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日曆 | 它的成功,讓中國在航天領域和美俄三足鼎立

2021-01-10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1月10日報導 最近,大家的注意力都被嫦娥四號吸引。的確,嫦娥四號的成功落月以及實現的月背探索是一個重大裡程碑。實際上,不止嫦娥四號,中國這些年在航空航天方面取得的成績以及獨一無二的「中國速度」無一不讓國人驚喜、引世界讚嘆。就在18年前的1月10日,也發生了一件令中國人激動不已的喜事。

2001年1月10日凌晨1時0分3秒,中國第二艘無人實驗飛船——神舟二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

到目前為止,中國已經成功發射了11艘神舟系列飛船。《參考消息》這些年來收錄了很多外媒對於中國航天迅猛發展的報導。那麼在外媒的眼中,神舟二號的成功又有什麼特殊的意義呢?

首次載動物升空

神舟二號雖然不是載人飛船,卻也承載了一些重要的東西——動物和微生物細胞組織樣本。

據香港《明報》2001年1月11日報導,神舟二號雖然仍是不載人飛行,但卻迥異於1999年發射的神舟一號,其技術狀態與載人太空船基本上是相同的。神舟二號運載了若干特殊「乘客」,包括由中國科學院提供的動物和微生物細胞組織樣本。

載動物升空表明中國載人航天技術向前邁進一大步。

神舟二號發射資料圖。(此圖經過電腦處理,來源:視覺中國)

中國成為第三個有能力載人上太空的國家

神舟二號發射成功的重要意義中,有一個技術性的重大進展——它標誌著中國繼俄羅斯和美國之後,成為第三個有能力載人上太空的國家。

據香港《太陽報》2001年1月5日報導,西方專家指出,如果中國能三次成功發射和回收無人太空船,就顯示有關技術已經成熟,很快就能實現中國人上太空的夢想。

西方專家的預測已成現實。在神舟三號和四號飛船接連發射成功之後,2003年,神舟五號——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也成功飛天。「飛天第一人」楊利偉如今是中國人民心中的航天英雄。

資料圖片:執行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的航天員楊利偉出發登艙前揮手致意。(新華社)

中國與美俄漸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在上世紀90年代,美俄的航天實力一度遠超中國。而2001年神舟二號的成功發射,讓日媒都忍不住發出這樣的感嘆:中美俄的宇宙開發實力日漸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據日本《東京新聞》2001年1月12日報導,1月10日,中國成功發射了可以載人的神舟二號飛船,在宇宙開發上也逐漸與美俄平起平坐。21世紀在軍事、宇宙開發領域,似將呈現中美俄「三足鼎立」之勢。

2016年10月17日,酒泉,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發射點火。(視覺中國)

2016年10月17日07時36分31秒409毫秒,在酒泉衛星發射基地,中國的第11艘太空飛船——神舟十一號發射成功。

從神舟二號到神舟十一號,中國發射飛船的速度令人驚嘆。

據德國《世界報》2001年1月11日報導,神舟二號的飛行是「神舟號」系列飛船在不到14個月的時間裡進行的第二次無人飛行試驗。與飛船安全著陸後才公之於眾的第一次飛行不同,中國在進行第二次發射後不久就宣布了這一消息,並提供了更多有關飛船和火箭的信息。

對於神舟二號的「高調」上天,美國和外國航天計劃資深分析家詹姆斯·奧伯格這樣評價:「這是自信和自豪的表現。」

想了解更多海外媒體對於中國歷史大事件的記述,歡迎繼續關注漲知識的「參考日曆」。(文/孫之冰)

相關焦點

  • 2019全球航天發射次數再破百 中國佔約1/3超越美俄
    【環球時報報導 特約記者 齊 柳玉鵬 任重 記者 劉揚】2019年即將結束,世界各國的航天發射活動也接近尾聲。截至30日,中美俄歐等主要航天國家和實體,進行了超過100次航天發射,使2019年的航天發射繼2018年之後,連續第二年超過100次。中國以34次航天發射蟬聯全球航天發射榜榜首位置。美俄航天活動也各有特色。現在讓我們盤點一下那些令人振奮和遺憾的瞬間吧。
  • 中國一箭20星與上帝之杖無關 技術仍落後美俄
    然而中國網際網路上昨天有航天愛好者傳出帖子,宣稱中國主星釋放子星的技術相當於美國「上帝之杖」武器概念系統。該帖稱,美國的這一計劃尚未有過權威證實,更未有相關的實際研製報導,前天的20星發射顯示中國走到了美國的前面,而且「領先十年」。這樣的帖子會讓很多國人看了高興,對鼓舞愛國主義來說,它挺給力的。然而環球時報採訪多名學者,他們一致認為上述說法很不嚴謹,甚至不嚴肅。
  • 中國年度航天日曆
    該衛星和運載火箭,分別由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製。   實踐十三號衛星是東方紅三號B平臺全配置首發星,該衛星突破了一系列制約我國航天技術跨越發展的關鍵技術,將在軌實現東方紅三號B平臺功能和性能指標考核,開展我國寬帶多媒體衛星通信系統業務試驗,探索星地雙向高速雷射通信技術及應用。
  • 美俄這次隔空交火讓美吃虧後明白一個真理 中國醒悟的更早
    蘇聯解體之後,美蘇之間在太空領域的競爭從之前的白熱化逐漸平緩。在這種大環境之下,俄羅斯研發的RD-180發動機成功進入美國人的視野。根據美國人的評估,美國從俄羅斯引進這款現成的發動機,其成本比在美國本土研發開設生產線省錢多了。
  • ...滿足航空航天和軍工領域對更高計算能力和更優SWaP的嚴苛要求
    如今,航空、航天和國防等關鍵任務應用的設計面臨著多項挑戰。在這些應用方面,設計人員需要設計出更強大、更複雜的確定性系統,需要在尺寸、重量和功率受限(SWaP)空間中嵌入大量計算能力。
  • 2021日曆各大品牌如何玩花樣?太力集團航天IP堪稱"王者級"
    現如今的日曆,無論從創意還是對生活的儀式感,以及對包裝的設計都越來越高要求,一起來圍觀2021年,各大品牌如何將"日曆IP"玩出新花樣吧!國家博物館日曆一部為國人打造的博物日曆。每日來自文物的溫暖問候,和古老的文明跨時空相遇。整體厚重有質感,章節文字採用經典的宋刻字,內容極為豐富,文化底蘊深厚。
  • 「中科航天人才杯」 2020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世界航天十大新聞揭曉
    2020年12月29日,由中國航天報社主辦、北京中科航天人才服務有限公司協辦,航天領域知名院士專家及國內知名媒體人共同評選的「中科航天人才杯」2020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和世界航天十大新聞揭曉。
  • 烏克蘭準備出售「撒旦」洲際飛彈,為何遭美俄一致反對?
    圖為撒旦飛彈蘇聯解體之後,烏克蘭也從蘇聯手中繼承了大量遺產,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SS18撒旦洲際飛彈,這款飛彈的威力比東風41還大,當年烏克蘭為了解決經濟危機,甚至開始打起這款飛彈的主意,但當這款頭號洲際飛彈要被賣出之際,美國急了,立即制止烏克蘭,並且表示絕對不允許出售,就連俄羅斯也一併提出了反對,那麼烏克蘭當初準備出售撒旦洲際飛彈,為何會遭到美俄兩國的一致反對呢
  • 2018年全球十大航天新聞、中國十大航天新聞評選揭曉
    「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發射,開啟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探測之旅」、「中國北鬥三號基本系統完成建設,北鬥系統正式邁入全球時代」和「中國航天發射次數居世界首位」成為2018年的熱點,同時入選全球十大航天新聞和中國十大航天新聞。
  • 參考日曆|今天,讓我們為北鬥點讚!
    參考消息網10月31日報導今天是北鬥導航衛星的生日。19年前的10月31日,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顆導航定位衛星「北鬥導航試驗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至今,中國已成功發射48顆北鬥導航衛星。2018年4月,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首個海外中心——中阿北鬥中心在突尼西亞成立。(新華社)如上所述,關注中國北鬥系統開展全球服務的同時,一些境外媒體似乎習慣於把中國北鬥和美國GPS拿來比較,日本《朝日新聞》的報導更是具體列舉道,根據美國政府網站的公開數據,GPS系統所擁有的衛星共計31顆。據媒體報導,北鬥的組網衛星已經在數量上超越GPS。
  • 俄專家翹起大拇指:中國太棒了!
    放眼世界,如今能在航天領域與美俄並駕齊驅的,恐怕只有中國了。就在近日,中國"嫦娥5號"於 12月17日在內蒙古順利著陸,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關注。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消息稱,當俄羅斯科學院航天研究所科研負責人列夫澤林內得知中國"嫦娥5號"返回地球之後,其第一反應是:"中國真太棒了!"按照俄專家澤林內的說法,"嫦娥5號"登月使命中讓他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在月球上軟著陸,將土壤樣品帶入軌道,中國探測器在月球上沒有留下任何垃圾。其實,美國原本可以成為航天領域的帶頭人,但現在中國似乎更有計劃地向目標邁進。
  • 「火箭院杯」2018年中國航天、世界航天十大新聞評選揭曉
    中新網1月2日電 近日,由中國航天報社主辦、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協辦,張履謙、餘夢倫、楊寶奎等航天領域知名院士專家以及國內從事科技報導的權威媒體記者共同評選的「火箭院杯」2018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和世界航天十大新聞揭曉。
  • 2019年中國航天日系列主題活動在文昌航天科普中心舉行
    今年4月24日是中國第四個航天日。當天上午,「逐夢航天、合作共贏」2019年中國航天日系列主題活動暨「逐夢航天」海南省青少年徵文大獎賽頒獎儀式在文昌航天科普中心舉辦。  高樹建在致辭中指出,海南是航天科技領域的年輕省份,也是航天科技領域的重要省份,2016年文昌衛星發射場首次發射並獲得成功,使我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中國航天科技發展成就,更加深刻感悟中國航天精神
  • 紀念中國航天事業創建60周年大事記
    1978-1991:中國航天進入發展快車道  1978年,隨著改革開放時代的到來,中國航天事業與其他各項事業一樣,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以遠程運載火箭發射成功和潛艇水下發射運載火箭為標誌,中國的國防基石更加穩固;以第一顆通信衛星和第一顆氣象衛星發射為標誌,中國航天進入了衛星應用新時代;以長徵三號和長徵二號捆綁式火箭的發射成功為標誌,中國航天技術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 石豪:送別2020,迎接中國航天的新一個50年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石豪】 2020年12月27日23時44分,隨著遙感三十三號衛星的成功發射,中國航天的「超級2020」正式收官。 2020年是中國航天事業裡程碑式的一年,更是承前啟後的一年。
  • 【嫦娥五號發射成功】11月24日4時30分,中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
    2020-11-24 08:35:09來源:FX168 【嫦娥五號發射成功】11月24日4時30分,中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 「嫦娥四號」領銜2019中國、世界航天十大新聞
    人民網北京12月31日電(趙竹青)12月31日,由中國航天報社主辦、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協辦,張履謙、範本堯、楊寶奎等航天領域權威院士專家及國內新聞界知名媒體人士等共同評選的「空間杯」2019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和世界航天十大新聞揭曉。
  • 2018年39次航天發射 「超級航天」的辛酸與夢想
    2018年,我國「鵲橋」中繼星和「嫦娥四號」探測器相繼成功發射,實現了地月拉格朗日L2點中繼通信、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探測等多個世界首次。如今,「嫦娥四號」和「玉兔二號」正在月球背面開展探測與研究。第一和第二之間咬得很緊不說——中國39次,美國34次,後者僅少了5次,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數字背後處處是看不見的硝煙,美、俄、歐競相角力,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將航天作為重要戰略選擇。
  • 中國成功發射一箭十三星 A股航天上市公司有哪些
    據最新消息顯示,中國成功發射一箭十三星,順利將NewSat9-18衛星送入預定軌道,主要用於提供商業遙感服務。對於一些股票朋友來說,國內航天上市公司也是會關注的。那麼,A股航天上市公司有哪些呢?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來簡單的了解一下吧。
  • 「天問」問世,中國開啟火星探測,鍾南山:疫情擋不住航天豪情
    為了紀念1970年4月24日,中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成功發射,代表著我國成功進入太空領域,所以我國把每年的4月24日設立為「中國航天日」,今天是我國的第五個「中國航天日」,為此,中國太空計劃傳來新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