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將喜鵲作為「吉祥」的象徵。關於它有很多好聽的神話傳說。傳說喜鵲能報喜,有這樣一個故事:貞觀末期有個叫黎景逸的人,家門前的樹上有個鵲巢,他常餵食巢裡的鵲兒,長期以來,人鳥有了感情。一次黎景逸被冤枉入獄,令他倍感痛苦。 突然一天他餵食的那隻鳥停在獄窗前歡叫不停。
他暗自想大約有好消息要來了。果然,三天後他被無罪釋放。是因為喜鵲變成人,假傳聖旨。有這些故事印證,畫鵲兆喜的風俗大為流行,品種也有多樣:如兩隻鵲兒面對面叫「喜相逢」;雙鵲中加一枚古錢叫「喜在眼前」;一隻獾和一隻鵲在樹上樹下對望叫「歡天喜地」。流傳最廣的,則是鵲登梅枝報喜圖,又叫「喜上眉梢」。
喜鵲是適應能力比較強的鳥類,在山區、平原都有棲息,無論是荒野、農田、郊區、城市、公園和花園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但是一個普遍規律是人類活動越多的地方,喜鵲種群的數量往往也就越多,而在人跡罕至的密林中則難見該物種的身影。
喜鵲常結成大群成對活動,白天在曠野農田覓食,夜間在高大喬木的頂端棲息。 喜鵲是很有人緣的鳥類之一,喜歡把巢築在民宅旁的大樹上,在居民點附近活動。
喜鵲除繁殖期間成對活動外,常成3-5隻的小群活動,秋冬季節常集成數十隻的大群。白天常到農田等開闊地區覓食,傍晚飛至附近高大的樹上休息,有時亦見與烏鴉、寒鴉混群活動。性機警,覓食時常有一鳥負責守衛,即使成對覓食時,亦多是輪流分工守候和覓食。
喜鵲營巢,常歷時很久,從開始銜枝到初步建成巢的外形要兩個多月,加上內部工程全部結束,約需時4個月左右。喜鵲巢的外部枝條縱橫,貌似很粗糙,其實它的全部結構非常複雜、精細。
在唐代以前,烏鴉在中國民俗文化中是有吉祥和預言作用的神鳥,有「烏鴉報喜,始有周興」的歷史常識傳說,漢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同類相動》中引《尚書傳》:「周將興時,有大赤烏銜谷之種而集王屋之上,武王喜,諸大夫皆喜。」 古代史籍《淮南子》《左傳》《史記》也均有名篇記載。
唐代以後,方有烏鴉主兇兆的學說出現,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烏鳴地上無好音。人臨行,烏鳴而前行,多喜。此舊佔所不載。」
無論是兇是吉,「烏鴉反哺,羔羊跪乳」是儒家以自然界的的動物形象來教化人們「孝」和「禮」的一貫說法,因此烏鴉的「孝鳥」形象是幾千年來一脈相傳的。《本草綱目·禽·慈鳥》中稱:「此烏初生,母哺六十日,長則反哺六十日,可謂慈孝矣。」但烏鴉是否真的具有這種習性,還有待現代人的研究和觀察證實。
在中國西藏和四川一些地區,烏鴉也是作為一種神鳥來崇拜,無論是發掘的吐蕃文獻還是西南地區的「懸棺」和「天葬」習俗,均證明這一點。武當山為道教宗祠,把烏鴉奉為「靈鴉」,並在山上建有烏鴉廟,「烏鴉接食」為武當八景之一,就是進山的遊人,也要隨身攜帶一些食品,散放給烏鴉來啄食。
烏鴉雖然形象不雅,但在中國文化中僅限人們心理上的灰色影響,還不存在對它的特別排斥現象。
烏鴉是雀形目鴉科鴉屬中數種黑色鳥類的俗稱。又叫老鴰,嘴大喜歡鳴叫。為雀形目中體形最大的鳥類,體長50釐米左右。全身或大部分羽毛為烏黑色,故名。羽毛大多黑色或黑白兩色,長喙,有的具鮮明的白色頸圈,黑羽具紫藍色金屬光澤;翅遠長於尾;嘴、腿及腳純黑色。鼻孔距前額約為嘴長的1/3,鼻須硬直,達到嘴的中部。
主要棲息於低山、平原和山地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針葉林、次生雜木林、人工林等各種森林類型中,尤以疏林和林緣地帶較常見。大多為留鳥。集群性強,一群可達幾萬隻。群居在樹林中或田野間,為森林草原鳥類,多在樹上營巢。
主要在地上覓食,步態穩重。除少數種類外,常結群營巢,並在秋冬季節混群遊蕩。行為複雜,表現有較強的智力和社會性活動。一般性格兇悍,富於侵略習性,常掠食水禽、涉禽巢內的卵和雛鳥。雜食性,吃穀物、漿果、昆蟲、腐肉及其他鳥類的蛋。很多種類喜食腐肉。分布幾乎遍及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