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人是最正宗的古代中原後裔?

2020-11-29 騰訊網

[摘要]福建各地方言確實保留了一些地地道道的古漢語說法,如普遍將「鍋」稱作「鼎」,「筷子」稱作「箸」等,甚至有些閩南話表示應答還用「諾」,古雅得讓人驚詫。

「你是哪兒人?」「我來自一個H開頭的省份。」「湖北?」「不是。」「湖南?」「不是。」「海南?」「也不是。」「那是哪兒?」「是福(Hu)建啦!」

這個流傳已久的網絡笑話被搬上了羊年春晚。由於演員實際上是河北人,模仿的福建腔普通話並不真像福建人說話。小品隨後還因為涉嫌歧視南方人引起了不滿。而福建某媒體更是發文稱採訪了某福建文化學者,說 h/f 不分,n/l 不分是古漢語的特點,福建保留了中原古音,閩人乃是古中原人的正統傳人。

那麼「福(hu)建話」真是古漢語的孑遺嗎?福建人是最正宗的古代中原後裔嗎?

福建人從哪來?

上古時期,現今中國東南廣大地區主要是越人的天下,分布著各式各樣的百越民族。漢人漢語尚未大規模進入。就連傳說中祖宗是來自中原的吳國也有「斷髮文身」之風,國王名中也頗有像「闔閭」、「夫差」之類難於用漢語解釋的名字。而由越人建立,以今浙江為中心的越國更是一度興盛,在勾踐帶領下擊敗吳國,北進中原。

彼時作為東南沿海一部分的福建自然也是越人的地盤。與江浙不同,福建當年完全游離於中國政權範圍之外,屬於地地道道的化外之地。到了楚威王六年(公元前334年),越國被楚國攻滅後,部分越國貴族南遷福建,形成閩越政權。

秦朝在福建設置閩中郡,但是也並未能對福建進行直接管轄,福建實際繼續由閩越首領無諸統治。秦末無諸積極參與反秦,並被漢高祖劉邦冊封為閩越王。直到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朱買臣率軍滅閩越國,將閩越人遷徙到江淮之間,《史記·東越列傳》記載「將其民徙處江、淮間,東越地遂虛」,中央政權實質上放棄了閩地。直到西漢後期才設東治縣,隸屬會稽郡。大概也正是由於閩越遭遇了如此大難,導致福建的百越殘留很大程度上還反而不如北邊的江浙地區。如江浙有盱眙、無錫、姑蘇、餘杭、餘姚、諸暨等越語地名,但福建則少見。

閩中郡雖名義上歸屬中央政權,實際由閩越君長自治。

人都知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其實閩道更比蜀道難。當時福建與業已漢化的江浙地區陸路交通非常不便。多山的閩地人煙稀少,其開發相當緩慢,與中原聯繫的緊密程度不但遠不如北面的江浙地區、西面的江西,甚至連更南方的廣東都不如。代表中央政權的南侯官都尉孤懸閩江入海口,與其說是個統治中心不如說是個通過海路聯繫南方交趾的海港補給站。漢朝末年許靖為避難,從會稽南奔交趾,選道東治,尚且「經歷東甌、閩、越之國,行經萬裡,不見漢地」。他寧可逃奔遙遠的嶺南「漢地」,也不願就近避難蠻荒的福建。

如此荒僻偏遠的地方又是如何被逐漸納入中央政權呢?

東漢開始逐漸有南下漢人遷入福建,但是據《晉書·地理志》記載,西晉太康初年建安、晉安兩郡人口合計不過八千六百戶左右,相比而言,其他郡的人口普遍能有兩到三萬戶。

兩晉之交,伴隨北方移民大舉南下,遂有所謂「衣冠南渡」、「八姓入閩」之說,即本屬中原大族的林姓、黃姓、陳姓、鄭姓、詹姓、邱姓、何姓、胡姓避禍遷居福建。至今福州市民中陳、林二姓佔人口近三成,如加上鄭、黃則更為可觀。所以福州有「陳林蜀大半,黃鄭滿街排」的說法。

過慣了好日子的中原貴族會否甘心遷到窮山溝,那可是個大問題。事實上所謂「八姓入閩」實際上很可能和南方家譜普遍造偽一樣,乃是冒稱中原貴胄往自己臉上貼金的行為。永嘉南渡中中原望族主要移居在今天的江浙地區,福建並未受到直接波及。後來的移民也多是來自長江流域的平民,並非中原望族,且數量有限。直到隋大業五年(公元609年)福建的居民也不過一萬兩千戶。

「八姓入閩」的說法在古代也並未能受到普遍認可。《開元錄》就明說:「閩縣,越州地,即古東甌,今建州亦其地,皆夷種,有五姓,謂林、黃是其裔。」事實上,大量漢人遷入福建得等到唐朝了。現在有相當一部分閩人將祖先追溯到陳元光、王審知等部,乃知所謂「八姓入閩」也是唐朝以後出現的說法。

「我是臺灣河洛人,來自中原」實乃夢囈。

由此可見,福建人絕對不是上古漢人在閩地的一脈單傳。臺灣有些人把外人對閩南人的稱呼Hok-lo(福佬)解作「河洛」,當成是閩人源自上古中原河洛地區的證據則更是歪上加歪了。

哪些地方講福建話?

春晚小品中馮鞏有一句「我是該去湖州還是福州哪?」的臺詞。但在現實中,如果他女兒的未婚夫真是一個說「福建話」的人,恐怕他得更加頭疼了——福建方言的分布地區相當廣泛,不光限於福建省,還遠播海內外。

福建方言中,閩中、閩北較為安穩,固守山溝。福州一帶的閩東話雖然在馬來西亞詩巫、美國紐約、日本東京等地都小成氣候,但多為近現代移民。要說移民歷史久、規模大,那還當屬閩南地區。

清朝西方傳教士在學習中國方言的過程中發現,閩南話分布區域遠遠不限於閩南漳州、泉州二府。杜嘉德在《廈英大辭典》中提到中國最類似閩南話的方言是廣東的潮州話,並認為閩南和潮州之間的區別大約類似西班牙/葡萄牙或者荷蘭/德國之間的區別,雙方仍能進行勉強的溝通。而除了潮州以外,海南島的方言和閩南地區也相當接近。

閩南雖然開發歷史相當晚,但是人口繁衍得相當快,導致閩南迅速變得人多地狹。唐朝天寶元年不過17萬8千多人,到了北宋崇寧年間就暴增十倍,達到180萬左右。巨大的人口壓力使得閩南從人口輸入地轉為人口輸出區。

潮州地區因為鄰近閩南,很早就成為閩南人的遷居地,隋唐時期即有居民從泉州遷入,進入宋朝後閩南人更是大舉南下。但是潮州地區氣候地理條件優越,很快人口大量增殖,非但難以繼續接納移民,反而自己也和閩南一樣走上了輸出人口的路子。

善於航海的閩南人在遷徙路線上也頗有特色,即沿著海岸線走,見縫插針。其中以粵瓊臺最成氣候。除了潮州外,粵東沿海的海陸豐、粵西茂名、湛江等地沿海地區的居民也多說閩南話分支雷州話。而唐朝時近為荒地,人口不過五千戶的海南島在宋朝以後也陸續遷入了大批閩南居民。閩南人從島東北的文昌登陸,沿著海岸線向東西兩側擴散。今天海南島從澄邁到三亞的整個東海岸都講海南閩語,即閩南話在海南島上的變體。

自鄭芝龍以降,閩南人大舉遷入一海之隔的臺灣島,今天台灣絕大部分漢族居民均為閩南後裔,所謂臺語也就是閩南話,並且由於離開本土時間短,它和閩南原鄉語的差別要遠遠小於粵瓊閩語和泉漳閩南話的差別。

如果說閩南人南遷和東進都主要是進據荒地的話,他們還能尋得機會向北方移民就更是不簡單了。

閩語分布圖(來源:《中國語言地圖集》)

明清時期,閩南人逐漸有北遷浙江溫州的。清廷的「遷界」禁海攆空了沿海地區的居民,更是給閩南人擴張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自此閩南人奪取了浙江南部的大段海岸線,不但佔了平陽、蒼南,更是擴展到了玉環、溫嶺、舟山等地。而太平天國戰亂後原本人口極其稠密的蘇南地區出現了暫時性的空洞,善於抓住機會的閩南人更是從溫州向宜興等地遷徙。至今宜興山區尚有少數說閩南話的村子。

閩南的擴張僅止於此嗎?

那還是太小看閩南人了,事實上閩南人繼續沿著海岸線北遷,有些閩南人定居在了膠東半島,部分人更是隨著闖關東的浪潮遠去遼東。而煙臺、天津、大連等地供奉媽祖的天后宮更是體現了閩南文化在北方的影響。只是可能由於移民規模小,華北閩南人早已經被當地同化,並不說閩南話了。

今天,除了福建本省外,臺灣、廣東、海南、廣西、浙江、江蘇、江西、四川等地以及馬來西亞、泰國、緬甸、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等國都有「福建村」、「福建話」的存在。其分布之廣泛在全國各大方言中可謂首屈一指。

天津天后宮牌樓

福建話是中原古音嗎?

福建各地方言確實保留了一些地地道道的古漢語說法,如普遍將「鍋」稱作「鼎」,「筷子」稱作「箸」等,甚至有些閩南話表示應答還用「諾」,古雅得讓人驚詫。但是保留古詞和保留古音是兩碼事,何況所有方言大部分詞彙也是繼承於古漢語,頂多有量的不同,並無質的區別。

要想知道福建話是不是中原古音,那首先得弄明白所謂中原古音是什麼東西。

隋文帝開皇初年,陸法言與劉臻、蕭該、顏之推等八人討論音韻,二十多年後的公元601年,陸法言編成《切韻》。《切韻》隨後廣泛流行,成為韻書典範,其所記載的語音系統成為中古漢語的代表。這個語音系統比起現代漢語任何一種方言都要龐大得多,共有37個聲母、160餘韻母、4個聲調(相較而言普通話共有21個聲母、39個韻母、4個聲調)。

《切韻》音的重要性在於現代漢語絕大部分方言中的語音對立都可以在其中找到源頭。如普通話的平翹舌之分反映切韻音中精組聲母和知莊章三組聲母的對立,廣州話的六個輔音韻尾基本完全繼承了《切韻》的輔音韻尾系統。在這個層面上看,切韻音可被認為是現代漢語各方言的共同祖先。

《切韻》本已散佚,現今關於《切韻》的知識其實間接來自《廣韻》,但近代又在敦煌等地發現《切韻》殘本。

福建方言的神奇之處就在於,其中的一些現象並不能在切韻音系裡面得到解釋,而是可追溯到上古時代。中古漢語及現代能分-m -n -ng 韻尾的所有其他方言都收-ng,正是反映了這個字在上古漢語中的讀法。

成書於東漢末年的《釋名》中描述了一個「風」字的同類現象:「克豫司冀橫口合唇言之,風,泛也,其氣博泛而動物也;青徐言『風』椒口開唇推氣言之,風,放也,氣放散也。」則說明這種變化在東漢末年從現在的山東一帶開始擴散,中原尚且是-m。而到了《切韻》,新讀法已經漸入中原,徹底取代了舊音。只有地處偏遠的福建還保留了老讀法。

不過,雖然福建方言相對其他方言有更多上古音的痕跡,但這並不代表福建方言就真是地地道道的古音。而文化學者所謂的 h- f- 不分,n- l- 不分是上古遺蹟更是無稽之談。事實上,閩語在歷史上曾多次接受了中原漢語的衝刷。中原的f-本來自於上古到中古早期的 p- ph- b- 聲母,即所謂「古無輕唇音」。這點在福建方言中尚有不少遺存,如「芳」閩南話為 phang,「飯」潮州話為 pung(汕頭腔)。唐朝以後,福建諸方言引入已經產生的 f- 的中原漢語以供讀書之用,形成了所謂「文讀」。但是閩人發 f- 有困難。於是就用已有的聲母中和 f- 最接近的 h- 代替以矇混過關,實際和現代福建人把福建說成 hu 建是一回事。

至於n、l 之分,則更是古已有之,而且早期的福建話也必然是能分的。雖然現今閩南本土n、l 完全混亂,但是早先遷出的潮州話、海南話逃過了這一劫,它們都可以一定程度上區分這兩個聲母。而福州話n、l 混淆更是近幾十年的事,至今不少福州老人都可以完整地區分這兩個聲母。古漢語如果古到只有幾十年光景,那現今在世的老人恐怕得是活木乃伊了。

參考文獻:

葛劍雄:《福建早期移民史實辨正》,《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03期。

鄭張尚芳:《古越語地名人名解義》,《溫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4期。

相關焦點

  • 中國各省人的血統來源:你是誰的後裔?
    1.河北、京津:多為中原漢族與契丹、女真人混血後裔。明代朱棣曾從安徽調遣數萬士兵駐守天津衛,因而天津大部分居民又糅合了安徽人血統。內蒙古蒙古包美景4.山西、河南、陝西、山東:古中原漢人保留較多,也有部分為漢人與鮮卑、匈奴、女真混血後裔。據考證中原漢族文化主要起源於山西的丁村文化、河南的仰韶文化、山東的大汶口文化。山西綿山美景5.甘肅:多為漢人與匈奴、突厥混血後裔,甘肅境內的裕固族來自於回紇。
  • 古代安定的十三大名門望族詳解
    東漢時安定郡郡治為臨涇縣,後因羌人攻入安定郡內,郡治徙美陽。三國西晉時,安定郡屬雍州,東晉時移治安定,在今甘肅涇川。隋唐時廢安定郡為涇州,涇川縣為涇州治所。安定郡自從設立以後,在歷史上就是東西方交流及絲綢之路的重鎮,其優越的區位優勢,先後孕育了很多的世家大族,現在就古代安定的十三大名門望族進行一一詳解。
  • 胡說還是實錘,遊牧民族為何要在臉上「貼金」,自稱黃帝後裔?
    而鮮卑人在百度百科裡面的解釋是這樣的:鮮卑族是繼匈奴之後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遊牧民族,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興起於大興安嶺。從中可以看出,有熊氏的後裔有一部分成為了鮮卑人,也即是黃帝的後裔中確實有鮮卑人後裔,而鮮卑人是明顯的遊牧民族。據說唐朝的唐太宗都有一部分的鮮卑血統。 3,關於民族血緣基因的研究顯示我們同為炎黃子孫子孫。
  • 閩南語方言誰才是最「正宗」?
    木樑說:「閩商是世界華商中勢力最強大的一支。」而在世界閩商中,唱主角的是閩南籍閩商,特別是泉州籍閩商。   近期,湖南衛視、重慶衛視等地方電視臺競相推出了方言節目,這些節目儘管在當地深得民心,但最近國家廣電總局就方言泛濫發出了通知,給地方方言節目的生存敲響了警鐘。但閩南話,在「鐘聲」中不抑反揚,越發顯現出強勢地位。   廣播聽不懂,換個臺吧。
  • 千年古村福建將樂蛟湖如此多嬌
    精雕細刻,正面上匾額「程氏正宗」是清康熙御筆。牌坊中額「宋文靖楊龜山先生幼年讀書處」,是空軍軍委原政治部副主任楊漢齡少將題寫。下坊額「倡道東南,德配天地。倡道東南:指楊時載道而南被後世推為「道南第一人」、「南渡洛學大宗」、「閩學鼻祖」、「程氏正宗」,實現了理學南傳,完成了由二程洛學到朱熹閩學的過渡。
  • 在廣東湛江的雷州老街,滄桑有史,福建莆田人是從哪裡來的?
    例如,湛江被稱為雷州半島,但不叫湛江半島,這是因為雷州是雷州半島文化的發源地,兩千多年來一直是郡、州、軍、路、府、縣的治所,是古代雷州半島和環北部灣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雷州,位於雷州半島的中部,北控高涼,南望瓊州海峽,咽喉為瓊州海峽,歷史上有天南重地的說法。來雷州旅遊的人,總是喜歡到老街上散步。雷州老街是指橫穿東西的鎮中西路、曲街、南亭街等主要街道的街道。這是一幅雷州山水。
  • 楊家將譜系詳解:弘農楊氏後裔,關西聖人嫡傳
    一會兒火山王楊袞,一會兒神木刺史楊弘信,一會兒楊袞同志姓楊名袞字弘信……比較嚴肅的楊氏後裔,基本上把楊家將的來歷,考證了出來,雖然其中有幾段存疑。沒辦法,弘農楊氏在歷史上幾起幾落,戰亂頻頻之中,考證不易,且姑妄聽之吧!
  • 福建地理傳奇:大胡建真的是從海中升起的一片土地嗎?
    這個山村曾經的角色是——中原入閩「第一驛」,它所在的仙霞古道,也曾長期是福建與浙江,以及廣大中原腹地,相往來的最重要的陸上通道。浙閩古代要道:仙霞古道俯瞰 攝影-馮木波來到漁梁之前,我們經過了南平市延平區,這裡是福建母親河和大動脈——閩江的上遊水系節點——建溪、富屯溪和沙溪在這裡匯入閩江幹流。
  • 優勢互補 實現共贏 中原港務引入戰略性合作方
    莆田網訊 近日,福建中原港務有限公司引入戰略性合作方福建中源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籤約儀式舉行,標誌著中源新能源與中原港務順利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有力助推我市「智慧能源」平臺建設。中源新能源將以此次出資5億元戰略性入股中原港務為契機,充分發揮自身在化工倉儲運營等方面優勢,加快促進中原港務在現有14.15萬平方米儲罐庫容基礎上,二期增建40萬平方米儲罐庫容。並規劃設立能源保稅區,增加國際貿易相關業務,進口原油、輕質循環油、EN590、乙烯等國際貿易油品,預期實現年油品吞吐量超500萬噸。
  • 中華姓氏分支表:每個姓氏都有自己的遠古大神,看看你是誰的後裔
    盤古在中國神話體系當中為創世神,開天闢地之後,才衍生其餘的神話文明,燧人氏取火,伏羲創造先天八卦、女媧造人、補天,神農氏嘗百草、精衛填海、夸父逐日,黃帝統一中原……  神話體系形成跟古代先民的思維有關
  • 「三元九運」看中原
    中國古代先民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經過漫長時期的觀測,發現太陽系各大行星的運轉規律與地球上的自然和人事現象的運動變化規律之間存在著某種內在規律性聯繫,特別是木星和土星的運行規律對地球影響很大。下元九運最旺是南方,坐南向北就是旺山旺向,因為洛書九宮圖的九是在南一宮。因此,我們要及早研究這一大運與我們的關係,充分運用有利時機,發展我們的產業和亊業。對大運給我們帶來的不利因素,要儘量迴避,避免更大的影響。到了2018年,曾經一路高歌猛進的房價開始徘徊,調控手段層出不窮,已經成了所有人最關心的問題。但是效果並不顯著。為什麼?八運的生旺期高峰已過。
  • 福建這座古村被譽為雲霞仙境,居住著北宋四大家之一蔡襄的後裔
    這是一個村子,有著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底蘊的古村,名叫桂峰村,位於福建三明尤溪縣洋中鎮。桂峰村以優美的環境和保存完好的眾多古民居古建築被列入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是福建魅力古鎮(村)的代表之一,成為福建著名的旅遊勝地。
  • 粵語不是粵人古語 而是中原夏朝官方語言
    香港文匯報今日刊發周雲先生的文章,稱「粵語不是粵人古語,而是中原夏語」。文章摘錄如下:   廣東人喜歡看粵劇,首先就要知道粵劇的特點,就是以廣東話作為聲腔進行演出的。粵劇的源頭在於外江戲,這不是廣東本來自己土生土長的戲劇。更重要的是,廣東話也不是原始土著居民原來的語言,而是原來黃河流域夏朝的古老語言。
  • 太陽叫「太陰」 這些正宗的連雲港方言你會說嗎
    為了更好地保護傳承這些「土聲音」,資源庫收錄了地方戲曲、民歌、童謠等口頭文化有聲資料,並針對江蘇人的語言學習開發了多種媒體視頻資料。  在這個資源庫裡,作為江蘇方言的重要組成部分,連雲港方言被分為連雲港(指連雲港市區,下同)、東海、贛榆、灌雲、灌南5個部分。  太陽叫「太陰」,月亮叫「涼月」,這些正宗的連雲港方言你會說嗎?
  • 看看你是誰的後裔?
    每個人從出生起就會擁有姓名,名是長輩們根據季節、族譜、名句、習性、特點或者算命之後而取,一般都說人如其名,也就是說,很多時候一個人的名字能夠很好的詮釋一個人的性格,如果你對名字不滿意,還可以更改。
  • 廣東人看到閩南線面,就放過了福建人
    蹲完了湖北的美食直播,日常想念清淡口的老藝術家又去蹲了福建的。稻花魚、蘿蔔乾就連山茶油都播了一輪又一輪,就是沒能等來最執念的那口線面。福建出圈的美食眾多,但如果要選出一種最能彰顯當地飲食文化精髓的食物,那麼高票獲選的,必須是福州線面。
  • 為什麼古代女人都以單眼皮為美?難道單眼皮真的比雙眼皮漂亮嗎?
    其實不然,在中國古代,人們對於美女的追捧從未改變過,每一個朝代都留下許多關于美人的傳說,比如楊玉環、趙飛燕等等。但是,在這些存留下來的美女畫作中,大家有沒有發現她們居然都是單眼皮?連迪士尼動畫版的花木蘭,也是一雙犀利的丹鳳眼橫空出世,難道在古時的人們跟現在的審美完全相反,都是認為單眼皮女生才是真正美女嗎?
  • 小時候和正宗月餅的五粒是什麼?在月餅裡放青紅絲有什麼意義
    對於食物,最關心的是哪家的月餅好吃,誰的月餅有了新口味。多年來,各大月餅企業不斷推陳出新,月餅花樣越來越多,人們在購買月餅時有了更多的選擇。人們記憶最深的是老大哥-五仁月餅,他支配著中國大多數人的童年,很多人吃的第一口月餅是五仁月餅,我是很多人中的一個。我相信你們在吃五人月餅的時候都會問,「這裡邊紅紅綠綠的是啥?真難吃,為啥要放?」
  • 對比古代的泉州與今天的義烏,你會想到什麼?
    浙江義烏和福建泉州似乎是沒有過多聯繫的兩座城市,但翻開歷史你會發現他們的發展脈絡又那麼的相似。 首先先說說泉州一座典型的南方港口城市,與其他沿海城市相似,但又有很多不同,遊歷在此你會發現許多濃鬱的阿拉伯風格古蹟,當你回顧塵封的歷史會驚訝地發現泉州是那麼不尋常。
  • 成龍蕪湖認祖 張一一張良後人 盤點歷史名人後裔
    王姓:TFBOYS組合成員王源是「書聖」王羲之後裔,王羲之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張姓:張一一是「漢初三傑」之首、「謀聖」張良69代後裔,漢高祖劉邦評價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的字)」,張良是「入世驚豔,出世傳奇」功成身退的智慧人物最傑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