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義烏和福建泉州似乎是沒有過多聯繫的兩座城市,但翻開歷史你會發現他們的發展脈絡又那麼的相似。
首先先說說泉州一座典型的南方港口城市,與其他沿海城市相似,但又有很多不同,遊歷在此你會發現許多濃鬱的阿拉伯風格古蹟,當你回顧塵封的歷史會驚訝地發現泉州是那麼不尋常。
泉州始建於北宋年間艾蘇哈卜清真寺
泉州古稱「刺桐城」隨著唐代以來海上貿易的發展,泉州憑藉地理優勢,成為海上交通,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城市,大量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在此定居,伊斯蘭教也隨之傳入,並形成「番坊」,有些因海上貿易有功的人甚至受到朝廷獎賞,直到元代穆斯林商人幾乎壟斷貿易,並有大量阿拉伯後裔在泉州把持政務,泉州穆斯林勢力達到頂峰,在明代逐漸沒落。從唐之明有兩件事件改編泉州歷史發展進程,一個是宋末元初,南宋臨安陷落後,宋朝殘餘勢力被官居福建安撫沿海都制置使的阿拉伯裔蒲壽庚拒之門外,最後勾結元軍殘殺宋朝宗親三千餘人。另一個事件是元末明初,元朝統治者無力鎮壓農民起義軍,又不敢任用漢人軍隊,依靠泉州掌握舶務和軍政大權的、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加強防範,最後動亂,持續10年動亂,史稱「亦思巴奚之亂」最後由陳友定進軍福建才鎮壓亦思巴奚軍,到明代基本改變泉州民族結構,穩定下來直到今日。
再看今天的義烏,舉世聞名的小商品集散地。這裡也有大量的中東商人,像是一座候鳥式的掘金之地,義務在2016年籤發的9675份短期居留許可證中就有4000多份是籤發給葉門、伊拉克、敘利亞、阿富汗公民的。在大街上隨處可見裹著頭巾的女人和穿著長袍的阿拉伯人,義務北路向南到賓王公園,慢慢變成「阿拉伯世界」在這裡你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清真餐廳,又土耳其風格、阿拉伯風格的,有埃及風格的,到處是阿拉伯文與中文混雜的招牌。義務還有大量來自西北從事餐飲和翻譯工作的回民。
義烏的阿拉伯餐廳
對比之下,兩座城市的發展確實很相似,同樣是國家繁榮之際,以商品進出口貿易發展起來的城市,也同樣是由於商業繁榮引進大量的外來移民人口。
在義烏的阿拉伯人
不同在於,古代的泉州移民及其後代可以參與地方政務,現在很難。古代戶籍管理鬆散,沒有嚴格的時間限制,而現在有嚴格的外籍人員居留管理制度。
這樣有人會說,他們只是短暫居住,遲早會回國的,因為中國的綠卡非常取得。但是有這樣一個問題,能來中國做生意的都是經濟條件比較好的,有許多中國女人和移民通婚,而根據我國的戶籍管理制度,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輕鬆地實現長期定居。且在義務生下的孩子是中國國籍,但按照他們的文化,這些孩子肯定入教(可參照廣大西北地區米民間習俗)。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雖然時代不同,今非昔比,但還是值得我們深思。
筆者認為自古中國是一個開放包容的國家,也贊同多元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既然要生長在這土地上,就要認同中國這個大家庭。
但願今天的義務只是他們候鳥式的掘金之地。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