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不是粵人古語 而是中原夏朝官方語言

2021-01-09 華夏經緯網

    香港文匯報今日刊發周雲先生的文章,稱「粵語不是粵人古語,而是中原夏語」。文章摘錄如下:

  廣東人喜歡看粵劇,首先就要知道粵劇的特點,就是以廣東話作為聲腔進行演出的。粵劇的源頭在於外江戲,這不是廣東本來自己土生土長的戲劇。更重要的是,廣東話也不是原始土著居民原來的語言,而是原來黃河流域夏朝的古老語言。到了今天,黃河流域已經不再流行這種語言了,已經成為失傳的語言。反而廣東保留了這種古老的語言,廣東話成為中國漢語的活化石。

  漢語是漢人的語言,粵語卻不是粵人的語言。這話聽起來似乎有點荒唐,然而事實如此。

  粵語,俗稱廣東話,英文叫Cantonese,當地人稱白話,正名該稱「粵方言」,是漢語七大方言中語言現象較為複雜、保留古音特點和古詞語較多、內部分歧較小的一個方言。分布在廣東大部分地區和廣西東南部,並以廣州話為代表。

  粵語的形成地

  據邢公畹等先生考證,早在龍山文化時期即堯、舜時期,黃河流域就發生了一場以中原為中心、在空間上向周圍、在時間上向後世擴展的「夏語化」運動;到西周時期,進而形成以夏語原生地—秦晉的方言為標準音的「雅言」(見《漢藏語系研究和中國考古學》)。

  當時各部落和民族結成了同盟,共同選領袖,治理天下,聯盟之後,進行商品交換,分工合作,經濟規模擴大了,部族之間的生存空間界線解決了,可以共同抗禦自然災害的問題,例如共同開發水利,治理洪水,大規模改善生活環境,生產力快速提高,發展出燦爛的夏文明。在共同的勞動中,就需要共同的語言進行溝通。黃河流域之所以成為文明中心,跟「夏語化」運動有著極大的關係。正是由於這種原因,當今的漢語各大方言之間儘管千差萬別,卻總可以發現它與黃河流域的某種淵源。

  作為漢語七大方言之一的粵語,便是如此。雖然它從古百越語言中吸收某些因素,但總體來看與古漢語有著更密切的淵源,有些語音和詞彙,在今天中原漢語已經失傳,在粵語中卻保存完好。例如古漢語中的入聲韻母,在今天的中原漢語中已不復存在,而在粵語中就完整地保存著。

  以「粵」命名 卻非土產

  有人以為粵語來源於古代嶺南「百越」語言,這不合乎事實。粵語確實保存著某些古代嶺南「百越」語言的因素,但它的主要來源,則是古代中原一帶的普通話——「雅言」。

  雅言的基礎是以黃帝為首的華夏部落聯盟使用的原始華夏語。到了周朝,便發展成為中原一帶的民族共同語。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方言不同,而官方交往,文人講學,祭祀活動,都使用雅言。孔子就說過:「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秦朝徵服「百越」之地,徵發原六國的逃亡者以及贅婿、賈人到嶺南作「墾卒」。這些墾卒「來自五湖四海」,互相交際必須使用雅言。但由於墾卒獨自屯田,因此他們的語言只在屯內通行,並未在整個嶺南地區傳播。

  在秦代之前,廣東被稱為南蠻。這是百越族人居住的地方,「百越」乃漢語音譯,又寫作「百粵」,是古代南方土著的自稱。百越又通百粵,所以,廣東話又叫做粵語。

  百粵的構詞方法是通名在前,專名在後,意為「越(粵)人」。「百」是人的意思,越是族名,即越人,或粵人。越南胡說百越乃越南族之古稱,長江以南自古以來就是越南的領土,可說是荒唐透頂。百粵與百越都是譯音,同一回事,百越三千年前就在中國大地生活,越南僅是一個小藩屬,按百越之繼承邏輯,豈不是現在的越南也是廣東的領土?

  從這一語詞可看出,那時候廣東人的交際用語是與中原漢語有很大差異的「百越語」。但「百越語」究竟是什麼樣子,現在已經難以考證。唯一的「化石」,是一部分地名中所保存的非漢語因素,例如「六建」「六賀」「六謝」「六吟」中的「六」,是指「山衝」,「那務」「那霍」「那錄」中的「那」是指「田」,「羅鏡」「羅龍」「羅沙」中的「羅」是指「山地」,等等。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地名的構詞方法,也是通名在前,專名在後;同時,其中通名的意思,今天居住在那裡的人已經完全不曉得,也就是說,這些地名中的非漢語因素在當地今天的粵語中已經不使用,恰好證明今天的粵語跟古百越語沒有繼承關係。

  由此可見,粵語雖然以「粵」命名,卻非由古「粵人」的語言演變而成,不是古粵地的「土產」,而是從外地「引進」的,是漢族移民帶來的。這漢族,是秦代的漢族,主要是晉、趙、燕、魏的舊貴族及其下屬兵丁。

  漢人南移 傳播「雅言」

  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中原漢人南移,發生於秦統一中國之際。公元前223年,秦國60萬大軍攻滅楚國,便將大軍駐紮於湘南五嶺,準備南徵百越。到了公元前218年,西江中部的「西甌國」起兵反秦,秦始皇派50萬大軍徵討。又派史祿在海陽山開鑿靈渠,將湘江與灕江溝通,以保證軍事上的運輸。靈渠便成為中原漢人進入嶺南的第一條主要通道。公元前214年,滅了西甌國,戰爭告一段落,秦「發諸嘗捕亡人、贅婿、賈人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史記.秦始皇本紀》)徐廣註:「五十萬人守五嶺。」(《集解》)這50萬人,便是第一批漢族移民。

  在秦始皇時期,嶺南各郡地曠人稀。直至東漢時的統計資料,南海郡(廣東珠三角洲)也只有9萬人。因此,遷入50萬人,足以改變嶺南越人「一統天下」的局面。有些學者提出質疑,認為一下子遷入那麼多移民並無可能。但我們知道,大移民是秦滅六國之後為了鞏固政權而實行的一項重要措施,是分期分批移入。秦始皇既然可以將12萬戶豪富遷徙到鹹陽以及巴蜀,又將內地大批罪人遷徙到河套以及甘肅一帶,那麼,完全有可能將大批中原漢人遷至嶺南。雖不一定有50萬那麼多,但也肯定為數不少。而秦始皇之所以搞大遷徙,其目的主要在於剷除六國的地方勢力,把族人和故土分開,交叉彙編,徙到南蠻之地戍邊,也就連根拔起,不能在秦的京城附近形成威脅,做其復國之夢,秦朝的統治就牢固得多了。這些移民不可能來自與嶺南毗鄰的楚國,而多半來自中原或北方各國。由於他們是成批遷入,所以到達嶺南之後,思念故土、懷念昔日鄉音,特別強韌有力地固守原有的文化習俗以及語言,因而成為嶺南最早的「雅言」傳播者。

來源:中新網

 

責任編輯:王佳

相關焦點

  • 專家復原宋朝普通話:河南官話為啥像粵語?
    若論其河南話的源頭,還要追溯到夏朝,據史料記載,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處於夏朝統治版圖中,其方言源自受東夷一定程度影響的華夏語,商朝統治中原幾百年後,商語被中原地區的華夏語所同化,成為今日河南話的雛形,也就是洛陽話。
  • 粵語有多大影響?身為國內方言,為什麼能被聯合國定義為「語言」?
    因此廣東人最早接觸西方文明,思想也最解放,外出闖蕩的人最多,在世界各地生活的廣東人也最多。廣東人在世界各地闖蕩的同時,也把他們使用的語言——粵語帶到了世界各地的角落。粵語不但是香港、澳門的官方語言,也是美國、加拿大等國的第三大語言,澳大利亞的第四大語言。
  • 《粵韻唐詩》、《粵韻宋詞》繁體粵語注音版在港熱賣中
    南粵地處嶺外,與中原有五嶺相隔,較少受到北方外族侵略的影響,文化及生活習性相對穩定,因此今天的粵語在很多方面還保留著古漢語的用法。例如,粵語至今保留著現代漢語已經消失了的入聲字、閉口音,還有一些字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經不再使用了,但在粵語中還相當常見,比如「幾多」「無計」「隔離」等。
  • 廣州粵語與香港粵語,哪個才是正宗的廣東話?
    因此廣東的漢人後來就創造了一個全新的、讀音與「越」字相同的漢字——「粵」,其目的就是要表明現在的「粵」已經完全不同於古代的「越」了。 3:廣東古漢語的穩定與中原漢語的胡化簡音 李唐之後,中原再次陷入長時間的戰亂及飽受北方少數民族的侵擾、佔領,語言隨之也產生了極大的變化。
  • 遊筠萱︱當口語進入書面——評李婉薇《清末民初的粵語書寫》
    廣東人從不否認自己的中國認同,甚至如《粵》書所言,廣東人可以說比其他的中國人更愛國,但廣東人也繼承了百越的歷史記憶,自詡是粵土的主人,這便是古書所言「俚漢融種、漸襲華風」的後果了。身為第一性的語言在語言學上,語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也就是說,先有語言,而後有文字。在討論粵語書寫之前,我們還需檢討一番粵語的語言本身。這裡討論的是粵語的語音,詞彙語法按下不表。
  • 深圳,一個不講粵語的城市
    沒有了說粵語的環境,想學粵語的後輩就更加沒有了說粵語的機會。· | 來了就是深圳人 | ·「來了就是深圳人」,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它是深圳獨有的移民文化。深圳在改革開放前,處於「半粵半客」的狀態,大部分東部地區是客家人的村落。
  • 廣東人說普通話為什麼會這麼好笑呢?原因在這裡!
    「探碗攔粵,介四裡沒有挽過的船新版本」(請用普通話跟著念一遍)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廣東人說普通話廣州話作為中國南方地區重要的方言之一,主要在以廣州微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粵中、粵西、及粵北部分地區,以及廣西東南部。粵語方言口音主要有:東山口音、西關口音、西村口音和番禺口音。
  • 競選國語,北方方言為什麼碾壓粵語?
    但首先,與會代表不是各省的議員,而是業內專家,要求以下四條至少居其一:「1.精通音韻;2.深通小學;3.通一種或二種以上外國文字;4.深諳多種方言」,最後確定下來的與會專家一共80人,大部分是教育部選派,其中廣東只有4人,而江蘇17人,浙江9人,直隸7人,都遠超廣東,根本不存在廣東人多的問題。162014年9月10日,廣州。
  • 粵語日,十大經典粵語臺詞,你知道什麼意思嗎?丨日籤
    7月25,粵語日。為了弘揚粵語文化,廣府人在2014年發起倡議,將每年7月25日定為「粵語日」。粵語不僅僅是溝通工具,也是粵人身份的認同,是粵人歷史文化的傳承。提倡者希望每一個中國人知道,中華文化是中國各地各族語言文化的多元集合體,中華大地上每一種語言文化都值得珍視。
  • ​粵讀經典-玉樞寶經(試讀)
    【檄】粵拼:hat6粵音:核意思:古代用於徵召、聲討等的官方文書。 【俾躋仙阼】粵拼:bei2 zai1 sin1 zou6粵音:比劑先做意思:使人登上神仙的境界或階段。6、文中生僻字使用「粵拼」注音。7、鳴謝相關觀宮工作人員提供經文中粵語訓讀資料及其它素材。8、鳴謝梁君華老師無私地提供視頻資料,及進行相關視頻剪接。9、此篇推文為試驗版,以後會再推出修正版,請各位知悉。
  • 【今日廣東.鄉音】從唐詩宋詞中,發現粵語之美
    粵語之美,既存在於火遍大江南北的粵語歌曲中,也保留在中小學生必備的唐詩宋詞裡……從古今文化之中,均能發現粵語之美!醬紫FM出品值班主播 |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亮最早覺察到鄉音粵語很好聽,是剛剛改革開放的時候,聽香港歌星唱《萬水千山總是情》。
  • 為啥東北小曲兒裡要摻上散裝粵語?
    打開搜尋引擎輸入「粵語學習」,在前五頁都是粵語培訓班和各種網課的廣告,這是應試教育物理奧數才會有的待遇,顯然粵語已經成為語言中的頂流,不需要升級考試推波助瀾,一樣有大批人無法抵擋它的魅力,並心甘情願為這項知識付費。「會說粵語」早已成為一項技能,如能熟練掌握,撩妹撩漢成功指數將會有質的飛躍。對於任何人或作品或語言來說,最難的不是擁有粉絲,而是獲得路人緣。
  • 保護和傳承好粵語 助力大灣區文化建設
    從商代中晚期開始,這些土著部落控制了越來越大的地區,形成星羅棋布的一個個族群,他們後來被北方人統稱為「百越」。「越」就是「人」,「百越」就是「很多人」的意思。而在珠三角生活的族群,被稱為「南越」,是百越中的一個分支。  商周時代的百越人處於史前時代,所使用的百越語言與北方漢語截然不同,它只有音節,沒有文字,是一種帶有自己特點的獨立語言。
  • 為什麼每個人都說粵語好聽,到底好聽在哪裡?
    我們常說,粵語朗誦詩歌很好聽,其中一個原因在於粵語音節和音調的多變。之前粵語版的《慶餘年》在TVB上映,裡面那段「範閒朝堂鬥詩」讓很多網友都不自覺地鼓掌叫好。不是原版的演員臺詞不好,而是粵語與普通話天然發音的不同,粵語的九聲六調,讓鬥詩增添了豪情壯志。粵語發音的美吸引了很多人來學習,同樣也是因為這種音韻美讓人很是頭疼。
  • 徐志摩詩作被翻成粵語 專家:失原味成民謠[圖]
    漫畫/吳山       東方網11月2日消息:我係天上面一嚿雲,個影咁啱遮住你鬱鬱嚇嘅心……」   不識粵語的讀者看了這句子,一定會一頭霧水;老廣們一讀,就認得這是根據詩人徐志摩名篇《偶然》改編的。香港已故著名音樂人林振強「翻譯」的徐志摩詩粵語版當下盛行於網絡,引發了網友的熱議,更有人提出發展粵語方言詩的號召。而研究粵方言的大學教授則莫衷一是。
  • 唐詩宋詞是用粵語寫的,對嗎?
    他遇到了一個認為「粵語沒文化」的姑娘,急忙發了一篇長微博反駁她。維護母語的立場是好的,可是微博中的「唐詩宋詞是用粵語寫的」「唐朝沒有普通話」等說法,卻實在讓人無法認同。那麼,唐詩宋詞是用粵語寫的嗎?當然不是。無論唐詩還是宋詞,都是用詩人詞人們掌握的語言寫的。
  • 燕梳、鹹濕、笨豬跳……說說粵語裡的英語外來詞
    外來詞有趣的地方在於,他們不僅可以展現語言交流的點滴,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一門語言是如何接納新詞彙的。English loanwords are documented in the first English-Cantonese, Cantonese-English dictionary published in 1828.1828年出版的第一本英粵/粵英字典將英語外來詞正式記錄在冊。
  • 福建人是最正宗的古代中原後裔?
    [摘要]福建各地方言確實保留了一些地地道道的古漢語說法,如普遍將「鍋」稱作「鼎」,「筷子」稱作「箸」等,甚至有些閩南話表示應答還用「諾」,古雅得讓人驚詫。「你是哪兒人?」「我來自一個H開頭的省份。」「湖北?」「不是。」「湖南?」「不是。」
  • 詩聲琅琅粵韻飛揚「詩意灣區,童心點亮」詩歌作品音樂會舉行
    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邱華棟,廣東省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張培忠,南方日報社社委陳志,廣東省委宣傳部文藝處處長許永波,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作品》雜誌社社長楊克,省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朱仲慶以及香港和澳門地區參與代表等嘉賓與獲獎師生代表共計五百餘人出席,共同見證了本年度現場總決賽優秀作品等獎項的頒發。組委會同時為香港、澳門地區選手頒發了評委會特別獎。
  • 現在「酷狗」都可以聽1061為您特製的至正粵語聲音!
    現在「酷狗」都可以聽1061為您特製的至正粵語聲音!您想要的都在這裡廣州交通電臺FM106.1攜手酷狗音樂啟動「同聲同氣,IN粵計劃」>11月21日,廣州交通電臺FM106.1攜手酷狗音樂啟動「同聲同氣,IN粵計劃」,活動在第十八屆廣州國際汽車展覽會「潮玩車墟」展區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