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11月13日消息:10月16日清晨6時23分,遼闊的內蒙古草原,「神舟」五號返回艙身披晨輝,翩然而落。望著歡騰的人群,楊利偉一句滾燙的話語脫口而出:「我為祖國而驕傲!」
祖國,是您用強大的身軀託舉起我們的飛天英雄,完成了這千秋偉業。
2001年11月,楊利偉和戰友們第一次來到酒泉載人航天發射場。站在高高的發射塔架下,一位老科學家對航天員們說:「神舟飛船是航天科技寶塔上的王冠,航天員就是王冠上的明珠。現在,載人航天工程七大系統共有50萬人參與研製,30萬人在一線日夜奮戰,就是為了把這座寶塔的一磚一瓦砌結實,好讓它早日託舉明珠飛上太空!」
那天晚上,楊利偉輾轉難眠:在我們14名航天員的身後,是多麼雄壯的一支科技大軍!
想飛天,夢飛天。就在楊利偉和戰友們期待飛向太空的日子裡,祖國連續4次成功發射了「神舟」試驗飛船,為航天員鋪就了順暢的飛天之路。
在出徵太空的送行儀式上,「神箭」總設計師劉竹生拍著楊利偉的肩膀鼓勵道:「大膽飛吧,我們的火箭是最可靠的!」一向出言謹慎的7大系統的總設計師們都紛紛表態:「利偉,我們的系統沒問題!」
那天,88歲高齡的航天老總任新民也趕來為楊利偉鼓勁。那天,奮戰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一線的522名科技工作者,聯名給楊利偉寫了一封信,放在飛船裡陪伴英雄遨遊太空……
走進巨大的發射塔,楊利偉感到那高高的發射塔,就像一代代航天人用血肉、用智慧、用汗水澆鑄的「天梯」,託舉著他去實現中華民族的飛天夢!
乘坐「神舟」遨遊太空,楊利偉覺得自己並不孤單。茫茫天宇上,還有20多顆「中國星」在他的身邊運行。這些祖國自行研製發射的衛星,在地面科技人員的遙控下,晝夜為航天員平安歸來觀雲測雨。祖國派出的「遠望」號航天測量船隊遠涉重洋,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排兵布陣,用電波牽引「神舟」。在「神舟」飛船海上預備著陸場,海軍戰友正在預定海區晝夜戰風鬥浪守候,一旦「神舟」在海上濺落,那裡就有戰友溫暖的臂膀。
在喀拉蚩、納米比亞等設在異國土地上的測控站裡,祖國的航天測控專家也在操縱著先進的跟蹤設備,為「神舟」導航。「神舟」飛上太空後,我國外交部緊急召見有關國家的駐華武官,把「神舟」五號返回艙的艙門鑰匙轉交給他們,反覆交待:「萬一中國飛船在貴國降落,請千方百計保證航天員楊利偉的安全。」
祖國的關懷、戰友的鼓勵,讓英雄縱然高飛九天,依然感覺到母親懷抱的無比溫暖。
楊利偉出徵太空的那天,軍委首長、總裝首長指示:「兒行千裡母擔憂啊,把利偉的雙親接到指揮大廳來,我們陪著老人家一起給利偉壯行!」楊利偉在太空飛翔,總裝首長又臨時動議:「讓利偉一家說說話!」於是,妻子張玉梅、兒子楊寧康與楊利偉的「天地對話」,成了「神舟」五號飛天過程中唯一的「計劃外程序」。
航天員大隊,是楊利偉的第二個「家」,14名戰友朝夕相處,親如兄弟。在酒泉等待飛天的日子裡,航天員大隊所有的戰友都給楊利偉打來電話,反覆提醒他一些技術細節。10月15日凌晨,楊利偉就要登上塔架,翟志剛和聶海勝兩位首飛梯隊的戰友拉住楊利偉的手,囑咐他入艙後束縛帶不要系得太緊,提醒他入軌段對抗載荷的動作不要做得太猛……
楊利偉在太空飛行,戰友們的心跟著他一起飛。在北京航天指控大廳,戰友們主動請纓,設立了技術支持崗。戰友們說:「我們對飛船的操作了解得最全面,利偉在天上飛,我們在地面模擬,必要的時候可以幫他一把!」
那一天,北京古觀象臺、南京紫金山、廣州白雲山……無數的人帶著各式各樣的望遠鏡,在夜空中尋找著「神舟」,尋找那顆最明亮的星。
一位家住廣州越秀區,名叫攸子銘的14歲小朋友,早在3年前就創作了一首鋼琴曲《航天員叔叔,紅領巾祝福您》,並把錄音光碟寄給了航天員大隊。首飛成功後,楊利偉從來自全國各地的無數封賀信中,又看到了小子銘的來信:「我要像您那樣為祖國爭光,我要像您那樣去努力!」
香江迎來飛天英雄。11月1日,楊利偉來到香港特別行政區。擁有4萬座位的香港大球場座無虛席,當楊利偉乘坐敞篷車入場時,全場歡聲雷動,數萬香港市民同聲高唱國歌。目睹此情此景,楊利偉感慨地說:「我在太空中心律平穩,可是現在我的心跳加快了!」
「利偉,你在太空看見長城了嗎?」很多記者在採訪楊利偉時,都問過這同一個問題。楊利偉總是誠實地搖搖頭說:「沒有。」
但是,億萬雙眼睛凝望「神舟」,億萬雙手臂託舉「神舟」,祖國人民心連心、手挽手,不就是一道偉大的「長城」嗎?今天,每當有人說楊利偉為祖國圓了飛天夢想時,楊利偉卻總是發自肺腑地說:「不能這樣說,是祖國讓我圓了飛天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