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天圖」首發星2021年發射,中國人保助力航天產業發展

2021-01-13 億歐網

9月19日,中國航天大會·商業航天產業國際論壇在福州市圓滿舉辦。論壇上,西安電子科技大學ISN國家重點實驗室與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陝西省分公司(下稱「中國人保」)舉行了籤約儀式。

2019年,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與未來宇航共同發起「絲路天圖」衛星星座計劃,星座由高光譜衛星、SAR衛星等30顆衛星組成。具有高分辨的特點,具備在軌智能處理、在線重構組網及資源動態分配能力,是國內首顆面向任務的軟體定義衛星大科學平臺,實現從信源、網絡到傳輸一體化設計的智能信息處理與分發。服務秦嶺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需求,服務我國「衛星網際網路」高速發展需求。

星座首發星「秦嶺-西電1號」計劃於2021年上半年擇機發射,星座組網計劃於2025年完成。中國人保財險陝西省分公司將利用自身的商業航天產業鏈和行業服務方面的經驗優勢和專業優勢,為「絲路天圖」星座項目提供專業、廣泛而有效的業務支持和資本運作服務。

衛星網際網路在國外發展歷史悠久,在中國還處於新興萌芽階段。「絲路天圖」星座衛星無疑是中國衛星網際網路代表項目。那麼,其究竟有何作用?「秦嶺-西電1號」目前研製進展如何?中國人保如何助力航天產業發展?

衛星網際網路商用前景廣闊

根據聯合國2019年報告的全球網際網路接入數據,全球仍有49%的人口未進入網際網路的世界。對於廣大低業務密度地區與通信基礎設施嚴重缺失的地區人口來說,搭建衛星網際網路基礎設施使其接入全球網際網路是核心解決方案之一。

衛星網際網路指的是利用大量衛星組成通訊網絡,為全球提供網際網路接入服務。由於衛星具有通信覆蓋廣、容量大、不受地域影響等優勢,能有效解決邊遠、分散地區的網際網路服務問題。2020年4月20日,衛星網際網路首次被明確列入「新基建」。

在衛星網際網路領域,率先發力的是國外科技公司。2019年5月,馬斯克旗下的SpaceX公司用獵鷹9號火箭將「星鏈計劃」首批60顆衛星送入軌道。截至2020年9月,SpaceX已成功將第十二批60顆「星鏈」衛星送入太空,這已經成為了全球最大的商業衛星星座。

在國內,也有不少企業加碼布局:2020年2月16日,銀河航天首發星首次實現3分鐘以上通信應用試驗。6月,北京聯通與銀河航天實現5G與衛星網際網路融合測試成功,這是國內首次通過低軌衛星網際網路鏈路完成5G基站的開通測試驗證。由此可見,5G技術成熟將與衛星網際網路形成互補。

根據天風證券預估,我國衛星網際網路年產值將有望於2028年達到0.4萬億元人民幣。其中衛星製造年產值403.62億元,火箭發射年產值180.7億元,地面設備1716.1億元,衛星應用1733.9億元。該領域儼然成為一片商業沃土。

「秦嶺-西電1號」研製進展順利

2019年10月,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綜合業務網理論與關鍵技術(ISN)國家重點實驗室與未來宇航籤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同發布「絲路天圖」衛星星座計劃。「絲路天圖」衛星星座將採用開放共享的方式,學生、科研人員都能連接衛星,進行算法測試驗證並獲取相關數據。

絲路天圖衛星星座副總設計師李雲松表示:「『絲路天圖』不僅具有數據服務功能,還給設計者、開發者、學習者提供了真實的衛星在軌科學實驗平臺。」

此外,據李雲松介紹,「絲路天圖」衛星星座具有三大特徵:

第一,星座在數據處理上將更加智能化,傳統衛星收集的數據往往需要傳輸回地面處理,但「絲路天圖」星座將處理過程置於衛星上實時完成,並根據具體需求進行處理和通信的一體化資源分配,可以高效利用衛星的處理和通信資源。倘若檢測到火災等異常情況,衛星能在第一時間發現目標,並通過自動化分析和高速傳輸,第一時間將結果發送給地面用戶;

第二,星座組網更加靈活。在傳統衛星數傳的基礎上,開發了與海事衛星(高軌衛星),與地面5G網絡通信的能力。在軌衛星能夠根據當前的傳輸需求、所處位置以及傳輸環境靈活選擇傳輸路徑和傳輸方式,保證傳輸任務滿足速率和時延需求。一個典型的場景,在無地面站支持的情況下,通過高軌道衛星中繼回傳在軌處理數據,可大大提高對地面異常狀態的監測時效性。

第三,星座在在軌系統設計上將更加模塊化,研發團隊後續將研發標準化在軌處理與傳輸的IP,降低用戶使用或者設計衛星的門檻,用戶可以直接調用IP,構建屬於自己的功能,從而大幅提升衛星設計和應用的效率。

目前,「絲路天圖」衛星星座首發星「秦嶺-西電1號」正在研製當中。「秦嶺-西電1號」為高光譜衛星,高光譜圖像所反映出來的信息十分精細,可以精準識別地物。

「秦嶺-西電1號」衛星主要用於秦嶺保護,實時監測地表信息以及異常情況。這要求衛星在技術上要保證比較快的回訪周期,能夠快速對景區進行全域監測,一旦發生火災等緊急情況,能夠做到及時響應。

李雲松表示,目前「秦嶺-西電1號」研製進展順利,作為「絲路天圖」首發星,「秦嶺-西電1號」發射是對模型定義和在軌一體化智能處理與通信等新技術模式的一次現場驗證。

商業航天屬於高風險領域,一次試驗失敗將造成巨大的人力、財產損失。因此,為了將損失降到最低,國內航天企業或組織往往會購買航天保險。那麼,航天保險究竟如何支持中國航天事業發展?

中國人保助力商業航天發展

人造衛星、運載火箭等太空飛行器在製造、發射和在軌運行過程中可能出現各種風險,進而造成人身傷害或者財產損失。倘若該航天項目購買了航天保險,發生意外後,保險公司將提供保險賠付。根據航天項目的具體進展情況,航天保險在發射前、發射及在軌運行等各個階段都有相對應的產品。

中國人保是國內航天保險領域歷史最悠久的公司之一。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人保已經開始承保「長徵」火箭發射,是國內最早開始推出航天保險的財險公司。隨後在1997年,人保財險按國家要求牽頭成立了中國航天保險聯合體,在「長徵」火箭遭遇連續失利的困難時期,繼續為其商業發射項目提供保險保障。

從1985年籤署第一張航天保單開始,人保財險累計為近150顆衛星和超過90次發射項目提供發射前、發射、在軌和發射第三方責任保險服務。

此次和「絲路天圖」衛星星座項目合作,人保財險陝西分公司負責人兼西安市分公司總經理桂文東表示,人保能夠利用自身的商業航天產業鏈和行業服務方面的經驗優勢和專業優勢,為星座項目提供專業、全面的業務支持服務。另一方面,星座項目也能夠為人保提供專業指導,在多領域險種應用中提供技術支持。由此可見,航天產業需要保險,保險也需要航天技術應用。

商業航天的發展不僅需要技術支撐,更需要資本為其鋪路。資本之於商業航天產業,正如土壤、空氣和水,起到孕育作用。保險作為其中一個要素,為商業航天發展提供保障。隨著「絲路天圖」衛星星座研製穩步推進,中國衛星網際網路產業將邁上新的臺階。

相關焦點

  • 「絲路天圖」衛星星座具備哪三大特徵?
    服務秦嶺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需求,服務我國「衛星網際網路」高速發展需求。 星座首發星「秦嶺-西電1號」計劃於2021年上半年擇機發射,星座組網計劃於2025年完成。中國人保財險陝西省分公司將利用自身的商業航天產業鏈和行業服務方面的經驗優勢和專業優勢,為「絲路天圖」星座項目提供專業、廣泛而有效的業務支持和資本運作服務。
  • 「鴻雁傳信、永不失聯」:「鴻雁」星座首發星成功發射 一期60顆...
    新華社發(郝偉 攝)  新華社北京12月29日電 題:「鴻雁傳信、永不失聯」:「鴻雁」星座首發星成功發射 一期60顆衛星預計2022年組網運營  新華社記者胡喆  個人智慧型手機可以直接進入衛星應用領域,一期60顆衛星預計2022年組網運營……12月29日,「鴻雁」星座首發星在我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發射成功並進入預定軌道
  • 航天國際化發展論壇:中國微納衛星迎來「黃金期」
    第六屆航天國際化發展論壇12月5日在北京舉行。圖為中國長城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何星在會上致辭。主辦方供圖第六屆航天國際化發展論壇5日在北京舉行。記者從會上獲悉,業內預計未來10年內中國將發射微納衛星1300餘顆,中國微納衛星產業將迎來黃金髮展期。
  • 我國商業航天「鴻雁」星座首星發射
    2018年12月29日,我國商業航天「鴻雁」星座首星發射。攝影:周子璽 人民網北京12月29日電(趙竹青)29日,「鴻雁」星座首發星在我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發射成功並進入預定軌道,標誌著「鴻雁」星座的建設全面啟動。 「鴻雁」星座由數百顆低軌衛星和全球數據業務處理中心組成,首期投資200億,是我國首個國家級、投資規模最大、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商業航天項目。
  • 中國航天大動作!全球低軌衛星星座首星今年發射 共300顆!
    24日恰逢第三個「中國航天日」,首次召開的中國航天大會也重點討論了商業航天產業的發展。中國發展商業航天的優勢何在?當前流行的小型衛星星座計劃到底有多大可行性?《環球時報》記者就此採訪了多位中國航天專家。   發展商業航天,中國應走哪條路?
  • 海南搶抓航天發展機遇 紮實推進文昌國際航天城建設
    海南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4·13」重要講話和中央12號文件精神,加快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紮實推進文昌國際航天城建設,搶抓商業航天發展機遇,吸引航天科技高新技術產業集聚,推動航天產業與海南地區經濟融合發展。
  • 全天候對地觀測:"珠海一號"遙感微納衛星星座兩顆首發星即將發射
    資料圖:「珠海一號」遙感微納衛星星座組網示意圖。記者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CASC)了解到,「珠海一號」遙感微納衛星星座首發星歐比特視頻衛星-1A和1B(OVS-1A和1B)目前已經進入酒泉航天發射場,將於6月中旬與我國「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HXMT)衛星一起由長徵-4B運載火箭發射升空。
  • 前瞻太空產業全球周報第44期:中國「十三五」期間航天成績斐然
    中國「十三五」期間航天成績斐然「十三五」以來,我國實施140餘次宇航發射,2018年、2019年發射次數位居世界首位,我國進入和利用空間的能力大幅提升。  天通一號02星發射升空11月12日23時59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天通一號02星搭乘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衛星隨後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 深圳造「鴻雁」星座首顆試驗星今年發射
    「鴻雁」首發星依靠深圳東方紅高性價比微小衛星平臺打造,採用了高功能密度、高集成度設計,將有利於搭載發射,進一步降低成本。據介紹,計劃今年發射的「鴻雁」星座的首顆試驗星將運行在距離地球1100公裡的軌道,主要承擔驗證低軌頻率資源可用性和數據轉發服務的能力。
  • 2017–2023年中國航天發射計劃公布
    打開APP 2017–2023年中國航天發射計劃公布 發表於 2017-12-14 09:11:49 截至目前,2017年中國航天已經完成16次發射任務。
  • 西安航天力量助力長徵六號遙三火箭發射一箭13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 029-63907150 029-85356217 西安航天力量助力長徵六號遙三火箭發射一箭13星 來源:西安網 時間
  • 天啟星座06星發射升空
    該衛星也成為天啟星座的第8顆在軌物聯網數據服務衛星,按照計劃,天啟星座將於2021年底全面完成38顆衛星部署,解決70%以上陸地、全部的海洋及天空中的物聯網數據通信覆蓋盲區問題,為實現萬物互聯提供必需的網絡通信保障。「青島西海岸號」衛星物聯網衛星的成功發射,是落實青島西海岸新區與國電高科關於天啟衛星物聯網產業基地的重要舉措。
  • 石豪:送別2020,迎接中國航天的新一個50年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石豪】 2020年12月27日23時44分,隨著遙感三十三號衛星的成功發射,中國航天的「超級2020」正式收官。 2020年是中國航天事業裡程碑式的一年,更是承前啟後的一年。
  • 「穀神星一號·簡陽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
    ,本次發射順利將國電高科天啟11星精確送入預定軌道。  本次發射也是垂直自瞄準、矢量固體推力控制等技術在民營商業運載火箭上的首次應用,標誌著四川省簡陽航天產業實現了從無到有的飛躍。  據了解,星河動力新一代商業運載火箭創新研發生產基地項目位於四川省簡陽市的成都空天產業功能區,將建設商業火箭研發中心及智能製造基地。成都空天產業功能區是成都市唯一發展航天裝備的產業功能區,位於簡陽城區東南,距成都市區50公裡,距天府國際機場18公裡,核定範圍168.5平方公裡,已啟動規劃建設41.6平方公裡,定位為成都市航天裝備產業集群發展承載地,打造全國知名的商業航天產業基地。
  • 「中科航天人才杯」 2020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世界航天十大新聞揭曉
    2020年,中國航天再一次開啟「超級模式」,成功實施了以嫦娥五號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北鬥三號衛星導航系統部署完成並面向全球提供服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奔向火星為代表的航天任務,一系列航天重大事件有力推動航天強國建設,引發全球關注。
  • 「火箭院杯」2018年中國航天、世界航天十大新聞評選揭曉
    此次任務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自主發展的商業遙感衛星星座的第二次發射,目的是探索實現我國高解析度遙感衛星商業化運營。高景一號03、04星具有0.5米級高解析度,可實現連續條帶成像、多條帶拼接成像、立體成像、多目標成像,具有寬覆蓋、多目標、多模式、快應用等特點。
  • 中國北鬥七星閃耀太空 2010航天發射完美收官
    中新社西昌12月18日電 題:中國「北鬥」七星閃耀太空 2010年航天發射完美收官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18日凌晨,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場。四川大涼山群山環繞中的3號發射工位燈火通明,聚光燈下,倚天而立的發射塔架擁抱著乳白色的星箭組合體直指蒼穹、蓄勢待發,星是中國自主研製的第7顆北鬥導航衛星,箭是中國金牌火箭「長徵三號甲」運載火箭。星箭組合體頂部的整流罩上,一側是鮮豔的五星紅旗,另一側則是藍白相間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中英文對照標識。
  • 中國通天路上屢建奇功--航天發射專家徐克俊(圖)
    90年代初,中國航天事業走向何處,又面臨著新的抉擇。一方面,如果中國要在世界高科技領域佔有一席之地,就必須繼續發展。另一方面,根據中國國情和經濟實力,必須選擇合適的突破,而不能走美國、俄羅斯的發展道路。正在這時,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被批准正式上馬,發射場定在了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中國將成為第三個獨立實現載人航天的國家!  到底建一個什麼樣的發射場,成了發射場系統論證和設計的焦點。
  • 國星宇航成功發射全球首顆雙核AI商業衛星
    星座組網越來越快126天、54天、38天,這是國星宇航執行3次太空任務的間隔時間,截至目前,公司已成功發射6顆衛星,從「一箭一星」、「一箭雙星」到「一箭三星」,單箭衛星發射數量越來越多,「星時代」AI星座組網時間越來越快
  • 一周科技隨我探 | 行雲工程首發星發射成功;「墨子號」首次實現...
    原創 北京科協 北京科協科技前沿行雲工程首發星發射成功,天基物聯網星座要來了!北京時間5月12日9時16分,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以「一箭雙星」方式將「行雲二號」01星和「行雲二號」02星2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作為行雲工程的首發星,「行雲二號」將在軌開展天基物聯網通信技術、星間雷射通信技術以及低成本商業衛星平臺技術的驗證,並初步開展物聯網示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