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誰掌握了海洋誰就掌握了世界,但在新世紀,這句話恐怕要改成「誰掌握了太空誰就掌握了未來」。在航天事業的發展上,中國便是一個領先者,但這份領先卻來之不易,是用汗水、淚水和鮮血澆灌而成的。中國從古代開始,無論是嫦娥奔月還是敦煌壁畫中的飛天,無不代表了中國人對於太空的嚮往。但是由於近代中國的孱弱,航天項目遲遲沒有起步,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後,才正式將航天項目列入了國家發展的日程。
航天的發展可謂是困難重重,當時的中國還處在一窮二白的境地,雖然有大量的人才歸國,但是在硬體上還有很多的不足。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航天人將項目分成了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運載火箭的研發工作,另外一方面是衛星的研發。東方1號探空火箭的成功,標誌著中國的二級火箭技術成熟穩定,這為後來的長徵一號火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長徵一號於1965年成功就緒,而且添加了新的技術,那就是第三級採用固體燃料,這在中國還是一項新技術。一旦成功,中國將擁有當時世界上先進的主流技術。同時,中國的第一枚人造衛星也準備就緒,因而,在1970年這個特殊的一年裡,東方紅一號和長徵一號結合,成功發射。終於,寂寥的太空中,響起了來自中國的強音。
從1956年航天項目正式列為國家重點工程開始,到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中國人僅僅用了十四年,這樣的速度稱得上是舉世無雙!迄今為止,長徵系列運載火箭家族已經發展出了四個代次和十七種型號,其中早期的長徵一到四號早已全部退役,現在的主力分別都是長徵三號和長徵七號,擔負著探月工程和北鬥衛星導航以及載人航天的任務。
富有詩意的中國人,將載人航天的飛船命名為神舟,駕神舟遨遊燦爛星河成為了中國人的又一個宏偉的目標。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發射成功,中國人的身影再一次出現在浩瀚的星河中,航天英雄楊利偉成為第一個踏入太空的中國人。此後,中國又進行了多人載人航天,出艙活動等等任務,都取得了圓滿成功。
現在,中國的「天宮」空間站正在建設中,如果不出意外,中國的空間站在2025年後將成為全世界唯一運營的空間站。中國人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地面走向太空。未來的世界裡,中國人必然會在太空探索方面,掌握足夠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