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有多大影響?身為國內方言,為什麼能被聯合國定義為「語言」?

2021-01-10 歷來現實

廣東是中國近代對外開放最早的地區,也是80年代改革開放的前沿。

因此廣東人最早接觸西方文明,思想也最解放,外出闖蕩的人最多,在世界各地生活的廣東人也最多。

廣東人在世界各地闖蕩的同時,也把他們使用的語言——粵語帶到了世界各地的角落。

粵語不但是香港、澳門的官方語言,也是美國、加拿大等國的第三大語言,澳大利亞的第四大語言。

所以有人說,粵語是在世界上影響很廣的語言,甚至在2010年被聯合國定教科文組織定義為語言的一種。

粵語在大家的印象裡,就是一種地方語言,為什麼有如此大的影響,被聯合國定為語言呢?

粵語的起源

粵語在現在的大陸是兩廣地區使用的主要語言,在海南使用粵語的人也不少(海南建省前本就屬於廣東省),在香港、澳門,粵語也是主導語言。

東南亞的華人如泰國、越南、寮國、柬埔寨、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的華人普遍使用粵語。

歐洲地區和北美地區的華人也普遍使用粵語。

表面上看,粵語是方言,因為它被稱為廣東話,在語言學上被稱為嶺南語言。但是要追根求源,粵語來自於北方卻是不爭的事實。

據考證,粵語的來自發源中原地區,它的根就是漢族的母語——中原雅言,屬於中國的漢藏語系。

粵語向南方傳播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秦漢時期。

現在使用粵語最多的地區廣東、廣西一帶,古時候叫"南越國",也有的史書把它叫"南粵國",因為在那時候「越」和「粵」是通假字,所以整個華南都叫南越國。到了明清的時候,南粵內涵更加清晰,那就是專指廣東、廣西地區。

廣東人來自北方

嶺南地區在春秋戰國時期還是化外之地,跟中原政權沒有絲毫聯繫,甚至南方兩湘地區最強大的政權楚國都沒有對它產生什麼影響。

那時候的嶺南地區,被稱為蠻夷或者"百越",在這裡生活的,全是刀耕火種的少數民族氏族部落。他們與世無爭,過著平靜安逸的生活。

但是到了秦末,一支軍隊開進了嶺南,打亂了他們平靜的生活,這支軍隊就是河北人趙佗率領的秦國軍隊。

趙佗本來是奉秦王命令來收復南越的,可到了這裡中原就爆發了陳勝吳廣起義,大軍遂被隔離在此,趙佗趁機稱王,在番禺建立起一個國家——南越國,廣州城也是那時候築造的。

由於北方來的趙佗的主宰地位,北方中原地區的文化和語言在嶺南也處於主導地位;所以說這裡的語言在當初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中原語言的影響。

公元前112年夏季,漢朝第七任皇帝劉徹出兵10萬發動對南越國的戰爭,並於公元前112年冬季滅亡南越國。這時候漢族已經形成,漢語言和文化也已經成型,對這裡的影響也不難想像。

此後的中原,群雄爭鬥不止,戰亂頻仍,進入一個相當長的動蕩時期——三國割據,魏國代漢,晉又篡魏、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南北朝對峙,隋朝統一,直到李淵李世民父子崛起,建立唐朝。

這時候廣東人的群體已經穩定,他們由廣府人、潮汕人和客家人三大群體構成。但不管怎麼說,中原長期的戰亂讓很多北方人逃難到此,對嶺南地區的人口結構產生重要影響。

換句話說,大規模南遷的中原人加強了北方人在嶺南的存在。他們在南遷的同時,自然也就把自己的習俗、文化還有語言帶到這裡。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幾乎所有傳統廣東人的家族都有自己的"族譜"。記錄著他們是來自中原的什麼地區,又是在什麼時期遷到廣東的。

嚴格地說,嶺南地區除了瑤族等少數民族是本土人,絕大部分兩廣人都是外來戶,來自中原。而且毫無爭議的是,"粵"這個字或者說「粵語」這個詞,就是嶺南的漢人創造的。

公元1127年,北宋滅亡,南宋政權在臨安建都,漢人再次大規模南遷。

元朝初期,有人說"崖山之後無華夏" 這句話有點誇張,但元朝建立前後,中原和長江流域的很多漢人也大規模南遷這種說法可並不誇張。

元末的時候,中原某些地區的漢人在拉鋸時期為了自保,搞了一個兩面標語牌,一面寫著歡迎大元、一面寫著歡迎朱元璋,元朝來了就把"歡迎大元"的一面向外,朱元璋來了把牌子翻過來。

一天大風起,牌子倒,把明軍惹惱,結果中原人民再次倒黴,慘被屠戮,十室九空,荒無人煙。

無奈朱元璋只有把山西等地的住戶遷到中原,中原地區原先的漢人去哪兒了?能跑的仍然是跑到南方去了。

所以說,經過遼、金、蒙古等民族的徵服和薰陶,中原地區的漢語已經不再純正,變成混合型的漢語。唯獨嶺南地區的漢語受影響最小,是純正的古代漢語。  

三、 粵語的使用人群太霸氣

由於近代的通商港口在沿海,而沿海開放最早的港口在廣東。因此廣東人接觸西方文明較之於內地要早的多,廣東人思想開放,觀念新穎,廣東人外出闖蕩的多,做出成就的也多。

這裡可絕不是搞地域歧視,本人也是北方人。

比如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口號的孫中山,他就是廣東人。

漢人被清廷欺辱了數百年,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這些人都是死心塌地為朝廷效勞,沒有一個人去反思該不該為清廷盡忠。唯獨孫中山率先提出了這個口號,讓漢人們醍醐灌頂,一下子覺醒:原來我們是漢人,不該受少數民族愛新覺羅氏統治啊。

所以說,是孫中山領導進行了辛亥革命,而不是北方地區產生的領袖,這絕對不是偶然的,是南方人視野開闊、思想解放的一種必然趨勢。

民國兩大領導人物,孫中山與蔣介石都是南方的,這就很能說明問題。

至於嶺南地區有成就的工商業人士,他們人數不多但影響巨大。

港澳臺和歐美有影響的華僑工商業巨子也多數是嶺南地區的,他們的影響在海外華人中舉足輕重,這也是粵語在海外影響巨大的一個重要因素。

有人把國內和港澳和東南亞以及歐美的嶺南人的影響,跟猶太人在世界的影響相提並論,這也不無道理。

嚴格地說,粵語才是正宗的古代漢語,而我們說的普通話,卻是已經「融合化」的改良漢語。

而粵語聲調更為豐富、具有樂感,的確是一種優美的語言,所以到哪裡都受到傳承和歡迎。

相關焦點

  • 競選國語,北方方言為什麼碾壓粵語?
    會議決定將「國語」一詞改為「普通話」,避免顯得漢語凌駕於少數民族語言之上。至於普通話以什麼為標準,根本不存在爭議,而是直接由當時的教育部長張奚若做了題為《大力推廣以北京音為標準音的普通話》的報告,經會議代表通過,沒有對各方言投票的環節。會議也給出了「普通話「的定義: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1982年,推廣普通話被寫入憲法。
  • 這些粵語方言,你都懂嗎?奇怪的萌化知識又增加了!
    這些粵語方言,你都懂嗎?奇怪的萌化知識又增加了! 呆狸:美美豬,你知道粵語嗎? 美美豬:當然啦,我非常愛看TVB劇了,裡面的粵語臺詞我還會背呢! 呆狸:那這些怪誕有趣的粵語俗語,你又知道幾個呢?
  • 粵語不是粵人古語 而是中原夏朝官方語言
    到了今天,黃河流域已經不再流行這種語言了,已經成為失傳的語言。反而廣東保留了這種古老的語言,廣東話成為中國漢語的活化石。   漢語是漢人的語言,粵語卻不是粵人的語言。這話聽起來似乎有點荒唐,然而事實如此。   粵語,俗稱廣東話,英文叫Cantonese,當地人稱白話,正名該稱「粵方言」,是漢語七大方言中語言現象較為複雜、保留古音特點和古詞語較多、內部分歧較小的一個方言。
  • 保護和傳承好粵語 助力大灣區文化建設
    又由於粵語保留了隋唐時代的語音系統,保留了入聲,所以用粵語誦讀唐詩就特別押韻順口,鏗鏘有力,跌宕有致。  第三種是海外文化。珠三角方言很早就和海外文化發生聯繫,東漢時全國有兩個佛經翻譯中心,一個是洛陽,另一個就是廣州。「佛陀」「南無」等佛教名詞都是用當時的廣州方言音譯的。
  • 廣東最難聽懂的方言,江門竟然排第……你能聽懂幾種...
    本文原標題:《廣東最難聽懂的方言,江門竟然排第……你能聽懂幾種?第1名你服氣嗎?》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就是我站在你面前卻聽不懂你說什麼中國語言博大精深僅僅在廣東就足足有72種地方方言!
  • 廣東最難聽懂的方言,潮汕話排第一位,你服氣嗎?
    中國語言博大精深,僅僅在廣東,就足足有72種地方方言!除了這三種,還有像雷州話、茂名話、四邑話等等的方言。有網友根據各方言難易程度列出了以下排名,你認同嗎?七、粵語粵語,是秦漢時期傳播至兩廣地區與當地古越語相融合產生的一種語言,也是在香港、澳門佔有主導地位的語言,民間稱白話或廣東話。大多數廣東人都會說或者會聽,不過每個地方的粵語都有不同的口音。
  • 原來三水人不全是講粵語!在南山,有一個「客家方言島」
    在佛山市三水區北邊有著「廣東香格裡拉」之稱的南山鎮內,有個比較特殊的地方,叫六和。跟三水其他地方不同,這裡大多村民說客家話,被稱為是被粵語包圍的「客家方言島」。這裡還有一個樂屋村,村裡保留著如今三水唯一的客家圍龍屋,獨具特色。
  • 徐志摩詩作被翻成粵語 專家:失原味成民謠[圖]
    有學者認為這種翻譯版不能算是粵語方言詩,而有學者持不同意見,並呼籲社會各界給方言文學的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     網絡上廣泛流傳著粵語版的《再別康橋》、《偶然》、《枉然》等幾首徐志摩的詩篇,出自香港已故著名音樂人林振強之手。他把徐志摩的詩「翻譯」成標準粵語,絕非偶然,而是出於特別考慮的。
  • 遊筠萱︱當口語進入書面——評李婉薇《清末民初的粵語書寫》
    身為第一性的語言在語言學上,語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也就是說,先有語言,而後有文字。在討論粵語書寫之前,我們還需檢討一番粵語的語言本身。這裡討論的是粵語的語音,詞彙語法按下不表。非常值得注意的是,粵語聲調平仄基本是古音狀態,沒有變亂,而粵語聲調的特點也印證其號稱「天籟九調」的讚譽:在粵劇的編寫中,有個叫作《平聲中心論》的音樂理論,就是說,粵語聲調的音樂性以陰陽平聲為基礎,輔以另外的七個仄聲。這是符合古漢語詩歌的平仄理論的,因為平聲字數量巨大,以平聲為中心能充分利用這數量優勢,便於音樂舒展。
  • 中國最難懂的3種方言:當地人也迷惑,連情報人員也一頭霧水
    方言,即一種與標準語有區別、只通行於一個地區或範圍的語言,它又被稱為「白話」、「土話」或「土音」,「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中的「鄉音」,便是方言的意思。
  • 專家復原宋朝普通話:河南官話為啥像粵語?
    以洛陽方言為標準音的華夏語後來成為全國通用的語言,魏晉南北朝時,以洛陽語音為標準的「通語」從中原傳向北方和江左一帶,《魏書鹹陽王禧傳》就有關於北魏孝文帝通令「斷胡語,用正音洛陽話」的記載。南朝宋齊梁陳都建都於金陵,也就是今天的南京,當時的金陵話是洛陽話的沿用。經歷過秦漢魏晉的演變後,隋煬帝楊廣以洛陽為首都,推廣以洛陽話為代表的正音和正語,唐朝時,洛陽話仍然被看作漢民族共同語的基礎。
  • 語言文字學家:兩者都不是方言
    「外婆」「姥姥」是否代表南北方言之爭?記者為此致電知名語言文字刊物《咬文嚼字》。《咬文嚼字》總編黃安靖對記者表示,經討論,語言文字學者普遍認為「外婆」和「姥姥」都已屬於通用語範疇,兩者都不再是方言。   漢語冷知識:「外婆」的歷史比「姥姥」長 據介紹,從漢語衍變的歷史來看,「外婆」一詞的出現早於「姥姥」。
  • 廣州粵語與香港粵語,哪個才是正宗的廣東話?
    但之後中原因為受到西廈、遼、金、元等北方少數民族的侵略、佔領,漢語開始胡化,到了南宋時期中原漢語已經由漢唐漢語(粵語)演變為現在的「客家話」了。 而偏於一隅的廣東卻是一直極少戰亂,基本沒受到北方遊牧少數民族的影響,所以一直保留著漢唐時期的語言、文化。因此大量的唐詩宋詞現在只有用粵語來讀,才能符合詩詞基本的「韻律美」了。
  • 唐詩宋詞是用粵語寫的,對嗎?
    那麼,他們是否會說粵語呢?長在巴蜀的李白、生在中原的杜甫,恐怕都不會用粵語寫詩;生於濟南的辛棄疾、終於臨安的李清照,似乎也沒有留下能說粵語的證據。那些有可能掌握粵語的人們是不是用粵語寫作,也實在無法考證。比如生在廣東韶關的張九齡,當他寫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時候,誰也不知道他是用家鄉話還是官話在打腹稿。
  • 為啥東北小曲兒裡要摻上散裝粵語?
    打開搜尋引擎輸入「粵語學習」,在前五頁都是粵語培訓班和各種網課的廣告,這是應試教育物理奧數才會有的待遇,顯然粵語已經成為語言中的頂流,不需要升級考試推波助瀾,一樣有大批人無法抵擋它的魅力,並心甘情願為這項知識付費。「會說粵語」早已成為一項技能,如能熟練掌握,撩妹撩漢成功指數將會有質的飛躍。對於任何人或作品或語言來說,最難的不是擁有粉絲,而是獲得路人緣。
  • 名字影響命運嗎?為何語言大師趙元任給4個女兒名字起得很平庸
    如劉邦的原名叫劉季,參加農民起義之後,為了吸引眼球和凝聚政治力量,他50歲之後才改名為非常響亮的劉邦,即有安邦治國之意。他給兒子取名字更加隨意,如劉肥、劉如意等。既然如此,那為什麼到了宋朝之後,人們才注意如何取一個好的名字從而讓自己的命運不受到影響呢?
  • 大學宿舍最難懂的方言,四川話才排第10
    今天為您盤點了大學宿舍裡最難聽懂的方言,快來看看你的舍友上榜沒!第十名:四川話難懂指數:4上口指數:8四川話(又稱西南官話),在西南地區有很大的影響,屬於漢語北方方言西南官話的一個分支,語音、詞彙、語法等和普通話有很大的一致性,也有自己不同的特點,但是語音方面差異是最大的。
  • 中國漢語有八大地方方言,各有什麼特點,你的家鄉話是什麼
    流行於長沙、株洲等大中城市中,以長沙話為中心,向四周擴散,包括長沙話、嶽陽話、益陽話、株洲話和湘潭話等。2、風格特點。湖南方言,在語言表達上感情豐富,在副詞和形容詞的運用上比較誇張,說話喜歡帶「啵」、「撒」等後綴音。老湘語,保留了較完整的濁音系統。新湘語,為方言舌音,後鼻音丟失,不分ch/q、h/f、sh/x、ong/eng。
  • 閩南語方言誰才是最「正宗」?
    如今普通話達標將是公務員考試的一道門檻,政府部門也要求以普通話為工作語言。但閩南話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目前關於方言地位的爭論中,閩南話不抑反揚。隨著央視、福建省和廈門、泉州地方臺的閩南語頻道 播放 的開播,「閩南話時間」越來越多,話語也越來越有生命力了。木樑說:「閩商是世界華商中勢力最強大的一支。」而在世界閩商中,唱主角的是閩南籍閩商,特別是泉州籍閩商。
  • 粵語音調的入門學習
    在其他地方的人看來粵語是一門聽不懂學不會的鳥語,其實呢,粵語是一門很前衛的語言,不僅傳承了古代漢語的一些特點,還銜接了很多外來詞彙。我們平常說的普通話只有4個音調,而粵語整整有9個音調,甚至一些地方的粵語方言達到11個音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