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平·客家文化|袁曼君:將袁氏剪紙帶回發源地

2021-01-20 瀟湘晨報

袁曼君,土生土長的大壩鎮水背村人,也是袁氏剪紙第五代代表性傳承人,深圳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美術《剪紙(袁氏)》代表性傳承人。1986年,袁曼君因工作原因,將袁氏剪紙帶到深圳,現在,袁曼君正籌劃著將剪紙文化重新帶回袁氏剪紙的發源地水背村。

《袁氏剪紙》發源於客家人第五次大遷徙時期,在廣東省傳承了160多年,在和平又稱水背剪紙。在水背村文化廣場見到袁曼君時,她正在向村民們展示剪紙技藝,一張桌椅,一把剪刀,幾張紙,依靠簡單的工具,她就創作了各種栩栩如生的剪紙形象。袁曼君幾十年如一日,對傳統剪紙技藝用心揣摩和參悟,經過長期刻苦學習磨鍊,真正做到了「腹中有畫、胸有成竹、一氣呵成」。

袁曼君、袁氏剪紙第五代代表性傳承人:袁氏剪紙是在一八五一年的時候,來到我們和平縣水背村,將近一百七十年的歷史了。當初我們的祖輩遷徙到這兒,也就把這門藝術帶到了這裡。

何紅嫚水 背村村支委員:我是第一次看她剪紙,但是她的名字我早就聽過了,看了之後,我就覺得她那把剪刀像施了魔法一樣,能很生動地把那些紙張剪出各種形狀的很靈動的東西。

袁氏剪紙以風格細膩、玲瓏剔透聞名,其獨特技法是袁氏家族的傳承手藝「斷口剪法」,通過陰陽剪紙的特殊手法,可以在一張紙上呈現兩幅不同的作品。袁曼君表示,這次回來後看到家鄉的變化,她十分欣喜,也給她創作關於「客家文化」的系列作品帶來了很多靈感。現在,村「兩委」很重視剪紙這個項目,正在積極推動袁氏剪紙在水背村落地,她也希望剪紙藝術能夠在家鄉傳承發揚下去。

袁曼君 袁氏剪紙第五代代表性傳承人 :水背村本身就是我的家鄉,我的根就在這裡。我帶出去的也是我們水背村的文化基因,回到我們村其實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來源:和平縣融媒體中心)

【來源:河源文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離石故事|石州剪紙(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1957年,新疆高昌附近出土文物中,就有南北朝時期的《對馬》《對猴》等剪紙作品。據資料顯示:「我國在未出現植物纖維紙之前,曾用金屬片、樹葉、絹帛、皮革等材料製作剪紙「。用於多種工藝品和器物的紋樣裝飾,或利用剪紙的方法縷花製版,許多陶瓷圖案、漢畫像石、版畫作品都有著剪紙的基因。離石境內馬茂莊、下水西、喬家溝等地出土了龍山文化、仰韶文化、漢代文化遺址,這些文化不同程度地孕育著剪紙藝術。
  • 客家禮房文化
    贛西北地區的山裡客家人,特別講究的是禮房文化和人情禮節。凡是娶親嫁女、喬遷新居、壽慶生日都要置辦聲勢浩大、場面熱烈的酒席,以此招待客人。這是千百年來形成的風俗習慣。  禮房「紅包文化」  禮房間人員要懂得許多民間文化風俗習慣,人情禮節。
  • 「方志四川成渝雙城記」王雨 ‖ 成渝兩地的客家移民文化
    成渝兩地的客家移民文化王 雨樹挪死,人挪活。有人說,從某種意義上講,社會的變遷史就是移民史。我國的「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填四川」,世界的美洲、澳洲等移民,客觀上都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因寫長篇小說《填四川》,我對成渝客家移民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
  • ...這些外籍空乘的春運:向外籍乘客說中國文化 用燈籠剪紙布置客艙
    【新春走基層】這些外籍空乘的春運:向外籍乘客說中國文化 用燈籠剪紙布置客艙金羊網  作者:李佳文 代國輝  2019-02-04 荷蘭籍空乘扮演「空中文化大使」保供電發電車班組7年來保持零差錯
  • 中國和合文化之旅
    和合文化發源地:天台山和合二仙也是「和諧社會」的象徵。和合二仙更是「和平世界」的象徵。二、和合二仙的傳說傳說太上老君受人參、黃精二童相助,在華山煉製丹藥。拾得:拾得是個苦命人,剛出世便被父母遺棄,拋棄在荒郊,幸虧天台山的高僧豐幹和尚化緣經過,慈悲為懷,將其帶至寺中撫養,並起名「拾得」,在國清寺中將他受戒為僧。拾得受戒後,被派至廚房幹雜活,當時寒山還沒有到國清寺,但拾得常將一些餘羹剩菜送給未入寺的寒山吃,他們真謂貧賤之交。國清寺的豐幹和尚見他們如此要好,便讓寒山進寺和拾得一起當國清寺的廚僧。
  • 傳承非遺文化 品味「和合」魅力
    (覃馨儀攝)     地處邕城繁華地段,毗鄰新會書院,「十三五」期間,南寧市解放路小學依託得天獨厚的地理人文條件,不斷完善學校特色發展規劃,積極打造「和合文化」教育品牌,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學校特色品牌,梳理出「積極推動邕劇、南寧民謠、剪紙、醒獅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發展主脈絡,全方位、多元化開展和傳承美育活動。如今,這座有著80多年歷史的老學校正煥發出新光彩。
  • 龍華區第二屆旅遊文化產品創意設計大賽暨旅遊文化產品展銷會開幕
    12月15日,由龍華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區旅遊交流促進會承辦的第十六屆創意十二月之龍華區第二屆旅遊文化產品創意設計大賽暨旅遊文化產品展銷會在美聯紅木藝術博物館開幕,「龍華寶盒」驚豔亮相。據悉,龍華區第二屆旅遊文化產品創意設計大賽暨旅遊文化產品展銷會在龍華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指導、區旅遊交流促進會策劃舉辦下,從12月1日起面向全國進行徵稿,獎金獎品總額超過6萬元。
  • ...十二生肖|鬱蓉|廣東教育出版社|日本|剪紙藝術|圖畫書|人民出版...
    愛與勇氣大師剪紙圖畫書出品方:中國和平出版社風靡日本,暢銷不衰,原版暢銷40+萬冊。這些故事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其中包含著深厚的愛以及永遠值得稱頌的勇氣;而當勇氣是因愛激發,就更加顯得可貴。愛,是印在身體裡樸素、真實的情感。我們不缺愛,也不缺愛的故事,我們缺少的是因愛而生的勇氣、為愛獻身的精神。
  • 馬上有錢,馬上封侯,馬到成功,剪紙文化中的寶馬到底有多美好?
    中國是世界上馬文化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在我國的文化、藝術以及人們的生活、生產中,馬佔據了很重要的地位。早在4000年前,我們的先人就已經利用馬來駕車。在殷商時期,便開始設立馬政,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馬政雛形。
  • "文化九江"魅力無限
    這些標誌性工程的建設,不僅為我市實施文化振興戰略、建設「文化大市」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更為我市推進文化產業構築了堅實的發展平臺。同時,這些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將實現以文化為內涵、以景點為外在的九江城市旅遊。從勝利之碑到龍開故道,從煙水亭到潯陽樓、琵琶亭、江湖樓,九江千年歷史盡在其中,在城市旅遊發展中,九江文化產業也將隨之發展。
  • 我在七鯉講故事——袁氏祖屋「淵伯堂」
    我在七鯉講故事為傳承好贛南本土文化以文化為指引全力打造「灣區後花園,贛南第一鎮」的建設需求中交贛州七鯉古鎮項目開設了「我在七鯉講故事」系列欄目本期跟隨七鯉鄉賢袁觀均的步伐探尋七鯉古鎮在袁氏租屋的「淵伯堂」,袁觀均說,這裡曾經還有一塊叫做「章餘堂」的牌匾,後不知去向,所以,後人都以「淵伯堂」稱呼該建築。在「淵伯堂」斑駁的牆壁上,依稀還能看到「七裡泉茶舍」的印記。門前懸掛的一塊「節孝之門」牌匾赫然醒目,牌匾上豎刻有「旨旌表」字樣,不免讓人又多了幾分遐想。
  • 「風城」惠靈頓颳起「中國風」 非遺文化受歡迎(圖)
    正月裡,民間剪紙、手工布藝、手工麵塑……中國北方民俗物件和非遺絕活在紐西蘭閃亮登場,來自黑龍江的非遺傳承人將中國傳統文化「直送」大洋洲,他們走進國會大廈,
  • 河北無極剪紙傳承人剪出春節「味道」
    翟羽佳 攝(新春走基層)河北無極剪紙傳承人剪出春節「味道」中新網石家莊2月3日電 (黃歆堯) 「金豬賀歲」、「肥豬拱門」、「八方來財」……上百種「豬」元素的窗花剪紙布滿了河北無極剪紙技藝傳承人牛世民的工作室。「已經25年了,每到過年,我都會以生肖為主題剪出上百種窗花剪紙。」臨近除夕,是牛世民最忙的時候,他正趕製著各式各樣的「福豬」。
  • 旬邑彩貼剪紙:心花千朵 萬種春來
    旬邑彩貼剪紙 2011年,剪紙(旬邑彩貼剪紙)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在陝西旬邑縣的農村,文化底蘊豐厚,人們習慣將剪紙叫做窗花,縣內重禮義、愛文化的民風代代相傳,每逢年節祝壽、婚喪嫁娶、鎮宅祈雨等多種民俗活動,旬邑彩貼剪紙藝術都是其中的精華
  • 美在湘土,星鬥堂發揚傳統文化從小做起
    6月10日,星鬥堂藝術品連鎖股份有限公司聯合湖南省民間美術研究會舉辦《美在湘土》傳統文化藝術教育活動,活動特別邀請了小朋友們和父母一起參加,明間藝術家及非遺傳承人老師們耐心而熱情地教授大家如何剪紙。小朋友們通過老師的講解和指導,迅速掌握了摺紙、描線、剪紙、造型等剪紙的步驟和技巧,很快一張張具有濃厚的傳統文化氣息的剪紙作品出現在小朋友的手指。濃厚的傳統文化氣息背後有著默默付出的身影,活動負責人介紹說,星鬥堂藝術品連鎖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外眾多藝術家的合作夥伴,幾年來星鬥堂不僅成功籤約了藝術家數人,還擁有海量藏品,並榮獲全國藝術品第一連續品牌。
  • 再現民間剪紙藝術發展歷程 《剪紙》入選2019「農民喜愛的百種圖書」
    12月24日,重慶日報記者從重慶出版集團獲悉,在日前公布的2019「農民喜愛的百種圖書」名單中,該社出版的《剪紙》名列其中。圖為《剪紙》書封2019「農民喜愛的百種圖書」評選活動由中央宣傳部、農業農村部共同主辦,旨在推選出有「農」味,接地氣,能夠有效對接群眾需求,反映農民閱讀趨勢的圖書。
  • 客家姓氏文化與門楣精神
    門匾起源於漢魏時期的「門第閥閱」,本是達官顯貴用來標榜門戶的功狀,東晉以後,卻被衣冠南渡的客家先民帶到南方,演變為一種崇尚祖訓、銘記歷史、注重家教、愛惜名節的文化,歷經千百年,在明朝中葉基本定型為今天這種在住房、祠堂門額上設置門匾的習俗。
  • 浙江省的這座古鎮,歷史文化源遠流長,還曾是吳越文化的發源地
    說到旅遊,很多人都會去歷史文化濃厚的地方。在浙江省,有一座美到極致的古鎮,非常值得大家前去觀光。喜歡的朋友們,跟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這座古鎮位於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這裡地理位置巨佳,交通便利。這座古鎮是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古鎮,在07年還被評為「國家5A級風景區」。
  • 福建的特殊符號——客家土樓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曾經流傳一個故事:美國間諜衛星發現中國福建南部,有許多黑乎乎的圓形建築,中央情報局初步判定為飛彈發射井,軍方大為緊張,隨後派地面情報人員前去偵察,才弄清了原來是福建的客家土樓,虛驚一場。帶著幾分好奇,就去了福建永定、南靖,一睹了中國古建築史上的奇葩——客家土樓的真容。
  • 古拙浪漫的 和林剪紙《牧羊圖》
    《牧羊圖》原作者張花女 (1903-2004)從八九歲學習剪紙,1918年出嫁到和林格爾縣董家營鄉曹老八夭村,在繁重的農耕勞作之餘,開始了她的剪紙生涯,直到她去世之日,也不肯放下心愛的剪刀。她的剪紙大多以陰刻為主,物象造型簡約誇張,內部裝飾簡明扼要,極具傳神氣質,真實而藝術地反映了我國北方長城地帶中原文化和遊牧文化融合滲透的人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