?而困擾張永紅一生的病魔究竟是什麼?「愛管閒事」的張永紅

3歲那年,張永紅被查出患有「成骨不全症」,這是一種罕見的遺傳性骨疾病,俗稱「瓷娃娃病」。換句話來說,他的骨骼像「陶瓷」一樣脆弱,極易發生自發性骨折,這也導致張永紅的身高始終停留在70公分。

張永紅2010年,張永紅的女兒出生後不久也被發現患有「成骨不全症」輕微症狀,為了方便女兒看病,他決定放棄一切來到北京。在目前的醫療技術下,「成骨不全症」很難根治,只能通過「補鈣」的方式減少骨折的機率。女兒現在的病情穩定了許多,但由於上學的關係,目前只得留在陝北老家生活。為了節約開銷,張永紅也已經兩年沒有回去。

「我女兒也會剪紙,現在十二生肖剪得可好了!」談起女兒,張永紅語氣裡充滿了幸福與驕傲。

張永紅的女兒在南鑼鼓巷,雖然四平米的空間實現不了張永紅「傳道授業」的夢想,但他在工作之外,仍然樂善好施,尤其是幫助和他一樣身體有困難的朋友。他成立了 「天思健殘疾人創業」互助群,群裡有400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殘疾朋友,他時不時組織大家外出活動,免費教他們剪紙技藝。

「我們還組織唱歌、跳舞,有時會一起出去擺攤。你會發現很多殘疾人都想靠自己的本事幹活掙錢。」

他成立了 「天思健殘疾人創業」互助群,群裡有400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殘疾朋友。張永紅愛管的「閒事」還不止這些。疫情期間,他常常走上大街,給無家可歸的流浪漢提供食物。「光後海最起碼有二三十個流浪漢。大多是因為身體殘疾或者疾病的關係,還有的是小偷,偷不到錢了就成了流浪漢。」

好多人說他是『傻子』,自己都吃不上飯,還要給流浪漢,但他不以為然。「我就是這樣一個愛管閒事人,但我也有自己的原則——只幫助真正的可憐人。對於那些遊手好閒、好吃懶做的人,我會加以規勸,甚至舉報。「

「我的目的是引導他們和正常人一樣,能夠學門手藝就去學手藝,能夠工作的話就去工作一下。別人施捨你的錢總有一天會吃完的,靠自己的本事掙錢永遠掙不完。」

愛管「閒事」的張永紅還常常走上大街,給無家可歸的流浪漢提供食物。2019年10月,張永紅歷時一年半,完成了人生最得意的作品——《清明上河圖》長卷。作品全長約8.5米、寬約70釐米,人物千餘位、動物上百餘匹,其中亭臺樓閣、船隻車轎精緻細膩,栩栩如生,都是他按照《清明上河圖》原畫,一比一刻畫出來的。他同時剪了六幅,其中四幅捐贈給了曾經幫助過他和女兒治病的四位善心人,而打算用於拍賣的一幅《清明上河圖》卻不幸被小偷入室盜走了——這幅作品是他用來為女兒治病籌款的希望。作品丟失之後,張永紅多次向有關部門報案,至今沒有收到答覆。

然而,這樣的磨難並沒有擊垮張永紅,他把留在身邊的最後一部《清明上河圖》剪紙作品也捐獻給了願意幫助他傳承剪紙技藝的上海世久基金會組織。

《清明上河圖》剪紙作品(局部)「我父母那時候覺得,如果我出遠門,不是餓死在外面就可能會凍死在外面。但我靠著剪紙一路走下來了。「現在我用自己賺的血汗錢給孩子看病、交房租。日子很拮据,但我還有一個夢想,就是希望能幫助到更多的人,我自知一個人的力量有限,但如果有人願意幫助我實現心目中的夢想,我會一輩子感激。」

(聯繫我們/投稿郵箱:sjdl_2020@163.com)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河北無極剪紙傳承人剪出春節「味道」
    翟羽佳 攝(新春走基層)河北無極剪紙傳承人剪出春節「味道」中新網石家莊2月3日電 (黃歆堯) 「金豬賀歲」、「肥豬拱門」、「八方來財」……上百種「豬」元素的窗花剪紙布滿了河北無極剪紙技藝傳承人牛世民的工作室。「已經25年了,每到過年,我都會以生肖為主題剪出上百種窗花剪紙。」臨近除夕,是牛世民最忙的時候,他正趕製著各式各樣的「福豬」。
  • 古拙浪漫的 和林剪紙《牧羊圖》
    郵票左上方文字介紹道:「內蒙古和林格爾剪紙多反映遊牧生活,具有古拙浪漫、質樸奔放、熱情率真的藝術風格。此幅剪紙作品造型古樸厚重,線條圓而不滑,風格老辣、遒勁,拙中見巧,顯現出典雅沉穩之氣。」這套新郵的另三幅作品是《河北蔚縣·蘆花蕩》《陝西旬邑·江娃拉馬梅香騎馬》《山西新絳·小別母》,這3個地方的剪紙和入選作品也都各具風格特色。
  • 男人50年都蝸居在6.7平米的房子裡,為成家想賣掉母親的房子
    蝸居6.7平米的空間,自己一生都沒子女李先生在過去的50多年裡,都和家人居住在一起,但是因為家裡的居住條件有限,這麼多年來,他只能蝸居在6平米的簡陋閣樓上,這不僅對他的生活造成不便,更是造成他單身的原因。哥哥們都把自己家弄得很好,有兒有女的生活著,可自己年過半百了,卻孤身一人。
  • 虹口非遺|做剪紙,迎新年!剪紙課程火爆招募中!
    虹口非遺|做剪紙,迎新年!剪紙課程火爆招募中!恭新賀年海上遺韻·非遺課堂剪紙做剪紙,迎新年。剪紙是我國春節的傳統民俗之一。火紅的顏色、活潑多樣的圖案,為過年增添了歡樂喜慶的氣氛。本次課程將會講授3種不同的式樣。1、剪牛頭。「牛頭」代表牛氣沖天,也是為迎接農曆牛年的到來。
  • 新年剪紙;福字剪紙5;詳細教程,輕鬆學會剪紙
    新年將至,開始動手製作新年剪紙吧,超級詳細的剪紙製作教程,快動起手來吧!剪一塊正方形彩紙,用鉛筆和尺子畫出內線(如圖),拉起一個角向對角對摺,把彩紙折成三角形(如圖).把三角形兩邊銳角對摺(如圖)變成小點的三角形,再把三角形從中間對摺,變成更小的三角形(如圖)。
  • 再現民間剪紙藝術發展歷程 《剪紙》入選2019「農民喜愛的百種圖書」
    12月24日,重慶日報記者從重慶出版集團獲悉,在日前公布的2019「農民喜愛的百種圖書」名單中,該社出版的《剪紙》名列其中。圖為《剪紙》書封2019「農民喜愛的百種圖書」評選活動由中央宣傳部、農業農村部共同主辦,旨在推選出有「農」味,接地氣,能夠有效對接群眾需求,反映農民閱讀趨勢的圖書。
  • 滿族民間剪紙藝術大師關雲德不幸去世
    訃告我會優秀的理事、滿族民間剪紙藝術大師關雲德先生因病於2020年12月28日1時30分逝世。關雲德,1948年出生,吉林省九臺市人,滿族。中共黨員。自幼受其母、姨薰陶,衷情於滿族民間剪紙創作。▲《天宮大戰》(局部三) / 關雲德滿族婦女兒童喜剪嬤嬤人,是女孩子最早學會的手工,平日裡擺家家,做遊戲是對日後生活的演練。嬤嬤是滿語老太太的意思,即老太太神。嬤嬤人頭頂上的長辮子就是天神的象徵。是婦女兒童的保護神。
  • 非遺傳承人剪紙鼠賀新春
    非遺傳承人剪紙鼠賀新春 佛山剪紙承載著嶺南厚重的傳統文化 迄今已有800多年歷史 是最能代表廣東民間藝術的瑰寶之一 「 剪彩紙
  • 離石故事|石州剪紙(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離石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之一,離石民間剪紙是極具地方特色、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一種民間藝術,其悠久的歷史,神奇的構思,誇張的手法,粗獷的風格,與呂梁剪紙、陝北剪紙同屬黃河流域「母親藝術」,與漢代畫像石、商代青銅器、金銀器、刺繡、皮影、蘭印花布、布飾圖案、木雕、建築彩畫、陶瓷裝飾、雕漆、農民畫、木板畫、壁掛等多種藝術發生碰撞,因此又被譽為「活化石」、「立體音樂」等。
  • 《今日廣東·鄉音》——潮陽鄉音|金刀玉指的潮陽剪紙
    1997年,潮陽還因此被命名為「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剪紙藝術)之鄉」。「我愛家鄉山和水」書畫作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英歌舞·笛套音樂·剪紙)巡迴展演活動。也許是與潮陽剪紙有情結,女兒在讀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我曾經送她到潮陽區文化館舉辦的美術班專門學習剪紙。當時女兒剪了一隻特別漂亮的小蜻蜓,得到潮陽剪紙傳承人魏惠君老師的表揚。女兒還就此事寫了一篇小作文《學剪紙》,被刊載在2005年12月26日《汕頭都市報》芳草地欄目上。
  • 傳承剪紙藝術 喜迎鼠年新春
    認真學剪紙。紅網時刻長沙1月15日訊 (通訊員 甘昌豔)剪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民間藝術,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每逢過年或喜慶的日子,老百姓都喜歡把美麗鮮豔的剪紙貼在窗戶上,表達著美好生活的祝願和希望。為弘揚傳統民俗文化,1月15日,長沙市芙蓉區定王臺街道黃泥街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組織志願者開展了新春剪紙送祝福活動。活動留影。在手工剪紙活動前,社區「五老」志願者黃鳳岐奶奶向孩子們詳細講解了剪紙的起源、歷史、作用及表現方法等內容。
  • 剪紙藝人郭紅:2015隻「羊羊」來賀歲
    :2015隻「羊羊」來賀歲 □牡丹晚報記者 仝志華  郭紅展示自己剪的「羊羊」長卷   剪紙,又叫刻紙,是我國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在農村是歷史悠久、流傳很廣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
  • 旬邑彩貼剪紙:心花千朵 萬種春來
    旬邑彩貼剪紙 2011年,剪紙(旬邑彩貼剪紙)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旬邑彩貼剪紙 旬邑縣彩貼剪紙藝術在當地的應用範圍日益深入和廣泛,一是其恬靜淳樸的生活環境為彩貼剪紙藝術提供了深厚的素材積累,而是造紙業的發展為彩貼剪紙藝術提供了充足的物質保障,才使得彩貼剪紙成為旬邑民間一種普遍存在的藝術形式
  • 教大家用正方形的紙剪成六邊形的雪花,剪紙圖解教程大全
    很多的朋友喜歡剪紙,因為和摺紙一樣,剪紙也同樣可以表現出世界的各種各樣。新年是新的象徵,而在中國,除了會慶祝新的一年到來之外,還會用各種大紅色的對聯或者福字或者剪紙窗花,來表達對年的一種『慶祝』,而為了表現的更加美觀,把剪紙作為一門長久的手工藝流傳下來,是需要很多努力的。
  • 溫州剪紙原來這麼牛!
    、溫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承辦的「溫州好剪紙」民間剪紙手工大賽即日起火熱開啟,並接受溫州全市各縣市區剪紙愛好者報名。由於農家巧婦純粹是憑剪刀一刀一刀剪出來的,故以折剪法為長,給人以樸實自然的美感,從中透露出熱情奔放的隨意性。
  • 分享「福壽財」手工剪紙,不僅長壽,還能收穫幸福和財富
    上一次我們分享過「平安福」的剪紙教程,是蘋果和福字的組合圖案,蘋果的「蘋」字諧音為平,人們用它來代表平安,和福字組合在一起 ,就是平安福,是我們大家都喜歡的圖案。想學的朋友可以查看我 前兩天發布的分享文章。
  • 萊蕪剪紙愛好者巧手剪「金雞」 吉祥寓意迎新年
    農曆雞年即將到來,36歲的剪紙愛好者谷燕燕也開始著手創作金雞剪紙作品,一幅幅作品美輪美奐,圖案栩栩如生,家裡的年味頓時被裝點得格外濃烈。愛上剪紙十餘載    一說起剪紙,很多人想到的都是戴著老花鏡的白髮老人,年輕人愛好並一直堅持下來的並不多。
  • 你知道剪紙用英語怎麼說嗎?
    剪紙是中國廣為流傳的民間藝術,已有數千年的歷史。The paper cutting is for celebrations, festivals and home decoration, often with red color, which is the lucky color in China.
  • 何寶立:在刻刀下綻放青春|何寶立|刻刀|窗花|牛永霞|剪紙藝術
    侯曉燕 攝張家口新聞網記者 張進寶 通訊員 張武全國自強模範「在全國品種繁多的民間剪紙中,蔚縣的民間剪紙藝術獨具一格。蔚縣剪紙起源於窗花。要欣賞蔚縣窗花,或品味蔚縣窗花土色土香的美,就必須來蔚縣,尤其是在舊曆的臘月裡,正是蔚縣窗花最美的季節。」
  • 晚清大員和民國名人聚集的風水寶地,各個巷子裡都有名人遺蹟
    晚清大員和民國名人聚集的風水寶地,各個巷子裡都有名人遺蹟攝影撰文/二指禪掌門南鑼鼓巷像一顆大樹的樹幹,分出的樹杈就是那些藏滿名人故居的小巷子。選一個周末,帶上相機,穿梭在小巷裡,和晚清大員和民國名人親密接觸了一下下。觸摸歷史,總能找到久違的興奮點。僧王府是離南鑼鼓巷地鐵站最近的名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