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山市三水區北邊有著「廣東香格裡拉」之稱的南山鎮內,有個比較特殊的地方,叫六和。跟三水其他地方不同,這裡大多村民說客家話,被稱為是被粵語包圍的「客家方言島」。這裡還有一個樂屋村,村裡保留著如今三水唯一的客家圍龍屋,獨具特色。
樂屋村客家圍屋。(來源:佛山新聞網)
不說你可能不知道,六和原本叫「鹿和」。在1923年版三水地圖中可以看到,當時的六和分為上、下二洞,上洞叫鹿洞,下洞叫龍潭,俱取吉祥之意。後來龍潭與永安上、下鄉合併成龍安鄉,鹿洞與和平鄉合併成鹿和鄉。1958年鹿和、龍潭與大塘合併成大塘公社,1961年成為鹿和公社。在粵語中「鹿」與「六」同音,且「六」字寫起來比較簡單,因此改稱「六和」並一直沿用至今。
在六和,大部分村民都講客家話。據《三水縣誌》記載,六和是三水境內以客家話為主要方言的地區,除了少數幾個村外,其餘都講客家話,是佛山客家人聚居最集中的地方。因此,有學者稱六和為粵語族群包圍下的「客家方言島」。
這些客家人是何時因何事從何地遷到三水聚居的?原來,客家人原本世居中原地區,後來,因為戰亂、饑荒等原因南遷,散布在南方各省,多選擇在偏僻的山區聚居,便成為了「客家人」。據《三水縣六和客家源流》一文的作者蔡兆添調查考證,客家人來六和定居時間在三水建縣之後,其中大多數人入籍三水時間則是清康熙至乾隆年間,距今已有200~300年歷史。
除了語言上的差異,六和人居住的房子也跟三水隨處可見的廣府風格居民樓不一樣,其中以樂屋村的圍龍屋最為突出。
青山綠水掩圍屋,庭院深深客家情。客家的圍龍屋屋前必有半月形池塘,屋後必有半月形化胎,兩個半圓相合,形同陰陽兩儀的太極圖式。樂屋村圍龍屋跟傳統圍龍屋在建築形式上基本一致,中間是祠堂,四周圍繞著大大小小的房間,圍龍屋內排水溝、遊廊、天井、花廳等一應俱全。
樂氏祠堂。(來源:佛山新聞網)
防禦盜賊侵擾是客家人設計圍龍屋的主要原因之一,只要把圍龍屋祠堂大門和左右小巷門一關,盜賊就很難進入,就算進來了也跑不出去,只要村民一聲吶喊,大夥就能把盜賊抓住。圍龍屋的建築形式也體現了客家人傳統的宗族觀念。許多客家人就算子孫滿堂也不分家,房子不夠就在本宅周圍增建供用。於是,在客家中常有三代、四代甚至五代同堂的大家庭,樂屋村的圍龍屋至少可以住上幾百人。
20世紀80年代,樂屋村圍龍屋的居民們陸續遷出,在周圍建起了新房。由於歲月的侵蝕,原本閉合的圍屋有了缺口,已經承擔不了防禦盜賊的重任。然而,儘管歷經多年風雨,樂屋村圍龍屋依然屹立不倒,正如其所代表的客家文化,在三水這片沃土的滋養下,生根發芽,生生不息。
來源:佛山新聞網
編輯:黃敏玲
審校:陳文鈺、麥麗敏、方琳
了解更多三水新聞資訊,您還可以關注@三水發布微博,或下載「南方+」手機app並關注三水頻道。
來個「贊」、點「在看」,轉發分享給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