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是在珠三角本土誕生、發展並最終定型的一種方言,是廣府民系最基本,也最典型的文化識別標誌。在其發展歷程中形成幾個方面的文化要素,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價值。
致力於保護本土文化,增強地區民眾的歸屬感,傳承好這門古老的方言是粵港澳大灣區人的共同責任。
粵語,又稱廣東話、白話,是廣府民系使用的方言,主要分布在廣東省中部和西南部、廣西東南部和西部部分地區。全球範圍內超過一億二千萬人使用粵語。由於粵語保留了大量古代漢語的特徵,成為除了普通話以外在外國大學有獨立研究的中國方言。
粵語在珠三角地區誕生並形成
粵語是在珠三角本土誕生、發展並最終定型的一種方言。中國古代,長江以南廣泛分布著眾多土著部落。從商代中晚期開始,這些土著部落控制了越來越大的地區,形成星羅棋布的一個個族群,他們後來被北方人統稱為「百越」。「越」就是「人」,「百越」就是「很多人」的意思。而在珠三角生活的族群,被稱為「南越」,是百越中的一個分支。
商周時代的百越人處於史前時代,所使用的百越語言與北方漢語截然不同,它只有音節,沒有文字,是一種帶有自己特點的獨立語言。後來在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北邊鄰居楚國的強大興盛,一些楚語也隨著戰爭和文化交流進入了南越地區,比如現在粵語所說的「睇」(看)、「仔」(孩子),都是源於古楚語。所以先秦時期,珠三角的南越人講的大概就是融入了一些古楚語的百越語。
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朝,通過南徵把嶺南地區收歸版圖。秦軍副將趙佗建立了割據政權南越國,趙佗就是南越武帝。他所率領的秦軍成為嶺南第一批大規模的北方移民,他們在珠三角定居下來,與當地百越人通婚融合,同時也帶來了北方語言。從這時開始,珠三角地區的方言中增加了北方語言的成分,粵語作為一種糅合了中原語言、古百越語、古楚語的方言,走上了自己獨立發展的道路。
從東漢末三國時代到魏晉南北朝時,北方戰亂頻仍,引發北人南遷高潮,給珠三角方言帶來更多北方漢語成分。唐朝建立之後,由於政府修建了新路,溝通了五嶺南北,使大唐文化大量湧入嶺南,在唐朝北方漢語的影響下,珠三角方言在語音、詞彙、語法方面都形成了規範、完整的體系,使早期粵語得到發展。今天的粵語語音系統,和隋唐時的語音系統存在著相當完整的對應規律。粵語到宋代基本定型下來,明清時期的粵語和現代粵語已經基本相同了。明末清初屈大均《廣東新語》記載的一些粵語詞彙如「心抱」(媳婦)、春(卵)、鬧(罵)等都和現代粵語完全一致。
從粵語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這門方言就是在珠三角地區誕生、發展並定型的,它是廣府民系最基本,也最典型的文化識別標誌。
粵語的幾種文化要素
當我們從文化的角度剖析粵語,就會看到粵語包含了幾種文化要素。
第一種是百越文化。粵語中有大概20%的詞彙是古代百越語。現在的壯族、黎族、瑤族也是百越族的後裔分支,他們仍然在使用這些百越語。比如「嘥」(浪費)、「踎」(蹲)、「呢」(這)、「嗰」(那)、「度」(地方)、「呃」(欺騙)等等。
第二種是漢文化。粵語裡保留了大量的古代漢語成分,很多日常用語本身就是古代漢語。比如「卒之」(終於)、「畀」(給)、「幾時」、「幾多」、「行」(走)、「頸」、「翼」、「斟」(討論)、「皆因」、「若果」、「無他」等等。又由於粵語保留了隋唐時代的語音系統,保留了入聲,所以用粵語誦讀唐詩就特別押韻順口,鏗鏘有力,跌宕有致。
第三種是海外文化。珠三角方言很早就和海外文化發生聯繫,東漢時全國有兩個佛經翻譯中心,一個是洛陽,另一個就是廣州。「佛陀」「南無」等佛教名詞都是用當時的廣州方言音譯的。到了清代中後期,廣州口岸一口通商,大量西方文化傳入嶺南,粵語中就產生了許多外文翻譯詞,比如「沙發」(sofa)、「朱古力」(chocolate巧克力)、「曬士」(size尺寸)、「冧巴」(number號碼)、「多士」(toast烤麵包)、「士多」(store商店)等等。類似這樣的說法已經被廣府人所廣泛接受。
第四種是珠三角本土文化,包括一些自創自造的方言字詞,如「嘢」(東西)、「搵」(找)、「喐」(動)、「曱甴」(蟑螂)等等。又有一些很有地方特色的慣用語和諺語,如「炒魷魚」「食死貓」「裝假狗」「嘆世界」等等。廣府地區氣候炎熱,舊時絕大部分民眾一輩子都沒見過雪,所以粵語方言中常把「冰」和「雪」混淆,比如把冰棒說成「雪條」,把冰箱說成「雪櫃」。又因為珠三角地區水文化豐富,很多詞彙都和水有關,比如「散水」(分頭走)、「威水」(神氣)、「醒水」(警覺)等等。
這幾種要素其實和粵語的發展歷程緊密聯繫,這些語料都是在珠三角人民的日常生活中產生出來的地道說法,與廣府地區的發展息息相關。
粵語的價值和影響
粵語在廣府地區甚至全世界都具有重要影響。首先,粵語有助於廣府文化遺產的保存及其推廣。語言是保存和發展人類文化遺產最重要的工具。無論是書面記載還是口口相傳,都必須通過語言。粵語是廣府地區最重要的方言,它作為語言工具承擔著傳承並發展廣府傳統文化的使命。每一個以粵語為母語的人都能夠通過這門方言了解先輩各種有形無形的文化遺產,接受其文化傳承。
其次,粵語既保留了先秦百越語成分,又保留了大量隋唐北方語音,是一門鮮活的古老方言,是一種掛在嘴邊的語言化石,這本身就是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為嶺南地區的歷史學、語言學、民俗學、社會學等研究提供了彌足珍貴的材料。
再就是,粵語方言的使用增強了廣府民系的凝聚力。對話時說同樣的方言,所謂「同聲同氣」,可以為對話人提供同種文化識別標誌,從而迅速拉近對話人之間的心理距離。這種民系內部的凝聚力從全球範圍來看,正是海外粵籍華人華僑團結、友愛、互助的基礎。粵語帶給華僑親切感和思鄉情懷,在海外出生的華僑也會因為這門代代傳承下來的方言而產生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同時,粵語是中國多種方言中流傳得最廣最遠的,它隨著海外華僑的足跡而擴散到世界各地。世界多個國家城市都有唐人街,如舊金山、紐約、溫哥華等老牌唐人街區的第一語言就是粵語。舊金山更由於粵語人群太多,部分公交車線路還使用英、粵雙語報站,連唐人街以外的一些商場銷售人員也能說上幾句粵語。粵語在海外的傳播和傳承也使許多無形的廣府文化傳統得以在異國他鄉保存。
粵語與其它文化品種結合,又發生新的化學作用,產生了很大影響。辛亥革命以後粵語和粵劇結合,粵劇開始用粵語演唱,使粵劇發展到一個輝煌的時代。上世紀60年代後,粵語在香港又逐漸與西方流行音樂結合,才有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粵語流行歌的黃金年代。到了今天,全國大江南北幾乎所有KTV都有粵語歌,可見這門方言與音樂的結合所產生的巨大藝術魅力是沒有地域限制的。
粵語歷史源遠流長,在珠三角地區產生發展,經過長時間的語言交流融合而定型,在其發展歷程中形成幾個方面的文化要素,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價值。現在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包容開放的文化灣區,保護和傳承好這門古老的方言就是大灣區人的責任。這也需要我們致力於保護本土文化,增強地區民眾的歸屬感,把文化自在變成文化自覺。
(作者單位:吉林大學珠海學院文化理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