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全球航天發射次數再破百 中國佔約1/3超越美俄

2021-01-09 環球軍事

【環球時報報導 特約記者 齊 柳玉鵬 任重 記者 劉揚】2019年即將結束,世界各國的航天發射活動也接近尾聲。截至30日,中美俄歐等主要航天國家和實體,進行了超過100次航天發射,使2019年的航天發射繼2018年之後,連續第二年超過100次。中國以34次航天發射蟬聯全球航天發射榜榜首位置。美俄航天活動也各有特色。現在讓我們盤點一下那些令人振奮和遺憾的瞬間吧。

全球航天發射次數再次破百

據長期追蹤各國航天領域發展情況的「航小宇」微信公眾號統計,2019年全球共進行了103次航天發射(其中包括失敗的發射),連續第二年實現發射次數破百。

在這103次發射中,中國佔大約1/3,達到34次,俄羅斯以25次位居第二,美國則以21次航天發射排名第三。之後依次是歐洲(6次)、印度(6次)、紐西蘭(6次,採用了火箭實驗室公司的「電子」火箭,而該公司具有紐西蘭和美國雙重國籍)、伊朗(3次,包括火箭在發射前爆炸的1次)、日本(2次)。據統計,上述航天發射總共載有505個有效載荷,其中立方星及其他重約10公斤以下的微小衛星有190顆。按照「航小宇」的統計,今年全球發射次數比去年略少,2018年共進行了114次發射,其中中國39次,美國31次,俄羅斯20次。

俄羅斯衛星新聞網29日稱,2019年俄羅斯總共進行了25次航天發射,其中13次是在拜科努爾發射場,8次在普列謝茨克發射場,1次在東方發射場,3次在庫魯航天中心。俄羅斯航天國家集團計劃2020年進行航天發射的次數比2019年增加一倍,達到50次。

「航小宇」文章稱,美國全年21次發射比上年少了10次。在這21次發射中,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13次佔了將近2/3,其中「獵鷹9號」11次,「重型獵鷹」2次。俄羅斯《消息報》28日報導則稱,美國進行了27次發射,可能把火箭實驗室公司的電子火箭算到了美國頭上。而美國《福布斯》雜誌稱,《中國在太空》作者布瑞安·哈維在中國長徵五號發射前的一次統計是,美國今年23次,俄羅斯20次。

美國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網站稱,在數字上,中國今年的火箭發射次數已超過傳統的航天大國美俄。中國連續兩年在火箭發射數量排行榜上位列全球第一。報導稱,在火箭任務成功率上,美國和俄羅斯在今年保持了100%的成功率,而中國則有兩次火箭發射失利。

中國航天這一年

據「我們的太空」公眾號統計,中國2019年全年進行了34次航天發射,連續兩年成為全球年度航天發射次數最多的國家。

俄羅斯發現頻道網12月20日報導稱,目前中國在航天領域正在逐步趕超美俄,在某些方面已經處於領先地位。中國連續第二年保持了太空發射數量的世界紀錄:2018年進行了39次發射,超過美國的34次和俄羅斯的20次。今年,中國再次領先於美俄。

中國航天技術專家黃志澄30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2019年中國航天發射的亮點有長五遙三火箭的發射成功、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成功軟著陸、北鬥導航全球系統核心星座建成、長徵11號海上發射、「捷龍一號」發射成功,「快舟一號」在同一發射場間隔數小時連續發射成功以及民營火箭公司的「雙曲線一號」首次發射入軌等。

在談到2019年中國航天發射的特點,他表示,首先是隨著長徵五號的發射成功使我國的航天運載能力上了一個新臺階。其次,這些發射任務是在我國多個航天發射場完成的,從酒泉、太原、西昌再到文昌,說明各大發射場的能力都在不斷提升。長徵11號首次進行了海上發射,這就使我國的航天發射方式更加全面,具有深遠意義。還有就是在商業火箭方面,出現了國企和民企百舸爭流的局面。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俄科學院院長謝爾蓋耶夫稱,中國近年在航天領域取得巨大成功,而探測器在月球背面軟著陸使這個國家躋身月球探測領先行列。他稱,中國取得了巨大成功,不僅發射的衛星多,而且開發了很多此前該國未涉足的領域。例如,中國的探測器不久前在月球背面著陸,至今還沒有一個國家能做到這一點,這是中國在探月領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在某種程度上步入領先行列。

有中國專家表示,年底的長徵五號發射是本年度最重要的發射之一。這次發射驗證了長徵五號的設計,極大提高了中國進入太空的能力。美國《福布斯》雜誌稱,上世紀90年代,中國每年才發射一到兩枚火箭。此次發射成功對中國的長遠計劃尤為關鍵。

黃志澄認為,從中國航天和世界航天角度來看,今年都可以稱為「超級2019」。

美國航天發射少而精

2019年,美國的航天發射數量不及中國多,一方面是因為主要航天發射之前進行得比較均衡,一些星座已經完成組建和更新,且大型衛星較多,在軌壽命也比較高。另外一個原因是其火箭的運載能力較強,可以通過較少次數的發射將更多的載荷送入軌道。例如,SpaceX公司「重型獵鷹」運載火箭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63.8噸,是目前各國現役火箭中運載能力最強的。

「美國之音」總結了美國2019年航天活動的亮點,其中對SpaceX公司著墨不少,畢竟,該公司發射的火箭,佔據美國2019年航天發射的半壁江山。文章稱,今年3月,SpaceX以無人模式發射了「龍-2號」飛船,用來收集數據,指導未來載人飛行。今年6月,美國國防部參與到SpaceX的「重型獵鷹」火箭項目中,為未來國家安全發射項目進行認證。最後,SpaceX將轉基因小鼠送到國際空間站,正好趕上節日假期。

中國航天技術專家黃志澄30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2020年美國航天發射次數或許有一定幅度增加。2020年,美國的SpaceX和波音公司要進行載人飛船的試飛,SpaceX公司要進行多次「星鏈」衛星的發射,非常值得關注。由此看來,除了航天強國要在載人航天方面發展,要在低軌網際網路星座的建設加快發展步伐,以彌補他們在5G地面通信網絡的不足。「星鏈」星座很可能承擔軍事任務,成為美方戰略上的一個制高點。2020年美國兩枚超大型運載火箭都可能有一些新進展,一個是NASA的SLS「太空發射系統」運載火箭,可能將進行首次無人發射。另一個是SpaceX公司的「星際飛船」可能還有一系列進展,比如回收技術方面。

俄羅斯只完成半數任務

俄羅斯《消息報》28日以「俄羅斯航天集團承諾明年進行50次航天發射」為題報導稱,今年年初,俄航天集團總裁羅戈津曾向普京表示,計劃今年進行45次航天發射,但2019年俄羅斯只進行了25次發射(不包括軍事發射)。這樣,俄羅斯在航天發射數量上位居第三位(原文如此——編者注),落後於中國和美國。他表示,俄羅斯減少發射數量的一個原因是,為了國防部的利益,許多太空飛行器的發射發生了改變。另外,相關公司未能及時提供衛星,這與美國制裁有關。第三個原因是組織工作上也存在問題。

俄羅斯BFM網28日稱,俄羅斯副總理尤裡·鮑裡索夫表示,今年俄羅斯只完成了一半多的發射任務,沒完成年度發射計劃主要原因是組織工作存在問題。他說,這一領域處於困境已不是什麼秘密。今年在該領域的成績中,只有一件事(值得稱道)——沒有發生任何緊急情況。因此,俄羅斯航天領域有必要恢復秩序並消除不幸事件。當然,這是一項系統的長期和細緻的工作。

俄羅斯《航天新聞》雜誌主編伊戈爾·馬裡寧表示,雖然今年俄羅斯航天發射數量並不多,但也確實取得了一些成績。俄羅斯在載人航天方面仍取得良好成績。美國人今年未能發射載人太空飛行器,現在還不確定明年是否能成功。美國還計劃利用俄羅斯的「聯盟號」飛船向空間站運送自己的航天員。這表明,俄羅斯在這一領域仍是世界領導者。如果沒有俄羅斯的飛船,國際空間站將無法生存。

俄羅斯《莫斯科共青團員報》27日報導稱,太空發射數量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不幸的是,俄羅斯現在已經遠遠落後了。從2019年的結果來看,這種落後正在加劇。

其他國家航天各有特點

除了中美俄三國,全球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航天大事也不少。

小火箭創始人邢強博士30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探月是多國航天機構和私營公司2019年努力的一個主題。以色列民間組織SpaceIL發起了人類首個由私人主導的登月計劃。2019年2月,這個月球探測器搭乘SpaceX公司的「獵鷹9號」運載火箭順利升空。2019年4月11日,該探測器在嘗試進行落月任務時,突然失控墜毀在月球表面。

印度第二個月球探測器「月船2號」今年7月22日發射升空,9月7日嘗試在月球表面軟著陸時失聯,印度空間研究組織此後多次嘗試恢復通信未果。之後,NASA拍到印度探測器在月球表面墜毀的殘骸。該探測器包括軌道器、著陸器和月球車3個模塊,攜帶多個研究裝置。雖然「月船2號」月面著陸失敗,但軌道器還是可以獲得不少數據,對印度下一步探月提供幫助。

邢強還認為,日本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2019的表現也是本年度值得關注的航天大事。

2019年2月22日,日本「隼鳥2號」小行星探測器成功登陸小行星「龍宮」。4月5日,「隼鳥2號」探測器向小行星龍宮表面成功發射金屬彈丸,並成功誘發小行星地下巖石的噴湧。這是人類首次在距離地球3億公裡遠的地方向小行星實施彈丸轟擊。同時,「隼鳥2號」完成了人類首次在同一顆小行星上進行多次採樣的作業。預計2020年底前,「隼鳥2號」將帶著小行星樣本返回地球,在澳大利亞的航天聖地武麥拉著陸。▲

相關焦點

  • 2018年39次航天發射 「超級航天」的辛酸與夢想
    「歷史性第一」背後的大國航天角力39次,這個數字佔全球總數的三分之一,記錄著中國航天2018年的輝煌。這一年,中國航天就是憑藉「39次」這個數字,第一次獨居世界第一——無數航天人為之一振!2018年12月24日,美國SpaceX太空探索技術公司CEO埃隆馬斯克發表推特感嘆點讚:中國航天發射次數首次超過美國,中國的航天進步令人吃驚。
  • 連續三年蟬聯中國航天發射榜首
    新華社消息 「天問」「嫦五」出徵,「北鬥」「高分」收官,「長五B」「長八」首飛……2020年,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所屬西昌、文昌兩個發射場以18發的高密度發射次數,繼2018年、2019年後連續第3年位列中國航天發射榜首。
  • 中國長徵十一號系列火箭第346次發射,已超越美國
    除了實際應用意義外,長十一號火箭的發射還具有技術意義。據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總設計師彭昆雅介紹,這是長十一火箭的首次海上商業化應用性發射,也是首次在海上實施太陽同步軌道發射,後續將有更多的太陽同步軌道發射任務,長十一火箭的成功實施,為後續更多的海上發射選擇的發射海域及發射點做了驗證。
  • 參考日曆 | 它的成功,讓中國在航天領域和美俄三足鼎立
    實際上,不止嫦娥四號,中國這些年在航空航天方面取得的成績以及獨一無二的「中國速度」無一不讓國人驚喜、引世界讚嘆。就在18年前的1月10日,也發生了一件令中國人激動不已的喜事。2001年1月10日凌晨1時0分3秒,中國第二艘無人實驗飛船——神舟二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到目前為止,中國已經成功發射了11艘神舟系列飛船。
  • 2018年全球十大航天新聞、中國十大航天新聞評選揭曉
    「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發射,開啟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探測之旅」、「中國北鬥三號基本系統完成建設,北鬥系統正式邁入全球時代」和「中國航天發射次數居世界首位」成為2018年的熱點,同時入選全球十大航天新聞和中國十大航天新聞。
  • 「嫦娥四號」領銜2019中國、世界航天十大新聞
    人民網北京12月31日電(趙竹青)12月31日,由中國航天報社主辦、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協辦,張履謙、範本堯、楊寶奎等航天領域權威院士專家及國內新聞界知名媒體人士等共同評選的「空間杯」2019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和世界航天十大新聞揭曉。
  • 「火箭院杯」2018年中國航天、世界航天十大新聞評選揭曉
    經評選,「2018年中國航天發射次數首次躍佔世界第一」等10件新聞入選2018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美國重型獵鷹火箭首飛成功」等10件新聞入選2018年世界航天十大新聞。  2018年是我國推進航天強國建設的重要一年。
  • 前瞻太空產業全球周報第44期:中國「十三五」期間航天成績斐然
    中國「十三五」期間航天成績斐然「十三五」以來,我國實施140餘次宇航發射,2018年、2019年發射次數位居世界首位,我國進入和利用空間的能力大幅提升。NASA載人航天部門負責人稱協議將允許美俄兩國航天局在每艘飛船上都搭乘至少一位對方機組人員。
  • 中國一箭20星與上帝之杖無關 技術仍落後美俄
    中國一箭發20星與「上帝之杖」無關長徵六號火箭20日將20顆微小衛星同時送上太空,被視為中國航天技術新的突破性成就。尤其受到關注的是,這20顆衛星有些是「主星」,有些是它們分別抱著的「子星」。主星先抱著子星脫離火箭進入軌道,然後主星再釋放出子星,這被認為包含了關鍵性的分離技術。然而中國網際網路上昨天有航天愛好者傳出帖子,宣稱中國主星釋放子星的技術相當於美國「上帝之杖」武器概念系統。該帖稱,美國的這一計劃尚未有過權威證實,更未有相關的實際研製報導,前天的20星發射顯示中國走到了美國的前面,而且「領先十年」。
  • 中國航天大動作!全球低軌衛星星座首星今年發射 共300顆!
    24日恰逢第三個「中國航天日」,首次召開的中國航天大會也重點討論了商業航天產業的發展。中國發展商業航天的優勢何在?當前流行的小型衛星星座計劃到底有多大可行性?《環球時報》記者就此採訪了多位中國航天專家。   發展商業航天,中國應走哪條路?
  • 全球低軌衛星星座計劃與進展
    1.2全球低軌衛星星座計劃與進展 1.2.1 全球衛星發射情況 全球在軌衛星數量美國最多,2017年衛星發射提速。根據憂思科學家聯盟的數據,截至2019年9月25日,全球在軌衛星總數為2218顆,美國在軌衛星最多為988顆。中國超越俄羅斯位列第二,在軌衛星數量高達320顆。
  • ...產業全球周報第3期:中國貴州FAST單碟射電望遠鏡即將完成測試階段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顧問、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首席高級技術顧問孟執中同志,於2019年12月14日因突發疾病在上海逝世,享年84歲。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總設計師楊長風率中國代表團50餘人出席大會並作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更新報告。北鬥核心星座2019年底部署完成 明年全面建成9日,聯合國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國際委員會(ICG)第十四屆大會舉辦期間,中方在會上宣布,今年底北鬥三號將完成所有中圓地球軌道衛星發射任務,北鬥全球系統核心星座部署完成,2020年北鬥全球系統全面建成。
  • 中國北鬥七星閃耀太空 2010航天發射完美收官
    中新社西昌12月18日電 題:中國「北鬥」七星閃耀太空 2010年航天發射完美收官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18日凌晨,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場。火箭中部,藍色的「中國航天」4個大字格外醒目,與以往不同的是,「長徵三號甲」火箭箭體上還塗有紅色的「100」及「1970-2010」字樣。據悉,這寓意著自1970年「長徵一號」火箭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以來,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製生產的「長徵」系列運載火箭,即將開始它的第100次航天飛行。隆冬時節的凌晨時分,發射場的山坳中也是涼意逼人。
  • 2019年SpaceX首次發射成功 銥星全球衛星星座總數達到75顆
    2019年SpaceX首次發射成功 銥星全球衛星星座總數達到75顆  Evelyn Zhang • 2019-01-13
  • 「絲路天圖」首發星2021年發射,中國人保助力航天產業發展
    9月19日,中國航天大會·商業航天產業國際論壇在福州市圓滿舉辦。論壇上,西安電子科技大學ISN國家重點實驗室與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陝西省分公司(下稱「中國人保」)舉行了籤約儀式。2019年,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與未來宇航共同發起「絲路天圖」衛星星座計劃,星座由高光譜衛星、SAR衛星等30顆衛星組成。
  • 石豪:送別2020,迎接中國航天的新一個50年
    2020年6月23日,在經歷了一次發射前故障導致的推遲後,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最後一顆組網衛星成功發射。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這是繼美國GPS、俄羅斯GLONASS後,第三個建成投入使用的全球衛星導航體系。
  • 「中科航天人才杯」 2020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世界航天十大新聞揭曉
    2020年,中國航天再一次開啟「超級模式」,成功實施了以嫦娥五號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北鬥三號衛星導航系統部署完成並面向全球提供服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奔向火星為代表的航天任務,一系列航天重大事件有力推動航天強國建設,引發全球關注。
  • 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
    剛剛,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相關報導:踏上「天問」之旅 中國拉開火星探測序幕踏上「天問」之旅,中國人與火星的距離從未如此之近。
  • 中國年度航天日曆
    該衛星和運載火箭,分別由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製。   委內瑞拉遙感衛星二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研製。>   發射狀態:發射成功   這兩顆衛星屬於中圓地球軌道衛星,是我國北鬥三號第一、二顆組網衛星,開啟了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全球組網的新時代。
  • 「鴻雁」全球衛星通信星座首顆星將發射
    本報長沙7月12日電  (記者餘建斌)記者從12日在湖南長沙召開的商業航空航天航海裝備論壇上了解到:我國今年下半年將發射「鴻雁」全球衛星通信星座首顆星。  「鴻雁」全球衛星通信星座由數百顆低軌衛星組成,以星間鏈路實現衛星空間組網,計劃在2018年下半年發射星座首顆星,預計2023年建設骨幹星座系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院長張洪太介紹說,「鴻雁」星座未來將在5G物聯網、移動廣播、導航天基增強、航空航海監視等場景中,為全球地區的人與物實現移動通信保障與寬帶通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