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利偉首次回應「太空遭遇的詭異敲擊聲是什麼」

2021-01-15 中國青年網

  楊利偉參加浙江省寧波市少先隊員主題教育活動

  楊利偉首次回應太空敲擊聲:可能是物品結構或氣壓變化所致

  今天上午,在參加浙江省寧波市少先隊員主題教育活動時,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楊利偉首次回應太空遇到的敲擊聲,他稱可能是物品結構或者氣壓發生變化時發出的聲音。

  參加活動的孩子現場向楊利偉提問敲擊聲是什麼,他回答稱:「我們在飛行中,遇到飛船在太空中的聲音,作為航天員來講,完成任務回來之後要和科研人員進行交流,為後續的任務提供幫助,歷次都是這樣。」楊利偉說。

  楊利偉表示:「我了解的情況,在每次飛行的時候都會或多或少都有聲音,可能是因為我們的飛船在地面時會有壓力。太空是真空無壓力的環境,有可能結構會有一些變化產生變化,會產生一些聲音。」

  「我們的很多物品在上天前都是有大氣壓封到裡面,隨著在太空中飛行,可能會洩壓也會有一些聲音發出,這樣的話需要我們去辨認,我想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比如無論是它的結構發生變化,還是氣壓發生變化都會產生聲音,非常正常。」楊利偉說。

  「也不是什麼敲門聲,就是在飛行過程中會有不同聲音。」楊利偉笑著給孩子們回答。

  據了解,浙江省寧波市少先隊員主題教育活動,是第三屆中國青年志願服務項目大賽暨2016年志願服務交流會系列活動之一。

  早前報導:楊利偉:「飛天」一點都不好玩

  「飛天」其實一點也不好玩,可以說是身、心、靈的巨大煎熬,身:除了身體遭受的極限挑戰,還要忍受孤獨,寂寞,恐懼,還有各種不可知的詭異事件——沒錯,真的有詭異事件,比如有敲擊飛船的聲音……

  航天員是用等量的鑽石堆起來的

  1998年1月,經過預選、初選、複選和覆審四個階段的嚴格選拔,我們這12名預備航天員正式入住坐落於北京西北部的航天城。

  其實,這是中國第二次航天員選拔。1970年夏,中國準備從約1000多名飛行員中選拔航天員,其中許多都是當時的戰鬥英雄。那時就差最後階段的工作了,但是因為技術、經濟等原因,載人飛船的工作暫時中止,航天員的選拔也戛然而止。

  航天城裡那座紅色的兩層小樓就是神秘的航天員公寓。平時有士兵把守,即便是航天城內部的科研人員也不得進入。我們周一至周五必須住在這裡,與外界隔絕,不能離開。從此,我們便一同「隱居」起來,成了最神秘、最難以接近、最不「自由」的人。

  中國酒泉航天衛星發射中心——航天員公寓

  除了要求我們嚴格遵守部隊條令條例和紀律之外,航天員的生活是由服從最細緻的管理、遵守最嚴格的紀律開始的。《航天員管理暫行規定》就有這樣一些對常人來說幾乎不盡情理的「五不準」:不準在外就餐;節假日不準私自外出;不準與不明身份的人接觸;不準暴露自己的身份;不準抽菸喝酒等等。

  航天員的飲食規定也非常多,一日三餐都由營養工程師制定食譜,食物還要留樣保存。採購食品要到專供商店,購買蔬菜要到京郊的綠色蔬菜基地,絕對不能像常人那樣想吃什麼就吃什麼。

  當然沒有人每天盯著你吃飯,但是否遵照了營養師的配餐要求,在體檢時就能發現。基本上,我們三個月一次小體檢,一年一次大體檢。體檢發現情況不對了就會找你談。

  我們平時一日三餐吃的大多是家常菜,沒有鮑翅之類的東西,食譜很平常,只是搭配更講究。我一直喜歡吃肉,但按要求必須要改,我就儘量忍著,讓自己少吃肉,多吃菜。

  生活管理是全封閉的。平時我們進出航天員公寓都要拿交鑰匙,登記出入時間。雖然家就在同一個大院裡,但不能回家,必須回宿舍,大家都很自覺。如果你跑到外邊,無意中感染個什麼病回來,不僅你的職業生涯斷送了,而且還成了危害大家的千古罪人。

  國家為了選拔一名航天員可以說是費盡心機,投入的人力物力不可勝數。如果說戰鬥機飛行員是用等量黃金堆起來的,那麼航天員就是用等量的鑽石堆起來的。

  2003年「非典」時期,我們進行著全封閉的訓練,並迎來了首飛航天員的選拔。就在公布首飛航天員前夕的9月30日,中央電視臺《面對面》欄目的王志採訪了我。那時,防「非典」還沒有結束,要求我接受採訪最好穿著防護服,可穿著它上鏡效果又很不好,我和王志就都沒有穿。

  結果,為了保證我的安全,工作人員就用幾個大電扇,一直對著王志吹,讓他處於下風口。這樣,他那邊的氣息就流通不到我這邊來。王志就這樣一直頂著風採訪我。那個採訪場面對我來說很新鮮,估計王志也是第一次在人造大風中採訪,我很感動。

  我真的以為自己要犧牲了

  2003年10月15日9時整,神舟五號飛船的火箭尾部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幾百噸高能燃料開始燃燒,八臺發動機同時噴出熾熱的火焰,高溫高速的氣體,幾秒鐘就把發射臺下的上千噸水化為蒸汽。火箭和飛船總重達到487噸,當推力讓這個龐然大物升起時,大漠顫抖,天空轟鳴。

  楊利偉乘坐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升空

  火箭起飛了。我全身用力,肌肉緊張,整個人收得像一塊鐵。因為很快就有動作要做,所以全神貫注,眼睛一動不動地看著儀錶板,手裡拿著操作盒。開始時飛船非常平穩,緩慢地徐徐升起,甚至比電梯還平穩,遠不像訓練中想像的壓力那麼大,全身緊繃的肌肉漸漸放鬆下來。

  火箭逐步地加速,我感到了有壓力在漸漸增加。因為這種負荷我們訓練時承受過,曲線變化甚至比訓練時還小些,我的身體感受還挺好。可就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裡的高度時,意外出現了,火箭和飛船開始急劇抖動,產生共振!

  人體對10赫茲以下的低頻振動非常敏感,它會讓人的內臟產生共振。而且這個新的振動疊加在大約6G的一個負荷上,變得十分可怕。

  共振是以曲線形式變化的,痛苦的感覺越來越強烈,五臟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覺得自己快不行了。

  當時,我的腦子很清醒。共振持續了26秒後,慢慢減輕。當從那種難受的狀態解脫出來之後,一切不適都不見了,我感覺到從沒有過的輕鬆和舒服,如釋千鈞重負,如同一次重生,我甚至覺得這個過程很耐人尋味。但在痛苦的極點,就在剛才短短一剎那,我真的以為自己要犧牲了。

  飛行回來後我詳細描述了這個難受的過程。經過研究,我們的工作人員了解到,飛船的共振主要來自火箭的振動。之後改進了技術工藝,解決了這個問題。在神舟六號飛行時得到了改善,在神七飛行中航天員幾乎感覺不到振動。

  回到地面後,我看到了升空時傳到地面大廳的錄像——畫面是定格的,其中的我一動不動,甚至眼睛也不眨,地面的工作人員誰也不敢吱聲,都擔心我是不是出了什麼事故。

  3分20秒,在整流罩打開後,外面的光線透過舷窗一下子照進來,陽光很刺眼,我的眼睛忍不住眨了一下。就這一下,指揮大廳有人大聲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偉還活著!」所有的人都鼓掌歡呼起來。

  飛船此後的飛行非常順利。近10分鐘時,最後一級火箭跟飛船分離,飛船沒有推力了,身體感覺猛地往上一提,我意識到已經處在微重力環境了。

  這時,被束縛帶固定在座椅上的我,突然感覺離開了座椅,不貼著它了。我注意到飛船裡的灰塵「噗」的一下,全起來了。只見所有的束縛帶,在飛船裡用來固定物體的繩子,全都豎了起來,微微搖動,頗有韻律感。就像湖水中的水草一樣,在水中蓬勃生長,舞動著生命的活力。

  我已真正進入茫茫太空——

  在太空中吃飯、睡覺、刷牙、洗臉……

  太空飛行,無論工作,還是生活,都有著不同尋常的體驗。

  我在太空吃了三頓飯。航天食品可以根據航天員個人口味搭配,像我喜歡吃辣,喜歡吃水煮魚,就給我準備一些辣味食品。據調查,航天員最喜愛的食品就是榨菜。

  因臨近中秋,帶上去的月餅較多。在船艙裡,我把特製的小月餅扔起來,讓它漂浮著,然後過去一口吞掉。我還把餅乾一個個排列起來,之後按順序逐個吃掉。

  楊利偉太空食用椰蓉月餅

  刷牙、洗臉還比較好辦,漱口就用一口一塊的消毒口香糖,塞嘴裡嚼5分鐘就行了;洗臉就用臉巾包,就是用一塊浸有消毒護理液的溼毛巾擦臉。但上廁所比較麻煩,由於上天前採取灌腸、吃低殘渣食品等措施,我兩三天都不會有「大事」。小便的解決方案有兩個,一個是類似於「尿不溼」的東西,還有一個是類似醫院的導尿系統。

  人在太空的失重條件下睡覺不受姿勢限制,可以躺著、坐著,也可以站著,甚至還可以倒立著睡覺!因為那裡沒有上下之分,也沒有依託可依,只能在飄動中睡覺。但睡前一定要固定住自己,否則睡著後,會在艙內飄來飄去。睡眠時,一定要將雙手束在胸前,以免無意中碰著儀器設備的開關。在失重狀態下,人睡著了偶爾會產生頭和四肢、軀體分離的感覺。有資料說,國外曾有航天員在睡意朦朧間,把自己的手臂當成了向自己飄來的怪物,嚇出一身冷汗來。

  雖然程序設定我有6小時的休息時間,可我只睡了半個多小時,實在捨不得睡。因為在太空的時間實在太寶貴了。

  事實證明,我在太空所有的經歷都有它的價值。在返回地面後,在一年多時間裡,我回答了科研人員的幾百個問題,涉及載人航天工程的方方面面。後來,神舟六號比神舟五號有了180多項改進。比如說我落地時麥克風把我的嘴磕了一個口子,流血不止,就因為麥克風的造型有個稜,改進後它變小變平了,外加一層海綿,確保下次航天員不會再受傷。

  至今無法解釋的怪現象:神秘的敲擊聲

  飛船出了測控區,進入了短暫的夜晚。我突然發現窗外特別亮,而且那亮光神秘地一閃而過。

  我大吃一驚,忙順著舷窗向外尋找,可閃光卻消失了。我迅速回到儀錶板前,翻開各種數據,檢查飛船的各個系統,沒有發現任何異常。

  當飛船飛到陰影區的時候(相當於黑夜),我早早地在舷窗邊等著,想看看是否還有類似情況發生,但閃光並未出現。

  在太空中一旦遇到突發情況,感覺到不正常,緊張得出了汗,但我必須找到原因。我又一次拼命地去翻數據,查看儀錶板,連鉚釘都檢查了一遍。使勁地想,是什麼會帶來光亮呢?

  在第三次進入黑天之前,我依然在舷窗前等待,亮光一閃,貼著地面有一個光柱一閃,將太空瞬間照亮,隨即消失在黑暗中。原來,那耀眼的亮光是地球上的閃電!我不由得鬆了一口氣。在太空俯瞰,一陣陣的閃電像是盛開的絲狀花朵,而閃電接連出現時則猶如一片火海。

  楊利偉拍攝的作品,他說這是他看到的地球最美的畫面

  我在太空碰到另一個至今仍然原因不明的情況,就是時不時出現的敲擊聲。

  這個聲音也是突然出現的,並不一直響,而是一陣一陣的,不管白天還是黑夜,毫無規律,不知什麼時候就響幾聲。不是外面傳進來的聲音,也不是飛船裡面的聲音,而仿佛是誰在外面敲飛船的船體。無法描述它,不是叮叮的,也不是噹噹的,而是更像拿一個木頭錘子敲鐵桶,咚……咚……咚……咚……

  我心裡很緊張,生怕哪裡出了問題。每當響聲來的時候,我就趴在舷窗那裡,邊聽邊看,試圖找出響聲所在,卻什麼也沒發現。而飛船內部也沒發現任何問題……

  飛行時,對聲音變化是很敏感的。飛船哪個地方稍稍有點什麼動靜,都會讓人心驚肉跳——怎麼會有這個動靜?

  飛船運行一直很正常,可詭異的敲擊聲卻不時出現!

  回到地面後,技術人員想弄清楚這個神秘的聲音到底來自哪裡,就用各種辦法模擬它,拿著錄音讓我一次又一次地聽,我卻總聽著不像。直到現在也沒有確認,那個聲音再也沒有在我耳邊完全準確地再現過。

  在神舟六號和神舟七號飛行時,這個聲音也出現了,我告訴他們:「出了這個聲兒也別害怕,是正常現象。」

  返航時舷窗忽然出現大片裂紋

  10月16日4時31分,我接到了返航命令。

  飛船返回,是一個特別的階段——人類歷次太空飛行證明,返回階段是最容易出現事故的階段。人類自從開展載人航天活動以來,已有22名航天員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其中11人就是在返回著陸過程中犧牲的。

  會出現意外嗎?我的腦海裡也曾閃現過這個問題,但我馬上就否定了它。從起飛到在太空中的所有過程都是順利的,返回也理應不會有問題。

  5時35分,飛船開始在343公裡高的軌道上制動,就像剎車一樣。飛船先是在軌道上進行180度調姿——返回時要讓推進艙在前,這就需要180度「調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飛船持續減速,在向地球靠近。

  「制動發動機關機!」5時58分,飛船開始減速,脫離原來的軌道,進入無動力飛行狀態。此後的飛船飛行並不是自由落體,而是使用升力控制技術,按照地面輸入的數據,瞄準理論著陸點,依靠飛船上的小型發動機不斷調整姿態,沿返回軌道向著陸場飛行。

  如果出了故障,升力控制失效,飛船返回就會是彈道式的,不可控地下來。像2008年4月19日,韓國的李素妍搭乘俄羅斯「聯盟TMA-11」飛船,與美國航天員和俄羅斯航天員一同返航時,飛船就是以彈道式著陸的。當時偏離預定地點420公裡,航天員除了遭遇顛簸,還承受了最高10個G的過載,李素妍因此受傷。

  6時04分,飛船飛行至距地100公裡,逐步進入稠密大氣層。這時飛船的飛行速度很大,遇到空氣阻力,它急劇減速,產生了近4G的過載,我的前胸和後背都承受著很大的壓力。這種情況已經訓練過,我應付自如。

  快速飛行的飛船與大氣摩擦,產生的高溫把舷窗外面燒得一片通紅;緊接著,在通紅的窗外,有紅的白的碎片不停划過。飛船的外表面有耐高溫的防燒蝕層,隨著溫度升高,開始剝落,它剝落的過程中會帶走一部分熱量。

  但接著看到的情況讓我非常緊張。我看到右邊的舷窗開始出現裂紋。外邊燒得跟煉鋼爐一樣,玻璃窗卻開始出現裂紋,那種紋路就跟強化玻璃被打碎之後那種小碎塊一樣,這種細細的碎紋,我眼看著它越來越多……說不恐懼那是假話,你想啊,外邊可是1600℃至1800℃的超高溫度。

  我現在還能回想起當時的情形:飛船急速下降,跟空氣摩擦產生的激波,不僅有極高的溫度,還有尖銳的呼嘯聲,飛船帶著不小的過載,還不停振動,裡面咯咯吱吱亂響……外面高溫,不怕!有碎片划過,不怕!過載也能承受!但是一看到窗玻璃開始裂縫,我緊張了,心說:完蛋了,這個舷窗不行了。

  當時突然想到,美國的「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就是這樣出事的,一個防熱板先出現一個裂縫,然後高熱就讓太空飛行器解體了。現在,這麼大一個舷窗壞了,那還得了!

  先是右邊舷窗出現裂紋,等到它裂到一半的時候,我轉著頭一看左邊的舷窗,它也開始出現裂紋。這個時候我反而放心一點了:哦——可能沒什麼問題!因為這種故障重複出現的概率不高。

  當時還沒有明白到底怎麼回事,就想是不是因為玻璃是兩層的,是不是裡邊的這層不裂就沒問題?回來之後才知道,飛船的舷窗外做了一層防燒塗層,是這個塗層燒裂了,而不是玻璃窗本身;為什麼兩邊不一塊兒出裂紋呢?因為兩邊用的不是同樣的材料。

  此時,飛船正處在「黑障」區,離地大概80公裡到40公裡。之所以造成「黑障」現象,是因為飛船與大氣劇烈摩擦,在飛船四周產生了一個等離子鞘,使飛船的無線通信與外界隔絕。這時飛船無法和地面或其他方位的任何人聯繫。我那時真是有點緊張。

  當飛行到距地面40公裡時,飛船飛出「黑障」區,速度已經降下來了,上面說到的異常動靜也已減弱。我檢測飛船後,與指揮員聯繫,地面向我報情況,說著陸場溫度多少、風速多少。與此同時,等待多時的直升機迅速捕捉到了飛船發出的訊號,並開始搜索或救援行動。

  楊利偉與神舟五號返回艙

  最折磨人的就是開傘

  一個關鍵的操作——拋傘,即將開始。

  這時舷窗已經燒得黑糊糊的,我坐在裡面,懷抱著操作盒,屏息凝神地等著配合程序,到哪裡該做什麼,該發什麼指令,判斷和操作都必須準確無誤。

  6時14分,飛船距地面10公裡,飛船拋開降落傘蓋,並迅速帶出引導傘。

  這是一個激烈的動作。傘外邊有個蓋,以爆炸開啟的電爆閥連接,離地10公裡時一下子炸開,它飛出去,同時把引導傘帶出來。

  能聽到「砰」的一聲,非常響,164分貝。我在裡邊感覺被狠狠地一拽,瞬間過載很大,對身體的衝擊也非常厲害。

  接下來是一連串快速動作。引導傘出來後,它緊跟著把減速傘帶出來,減速傘讓飛船減速下落,16秒之後再把主傘帶出來。

  主傘有1200平方米,這時它不完全打開,一下子打開突然減速太厲害,人受不了,材料也受不了。它有一個巧妙的收口設計,這時它收著口,只打開一個相對較小的面積,在收口處有繩連著,進一步減速之後統一動作,一個刀一樣的東西把繩同時切斷了,主傘才會完全打開。

  這是一個二十幾秒的連續過程,人在裡邊是什麼感受呢?

  其實最折磨人的就是這段了。隨著一聲巨響你會感到突然一減速,引導傘一開,使勁一提,這個勁很大,會把人嚇一跳,減速傘一開,又往那邊一拽,主傘開時又把你拉到另一邊了……每次都相當重,飛船晃蕩很厲害,讓人不知道怎麼回事。

  我後來問過俄羅斯的航天員,他們不給新航天員講這個過程,就怕他們害怕。我回來講了,給「神六」和「神七」的戰友每一步都講了,讓他們有思想準備,告訴他們不用緊張,很正常。後來,神舟六號和神舟七號都有紅外,能看著開傘,這比較讓人放心。我那會兒還沒紅外,地面人員也看不到,完全靠我憑感覺報告。

  在主傘完全開好之後,飛船以10米/秒勻速下落。這時沒有過載了,唯一的感覺就是晃蕩,斜著晃蕩——主傘開了之後,只有一根繩吊著飛船的一邊,晃晃悠悠的。但這時候真是無法形容心裡那個舒坦,特別放心:傘很大,1200平方米,落地再怎麼重,最多也就受點傷。

  安全了!成功了!生命肯定沒問題了!肯定可以完成任務了!

  離地面5公裡的時候,飛船拋掉防熱大底,露出緩衝發動機。同時主傘也有一個動作,它這時變成雙吊,飛船正了。被擺正的飛船在風中晃悠著落向地面。

  隨即,座椅自動提升起來,打開減震裝置。

  我打開電臺,再一次檢查艙內物品,紮好束縛帶,固定好自己,之後盯著儀器,同時像起飛時那樣用力收緊肌肉,等著飛船接地的瞬間。

  接地時,我第一個要做的是判斷是否落在實地,第二個要做的是切傘。在確認落地之後,要及時把傘切掉,傘不切的話,它會乘風帶著飛船跑。以前做實驗的時候,這個1200平方米的大傘帶著像球一樣的返回艙,順風跑起來汽車都追不上,而且它還邊跑邊顛簸,人在裡邊會被顛壞。

  飛船離地面1.2米,緩衝發動機點火。接著飛船「嗵」的一下落地了。

  我感覺落地很重,飛船彈了起來,在它第二次落地時,我迅速按了切傘開關。

  飛船停住了。此時是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腹地,距理論著陸點4.8公裡。而這一時刻,正好是天安門當天升國旗的時刻,這是一個無法設計的巧合。

  後來證實,當時的風比較大,另外傘有很多地方破了,所以落地力量很大,但我切傘非常及時,只蹦了一下,跑離第一次落地地點大概十幾米。

  飛船落地時我感到嘴上一麻,心想壞了,肯定磕破了。我把面窗打開,伸手一摸,血流了下來。手邊沒有別的東西,我就開始用裡面的布手套在那裡擦,擦了半天也沒能止住。

  麥克風不規則的稜角因著陸時巨大的衝擊力使楊利偉嘴角受傷,他是滿臉鮮血地打開艙門的,後來臉上的血跡被擦乾了,重拍了出艙畫面

  但我顧不得它了,我得把艙內的一些操作完成,打開信號發射器,儘快和指揮部聯繫。

  我向指揮部報告:「我是神舟五號,我已安全著陸!」這時嘴裡有血的鹹味。

  落地後飛船傾倒了,我是頭衝下,腳朝上,身體被座椅壓著,剛落地時連動也動不了。總不能就這樣等著來人吧!等報告完後,我穩定了一下,之後把束縛帶解開,一用力翻了下來。

  那一刻四周寂靜無聲,舷窗黑糊糊的,看不到外面任何景象。

  過了幾分鐘,我隱約聽見外面有人喊叫的聲音,手電的光從舷窗上模糊地照過來。

  手電在燒黑的窗玻璃上晃啊晃,外面的人在一聲聲地叫著,正丁丁當當地拿工具。我馬上打開飛船艙門的平衡閥,從裡面解鎖,我聽到外面插上鑰匙,艙門動彈了……

  我心裡那個高興啊。

相關焦點

  • 是外星人敲門麼:楊利偉太空聽到的不明敲擊聲究竟是什麼?
    楊利偉的自傳《天地九重》中曾講述在太空遭遇神秘敲擊聲。楊利偉說:「我在太空碰到另外一個仍然原因不明的情況,就是時不時出現的敲擊聲。這個聲音毫無規律,不知什麼時候就響幾聲。而仿佛是誰在外面敲飛船的船體。無法準確描述它,更像拿一個木頭錘子敲鐵桶,咚..咚咚..咚..因為飛船的運行很正常,我沒有向地面報告這個情況。
  • 楊利偉太空遇詭異敲擊聲 網傳航天史十大未解之謎
    楊利偉太空遇詭異敲擊聲,網傳航天史十大未解之謎。「飛天」其實一點也不好玩,可以說是身、心、靈的巨大煎熬,身:除了身體遭受的極限挑戰,還要忍受孤獨,寂寞,恐懼,還有各種不可知的詭異事件——沒錯,真的有詭異事件,比如有敲擊飛船的聲音……
  • 我軍少將在太空中聽到的不明敲擊聲究竟是什麼?一直沒找到原因
    我們知道,我國第一次載人飛船進入太空的時候,太空人楊利偉曾經遇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這在他的自傳裡也有記述,楊利偉的飛船在太空當中,遭遇到了神秘的敲門聲,難道是外星人光顧了嗎?楊利偉說,當時,無論是黑夜,還是白天,綜合突然有幾聲敲門聲,不是飛船裡面的聲音,也不像是外面的聲音,好像是一個木頭錘子在哪裡敲擊。楊利偉說,他就趴在窗口看,可是什麼都看不到,然後一點一點的檢查飛船本身,也沒有任何問題。後來,我國科研人員在一直在研究,到底是什麼在發出聲響,可是在很長時間裡,都沒有找到原因。
  • 楊利偉在太空中聽到飛船外神秘的敲擊聲到底是什麼古怪?
    楊利偉在他的自傳體著作《天地九重》裡,描述自己作為中國首位進入太空的太空人所經歷的一件怪事,原文是:「我在太空中碰到另外一個仍然原因不明的情況,就是時不時出現的敲擊聲……不是外面傳進來的聲音,也不是飛船裡的聲音,而仿佛是誰在外面敲飛船的船體。」他在接受採訪時也說過這樣的話。
  • 楊利偉太空執行任務時,聽到的神秘「敲窗」聲,到底是怎麼回事?
    我們大家都知道,楊利偉是我國歷史第一位載人航天飛行的太空人。他經過了重重考核以及嚴格的訓練,肩負13億中國人的希望去往外太空,最終成功地王者歸來。彼時,那是中國第一次進行載人航天的嘗試,儘管此前已經有了美國和前蘇聯的經歷參考,但對於中國而言,還是存在許多未知和神秘的事情,其中,就包括楊利偉在太空中執行任務時,聽到的神秘的「敲窗」聲,這個聲響到底是怎麼回事?據楊利偉敘說太空經歷時,他談到,自己在神舟五號上執行任務的時候,他聽到了一個奇怪的敲門聲。
  • 楊利偉在太空聽到神秘「敲窗」聲,16年後得知真相:萬幸撿回一命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升空,這是中國航空史上首次載人航空飛行,航天員楊利偉成為中國「飛天第一人」。「神舟五號」載人工程的成功,對中國人來說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件。然而,中國首次載人航天任務背後有很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 楊利偉在太空聽到「敲窗聲」?1969年也曾出現,難道真是外星人?
    楊利偉是我國的航空英雄,他是中國第1個成功登上太空的太空人,也正是因為如此他在我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自古以來都是第1個吃螃蟹的人最危險,在中國沒有任何載人航天經驗的時候,楊利偉成為了我國進入太空第1人,這也意味著他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和風險。
  • 楊利偉出艙時嘴角帶血,他返航時遇到了什麼?五臟六腑可能被震碎
    2003年10月15日早上9時,中國發射了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5號」,乘坐「神舟五號」飛船的特級航天員楊利偉首次進入太空。飛船在太空中飛行了21小時,繞地球運行14周後,於16日清晨6時23分安全返回地面。楊利偉成為第一個乘坐中國人自己的飛船進入太空的中國人,掀起了中國探索外太空嶄新的一頁。
  • 楊利偉在太空時,聽到了敲艙門的聲音,難道是外星人?心中發毛
    大家好,歡迎來到我的百家號,這裡是「阿佳歷史故事」大家都知道楊利偉是我國第一位登上太空並且成功返航的太空人,隨著時間的流逝,關於他的航天之旅中很多不為人知的事也漸漸的被揭露出來,在楊利偉的自傳中,他曾經提到這樣一件事。
  • 雙子座名人-航天員楊利偉
    身份:未知楊利偉 簡介楊利偉(1965年6月21日-),原名楊繼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位進入太空的航天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銜。2003年10月15日北京時間9時,楊利偉乘由長徵二號F火箭運載的神舟五號飛船首次進入太空。他和技術專家的創舉使得中國成為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楊利偉1965年6月21日出生於位於中國東北的遼寧省綏中縣,母親是縣中學的語文老師,父親先當教師,後改做行政工作。楊利偉的妻子同樣是一名解放軍軍官,兩人有一個兒子。
  • 今天|10月15日,16年前,中國千年飛天夢圓,楊利偉太空回復:感覺良好!
    38歲的航天員楊利偉成為中國第一位「太空使者」。這次發射成功,標誌著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獨立自主地完整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之一。 10月15日凌晨5時20分:在航天員出徵儀式上,楊利偉表示,要聚精會神地做好每一個動作,決不辜負祖國和人民的期望。9時整:託舉著「神舟」五號飛船的「長徵」二號F型運載火箭在轟鳴中直刺藍天,載著楊利偉開始了萬眾矚目的太空之旅。
  • 解讀航天英雄楊利偉飛天壯舉:祖國託舉成偉業
    現在,載人航天工程七大系統共有50萬人參與研製,30萬人在一線日夜奮戰,就是為了把這座寶塔的一磚一瓦砌結實,好讓它早日託舉明珠飛上太空!」那天晚上,楊利偉輾轉難眠:在我們14名航天員的身後,是多麼雄壯的一支科技大軍!想飛天,夢飛天。就在楊利偉和戰友們期待飛向太空的日子裡,祖國連續4次成功發射了「神舟」試驗飛船,為航天員鋪就了順暢的飛天之路。
  • 神秘之聲:阿波羅十號在50年前經歷了什麼?
    雖然很難,但心理素質好、技術過關的太空人還是可以應付的,但是萬一發生了什麼讓你精神上受到折磨的事呢?你還能不能應付?1969年,在阿波羅10號的三名太空人在飛至月球背面時,他們就經歷了一些內心的糾結。在阿波羅11號載人太空船首次登陸月球之前,阿波羅10號已經進入月球軌道,執行了真正的登月需要完成的一切步驟,從執行任務的太空人到指揮中心的控制人員,都對登月的過程進行了一次演習。我知道你會想,這不是好事麼?有什麼精神折磨?非也,在月球背面的一個小時裡,航天員都通過耳機聽到一種神秘的「音樂」,本應該寂靜無聲的無線電通訊系統中傳來了嗡嗡聲,就如同有人在哼鳴。
  • 英語作文:介紹航天英雄楊利偉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寫作>中小學英語作文>正文英語作文:介紹航天英雄楊利偉 2013-01-16 11:53 來源:恆星英語 作者:
  • 中國「太空人」被收入主流英文詞典
    新華網北京9月26日電(記者王聰)當中國人即將邁出太空第一步的時候,一個以中文為詞根新造出的英文單詞「Taikonaut」(「太空人」),也在世界各地關於「神七」的報導中頻頻出現。  新單詞是漢語拼音「太空」(「Taikong」)和希臘詞「naus」(航行者)組成。
  • 直擊「太空行走」第一人——列昂諾夫
    人民網莫斯科7月12日電 (記者 華迪 屈海齊) 1965年3月18日,蘇聯太空人阿列克謝·列昂諾夫和巴維爾·別利亞耶夫駕駛「上升-2」號宇宙飛船完成了一次非凡的太空之旅。列昂諾夫在飛行期間首次從飛船走向太空,成為人類歷史上進行「太空行走」的第一人。這是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壯舉,續寫了人類徵服太空的新篇章。
  • 樓下半夜發出「咚咚」敲擊聲?杭州大伯每天找「證據」投訴
    樓下半夜發出「咚咚」敲擊聲?杭州大伯每天找「證據」投訴  樓下小夫妻:家裡有寶寶,怎麼可能半夜發出聲音社區:大伯報警不下5次了,調解過多次都沒效果  他說,樓下一戶人家,時常在下午和半夜時分,發出咚咚的木頭敲擊聲。  「為此,我是經常睡不著覺!請幫幫一個老人吧!」王大伯在錢江晚報小時新聞APP「幫幫團」裡向我們求助——此前,他試過各種投訴辦法,報警至少5次以上。  苦惱的王大伯:  樓下做木器,半夜常亮燈  新安北苑小區是回遷房。
  • 史上第一隻進入太空的狗和猴,它們受到了什麼樣的影響?讓人心痛
    自從有了相關技術之後,人類對於太空的探索就從未停止過,如今的地球上不止一個國家擁有載人航天技術,不過這種技術並非天生就會,而是通過一次次實驗、一步步研究而成。最開始什麼都不成熟時,自然不敢讓人類親自上陣,就像我國大家都知道第一位英雄是楊利偉,其實在楊利偉之前我們也曾將一些動物先送入太空觀察狀況,所有條件都符合後楊利偉這位大英雄才登場了,那你知道史上第一隻進入太空的動物是什麼嗎?
  • 美「獵戶座」完成首次太空之旅
    原標題:美「獵戶座」完成首次太空之旅 左圖 「獵戶座」完成首次試飛後落入太平洋預定海域。新華社發   12月6日(北京時間)0時29分,新一代「獵戶座」載人飛船順利完成首次非載人測試飛行,濺落到指定地點。
  • 接棒楊利偉,女航天員劉洋領新任務,那些我們「追」過的「星」
    國家航天局宣布,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國家航天局還公布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標識——攬星九天。劉洋接棒楊利偉此外,作為中國航天三大裡程碑事件的傑出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東方紅一號」衛星技術負責人之一、神舟飛船總設計師戚發軔,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中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今年被國家航天局聘為「中國航天公益形象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