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拙浪漫的 和林剪紙《牧羊圖》

2020-11-25 正北方網
  □劉建祿

  新年伊始,中國郵政發行一套4枚《中國剪紙(一)》特種郵票(志號:2018-3),面值均為1.20元,其中第二枚是《內蒙古和林格爾·牧羊圖》。郵票左上方文字介紹道:「內蒙古和林格爾剪紙多反映遊牧生活,具有古拙浪漫、質樸奔放、熱情率真的藝術風格。此幅剪紙作品造型古樸厚重,線條圓而不滑,風格老辣、遒勁,拙中見巧,顯現出典雅沉穩之氣。」這套新郵的另三幅作品是《河北蔚縣·蘆花蕩》《陝西旬邑·江娃拉馬梅香騎馬》《山西新絳·小別母》,這3個地方的剪紙和入選作品也都各具風格特色。

  《牧羊圖》原作者張花女 (1903-2004)從八九歲學習剪紙,1918年出嫁到和林格爾縣董家營鄉曹老八夭村,在繁重的農耕勞作之餘,開始了她的剪紙生涯,直到她去世之日,也不肯放下心愛的剪刀。她的剪紙大多以陰刻為主,物象造型簡約誇張,內部裝飾簡明扼要,極具傳神氣質,真實而藝術地反映了我國北方長城地帶中原文化和遊牧文化融合滲透的人文歷史。中央美術學院陳列館永久收藏了張花女老人的事跡和資料,中國美術館也收藏了她的11幅作品。《牧羊圖》是張花女95歲以後創作的作品,反映了牧人自在灑脫的放牧場景,帶有濃鬱的田園牧歌風情,散發著泥土的芳香氣息,表達了草原人民質樸奔放、熱情坦誠的性格和對美好生活的真切熱愛。

  和林格爾剪紙是我國北方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遺存之一。和林格爾縣位於土默川平原中南部,地處黃河流域向蒙古高原過渡地帶,東南以明長城與山西為界,著名「走西口」中的西口,指的就是和林格爾與山西右玉交界的殺虎口。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在這裡交匯融合,古代遊牧民族在這裡開剪紙藝術之先河,北魏民歌《木蘭詩》中的「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說明當時已流行剪紙和女性用黃色剪紙貼面貼額的化妝方式。和林格爾民間剪紙藝術就是在這樣一個歷史背景下,經過代代薪火相傳融合發展而走向成熟普及。全縣上至耄耋古稀老嫗,下至少女少婦,大部分都會剪紙,從熱鬧縣城到偏遠山村,幾乎家家能剪善刻。剪紙題材既有龍、鳳、荷花,萬字、壽字等中華民族傳統圖案,又有民族和睦、放牧耕作、捕魚狩獵等民族地域獨特風情。作品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粗獷豪放中透著精巧,厚重深沉中蘊藏著靈動,充分展示出北方人淳樸、率直的性格特徵,被譽為「農耕與草原圖騰歷史文化的活化石」。

  和林格爾剪紙作品多次榮獲國家級金獎、特等獎、一等獎,其中包括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和內蒙古藝術創作最高獎「薩日納獎」。2003年3月和林格爾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剪紙)」,2008年6月和林格爾剪紙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名錄。2014年《中國民間剪紙集成·和林格爾卷》出版,為縣級區域單獨立卷,在這套叢書中是少見的。該書在數十年深入田野農牧戶的基礎上歷時十載完成,可謂真正的「十年磨一劍」,多角度、多空間、多層次地反映和林格爾剪紙,並有近200位具有代表性的民間剪紙傳承人小傳,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第一部剪紙專項集成,填補了我國少數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一項空白,被學界譽為「民族文化基因的密碼庫」。

  郵票是國家的名片,是設計考究的藝術品。在全國難以勝數的剪紙佳作中,《牧羊圖》能夠選入國家郵票,實屬不易,可喜可賀。相信隨著《中國剪紙(一)》特種郵票的發行,和林格爾剪紙的美名會更加廣泛傳播,會有更多更好的剪紙精品問世!

相關焦點

  • ...十二生肖|鬱蓉|廣東教育出版社|日本|剪紙藝術|圖畫書|人民出版...
    剪紙是一種鏤空藝術,其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剪刀留下拙樸刀痕的造型,畫筆畫出輕鬆流暢的圖影,剪紙洗鍊的平面凸顯出畫筆自然線條的細密,看似隨性巧遇的對比之美,栩栩如生,娓娓道來,顯現出畫家的匠心獨具。以下幾本圖畫書都是和平君發現的驚世瑰寶,每一本透露出由內而外的精緻。忠於對美的信仰,翻開這些書,你就會發現另一個旖旎的世界。
  • 3D畫、卡通畫、抽象畫, 美人圖、牧羊圖、百鳥圖……包頭驚現「畫...
    在這裡,3D立體畫、卡通畫、抽象畫等應有盡有,美人圖、牧羊圖、百鳥圖等美不勝收。9月21日,在石拐區吉忽倫圖蘇木藝術聯盟創作基地,來自中國油畫寫生俱樂部包頭分部的十幾位老師和內蒙古師範大學的24名美術專業學生進行集中創作寫生。
  • 新年剪紙;福字剪紙5;詳細教程,輕鬆學會剪紙
    新年將至,開始動手製作新年剪紙吧,超級詳細的剪紙製作教程,快動起手來吧!剪一塊正方形彩紙,用鉛筆和尺子畫出內線(如圖),拉起一個角向對角對摺,把彩紙折成三角形(如圖).把三角形兩邊銳角對摺(如圖)變成小點的三角形,再把三角形從中間對摺,變成更小的三角形(如圖)。
  • 虹口非遺|做剪紙,迎新年!剪紙課程火爆招募中!
    虹口非遺|做剪紙,迎新年!剪紙課程火爆招募中!恭新賀年海上遺韻·非遺課堂剪紙做剪紙,迎新年。剪紙是我國春節的傳統民俗之一。火紅的顏色、活潑多樣的圖案,為過年增添了歡樂喜慶的氣氛。本次課程將會講授3種不同的式樣。1、剪牛頭。「牛頭」代表牛氣沖天,也是為迎接農曆牛年的到來。
  • 再現民間剪紙藝術發展歷程 《剪紙》入選2019「農民喜愛的百種圖書」
    12月24日,重慶日報記者從重慶出版集團獲悉,在日前公布的2019「農民喜愛的百種圖書」名單中,該社出版的《剪紙》名列其中。圖為《剪紙》書封2019「農民喜愛的百種圖書」評選活動由中央宣傳部、農業農村部共同主辦,旨在推選出有「農」味,接地氣,能夠有效對接群眾需求,反映農民閱讀趨勢的圖書。
  • 非遺傳承人剪紙鼠賀新春
    非遺傳承人剪紙鼠賀新春 佛山剪紙承載著嶺南厚重的傳統文化 迄今已有800多年歷史 是最能代表廣東民間藝術的瑰寶之一 「 剪彩紙
  • 分享「福壽財」手工剪紙,不僅長壽,還能收穫幸福和財富
    上一次我們分享過「平安福」的剪紙教程,是蘋果和福字的組合圖案,蘋果的「蘋」字諧音為平,人們用它來代表平安,和福字組合在一起 ,就是平安福,是我們大家都喜歡的圖案。想學的朋友可以查看我 前兩天發布的分享文章。
  • 傳承剪紙藝術 喜迎鼠年新春
    認真學剪紙。紅網時刻長沙1月15日訊 (通訊員 甘昌豔)剪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民間藝術,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每逢過年或喜慶的日子,老百姓都喜歡把美麗鮮豔的剪紙貼在窗戶上,表達著美好生活的祝願和希望。為弘揚傳統民俗文化,1月15日,長沙市芙蓉區定王臺街道黃泥街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組織志願者開展了新春剪紙送祝福活動。活動留影。在手工剪紙活動前,社區「五老」志願者黃鳳岐奶奶向孩子們詳細講解了剪紙的起源、歷史、作用及表現方法等內容。
  • 旬邑彩貼剪紙:心花千朵 萬種春來
    旬邑彩貼剪紙 旬邑縣彩貼剪紙藝術在當地的應用範圍日益深入和廣泛,一是其恬靜淳樸的生活環境為彩貼剪紙藝術提供了深厚的素材積累,而是造紙業的發展為彩貼剪紙藝術提供了充足的物質保障,才使得彩貼剪紙成為旬邑民間一種普遍存在的藝術形式
  • 溫州剪紙原來這麼牛!
    而此類禮花、喜花亦在溫州各地民間流行。在民間祭祀活動中,溫州鄉間也可找到剪紙的活化石,如溫州各地民間舊時的殯葬儀式中,供亡靈安息的紙紮樓閣,就使用了較多的剪花裝飾。此俗至今仍在蒼南縣流行。剪紙蘊含避兇趨吉美好祝願凡民俗活動,均離不了吉祥如意、避兇趨吉的主題,這也是溫州民間剪紙的基調和內涵。
  • 你知道剪紙用英語怎麼說嗎?
    剪紙主要用於慶典、節日和家庭裝飾,通常為紅色,在中國,紅色象徵吉利。Paper cutting originated from ancient activities of worshipping ancestors and gods, and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 河北無極剪紙傳承人剪出春節「味道」
    翟羽佳 攝(新春走基層)河北無極剪紙傳承人剪出春節「味道」中新網石家莊2月3日電 (黃歆堯) 「金豬賀歲」、「肥豬拱門」、「八方來財」……上百種「豬」元素的窗花剪紙布滿了河北無極剪紙技藝傳承人牛世民的工作室。「已經25年了,每到過年,我都會以生肖為主題剪出上百種窗花剪紙。」臨近除夕,是牛世民最忙的時候,他正趕製著各式各樣的「福豬」。
  • 地方手作人|蝸居在南鑼鼓巷裡的剪紙人
    而這時,他常常想起遙遠的家鄉,那裡有他想念的人兒和融在黃土地裡對剪紙濃濃的熱愛。家鄉的剪紙情剪紙是中國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其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那時造紙術還沒有發明,人們就運用竹片、樹皮、皮革、金箔等各種材料進行雕刻。到了漢唐時代,婦女喜用金銀箔剪成花鈿貼在鬢角為飾,也被認為是剪紙最早的雛形。南宋時期,以剪紙為職業的行業藝人已經開始出現了。
  • 《今日廣東·鄉音》——潮陽鄉音|金刀玉指的潮陽剪紙
    1997年,潮陽還因此被命名為「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剪紙藝術)之鄉」... 文/黃光月記得我讀小學的時候,每到年底,很多親戚和左鄰右舍都會來請和我們住在一起的老二叔(媽媽的親二叔)幫忙,剪一些豬頭花、雞鴨花、烏魚花、齋菜花,用來裝飾祭神的供品。老二叔總是有求必應,忙得不亦樂乎。
  • 滿族民間剪紙藝術大師關雲德不幸去世
    處女作《八字憲法放光芒》八張剪紙,被《長春演唱》刊登,剪紙作品多次被刊登採用,農民畫《豐收的糧食打不完》入選進京參加全國美展,為吉林省外事部門剪制幾百幅反映特產民俗的剪紙工藝品,饋贈國外友人達幾十個國家和地區。他是我們滿族傑出的民間藝術大師。他的逝世,是滿族文化的一大損失。願關雲德老人一路走好!關雲德的葬禮將於2020年12月30日早在其塔木舉行。
  • 仙鶴剪紙教程:「鶴鳴於九皋,聲聞於野」是長壽和愛情忠貞的象徵
    古代隱逸文士和道士多愛鶴,他們以鶴明志。鶴之所以會被稱為「仙鶴」,跟道家對它的推崇密切相關。人們稱讚道士的脫俗形姿用「仙風鶴骨」來讚譽,並且古代道觀都有養鶴的習俗。歷朝歷代的文人和普通百姓也多把鶴直接稱為「仙鶴」,這種叫法一直延續至今。鶴是長生不死的象徵,《養生要》記載「鶴壽有千百之數」。所以,人們常以「鶴壽」、「鶴齡」作為祝壽之辭。
  • 離石故事|石州剪紙(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近年來,離石有近500件剪紙作品在全國、省、市、區舉辦的各類展覽和報刊上交流和發表。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離石區主辦的「金雞賀歲·2017文明之春,我的家鄉我的年剪紙作品展」,市、區舉辦的「中國夢剪紙作品展」,2018年離石區舉辦的「我的家鄉我的年剪紙藝術展」,共展出348件作品,皆以剪紙作品為內容,以年俗、民俗和「中國夢」為主題,大大地推動了剪紙藝術的發展。
  • 剪紙藝人郭紅:2015隻「羊羊」來賀歲
    :2015隻「羊羊」來賀歲 □牡丹晚報記者 仝志華  郭紅展示自己剪的「羊羊」長卷   剪紙,又叫刻紙,是我國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在農村是歷史悠久、流傳很廣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
  • 滕州剪紙藝術家:猴年讓你《馬上封侯》
    《馬上封侯》剪紙作品  中國山東網棗莊頻道2月7日訊(記者 趙懷樸) 2月7日,棗莊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傳承人、滕州剪紙藝術家、慈善剪紙坊坊主(微信:shannvzi521)王小明向記者展示了她的猴年剪紙作品《馬上封侯》。
  • 文化和平·客家文化|袁曼君:將袁氏剪紙帶回發源地
    袁曼君,土生土長的大壩鎮水背村人,也是袁氏剪紙第五代代表性傳承人,深圳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美術《剪紙(袁氏)》代表性傳承人。1986年,袁曼君因工作原因,將袁氏剪紙帶到深圳,現在,袁曼君正籌劃著將剪紙文化重新帶回袁氏剪紙的發源地水背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