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和傳承好粵語 助力大灣區文化建設

2021-01-10 南方新聞網

  粵語是在珠三角本土誕生、發展並最終定型的一種方言,是廣府民系最基本,也最典型的文化識別標誌。在其發展歷程中形成幾個方面的文化要素,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價值。

  致力於保護本土文化,增強地區民眾的歸屬感,傳承好這門古老的方言是粵港澳大灣區人的共同責任。

  粵語,又稱廣東話、白話,是廣府民系使用的方言,主要分布在廣東省中部和西南部、廣西東南部和西部部分地區。全球範圍內超過一億二千萬人使用粵語。由於粵語保留了大量古代漢語的特徵,成為除了普通話以外在外國大學有獨立研究的中國方言。

  粵語在珠三角地區誕生並形成

  粵語是在珠三角本土誕生、發展並最終定型的一種方言。中國古代,長江以南廣泛分布著眾多土著部落。從商代中晚期開始,這些土著部落控制了越來越大的地區,形成星羅棋布的一個個族群,他們後來被北方人統稱為「百越」。「越」就是「人」,「百越」就是「很多人」的意思。而在珠三角生活的族群,被稱為「南越」,是百越中的一個分支。

  商周時代的百越人處於史前時代,所使用的百越語言與北方漢語截然不同,它只有音節,沒有文字,是一種帶有自己特點的獨立語言。後來在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北邊鄰居楚國的強大興盛,一些楚語也隨著戰爭和文化交流進入了南越地區,比如現在粵語所說的「睇」(看)、「仔」(孩子),都是源於古楚語。所以先秦時期,珠三角的南越人講的大概就是融入了一些古楚語的百越語。

  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朝,通過南徵把嶺南地區收歸版圖。秦軍副將趙佗建立了割據政權南越國,趙佗就是南越武帝。他所率領的秦軍成為嶺南第一批大規模的北方移民,他們在珠三角定居下來,與當地百越人通婚融合,同時也帶來了北方語言。從這時開始,珠三角地區的方言中增加了北方語言的成分,粵語作為一種糅合了中原語言、古百越語、古楚語的方言,走上了自己獨立發展的道路。

  從東漢末三國時代到魏晉南北朝時,北方戰亂頻仍,引發北人南遷高潮,給珠三角方言帶來更多北方漢語成分。唐朝建立之後,由於政府修建了新路,溝通了五嶺南北,使大唐文化大量湧入嶺南,在唐朝北方漢語的影響下,珠三角方言在語音、詞彙、語法方面都形成了規範、完整的體系,使早期粵語得到發展。今天的粵語語音系統,和隋唐時的語音系統存在著相當完整的對應規律。粵語到宋代基本定型下來,明清時期的粵語和現代粵語已經基本相同了。明末清初屈大均《廣東新語》記載的一些粵語詞彙如「心抱」(媳婦)、春(卵)、鬧(罵)等都和現代粵語完全一致。

  從粵語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這門方言就是在珠三角地區誕生、發展並定型的,它是廣府民系最基本,也最典型的文化識別標誌。

  粵語的幾種文化要素

  當我們從文化的角度剖析粵語,就會看到粵語包含了幾種文化要素。

  第一種是百越文化。粵語中有大概20%的詞彙是古代百越語。現在的壯族、黎族、瑤族也是百越族的後裔分支,他們仍然在使用這些百越語。比如「嘥」(浪費)、「踎」(蹲)、「呢」(這)、「嗰」(那)、「度」(地方)、「呃」(欺騙)等等。

  第二種是漢文化。粵語裡保留了大量的古代漢語成分,很多日常用語本身就是古代漢語。比如「卒之」(終於)、「畀」(給)、「幾時」、「幾多」、「行」(走)、「頸」、「翼」、「斟」(討論)、「皆因」、「若果」、「無他」等等。又由於粵語保留了隋唐時代的語音系統,保留了入聲,所以用粵語誦讀唐詩就特別押韻順口,鏗鏘有力,跌宕有致。

  第三種是海外文化。珠三角方言很早就和海外文化發生聯繫,東漢時全國有兩個佛經翻譯中心,一個是洛陽,另一個就是廣州。「佛陀」「南無」等佛教名詞都是用當時的廣州方言音譯的。到了清代中後期,廣州口岸一口通商,大量西方文化傳入嶺南,粵語中就產生了許多外文翻譯詞,比如「沙發」(sofa)、「朱古力」(chocolate巧克力)、「曬士」(size尺寸)、「冧巴」(number號碼)、「多士」(toast烤麵包)、「士多」(store商店)等等。類似這樣的說法已經被廣府人所廣泛接受。

  第四種是珠三角本土文化,包括一些自創自造的方言字詞,如「嘢」(東西)、「搵」(找)、「喐」(動)、「曱甴」(蟑螂)等等。又有一些很有地方特色的慣用語和諺語,如「炒魷魚」「食死貓」「裝假狗」「嘆世界」等等。廣府地區氣候炎熱,舊時絕大部分民眾一輩子都沒見過雪,所以粵語方言中常把「冰」和「雪」混淆,比如把冰棒說成「雪條」,把冰箱說成「雪櫃」。又因為珠三角地區水文化豐富,很多詞彙都和水有關,比如「散水」(分頭走)、「威水」(神氣)、「醒水」(警覺)等等。

  這幾種要素其實和粵語的發展歷程緊密聯繫,這些語料都是在珠三角人民的日常生活中產生出來的地道說法,與廣府地區的發展息息相關。

  粵語的價值和影響

  粵語在廣府地區甚至全世界都具有重要影響。首先,粵語有助於廣府文化遺產的保存及其推廣。語言是保存和發展人類文化遺產最重要的工具。無論是書面記載還是口口相傳,都必須通過語言。粵語是廣府地區最重要的方言,它作為語言工具承擔著傳承並發展廣府傳統文化的使命。每一個以粵語為母語的人都能夠通過這門方言了解先輩各種有形無形的文化遺產,接受其文化傳承。

  其次,粵語既保留了先秦百越語成分,又保留了大量隋唐北方語音,是一門鮮活的古老方言,是一種掛在嘴邊的語言化石,這本身就是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為嶺南地區的歷史學、語言學、民俗學、社會學等研究提供了彌足珍貴的材料。

  再就是,粵語方言的使用增強了廣府民系的凝聚力。對話時說同樣的方言,所謂「同聲同氣」,可以為對話人提供同種文化識別標誌,從而迅速拉近對話人之間的心理距離。這種民系內部的凝聚力從全球範圍來看,正是海外粵籍華人華僑團結、友愛、互助的基礎。粵語帶給華僑親切感和思鄉情懷,在海外出生的華僑也會因為這門代代傳承下來的方言而產生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同時,粵語是中國多種方言中流傳得最廣最遠的,它隨著海外華僑的足跡而擴散到世界各地。世界多個國家城市都有唐人街,如舊金山、紐約、溫哥華等老牌唐人街區的第一語言就是粵語。舊金山更由於粵語人群太多,部分公交車線路還使用英、粵雙語報站,連唐人街以外的一些商場銷售人員也能說上幾句粵語。粵語在海外的傳播和傳承也使許多無形的廣府文化傳統得以在異國他鄉保存。

  粵語與其它文化品種結合,又發生新的化學作用,產生了很大影響。辛亥革命以後粵語和粵劇結合,粵劇開始用粵語演唱,使粵劇發展到一個輝煌的時代。上世紀60年代後,粵語在香港又逐漸與西方流行音樂結合,才有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粵語流行歌的黃金年代。到了今天,全國大江南北幾乎所有KTV都有粵語歌,可見這門方言與音樂的結合所產生的巨大藝術魅力是沒有地域限制的。

  粵語歷史源遠流長,在珠三角地區產生發展,經過長時間的語言交流融合而定型,在其發展歷程中形成幾個方面的文化要素,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價值。現在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包容開放的文化灣區,保護和傳承好這門古老的方言就是大灣區人的責任。這也需要我們致力於保護本土文化,增強地區民眾的歸屬感,把文化自在變成文化自覺。

  (作者單位:吉林大學珠海學院文化理論研究所)

相關焦點

  • 粵港澳大灣區金婚壽桃大典啟動儀式隆重舉行
    據了解,深圳市婚姻家庭文化促進會自成立6年多來,始終堅持以助力家庭幸福、幫扶企業發展、促進社區和諧為己任,打造了幸福大講堂和金婚壽桃大典兩個活動平臺項目,從婚戀交友、技能培訓、家政服務、婚慶禮儀、身心健康、家庭和睦、社區建設等方面,積極開展多種各樣的公益活動。
  •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出臺 2035年前完成整個灣區建設
    《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了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目標,到2022年前打好連接灣區各市的基礎;在2035年前有更多便利大灣區各城及居民流通的措施,並在該年完成整個灣區建設。到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粵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廣泛,區域內生發展動力進一步提升,發展活力充沛、創新能力突出、產業結構優化、要素流動順暢、生態環境優美的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
  • 推動廉德文化傳承發展,探索 「廉潔城市」建設
    五年來,濟寧市圍繞深入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濟寧市當地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緊扣廉潔從政、為政以德的思想內涵,推動廉德文化傳承發展,探索實踐 「廉潔城市」建設,初步形成了「儒韻清風 廉潔濟寧」的城市名片。
  • 傳統文化「代言人」曾小敏:年輕人是戲曲藝術最真切的未來
    (兩會速遞)傳統文化「代言人」曾小敏:年輕人是戲曲藝術最真切的未來中新社北京5月28日電 (記者 唐貴江 索有為)「新媒體經濟大行其道,網紅經濟帶貨能力、銷售能力成為年輕人追捧的熱點。在新媒體經濟環境下,加強對年輕一代的傳統文化教育和引導也很重要。」
  • 中孟學者積極探討中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
    新華網達卡12月25日電(記者 劉春濤)中國雲南大學西南邊疆少數民族研究中心、雲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孟加拉國南北大學孔子學院、南北大學政治學與社會學系聯合舉辦的中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國際學術研討會,近日在位於孟加拉國首都達卡的南北大學舉行。
  • 澳門站上大灣區發展一線潮頭
    新華社澳門2月20日電 題:澳門站上大灣區發展一線潮頭  新華社記者郭鑫 王晨曦 胡瑤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推出多項直接惠及澳門特區經濟民生、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助力打造粵港澳世界級城市群的政策措施,並將澳門納為大灣區四個中心城市之一
  • 六旬「講古佬」首收七齡徒 「越秀·粵語講古名人堂項目」正式啟動
    今天於霍老而言是個非比尋常的日子——在眾多好友和媒體的見證下,他首次收下了五位徒弟:來自楊箕小學的侯宗睿、張健宏、羅喬、陳俞均、盧曉逸,希望在這些孩子的心間播下一顆種子,就算未來不以講古為職業,也能終身以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
  • 非遺助力精準扶貧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將於10月23日在...
    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將於2020年10月23日在濟南國際時尚創意中心開幕。線下三大主題展,線上雲展會,將有非遺助力精準扶貧展、「雲賞非遺」展播、「非遺好物」雲銷售等精彩內容。活動將持續至10月27日。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
  • 「童聲同氣」誦詩情,2019粵港澳大灣區小學生詩歌季啟動
    廣報全媒體記者邱偉榮、駱昌威 攝大洋網訊 「我們是一條條通往遠方的小路,小路挨著小路,構成了通往世界的方向,讓全世界人民都看到我們友好的笑容……」粵港澳三地學生的一首稚嫩的童聲粵語詩朗誦《友好的笑容》,拉開了粵港澳大灣區小學生詩歌季的序幕。
  • 大灣區頂尖「粵菜師傅」出爐!他們帶來拿手好菜……
    粵港澳大灣區名廚匯聚世界美食之都,佛山這場「粵菜師傅」技能大賽誰與爭鋒!12月28日,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粵菜師傅」技能大賽暨粵菜文化交流活動在順德華僑城歡樂海岸PLUS落下帷幕。來自廣東21個地市以及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選送的近150名廚藝大師進行火熱比拼,大灣區頂尖「粵菜師傅」最終出爐!
  • 廣州11區未來將新增這些公共文化設施!看看有你家附近的嗎?
    實施紅色基因傳承和革命文物保護工程,加強紅色革命遺址保護利用,加強傳承紅色文化,以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為契機,推動紅色場館精品化,將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毛澤東同志主辦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紀念館、廣州起義紀念館打造成為紅色文化示範場館。
  •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路徑引發熱議:「大灣區是新全球化的最好抓手」
    鄭永年在專題演講中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制度改革將帶來一系列利好。  「如今,數量型經濟已經結束,需要建立大的平臺,包括粵港澳大灣區、長江經濟帶。長江經濟帶是一個國家區域內的經濟整合,而粵港澳大灣區則面臨著『一國兩制』,如果做得好就會成為制度優勢。」鄭永年認為,深圳的建設成就,就是吸收了不同制度的優勢。
  • 助力精美長沙建設 長房集團24小時城市書店【長沙十二時辰 】IP 首發
    該書店由長房集團投資建設,旨在傳承和發揚湖湘文化與精神,以書單為閱讀提案,探索和引領數字時代的城市閱居生活方式,打造城市文化復興的創新樣本,助力「精美長沙」建設。「長沙十二時辰」 IP首發活動以「變與不變 The Changing Changsha」為主題,邀請了不同領域的學者、作家、策展人,以「對談」交鋒思想、激發創見,探討和交流湖湘文化的當代表達。
  • 金天國際「數位化+新消費生態聯盟」,助力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
    原國家衛生部部長高強,中國民族衛生協會會長吳英萍,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研究中心主任劉劍鋒,金天國際集團生態保養專家靳帆等領導及專家作專題報告。金天國際集團董事局主席祖明軍、國內中醫藥領域多位知名專家、國醫大師、政府機構、科研院所、中醫藥行業協會以及基層和社區中醫藥人員、民間中醫師、民營中醫醫療機構、中醫健康服務機構、中醫藥企業家、秘驗方發明傳承人和中醫藥愛好者共計400餘人,群英雲集聯袂打造頂級盛宴,為「中醫藥+大健康」蓬勃發展助力。
  • 「春牛堂」保護修繕工程啟動 遠洋集團再造建築文化新名片
    △「春牛堂」保護工程修復開工儀式春牛堂位於深圳南頭南山畔,是深圳農耕文化現存的唯一史跡。明清時期,每當春耕開始,新安知縣均在此舉行開耕鞭春儀式,「春牛堂」之名亦由此而來。幾百年的風雨侵蝕下,如今的春牛堂已經顯得十分破舊,主體岌岌可危,急需對其進行妥善的修繕保護,以使這一承載深圳人拓荒牛精神的文物古蹟得以傳承。
  • 「美麗庭院創建指導·文化美」傳承優良家庭文化 讓文化浸潤心靈
    為精準指導美麗庭院示範戶按照規範標準打造,棗莊市婦聯按照省婦聯要求,連續推出「創建美麗庭院 助力鄉村振興"系列宣傳片,由專業人員入戶示範,教授整理收納技巧,號召廣大婦女和家庭共同行動起來,養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推動美麗庭院不斷提檔升級,創建工作更加廣泛深入。
  • 打造黃河流域文化旅遊新高地!
    1月11日,濟南市政協委員、濟南市文旅局局長郅良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濟南將策劃建設黃河文化中心、黃河文化主題公園、綜合性文化館群,整合黃河沿線文化旅遊資源,打造黃河流域文化旅遊新高地。如何挖掘利用好濟南文化,講好黃河故事,助力文化濟南建設?
  • 恭賀香港優才國際教育孫悅女士榮獲「大灣區傑出青年女企業家」
    2020年11月16日,第三屆「大灣區傑出女企業家獎」在香港公布獲獎結果,表彰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貢獻力量的傑出女性。專業評審團隊根據參選者在企業成就、業界影響、大灣區發展貢獻、公益責任、個人誠信五大範疇的表現進行評選。此次得獎的女企業家均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企業集團創辦人或企業高管,所涵蓋的商業領域廣泛,包括生活文化、科技、環保、健康、金融、教育等。
  • 城市文化綜合實力出新出彩專題新聞發布會(2020年總183場)
    二、打造灣區文化「樞紐港」,體現南沙文化實力  (一)發掘文化底蘊,傳承創新傳統文化  南沙在開展新城建設的過程中還注意不斷發掘和發揮南沙的文化魅力,特別是在活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在打造文化品牌上出新出彩,「時尚藝術周」「大灣區生活藝術節」「南沙媽祖文化旅遊節」已成為南沙的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