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茶葉,自古與瓷器與絲綢一起,並稱為中國的名片。隨著的各種貿易流通,茶葉傳入各國,對各國的文化產生影響和變化。
在中國,老百姓有句俗語: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也位列其中,說明茶是我們日常不可或缺的一樣事物,茶早已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
尤其我身處廣東,廣東本地的茶文化和氛圍比較濃,家中或店鋪,辦公室,都會置辦一個茶桌,一應泡茶喝茶工具俱全,招呼客人,都是說「坐下喝茶」,在一杯接一杯的茶香裡談工作,聊生活。
我個人一直不愛喝茶,也品不出茶,尤其對茶文化所知甚少,所以我對《茶葉偵探》這本書很好奇。這本書是《新周刊》《南都周刊》的前主筆曾園所著,也在《南方都市報》《南都周刊》開設過茶文化專欄。
作者對茶和茶文化有不淺研究的,書裡提到很多關於茶的典籍,古籍,還有一些逸聞趣事,茶人,都信手拈來,並且有著自己的文化見解。
作者從茶道、茶人、茶趣、茶戰、茶探、茶貿這六大方面,將茶背後的文化來源,與茶有關的人和事,與茶有關的經濟,由茶引出的故事,像閒聊趣話一般講給你聽。
泡茶時,有很多講究,其中有一條是泡好的第一杯茶要倒掉的。為什麼這麼做,我聽到的說法,有的說是禮節,有的說是溫杯,而且這幾乎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規矩了。
作者在書中寫到,這一做法可能是源於「衛生」的要求。因為「腳揉茶」的歷史,脫鞋光腳來踩茶。因著這個,第一泡茶是洗茶,不能喝。
但是作者並不認同第一泡茶倒掉。他借馬來西亞女士許玉蓮的《第一泡茶可喝》的文,表達了自己的看法,諷刺第一泡茶倒掉的講究。國外釀造優質葡萄酒,必須要用腳踩;哈瓦那雪茄,也沾滿古巴少女大腿的汗水,這些都要洗一洗嗎?
泡茶必然要品茶,有人喜歡普洱,有人喜歡龍井,有人喜歡武夷巖茶,中國茶葉品種多,但依據各人口感,各有偏好。書中寫了很多文人墨客對不同茶的觀感和點評。
清代袁枚在《隨園食單》裡說,「餘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濃苦如飲藥」,但在真正領略武夷茶後,改變看法說「釋躁平痾、怡情悅性」。
倪雲林發明「橘花茶」,「茉莉花茶」,「蓮花茶」,但被人點評「花和茶藏之,殊奪真味……雖一時香氣浮碗,而於茶理大舛」。因為各人觀點不同,以及口感差異,所以各種茶葉沒有誰優誰劣,各有千秋,但正是這些文人墨客,各自的偏好和點評,逸聞趣事,給茶文化添上美麗一筆。
國外喝茶和我們不同,比如奶茶,就是牛奶與茶葉的拼合,不同的茶葉均可與牛奶配合,拼出不同的味道,英國的伯爵茶,就是由佛手柑、正山小種、祁紅拼配。而俄羅斯喝茶,是在茶裡添加蜂蜜和糖。在我們看來,似乎是難以理解和接受。但不能否認這也是喝茶的一種,也是茶文化的一部分。
品茶喝茶是件風雅事,但是茶葉背後,從中到外,都有不少的利益之爭。
在「殺駙馬」這篇裡,寫到明朝朱元璋廢團茶,以及因茶葉走私而被賜死的駙馬歐陽倫;「因抗稅而誕生的國家」這篇,寫了英國的《茶稅法》,美國的「茶黨」;一直到現在,最近的是中國07年,普洱的暴漲暴跌,那時茶已不是茶,只是一個投機的商品,失去原有的屬性。
作者都簡單寫了茶與這些事件的關係,歷史背景,其中的利與弊,以及其舉措帶來的對國家政治和經濟,文化的影響。
看到最後,明白此書為什麼叫《茶葉偵探》,因為它將茶相關的邊邊角角,枝枝蔓蔓,通通都呈給你看。
在整本書中,能體會到作者對茶道的理解,茶道即人道。
喝茶並不是一定要貴的茶,也不是要在講究的環境,做一套儀式來泡茶,關鍵在喝茶的人。喝茶人,品茶心,才是對茶葉最好的詮釋。當我們對一杯茶表達出應有的敬意,其他的解釋都是多餘的。
茶道並非像外行想像的那樣,能提升人的境界,人們在聚會中從未停止相愛相殺,世俗極了。茶道只是約束人的規矩,將人際交往中的粗糲部分變得些許潤滑而已。
本書有大量的與茶相關的歷史和文化軼事。作者旁徵博引,呈現了不少的內容,不管是否懂茶,都可以從茶的視角看歷史和文化,了解不少茶的故事,適宜配茶一起享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