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姓氏文化與門楣精神

2021-01-09 九親文化

門匾起源於漢魏時期的「門第閥閱」,本是達官顯貴用來標榜門戶的功狀,東晉以後,卻被衣冠南渡的客家先民帶到南方,演變為一種崇尚祖訓、銘記歷史、注重家教、愛惜名節的文化,歷經千百年,在明朝中葉基本定型為今天這種在住房、祠堂門額上設置門匾的習俗。

客家人大多門風純樸,生活中祈求家庭吉祥、國家興盛,並時時以此為諭,如書寫「見賢思齊」、「忠厚傳家」、「耕讀傳家」、「勤儉持家」、「艱苦奮鬥」等等。總之,「門楣」雖僅三四字,但是其內容豐富,寓意深遠。

首先,每一塊門楣都是一部「微型族譜」,其裡面蘊涵著大量的歷史信息,是客家人尊宗念祖、家族興旺的重要標誌。

其次,「門楣」是客家崇祖意識的產物。在客家人離開了自己的親人和祖居地以後,不免感到空虛和孤獨。這時,門楣又起著激喚崇祖意識的作用,使客家人感到自己的親人就在身邊,腳底下的這塊新居地就是祖居地,於是,大大堅定了在新居地幹一翻事業的決心和信心。

第三,通過門楣來取得同宗群體的歸屬感。門楣就像一條紅線,把一個氏族的思想感情串連在一起,不管相隔多遠,總是心心相印;無論相識與否,只要道出一點世系源流,就會產生親緣思想。最後,門楣的教育意義深遠。有些「門楣」是顯示其品格高尚、門風純樸、艱苦創業,用於垂訓後代的。門楣的這種積極意義,各個姓氏宗族都很重視,在造就一代又一代的優秀人才中,起著十分重要的激勵作用。

1、溫姓——卿相三才

唐初溫彥宏、彥博、彥將三兄弟從小就被薛道衡斷言皆有卿相之才。彥宏,隋代歷官東學士、長安尉,唐高祖李淵時,專門掌管文翰,武德年間官至工部尚書。太宗時官禮部尚書,封黎國公。彥博,官至文林郎、幽州總管,太宗時官中書令(宰相),封虞國公。彥將,隋代官羽林騎尉、中書侍郎,封清河郡公。

2、鄧姓——禮賢名高

東漢鄧訓,字平叔。鄧禹第六子,少年有大志。明帝初年,官郎中,謙遜寬容,禮賢下士,士大夫多願跟著他幹。後歷任烏桓校尉、張掖太守、護憲校尉。

又有門匾"雲臺世第"、"東漢家聲"(指鄧禹):

鄧禹,字仲華,南陽新野人,東漢中興時"雲臺二十八將"之首,東漢建國元勳。拜太傅,封高密侯,食邑高密﹑昌安﹑夷安﹑淳于四縣。諡元侯。鄧禹為劉秀中興漢室立下大功,是最早跟隨光武帝南徵北討的將領之一。鄧禹滿門顯貴,兒孫繞膝,成為東漢最顯赫的大家族。——西窗注

3、廖姓——萬石遺風

北宋廖剛及其四子(廖遲、過、遂、遽),各年俸二千石,合計萬石。廖剛,字用中,號高峰居士,福建順昌人,進士第,歷任刑部侍郎、御史中丞、工部尚書。

4、周姓——愛蓮世第、太極流芳

北宋周敦頤,字茂叔,號濂溪,湖南道縣人,哲學家(理學家)。為人剛正,博學多才,知南康軍時作《愛蓮說》,中有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為世人傳誦。官至大理寺丞、國子監博士。為理學創始人之一。著有《太極圖說》、《通書》。

5、何姓——學海遺風、東海流芳

東漢何休,字邵公,經學家,山東兗州人。官任司徒拜議郎、諫議大夫。精研六經,注經十七年。著有《春秋公羊(傳)解詁》等,被京師稱為"學海"("經神")。

何姓另一望族,南梁何遜。南北朝時期詩人,字仲言,曾任尚書水部郎,世稱「何水部」。又有門匾"水部風高"、"水部梅清" ——西窗注

6、林姓——九龍衍派

林皋,比乾子孫,戰國時任趙國宰相,權傾一時,德高望重。他有九子(文、成、宣、化、德、修、明、勉、韶),受家風影響,各有才能,德才兼備,被時人稱為"九龍",林皋則被稱為"九龍之父"。父子十人同以德才見稱,因此被稱為"十德",比喻孔子的十種美德:"仁智禮義樂,忠信天地德"。為後來林氏望族"十德堂"之始。

7、楊姓——清白傳家

東漢名臣楊震,關西弘農華陰縣人。為人清廉純潔。震任東萊太守時,一個過去受他提拔的官員深夜偷偷送銀子給楊震,楊震責問,官員說:現在是深夜,這事沒人知道。楊震大聲呵斥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會沒人知道呢?!楊震一生清廉,親朋勸他為子孫置辦些產業,楊震說:"讓後世稱他們為"清白吏"子孫,這樣的遺產難道不豐厚嗎?"

因此楊姓又有門匾 "四知家風"、"關西世第"、"弘農流芳"——西窗注

8、饒姓——平陽世第

平陽是饒姓的郡望之一。平陽郡,三國時魏國所置,望出饒姓後裔。

又有門匾:

"明經修行"——典出饒子儀。子儀,北宋經師,字元禮,江西臨川人。經,專指儒家經典,下同。(西窗注)

"經學隱士"——典出饒延年。延年,北宋學者,以經學著稱,為陸九淵弟子,隱居不仕,輕財好義。——西窗注

9、孟姓——亞聖之裔

孟子,孟軻,字子輿,戰國思想家,儒家代表,被後人尊為「亞聖」 (孔子為「大聖人」)。孟姓的郡望主要有平陵、平昌、武威。孟姓以平陸、三遷為其堂號。「三遷堂」出自孟母三遷之典故。孟子幼時家居近家族墓地,孟子就喜歡學喪事中的哭喊和埋墳之事。孟母為了教育兒子,把家遷到集市旁,孟子又喜好上做買賣的吆喝聲。孟母不得不第三次搬家,遷到了學堂旁,從此,孟子就喜歡上學習禮讓進退之數,孟母十分高興地說「這裡可以使我的兒子成為好人」。孟子後來成為最有學問的人,被後人稱為亞聖。

10、駱姓——四傑才名

駱賓王,唐代詩人,初唐四傑之一,開唐詩風氣之先。幼為神童,有著名詩作《詠鵝》。其他三傑為:王勃、楊炯、盧照鄰。他們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以才子齊名出現於文壇,提倡剛健骨氣。

又有門匾 「三軍韜略」 :

典出駱元光。元光,中亞伊朗人,中唐時名將,身材魁偉,有勇有謀,文韜武略。本姓安,父輩來長安經商,元光生、長於斯。安史之亂救駕有功,德宗賜名李元諒。——西窗注

11、王姓——珠樹家珍

三珠樹,是王家珍寶譽稱。三珠樹乃上古傳說中的珍木,樹如柏,葉為珠。唐代詩人王勃,與兄王勔、王勮皆有才名,故時人稱之為「三珠樹」。

又有門匾「三槐世家」:

典出王佑。佑,北宋初年名臣,又名祜。頗有名望,曾被太祖趙匡胤暗許以宰相一職,終不成。王佑手植三株槐樹,誓曰:吾子孫必有為三公者。後其子王旦果為宰相。蘇軾妻王氏,軾為妻家著《三槐堂銘》,《古文觀止》中可查。——西窗注

12、戴姓——注禮傳芳

西漢戴德,字延君,河南商丘人,任信都王太傅,經學家。與兄子戴聖同學儒經《禮》於后蒼,時稱大戴、小戴,叔侄二人各選集編注了上古時的禮儀論述,各有側重。《大戴禮記》今已殘失,《小戴禮記》即今之所傳《禮記》。

又有門匾「譙國源流」、「奪席遺風」:

典出後漢戴憑。憑,字仲次,汝南平輿人,東漢名臣,經學家。成語奪戴憑席、戴憑奪席即出於此。漢光武帝一次聚臣論議,戴憑獨不坐,問何故,曰:眾博士未有能超出己者,不恥於同坐。帝令群臣問經詰難,有不能者則奪其席,戴憑舌戰群儒,奪五十席。名噪一時。——西窗注

13、邱姓——忠實家聲

丘嶽,字山甫,號煦山,南宋名臣,文武全才,誓死報國。宋理宗御書「忠實」二大字以賜,封東海侯。梁代豫章內史丘促孚,字公信,吳興烏程人。治為「天下第一」,皇帝贊其「忠實」。

14、謝姓——鳳衣文章

南齊陽夏人謝超宗,著名詩人謝靈運之孫,好學有文辭,宋時任新安王國常侍。曾為新安王撰祭母誄文,皇上讀後贊曰:「超宗殊有鳳毛,靈運復出。」成語「鳳毛麟角」典出於此。

又有門匾「寶樹流芳」:

典出謝玄。玄,系出東晉望族謝氏,宰相謝安之侄,東晉名將,字幼度。一日謝安問諸子侄:「子弟亦何預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譯:子弟們為什麼不喜歡過問政事,卻希望自己的後代有出息{指當官}呢?)」別的子侄都不能回答。只有謝玄回答道:「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於庭階耳。」後謝玄果為車騎將軍。成語「謝家寶樹」「芝蘭玉樹」即出於此。王勃《滕王閣序》中有「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的句子。——西窗注

15、田姓——荊花榮茂

田氏真、慶、廣三兄弟,分財極公,議將庭前紫荊劈為三分品搭均分,是夜紫荊頓悴。兄弟曉而嘆曰:「樹木同株,聞砍即悴,可嘆人而不如植物乎?」遂歇不議分,紫荊復茂如故。此田氏所以有紫荊之堂號。

16、張姓——金鑑流芳、曲江(相國)遺風

張九齡,廣東曲江人,唐時著名宰相,詩人。官至中書令,兼修國史。唐開元初年,群臣獻寶,為唐玄宗祝壽,獨九齡獻書《千秋金鑑錄》五卷,玄宗贊之。

17、曾姓——三省(xing三聲)傳家

曾子,名參,春秋末魯國人,孔子的傳人。曾有名言:「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又有門匾「南豐衍慶」

典出曾鞏。鞏,江西南豐人,北宋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西窗注)

18、呂姓——簡重遺風

呂端,幽州按次人,字易直,北宋名臣,歷國子主簿、太僕侍丞、秘書郎、太常丞、參知政事、丞相。端之為相,持重識大體,清簡以為務。宋太宗稱其: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毛澤東臨終前曾對葉帥道:「諸葛一生惟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俗語「宰相肚裡能撐船」也出自於呂端。

呂公著,字晦敘,壽州人,慶曆進士,官至司空同平章軍國事。「迎事善決,苟便於國,不以私利害功其心」。

19、薛姓——龍門良將、仁貴英風

薛仁貴,名禮,字仁貴。唐朝初年名將,北魏河東王薛安都六世孫。薛仁貴出身於河東薛氏南祖房,於貞觀末年投軍,徵戰數十年,曾大敗九姓鐵勒,降服高句麗,擊破突厥,功勳卓著,留下了「良策息幹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典故。唐高宗時,薛仁貴累官至瓜州長史、右領軍衛將軍、檢校代州都督,封平陽郡公。

20、黃姓——叔度高風

後漢黃憲,字叔度,河南正陽人。博學善言談,高雅有風度,學富五車,名動官府,年方十四就才華出眾。當時太學生首領郭泰贊曰:叔度汪汪如萬頃之陂,澄之不清,擾之不濁,其器深廣,難測量也。成語「叔度汪汪」出於此。

故又有門匾「汪洋世第」「江夏淵源」

「三略遺風」:典出黃石公,秦末漢初隱士,仙人,曾授張良「天書」《黃石公三略》;

「香風綿遠」:東漢孝女黃香,江夏人,成語「黃香溫席」即指此,《三字經》中有「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

「春申遺風」:黃歇,戰國時楚國公子,楚國國相,封為春申君,戰國「四公子」之一,博學善辯,禮賢下士,門客數千;

「山谷騰暉」:黃庭堅,江西九江修水人,字魯直,號山谷道人。詩人,「江西詩派」鼻祖,畫家,書法家,文學家,「蘇門四學士」之首,北宋書法界「蘇黃米蔡」之「黃」者是也。——西窗注

21、鍾姓——越國流芳

鍾紹京,字可大,封越國公,江西興國人。唐代中期著名宰相,有「江南第一宰相」之稱。唐睿宗時任中書令。紹京也是著名書法家,歷史上把三國時的著名書法家鍾繇稱為「大鐘」,把鍾紹京稱為「小鍾」,有書法作品《靈飛經》。故又有門匾「沈墨流光」。

又有門匾「知音遺範」「高山流水」:典出鍾子期、俞伯牙。子期,西周時樵夫,伯牙為著名琴師。一日奏琴,樵夫子期聽到後,贊曰:巍巍乎志在高山。伯牙又奏一曲,子期贊曰: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詫異,遂結為知己。後伯牙再訪子期,豈料子期已故去,伯牙感嘆知音難覓,於子期墓前摔琴謝知音,誓不再操琴曲。——西窗注又有門匾「飛鴻舞鶴」:典出三國時書法鼻祖鍾繇。《法書要錄》中稱鍾繇的書法「若飛鴻戲海,舞鶴遊天。」——西窗注

22、吳姓——渤海流光、三讓傳家

殷商時吳姓始祖泰伯。泰伯三弟季歷之子季昌(即姬昌,周文王)幼即聰慧,有賢名。泰伯之父周太王欲將王位傳給季昌,泰伯知其意,攜大弟仲雍出奔荊蠻之地,建立族國「句吳」,即吳國之來歷。季昌來尋,泰伯輾轉避之江蘇梅裡的渤海(長江入海處),易服毀容,文身髡首(西窗疏註:文身即刺青,髡首即剃髮),誓不繼位。

《論語》中孔子贊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西窗注

23、吉姓——穆如清風

語出《詩經大雅丞民》:「吉甫作誦,穆如清風」。形容吉甫的詩作得好,溫和猶如春風。尹吉甫,即兮伯吉父。尹吉甫,周宣王時大臣,兮氏,名甲,字伯吉父,「尹」為官名。曾奉命在成州主管徵收南淮等地方貢賦。其子嗣以祖字「吉」為姓。「才高大曆」:典出吉中孚。中孚,唐代大曆年間「大曆十才子」之一,官至翰林學士,江西鄱陽人。

「列會香山」:典出吉旼。吉旼,江西鄱陽人,唐代詩人。為香山九老之一。唐武宗會昌五年,白居易(號香山居士)、吉旼等九位老詩人在白居易處歡聚,既醉且飲,賦詩作畫。九人結為「九老會」。

24、孔姓——詩禮傳家、尼山流芳

孔子,字仲尼,春秋時思想家,儒家創始人。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他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

郡望:魯郡、京兆郡、河南郡、會稽郡等。  

堂號:闋裡堂、至聖堂,這兩個堂都是因孔子而命名的。孔子生於闋裡,是歷史上的「大成至聖」。

25、潘姓——詩稱邠老

宋代詩人潘大臨(碑中誤刻為「監」),字邠(bin,一聲)老,黃崗人,與弟大觀皆以詩名。從蘇軾、黃庭堅,有《柯山集》,是江西詩派重要代表人物。能文善畫,擅長書法。大臨寫的詩優美動人,受到名家的稱讚。

又有門匾:「名高吳將」:典出清代名將潘韜。韜,吳川人。乾隆中任閩浙督標水師營參將,守護臺灣有功,官至南澳鎮總兵。又:潘璋,三國時東吳名將,關羽敗走後,為潘璋所擒。

「功推武惠」:典出潘美。美,北宋名將,在滅南漢、南唐、北漢時累著戰功。卒諡武惠,追封鄭王。

26、盧姓——奪錦風徽

唐代狀元盧肇,字子發,江西宜春人。《幼學瓊林》中有「同觀競(碑中誤刻為「寬」 )渡,誰為奪錦之人。」並注云:盧肇、黃頗,皆宜春人,同舉進士,郡守獨錢頗。明年肇狀元及第,歸之日,郡守迎接,因觀競渡,肇即席作詩云:「向(碑中誤刻為「報」 )道是龍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太守大慚。詞語「錦標賽」即源於此。

27、陳姓——義門傳家

唐代陳旺,江西德安人,以孝治家,世代相傳,歷時330年,形成一個3700多口人,三百多處田莊,前後十九代,同居共炊的龐大家族。被朝廷表為「義門」。直至宋仁宗七年,由皇帝派人協助拆遷,才分散於十六個省的125個地方。

又有門匾「德呈永耀」、「文範遺風」:

典出陳寔。陳寔(shi,二聲),東漢末年人,曾為太丘長,世人又稱陳太丘。德行著稱於世,為人仁信篤誠,使人不欺。死後吊者三萬餘人,諡「文範先生」,又諡曰「文為德表,範為士則」。中學語文教材中錄有《世說新語陳太丘與友期》。——西窗注

28、範姓——文正世澤

範仲淹,字希文,諡文正公。政治家、文學家,北宋名臣,文武兼備,為人忠直。工詩、詞、文,有《嶽陽樓記》流傳千古。——西窗注

29、劉姓——漢室遺風

漢朝皇室,劉邦建立西漢,歷時214年,劉秀建立東漢,歷時196年,共計410年,是中國封建社會最長的一個朝代,為劉代建立了風範。

又有門匾「祿閣流芳」、「校書世第」:

典出劉向。向,西漢著名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皇室後代。曾任諫大夫、光祿大夫等,奉命領校秘書(即管理皇宮圖書),所撰《別錄》,為我國最早的圖書分類目錄。他編撰整理了大量歷史圖書,為保存上古文化作出重要貢獻。——西窗注

30、餘姓——靖瑞遺風、八賢世第

餘靖,北宋著名諫臣。字安道,號武溪,廣東韶關曲江人。進士及第後,起任贛縣尉。歷任要職,官至工部尚書。曾多次力諍皇上,以致唾沫濺到皇帝臉上而不自知。因為範仲淹辯護而得名,與歐陽修、尹洙、蔡襄並稱「四諫」。死後,英宗追贈刑部尚書,諡「襄」,後人尊稱「忠襄公」,廣州建有「八賢堂」,餘靖位列其中。——西窗注

31、朱姓——沛國流芳

朱氏二世公朱沛,字沛國,周封西北侯一品大夫,加封東閣老、丞相。後裔為紀念沛國公,對所居之屋均為沛國堂。漢高帝時治所在相縣,東漢改為沛國,此支朱氏開基始祖成為望族。

又有門匾:正學芳規、考亭遺風:典出朱熹。熹,南宋詩人,文學家,哲學家。江西婺源人,字元晦,號晦庵,晦翁,考亭先生等。是理學重要代表。曾在白鹿洞書院講學,訂立《學規》。元代復科舉,詔定以朱熹《四書集注》試士子,明代科舉以朱熹的傳注為正宗,朱學遂成儒學正統。——西窗注

西窗按:遍查朱姓名人中,似乎沒有朱沛。「沛國流芳」可能典出周朝邾俠。邾俠,本名曹俠(故與曹姓同宗)。其祖乃黃帝之孫顓頊。周武王伐克商紂後,封曹俠於邾國,因以國為姓,又稱邾俠,後楚滅邾國,邾俠後代逃難於沛(東漢改名為沛國),由是沛國遂成朱姓望郡。在漢字中,右耳旁義為「邑」,即「郡邑」之義,邾姓後人去右耳以紀念國滅,即所謂「去邑留朱」。是為朱姓傳代之始。

32、賴姓——秘書世第

唐代於都人賴棐,字忱甫,七歲能寫文章,十五歲(一說20歲)通曉九經及諸子百家。乾元年間中進士後,授官崇文館校書郎,不任,退居田裡,人稱他住的地方為秘書裡。

西窗按:據賴氏族譜,賴氏第五十四世祖妙通公,「西漢平帝時,以文學選舉官任秘書郎,升崇政殿大學士,仕至嘉議大夫贈太子太師。」

又有門匾:御史家聲:典出賴瑛。瑛,字世傑,江西廣昌人,明朝名臣,永樂年進士,官御史,剛直坦正,體恤民意,遇事敢言,後官至參政。

松陽世德:典出賴遇公。松陽郡,為賴姓郡望,其開基始祖為晉代賴光,光三世孫遇公,任江東太守,上書朝廷,晉帝御筆親書「松陽郡」。

紹興衍慶:典出賴文俊。文俊,名風岡,字文俊,號布衣子,故世稱賴布衣,江西定南人(籍貫不可考,存疑)。南宋地理學家,精通堪輿風水,留下許多神話般的傳說,著有《紹興大地八鈴》等書。

33、胡姓——蘇湖世澤

蘇湖為胡氏望族發源地。胡瑗,字翼之,北宋初學者、教育家,泰州海陵人,祖籍陝西路安定堡,又稱安定先生。任國子監直講、太子中舍(碑中誤刻為「允」)、天章閣侍講(碑中缺「天章閣」三字)等,以太常博士致仕(即退休)。在蘇州、湖州講學二十餘年,與孫復、石介並稱為「宋初三先生」,著有《論語說》、《春秋口嘆》等。當時名列四真,人稱:富弼為真宰相,包拯為真御史,歐陽修為真學士,胡瑗為真先生。

34、蕭(肖)姓——彪炳文光

南朝梁文學家蕭統,字德施,南蘭陵人,梁武帝之長子,立為太子,諡昭明,世稱昭明太子。信佛教,能文章,曾招攬文學之士,編集《文選》三十卷,稱《昭明文選》,是現存最早的詩文選集,對後代文學頗有影響。南蘭陵堂,歷史文人蕭氏有:肖望之,肖子良、子云、子顯,肖繹。文採著世,彪炳史冊。

35、羅姓——理學傳芳

理學即道學,為宋代儒家哲學思想。北宋羅從彥,字仲素,福建南平(南沙劍州)人,世稱豫章先生。曾師事理學家楊時,又問於理學家程頤,楊時、羅從彥、李侗(從彥之徒)三人並稱「南劍三先生」。豫章,今江西南昌市西山,為羅氏一世祖,其後裔遷居廣東梅州、興寧,發展成大族。西窗按:羅姓又有門匾曰「豫章留芳」。

36、葉姓——楚尹遺風、沈根流芳

楚國時葉尹風範長存。「尹」為官稱。葉氏始祖沈諸梁,字子高,春秋時楚國左司馬沈尹戌之子,才華出眾,楚惠王時被任命為楚國北邊要邑葉邑的行政長官,歸隱終老於葉邑,其後裔以「葉」為姓氏。

又有門匾「石榴應兆」:典出葉祖洽。祖洽,字敦禮,福建泰寧人,北宋神宗時狀元。相傳他中進士時,府學中石榴未到時令而先結兩果,人們以為祥兆,榜出,果然葉祖洽與同郡上官均各中狀元、榜眼,應「郡庠石榴,先結雙實」之言。

水心司業:典出葉適。適,字正則,號水心先生,南宋哲學家,文學家,永嘉學派的集大成者,官至禮部侍郎。著有《水心文集》等。

37、李姓——詩酒流芳

李白,號青蓮居士,祖籍甘肅秦安,唐代著名浪漫主義詩人。在中國文學史上有極崇高的地位。賀之章稱之為「謫仙人」。現存有詩九百多首。李白幼時才華顯露,吟詩作對,博學廣覽,青蓮奇才。唐玄宗時,做翰林供奉、學士。杜甫有詩為證:「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西窗按:李姓又有門匾「青蓮遺風」,取李白自號青蓮居士之義。

38、藍姓——明德傳芳

藍氏108世入江南始祖藍明德,生於唐太宗貞觀年間,聰明好學,行為正直,官任揚州節度使,自河南徙居南京上元縣、句容縣,後為藍氏望族。

又有門匾——福州望重:典出藍奎。奎,宋代學者,字秉文、燦鬥,廣東梅州人。哲宗進士,官文林郎、郡博士。嘗奉詔校文福州。其文章氣節,朝野欽崇。晚年居家講學,學者稱之「藍夫子」。死後,鄉人為紀念他,以其姓為鄉名,為藍坊(今屬廣東梅州訕蕉嶺縣)。

即墨名高:典出藍瑛。瑛,字田叔(碑刻「明,藍田」,誤),號蝶叟,晚號石頭陀、山公等,明代傑出畫家。錢塘人。工書善畫,長於山水、花鳥、梅竹,師從黃公望、沈周,與文徵明、沈周齊名,畫風多變,對明末清初的繪畫影響很大。其子藍孟、藍深、藍濤等也是傑出畫家。

功封都督:典出藍廷珍。廷珍,字荊璞,福建漳浦人,畲族。清初名將,是清初定策經略臺灣的功臣。歷任澎湖副將,南澳總兵,福建水師提督,為臺灣的治理與開發作出重大貢獻,影響深遠。其族兄藍理、族弟藍鼎元都為平臺治臺名將。

西窗按,藍氏有門匾「採荷遺風」未錄入。典出藍採和。採和,明德之子,傳說中的「八仙」之一。採和出生時即有異象。其為人耿介,玄宗時進士,授諫議大夫,因直言諫帝,彈劾權相楊國忠,受排擠,憤而退隱終南山。世傳他在山修煉成仙,稱大羅仙翁。傳有一子二孫。

39、蘇姓——三蘇望族

北宋文學家,四川眉山人蘇洵、蘇軾、蘇轍父子。蘇洵字明允,嘉祐年間,以文章著名於世,曾任秘書省校書郎,著有《嘉祐集》。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嘉祐年間進士,神宗時任禮部員外郎。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官至禮部尚書。擅長詩、詞、書、畫四絕。蘇轍,字子由,進士,歷官尚書右丞(宰相),著有《欒城集》。父子三人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列入「唐宋八大家」。

相關焦點

  • 客家禮房文化
    贛西北地區的山裡客家人,特別講究的是禮房文化和人情禮節。凡是娶親嫁女、喬遷新居、壽慶生日都要置辦聲勢浩大、場面熱烈的酒席,以此招待客人。這是千百年來形成的風俗習慣。  禮房「紅包文化」  禮房間人員要懂得許多民間文化風俗習慣,人情禮節。
  • 方言拼寫的姓氏和名字
    方言拼寫的姓氏和名字乃是東南來亞華人在地文化的一大特徵,隱約提醒著華人社群,即便在「五族共和」的現狀,仍不要忘了自己家鄉的文化。東南亞有2500萬華人,佔全球海外華人人口的一半。他們多是福建和廣東兩省的後裔,多在清末民初時期移居東南亞。東南亞華人以移工和商人居多,分布在東南亞各大城鎮,與當地主體民族和外來族群混居。
  • 「方志四川成渝雙城記」王雨 ‖ 成渝兩地的客家移民文化
    成渝兩地的客家移民文化王 雨樹挪死,人挪活。有人說,從某種意義上講,社會的變遷史就是移民史。我國的「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填四川」,世界的美洲、澳洲等移民,客觀上都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因寫長篇小說《填四川》,我對成渝客家移民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
  • 文化和平·客家文化|袁曼君:將袁氏剪紙帶回發源地
    袁曼君,土生土長的大壩鎮水背村人,也是袁氏剪紙第五代代表性傳承人,深圳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美術《剪紙(袁氏)》代表性傳承人。1986年,袁曼君因工作原因,將袁氏剪紙帶到深圳,現在,袁曼君正籌劃著將剪紙文化重新帶回袁氏剪紙的發源地水背村。
  • 【本地】遂川客家風情你知道多少?
    航拍2017大美的遂川最美遂川,多彩客家。傳播客家文化,挖掘客家精彩,促進族群融合,推動遂川發展。關於遂川客家風情,你知道多少?浸壇菜在遂川客家人中遍布家家戶戶!它是用純酒釀浸的,有別於本地的醋罈。客家浸壇一放辣椒、大蒜、蘿蔔、菜杆等菜。所放的食鹽需炒熟炒香,菜也要曬乾水分。
  • 我國唯一以「龍」命名的城市:這有客家土樓,還有別具一格的洞穴
    我國唯一以「龍」命名的城市:這有客家土樓,還有別具一格的洞穴,在我國,人們常說自己是中國的子孫,是龍的繼承人,究其根源,可以追溯到歷史時期,在古代,龍作為一種崇拜現象,是對一些不可思議的自然力量的「理解」,今天,我們將分享我國唯一一個名為「龍」的城市,這是客家的土樓,有獨特的洞穴。
  • 「客家八喜」是哪八喜?你都知道嗎?
    客家人,由中原輾轉至嶺南,將祖傳習俗在客地發揚光大,形成了特有的客屬風情文化。客家人視人生八項為至喜,要舉行慶賀活動,並且傳承千載,已成禮儀。那麼客家八喜是什麼呢?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福建的特殊符號——客家土樓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曾經流傳一個故事:美國間諜衛星發現中國福建南部,有許多黑乎乎的圓形建築,中央情報局初步判定為飛彈發射井,軍方大為緊張,隨後派地面情報人員前去偵察,才弄清了原來是福建的客家土樓,虛驚一場。帶著幾分好奇,就去了福建永定、南靖,一睹了中國古建築史上的奇葩——客家土樓的真容。
  • 趣英‖從中外介紹你所不知道的姓氏文化!
    中國作為歷史文化大國,其歷史底蘊的濃厚是無法想像的。大家熟悉的文化有很多,比如茶道、文字、飲食文化等等,而姓氏的文化是比較少的人會去關注和了解的,所以,今天就讓我們來認識一下姓氏的魅力!姓氏來源於圖騰。
  • 甘坑客家小鎮文昌塔隨筆
    文/楊春林或許是對景點情有獨鍾,或許是交通便利,我已經記不清有多少次遊覽過甘坑客家小鎮了。甘坑客家小鎮起源於明清時期的甘坑村,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古老村莊,與觀瀾版畫村、鶴湖新居、大萬世居等一同被譽為深圳十大客家古村落之一。
  • 千年雅溪古村,藏在客家圍屋裡的前世今生
    來 全南 旅行一定要體驗當地獨特的客家文化。在 全南 ,客家文化的精髓在雅溪古村。整個村落依山傍水,環境清幽。雅溪村最早於明朝洪武年間由 江蘇 南京 陳氏兄弟搬遷發展而來,全村陳姓。雅溪古村裡有 全南 唯一一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贛南客家擂茶製作技藝。
  • 姓氏文化--黃氏名字作品欣賞
    資料圖    唐銘:多年以來,側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與研究,現任廣西瑤族書畫院院長;廣西中國—東協書畫院執行院長;廣西科技書畫院副院長;廣西茶道畫院副院長。對民族文化非物遺產傳承、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姓氏文化、中國傳統茶文化有獨到的見解。
  • 2021年深圳甘坑客家小鎮燈籠節(時間+地點+門票+內容)
    ,超多人打卡的油紙傘也變身為璀璨華燈,營造文藝又浪漫的氛圍;3、更有「星星天幕」、螢火蟲、流星雨等裝飾花燈錯落有致地點綴在小鎮景色中,為客韻新年錦上添花;4、本屆「小涼帽燈籠節」結合古風文化和客家民俗,打造五大娛樂活動,包括《簪花仕女圖》情景舞劇、麒麟鬧新春、春日民謠音樂會、百人漢服實景劇本殺、財神來·紅包到;5、燈籠節期間逛小鎮,必打卡年貨市集,這是集結巷子市集數十家優質商戶
  • 舌尖上的客家·碌鵝
    舌尖上的客家·碌鵝作為秋冬進補的一道美味,客家碌鵝肯定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味,首先,「碌」這個字就是土生的客家話,外人不明其意,聽到「碌鵝」還以為是 「滷鵝」,實際「碌」是煮的意思。
  • 梁子湖中式門楣尺寸任意定製
    梁子湖中式門楣尺寸任意定製仿古鋁合金#鋁落地罩掛落和木紋鋁掛落不但能很好的繼承了傳統雕刻藝術文化,也對城市樹木的保護起到了作用。5,安裝容易,裝飾也不懶——漂亮美觀,紋路逼真與原木十分接近。一,取材於自然,但要高於自然。掛落,掛落。
  • 潮汕廣府客家,廣東怎麼像三個省
    客家民系主要的聚居地分布廣泛,不局限於廣東。你去江西和福建旅遊看見的土樓,就是客家人防禦外敵的城堡。客家人的語言被稱為「客家話」,根據2000年公布的數據,當年廣東全省7706萬人中,使用客家話的人數高達三成。這也基本能夠反映客家人在廣東的比例[1]。
  • 河源這些經典客家菜,穩穩抓住了深圳人的胃
    現場評選出 新銳味道客家菜、傳統經典客家菜、 最佳創新客家菜我作為一名客家菜的師傅,我也會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出更多美味的客家菜,供大家品嘗。」
  • 能操持地道客家年夜飯:這個中國「洋媳婦」,真美
    中新社記者 張金川 攝  能操持地道客家年夜飯  幾年後,奇娜從吃不慣中國菜,到喜歡上了客家美食,會做白斬雞、釀豆腐,包餃子,甚至能操持一頓地道的閩西客家年夜飯。  相比在阿根廷時做牛排、土豆等簡單料理,奇娜認為做中國菜像是玩手工藝品,「處理各式食材、豐富的烹飪方法都很有意思。」
  • 客家民俗-認契(認乾爹)
    客家鄉間廣泛存在的認契民俗,在客家巫術文化中,人不但有多個靈魂,而且,靈魂不居生氣不旺的身體當一個孩子瘦弱多病,其祖宗的陰靈又無力護佑他時
  • 在南山,有一個「客家方言島」
    跟三水其他地方不同,這裡大多村民說客家話,被稱為是被粵語包圍的「客家方言島」。這裡還有一個樂屋村,村裡保留著如今三水唯一的客家圍龍屋,獨具特色。 據《三水縣誌》記載,六和是三水境內以客家話為主要方言的地區,除了少數幾個村外,其餘都講客家話,是佛山客家人聚居最集中的地方。因此,有學者稱六和為粵語族群包圍下的「客家方言島」。 這些客家人是何時因何事從何地遷到三水聚居的?原來,客家人原本世居中原地區,後來,因為戰亂、饑荒等原因南遷,散布在南方各省,多選擇在偏僻的山區聚居,便成為了「客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