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這些外籍空乘的春運:向外籍乘客說中國文化 用燈籠剪紙布置客艙
金羊網 作者:李佳文 代國輝 2019-02-04
荷蘭籍空乘扮演「空中文化大使」
保供電發電車班組7年來保持零差錯
停機坪上開車站立五六小時
年年都有春運,春運路你感受到平安順利,可曾知道有誰在默默付出?記者近日採訪了三組春運路上的守護人,他們分別是扮演著「空中文化大使」的南航荷蘭籍空乘人員、7年來保持零差錯紀錄的廣州火車站保供電發電車班組、在白雲機場停機坪上開車站立五六個小時的裝卸平臺車司機。在萬家團圓的日子裡,正是他們放棄休息時間,為保障春運平安、順利而努力。
■記者 李佳文 代國輝 通訊員 南宣 王穎 許若筠 機場宣
■來自南航的5名荷蘭籍空乘向媒體介紹他們眼中的中國春運。 通訊員南宣供圖
故事1
外籍空乘經歷了多次春運 學會用燈籠剪紙布置客艙
外籍空乘在中國航空公司服務隊伍中越來越常見。這些外籍空乘是怎樣看待中國的春運的?他們在服務過程中有哪些難忘經歷?1月28日,5名來自南航的荷蘭籍空乘介紹了他們眼中的中國春運。他們經歷了多次春運,已經學會了用中國結、紅燈籠、剪紙等中國傳統物件布置客艙。
向外籍乘客「解說」中國文化
目前,南航共有23名荷蘭籍空乘,主要在廣州-阿姆斯特丹航線上服務。其中,Joost Zeijlmans(約翰)和Nicolaj Zevenberg(李克)已在南航工作了7年;Ismay Sanne van Boven(尹梅)、Commeren Tessa(湯莎)、Speelman Tamara Desiree(譚瑪)在南航工作了5年。
約翰告訴新快報記者,文化差異給外籍空乘的工作增添了不少困難。為避免因彼此的文化差異和乘客產生誤會,約翰在每次飛行前都會耐心和中方乘務員溝通,將之前聽取、收集的旅客飛行感受,反饋給當班乘務長,並適時提出自己的意見。
隨著工作經驗不斷增加,這5名空乘對中國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有時候,尹梅還給外籍乘客當起了中國文化「解說員」。尹梅在和中國乘客的接觸過程中漸漸發現,不少中國人喜歡熱鬧。「春運期間,乘客心情十分興奮,語氣自然會熱烈一些。」尹梅說,如果有外籍乘客反映中國乘客喧譁,她會提醒高聲說話的中國乘客,也會耐心地向外籍乘客解釋。
李克告訴記者:「我認為,我們是中西方旅客溝通的橋梁。」約翰則說:「非常樂意在航班上扮演『中西方文化大使』的角色。」
在春運中營造濃厚節日氛圍
南航乘務員是譚瑪的第一份工作,她告訴新快報記者,她一直想到國外看看,感受不同的文化,所以當初看到南航的招聘信息,就投簡歷了。在此之前她曾學習過中國文化,了解了中國人的習慣與喜好,這為她現在的工作打下了基礎。
這些民俗知識在空乘工作中派上了用場:一到春節,譚瑪就和中國的同事一起,在客艙內掛上了中國結、紅燈籠、剪紙等年味十足的掛件。「春運工作中,我切身感受到了中國過年的熱鬧氛圍。」她說。
新快報記者了解到,經歷了多次春運後,5名荷蘭籍空乘已經熟悉了中國結、紅燈籠、剪紙等寓意美好的中國傳統物件,能夠熟練地與中國乘務員一起布置客艙、與旅客互動,營造春節的濃厚氛圍。
雖然荷蘭沒有春節習俗,但看到航班上中國旅客的激動和喜悅,李克也頗為開心,他說:「看到旅客臉上帶著回家的幸福笑容,我感同身受。」尹梅也說:「我非常樂意參與到這種活動中,這不僅可以給旅客送上春節祝福,也使我更加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回到家鄉,我很樂意向親朋好友們介紹中國和中國文化。」
■廣州越秀供電局保供電部發電車班班長王志文和班員們在廣州火車站廣場來回走動值勤。 通訊員王穎供圖
故事2
他們日夜值守火車站廣場 讓旅客感受不到停電
1月29日是春運第九天,在廣州火車站,旅客們拎著行李準備回家過年,安保人員來回巡邏,秩序井然。
在火車站西側,南方電網廣州越秀供電局派駐的一組UPS(不間斷電源)隨時待命;在東廣場,一臺200千瓦發電車已接入電源,現場建立應急倉庫,以備春運高峰階段使用。
廣州越秀供電局保供電部發電車班班長王志文和班員們在站前廣場來回走動。
他們日夜值守,設備摸了無數次,線路巡了無數次,就是為了讓旅客感受不到停電的存在。
廣州火車站歷來是廣州春運的主戰場之一。王志文和他的發電車班在這裡一幹就是7年,春運對於他來說已是家常便飯。為了全身心投入工作,每年春運,他都會提前把女兒送回老家。
王志文不善言辭,幹起活來特別認真,不容許有半點馬虎。
王志文和他的班員們平時不僅要守護各種保電神器,包括7臺發電車、2臺UPS、1臺磁飛輪發電車等特種設備,還承擔著佔廣州供電局68戶重要用戶(佔了總數的35%)的保供電工作。這7年來,他們一直保持著零差錯的紀錄。
新快報記者了解到,今年春運南方電網廣州供電局共有159個保供電點,在廣州火車站、廣州南站等地建立了現場指揮部和值守點,應急發電車全部到位並接入電源,應急照明設備也全部就位。在1月21日至3月1日春運期間,廣州供電局投入保供電人員3000多人、搶修車300多臺、應急發電車40多臺,隨時待命,確保緊急情況發生後,人員車輛及時到位。
■司機楊鎮川在白雲機場操作裝卸平臺車。 通訊員機場宣供圖
故事3
入職後已13個春節沒回家 春運中每天保障十餘航班
1月31日上午,隨著又一架飛機緩緩滑進相應機位,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停機坪上早已經準備就緒的擺渡車、客梯車、拖頭車迅速啟動。唯獨龐然大物裝卸平臺車在機務人員舉起拇指的示意後才慢慢靠近飛機,司機保持著站立開車的姿勢,這已經成為了停機坪上獨特的一景。2003年入職後已經有13個春節沒回過家、春運期間每天保障十餘航班的楊鎮川就是這樣的一名裝卸平臺車司機。
「我們(在工作中)不能坐,只要離開值班室,一站就是五六個小時……」楊鎮川介紹,裝卸平臺車司機是機場停機坪上唯一站著開車的,因為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裝卸平臺車升高可達5.6米,重達30噸,車身長達11米,最大可載重30噸,對於這樣的龐然大物,楊鎮川已經駕輕就熟。「操作這個傢伙兩三個月就能學會,但是要做到快、準、穩,只能通過反覆練習。靠接的速度不能超3km/h,平臺前端與貨艙門的距離不能小於3釐米,也不能大於10釐米。距離太近,容易剮蹭飛機;距離寬了,對操作人員、設備的進出貨艙造成安全隱患……」楊鎮川說。
就是這樣一步一個腳印,憑藉出色的表現和良好的心理素質,楊鎮川成為白雲機場地勤裝卸保障首架A380、A350飛機的平臺車司機。
楊鎮川平均每天要保障五六個航班,到了春運高峰期,楊鎮川每天要保障十餘航班,出車60餘次,保障貨物近200噸,保障旅客行李2000餘件,平臺車裝卸機升降頻次近3000次。
「大家對於地勤裝卸的印象最多的就是兩個字:辛苦!因為冬天寒風細雨似刀割,夏天機坪溫度達50℃熱辣似火,我們都無處可『逃』。」楊鎮川稱,遠在汕頭的父母曾問過他,平常工作那麼辛苦,為什麼到了春節也不能休假回家。「我對家人說,春節不休假是因為工作需要,春運期間回家過年的人和出來旅遊的人都多,公司需要我在這裡,我就必須在崗。」
編輯: 寶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