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是中國近代對外開放最早的地區,也是80年代改革開放的前沿。
因此廣東人最早接觸西方文明,思想也最解放,外出闖蕩的人最多,在世界各地生活的廣東人也最多。
廣東人在世界各地闖蕩的同時,也把他們使用的語言——粵語帶到了世界各地的角落。
粵語不但是香港、澳門的官方語言,也是美國、加拿大等國的第三大語言,澳大利亞的第四大語言。
所以有人說,粵語是在世界上影響很廣的語言,甚至在2010年被聯合國定教科文組織定義為語言的一種。
粵語在大家的印象裡,就是一種地方語言,為什麼有如此大的影響,被聯合國定為語言呢?
粵語的起源
粵語在現在的大陸是兩廣地區使用的主要語言,在海南使用粵語的人也不少(海南建省前本就屬於廣東省),在香港、澳門,粵語也是主導語言。
東南亞的華人如泰國、越南、寮國、柬埔寨、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的華人普遍使用粵語。
歐洲地區和北美地區的華人也普遍使用粵語。
表面上看,粵語是方言,因為它被稱為廣東話,在語言學上被稱為嶺南語言。但是要追根求源,粵語來自於北方卻是不爭的事實。
據考證,粵語的來自發源中原地區,它的根就是漢族的母語——中原雅言,屬於中國的漢藏語系。
粵語向南方傳播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秦漢時期。
現在使用粵語最多的地區廣東、廣西一帶,古時候叫"南越國",也有的史書把它叫"南粵國",因為在那時候「越」和「粵」是通假字,所以整個華南都叫南越國。到了明清的時候,南粵內涵更加清晰,那就是專指廣東、廣西地區。
廣東人來自北方
嶺南地區在春秋戰國時期還是化外之地,跟中原政權沒有絲毫聯繫,甚至南方兩湘地區最強大的政權楚國都沒有對它產生什麼影響。
那時候的嶺南地區,被稱為蠻夷或者"百越",在這裡生活的,全是刀耕火種的少數民族氏族部落。他們與世無爭,過著平靜安逸的生活。
但是到了秦末,一支軍隊開進了嶺南,打亂了他們平靜的生活,這支軍隊就是河北人趙佗率領的秦國軍隊。
趙佗本來是奉秦王命令來收復南越的,可到了這裡中原就爆發了陳勝吳廣起義,大軍遂被隔離在此,趙佗趁機稱王,在番禺建立起一個國家——南越國,廣州城也是那時候築造的。
由於北方來的趙佗的主宰地位,北方中原地區的文化和語言在嶺南也處於主導地位;所以說這裡的語言在當初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中原語言的影響。
公元前112年夏季,漢朝第七任皇帝劉徹出兵10萬發動對南越國的戰爭,並於公元前112年冬季滅亡南越國。這時候漢族已經形成,漢語言和文化也已經成型,對這裡的影響也不難想像。
此後的中原,群雄爭鬥不止,戰亂頻仍,進入一個相當長的動蕩時期——三國割據,魏國代漢,晉又篡魏、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南北朝對峙,隋朝統一,直到李淵李世民父子崛起,建立唐朝。
這時候廣東人的群體已經穩定,他們由廣府人、潮汕人和客家人三大群體構成。但不管怎麼說,中原長期的戰亂讓很多北方人逃難到此,對嶺南地區的人口結構產生重要影響。
換句話說,大規模南遷的中原人加強了北方人在嶺南的存在。他們在南遷的同時,自然也就把自己的習俗、文化還有語言帶到這裡。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幾乎所有傳統廣東人的家族都有自己的"族譜"。記錄著他們是來自中原的什麼地區,又是在什麼時期遷到廣東的。
嚴格地說,嶺南地區除了瑤族等少數民族是本土人,絕大部分兩廣人都是外來戶,來自中原。而且毫無爭議的是,"粵"這個字或者說「粵語」這個詞,就是嶺南的漢人創造的。
公元1127年,北宋滅亡,南宋政權在臨安建都,漢人再次大規模南遷。
元朝初期,有人說"崖山之後無華夏" 這句話有點誇張,但元朝建立前後,中原和長江流域的很多漢人也大規模南遷這種說法可並不誇張。
元末的時候,中原某些地區的漢人在拉鋸時期為了自保,搞了一個兩面標語牌,一面寫著歡迎大元、一面寫著歡迎朱元璋,元朝來了就把"歡迎大元"的一面向外,朱元璋來了把牌子翻過來。
一天大風起,牌子倒,把明軍惹惱,結果中原人民再次倒黴,慘被屠戮,十室九空,荒無人煙。
無奈朱元璋只有把山西等地的住戶遷到中原,中原地區原先的漢人去哪兒了?能跑的仍然是跑到南方去了。
所以說,經過遼、金、蒙古等民族的徵服和薰陶,中原地區的漢語已經不再純正,變成混合型的漢語。唯獨嶺南地區的漢語受影響最小,是純正的古代漢語。
三、 粵語的使用人群太霸氣
由於近代的通商港口在沿海,而沿海開放最早的港口在廣東。因此廣東人接觸西方文明較之於內地要早的多,廣東人思想開放,觀念新穎,廣東人外出闖蕩的多,做出成就的也多。
這裡可絕不是搞地域歧視,本人也是北方人。
比如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口號的孫中山,他就是廣東人。
漢人被清廷欺辱了數百年,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這些人都是死心塌地為朝廷效勞,沒有一個人去反思該不該為清廷盡忠。唯獨孫中山率先提出了這個口號,讓漢人們醍醐灌頂,一下子覺醒:原來我們是漢人,不該受少數民族愛新覺羅氏統治啊。
所以說,是孫中山領導進行了辛亥革命,而不是北方地區產生的領袖,這絕對不是偶然的,是南方人視野開闊、思想解放的一種必然趨勢。
民國兩大領導人物,孫中山與蔣介石都是南方的,這就很能說明問題。
至於嶺南地區有成就的工商業人士,他們人數不多但影響巨大。
港澳臺和歐美有影響的華僑工商業巨子也多數是嶺南地區的,他們的影響在海外華人中舉足輕重,這也是粵語在海外影響巨大的一個重要因素。
有人把國內和港澳和東南亞以及歐美的嶺南人的影響,跟猶太人在世界的影響相提並論,這也不無道理。
嚴格地說,粵語才是正宗的古代漢語,而我們說的普通話,卻是已經「融合化」的改良漢語。
而粵語聲調更為豐富、具有樂感,的確是一種優美的語言,所以到哪裡都受到傳承和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