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舟:七夕相會的鵲橋,原本是烏鴉搭建的?

2020-11-28 澎湃新聞

歷來關於七夕的傳說中,都說牛郎織女在這一天是通過「鵲橋」渡過天河相會的。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作為兩人相會橋梁的「鵲」乃指喜鵲,但這其實未必是故事的原貌。臺灣學者洪淑苓在《牛郎織女研究》一書中發現:「為牛郎織女搭橋的,又有喜鵲、鵪鶉、與百鳥之不同,有一個筆者未收錄的鵲橋傳說故事,甚至說是烏鴉搭橋的。」

她所說的烏鴉搭橋的故事,在著名民俗學家鍾敬文先生記錄的廣東省陸安(海豐)民間傳說中便是:牛郎織女婚後只管卿卿我我,把牧牛、織布的事都拋荒了,天帝知道後很憤怒,「即刻下了一道聖旨,命烏鴉前去傳言,此後兩人須各居河之一邊,每七天,才準過河相會一次。烏鴉是頂拙於口才的東西。它這時得了御旨,便急急飛向兩人同居的地方去了。它把好好的『每七天相會一次』的話,誤說成『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即此以後,他們便永遠每年只有一次的見面了。」

這裡的故事細節很值得認真對待,因為這很可能就是七夕傳說的一處關鍵:牛郎織女每年只有七夕才能相見是因為使者誤傳口信引起的,而誤傳者是烏鴉,作為對其誤傳的懲罰,它們每年七夕必須搭橋讓牛郎織女相會。

誤傳口信的使者

在中國傳統節日中,七夕是起源最模糊不清的一個。雖然有人推測《詩經·小雅·大東》裡提到的牽牛、織女星與七夕有關,但該詩只說織女一日之間「七襄」(鄭玄解釋為一日之間自東向西經七個星次),且「牽」字不見於甲骨文、金文,可見這傳說至少是較為後起的,因此也有人認為這與七夕傳承沒有關係。無論如何,如今對七夕傳說的文獻記載,最早也只能追溯到兩漢,例如《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但該詩只是將牽牛、織女星擬人化了,歌詠他們「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相望而不能相見,卻未提及鵲橋,甚至都未提及兩人僅在每年七夕相會。

東漢崔寔(約103-約170)所著《四民月令》中首次確鑿無疑記載了「七月七日」這一日期,表明這一天在東漢已成為固定節日。但值得注意的是,他雖然詳細記載了鄉村四時風俗生活面貌,卻完全沒提及這天和牛郎織女有關,只說這天應按習俗製作除蟲解毒的藥丸,並按習俗曝曬經書、衣裳。直到稍晚一些的應劭《風俗通義》中,才明確出現了現在所熟悉的七夕故事:「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相傳七日鵲首無故皆髡,因為梁以渡織女也。」

為什麼是七月七日?由於現在缺乏東漢以前的文獻記載,如果孤立地看七夕的來歷,這一點很難解釋。不過,正如民俗學者劉曉峰在《東亞的時間:歲時文化的比較研究》中所言,中國傳統節日「人日、上巳、寒食、七夕、重九、下元之間這種既有直接對應又有互涵對應的複雜關係,表明古代中國人的思維是結構性的,非線性的」,而「構成中國古代思維模式原型之一的陰陽五行思想,對古代歲時節日的內部結構的影響是根本性的」。很明顯,奇數重疊的日期正月初一、三月三(上巳)、五月五(端午)、七月七(七夕)、九月九(重陽)都是節日,而偶數日則沒有相應的節日,因為按中國的數術原理,數字本身就是神秘性的,這與陰陽五行結合起來,便使人相信相應的日期在整年的結構中均寓意天地的節律。因此,元旦意味著「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上巳則是由死而生、大地復甦之日,需要祓除不祥、祭祀祖神並繁衍後代;端午是陰陽交替之際,陽氣上升,毒蟲活躍,故須除毒闢疫;相應可以推斷:七夕是陰氣開始上升的日子,故而適宜女性。

在中國的數術文化中,「七」是一個神秘的玄數。雖然這是天地四時人的開始,但民俗中「七」常被視為兇數,這可能是因為「七」為一個周期,因而人死後七七四十九天魂魄散盡,在臺灣、日本的民俗中,「七」也都被視為不吉之數。在道教中,每年的一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為「三會日」,三官考核人間功過,三魂攢送生人善惡,又謂之三魂會日,宜焚香懺過;其中七月七日名慶生中會,此日中元赦罪,地官同天水二官考校罪福。這種觀念可能在先秦即已出現,按《禮記·月令》的記載,七月為孟秋之月,「是月也,命有司修法制,繕囹圄,具桎梏,禁止奸,慎罪邪,務搏執。命理瞻傷,察創,視折,審斷。決獄訟,必端平。戮有罪,嚴斷刑。」按照數術原理,七作為兇數意味著隔斷,這些可能就是傳說中天帝在此時考校牛郎織女、對他們處以隔離之罰的原因。

最早記載天帝懲處的是南朝宗懍著《荊楚歲時記》:「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織杼役,織成雲錦天衣。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紝。天帝怒,責令歸河東。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會。」在此之前的東漢已經出現鵲橋的元素,因此合理的推斷是:天帝的這一責令是由「信使」傳達的。

這和《聖經·創世紀》中那個著名的神話相似:上帝告知亞當和夏娃不可偷吃伊甸園的禁果,但狡猾的蛇卻引誘他們吃了,上帝震怒之下,將他們逐出伊甸園。英國人類學家James Frazer在《人類的墮落》一文中,旁徵博引後指出,這個故事的原型其實是:「蛇是上帝派來的使者,向人類傳送關於永生的佳音,但是這奸詐的東西錯傳了信息,使這信息有利於它們而有害於我們。」這種「誤傳口信的使者」元素廣泛見於世界各地,動物形象也從蛇、蛙到野兔等種種不一,但獲勝的都是動物,它們為了自己獲得永生而故意誤傳了信息——蛇由此年年蛻皮,在原始人看來這就像每年不斷獲得新生。

在七夕的傳說中,信使不管是喜鵲、烏鴉、鵪鶉還是百鳥,無一例外都是鳥;在最早提到牽牛、織女星的《詩經·小雅·大東》中,「大東」本身就是遠離鎬京的東方諸國,而在東夷傳統中一向以鳥作為天帝的信使。關於鳥傳錯信息的事,不僅見於廣東民間傳說,北宋詞人晏幾道《鷓鴣天》也有「當日佳期鵲誤傳,至今猶作斷腸仙」一句。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裡,作為信使的鳥完全就像是一個奉天帝之令傳信的下級官僚,它們純粹只是犯了小錯誤,但並不是為了自己獲得私利而有意曲解信息。儘管如此,對它們的處罰卻極為嚴厲:所謂「鵲首無故皆髡」,髡刑是盛行於先秦至東漢的重刑,在《周禮》中是死刑罪減一等的刑法,看起來只是剃掉頭髮,但「對當時的人而言,頭髮的重要性僅次於生命」。儘管洪淑苓在《牛郎織女研究》中搜集各種傳說變體後發現,「搭橋的原因又有『自願』與『被罰』之分別」,但「被罰」恐怕更合乎傳說誕生年代的社會語境。在傳統中國社會,這樣因小過失而受帝王重罰的事極多,如《西遊記》中沙僧原是玉帝的捲簾大將,只因失手打碎琉璃盞,就被貶出天界。

在七夕傳說中,這個冒失的信使一向以來都被廣泛認為是喜鵲,但其實,如按上古人的觀念,更有可能成為天帝信使的應是烏鴉。

烏鴉還是喜鵲?這是個問題

在上古中國人的心目中,烏鴉的地位極高。漢字中對鳥的命名要麼從「鳥」(長尾鳥)、要麼從「隹」(短尾鳥),但唯獨「烏」字屬火部,單獨造字,可見其特殊。在古史記載中,太陽中有三足烏,西王母的使者「青鳥」也「如烏」,直至中唐之前,烏鴉一直被視為預兆吉祥的神鳥。所謂「愛屋及烏」,其實也是因為烏鴉本是吉兆。西漢大儒董仲舒《春秋繁露·同類相動》中引《尚書傳》:「周將興時,有大赤烏銜谷之種而集王屋之上,武王喜,諸大夫皆喜。」故有「烏鴉報喜,始有周興」的傳說,三國時東吳年號「赤烏」也是因此而設。傳說漢代曾有許多烏鴉棲息在御史府柏樹上,因而御史府又被稱為「烏府」、「烏臺」,北宋所謂「烏臺詩案」便是因這一典故。

將烏鴉奉為神鳥,乃是古代整個歐亞兩洲北部的普遍觀念。在古代亞洲英雄史詩中,烏鴉「是薩滿的魔鳥,幫助他們的精靈和同伴。薩滿偶爾把自己變成烏鴉。……凡能操縱烏鴉的人,都懂得魔術」。這意味著,烏鴉其實是上天溝通的媒介。在北亞的科裡亞克人神話中,烏鴉則被稱為世間第一人,也是他們的始祖。日本《古事記》中將烏鴉說成是上天賜予天神御子(神武天皇)的動物。北歐神話中的大神奧丁有兩隻烏鴉,分別叫Hugin(思想)和Munin(記憶),它們每天環繞世界飛行,向奧丁報告一切,因此奧丁才能無所不知。在古代日耳曼人看來,「烏鴉是一種無所不知的鳥,它們是智慧的化身,能夠洞悉這個世界的一切,並且了解人類未來的命運。……這是一種神聖、尚武並且無所不知的飛禽。」

相比之下,鵲的形象原本頗為普通。西漢桓寬《鹽鐵論》卷七崇禮:「中國所鮮,外國賤之……崑山之旁,以玉璞抵烏鵲。」意思是崑山玉石極多,竟拿來投擲烏鵲,後世遂以「抵鵲」喻指大材小用。在一些文化中,甚至它頗具負面意涵。如《突厥語大詞典》中說:「鳥類中最壞的是喜鵲,植物中最壞的是野薔薇。」在歐洲,《蒙塔尤》中描述13世紀法國南部人的心理:「貓頭鷹和喜鵲這兩種兇狠而陰森的飛禽,與能飛能爬的龍一樣,讓人憂慮和厭惡。」在1475年繪於普瓦蒂埃的《懺悔詩篇》中,嫉妒罪的畫像上,鵲被描述為饒舌愛抱怨的鳥類。在當時的西方文化中,喜鵲的形象是「多嘴多舌、愛偷東西,象徵謊言與虛偽」,因為「在中世紀中期,身上帶有黑白兩色的動物都是不大受人喜愛的」。

在西方,烏鴉形象的逐漸降低,是從基督教時代開始的。正如法國歷史學家Michel Pastoureau在《色彩列傳:黑色》中推斷的,「到了封建時代,黑色的正面意義幾乎蕩然無存,而負面意義則佔據了它全部的象徵義域」,這對烏鴉這樣一種全黑的鳥類顯然是不利的;而且正由於之前的異教傳統崇敬烏鴉,它才更為教會所貶斥。

中國的情況有所不同,烏鴉形象的逐步降低是隨著它逐步被儒家剝去其神秘力量開始的。漢代獨尊儒術,以孝義立國,烏鴉被稱為「慈烏」。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義:「烏,孝鳥也。」另據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此烏初生,母哺六十日,長則反哺六十日,可謂慈孝矣。」所謂 「烏鴉反哺,羔羊跪乳」是儒家用以教化人們恪守「孝」、「禮」的一貫說法。這乍看仍推崇烏鴉,但無疑是將烏鴉的形象道德化、世俗化、祛魅化了,正如現代人所說的「勤勞的小蜜蜂」只是一個道德形象,但我們並不認為它是神聖的。在那之後,烏鴉在儒家文化中的「慈烏」形象一直保留,只有在道教中仍保留著對烏鴉神力的崇敬,相傳真武大帝上武當山修煉時,有黑虎開山,烏鴉引路,故他得道後封烏鴉為「神兵」,日後善男信女朝拜武當時也將烏鴉視為「靈鴉」。

這樣,大體從晚唐時代起,烏鴉和喜鵲的形象發生了巨大的轉折。中唐詩人白居易《慈烏夜啼詩》中,還按照一貫的儒家道德觀,將烏鴉歌詠為「慈烏復慈烏,鳥中之曾參」;晚唐詩人張籍(約766-約830)在《烏夜啼引》中還記載:「李勉《琴說》曰:《烏夜啼》者,何晏之女所造也。初,晏系獄,有二烏止於舍上。女曰:『烏有喜聲,父必免。』遂撰此操。」雖然這裡提到的何晏是三國曹魏時人,但至少表明人們還記得烏鴉是喜兆,然而在稍晚的段成式(803-863)《酉陽雜俎》中,就出現了不同的記載:「烏鳴地上無好音。人臨行,烏鳴而前行,多喜,此舊佔所不載。」意指:人們只知道烏鴉叫不吉利,但其實臨行時烏鴉在前面叫往往有吉兆,舊佔卻多不記載。這表明當時民間已普遍忘了烏鴉兆喜的說法。不過,不論吉兆兇兆,都還是延續了傳遞上天神秘旨意的意味——不像麻雀,無論它怎樣,沒人覺得它預兆什麼吉兇。

自此,喜鵲逐漸取代烏鴉成為吉祥喜慶的象徵。舊本題師曠撰、晉張華注的《禽經》,其實成書年代很可能是在宋代以後,一是因為該書在漢唐諸志及宋代《崇文總目》中均不載,二是書中還出現了「靈鵲兆喜,鵲噪則喜生」的說法,這應是晚唐以後才流行的觀念。在宋代以後,隨著社會的世俗化,烏鴉原先作為神鳥的那種神性逐漸被社會淡忘,反倒可能注意到它喜食腐肉等特點。

只有在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人們才會去細化區分鴉、鵲的不同象徵意義。13世紀波斯歷史學家志費尼在《世界徵服者史》中記載畏吾兒人起源傳說時說到,其首領受真主賜予「三隻盡知各國語言的烏鴉(zāgh),他在哪兒有事要辦,烏鴉就飛到那兒去偵察,把消息帶回」,何高濟譯註:「zāgh,這個波斯詞義不清,今天指鵲和鴥。」這一詞義變遷恰可說明,古人常把烏鴉和喜鵲混在一起,兩種鳥都以黑色為主,都很聒噪——成語「鴉雀無聲」其實應作「鴉鵲無聲」,意指「連烏鴉和喜鵲這兩種最吵的鳥都沒聲音了」,否則頗不合構詞理據。無獨有偶,英語裡的「喜鵲」一詞magpie在美式英語口語中就指「愛饒舌的人」,前半mag的詞源在俚語裡指女性浪費時間喋喋不休(「idle chattering」);而後半的pie源自印歐語詞根*(s)peik-,指「啄木鳥,喜鵲」,梵語pikah則指「印度杜鵑」,拉丁語picus也指「啄木鳥」。也就是說,古人所指的鳥名是根據其某些特徵命名了「一類」鳥而未必是「一種」鳥,到後來於是變成不同的特指。

中國古人因為很重視烏鴉,基本上還是能區分這兩類鳥的,如《漢書·五行志》記載「有烏與鵲鬥」,《淮南子·說林訓》則說到「舍茂林而集乾枯,不弋鵲而弋烏,難與有圖」,這當然表明這兩類鳥有所不同。問題在於:古人對鳥類的稱呼並不精確,鴉科在中國共有13屬29種(包括烏鴉和喜鵲),但古人一般都是泛稱。「烏」本指全黑的大烏鴉,「鴉」字則不見於東漢許慎所撰《說文解字》中,直至三國魏明帝太和年間(227-232)年成書的《廣雅》一書中才收錄,其解釋是:「純黑反哺者,謂之烏;小而腹下白,不反哺者,謂之鴉烏。古有《鴉經》佔吉兇,南人喜鵲惡鴉,北人反之,師曠以白項者為不祥。」這裡說到的「鴉烏」的特徵,倒更像是喜鵲,只有鵲才會在腹下出現純白色(另如分布在印度的白腹樹鵲);而北方人不喜歡的「白項」者,雖被列為鵲類,但它的特徵卻更像是鴉科中分布在中國東部的白頸鴉或達烏裡寒鴉。

在古代詩文的習慣,「烏鵲」經常並稱。三國時曹操的名詩「烏鵲南飛」,千百年來多有爭議,究竟是指烏鴉還是喜鵲,抑或兼指兩者;錢歌川在《翻譯的基本知識》中嘲諷漢學家Herbert Giles將這句詩中的「烏鵲」譯為「烏鴉」(raven),但這麼譯其實情有可原,在曹操的時代,「鴉」字本身都未必已通行,故並稱「烏鵲」。宋蘇軾《絕句三首》:「天風吹雨入闌幹,烏鵲無聲夜向闌。」此處所謂「烏鵲無聲」大概猶言「鴉鵲無聲」。在南宋人陳元靚輯錄的《歲時廣記》裡,徵引了許多關於鵲橋的詩文,雖然其中多稱「烏鵲」或「鵲」,但他歸納的標題卻是「填河烏」。

也許在古人的心目中,這一類鳥的區分本就模糊——那種區分更多是外觀和文化意義上,而非現代鳥類學意義上的精確界定,就像作為西王母使者和侍從的「青鳥」無法完全對應於現實中的某種鳥類。它們均可成為天神的信使,也都適合在七夕出現,因為兩者都在夜間出沒;只不過在遠古,純黑的烏鴉看著比黑白駁雜不純的喜鵲更具通靈的神力。至少在七夕的鵲橋傳說成形的東漢時代,北方的神鳥還主要是烏鴉。然而隨著對這種神力的敬畏逐漸消失,人們更在意的是鳴聲的動人、外觀色彩的悅目,晚唐之後中國文化重心向南的轉移,則更進一步將南方人那種對喜鵲的文化偏愛帶到了七夕的節俗中去。但之所以是喜鵲而非別的什麼鳥取代了烏鴉,則在很大程度上可歸結為這兩類鳥原本就具有的相似性。

這一文化轉變後來產生了一個意料之外的影響:世居東北的女真人,原本和許多東北亞民族一樣崇敬烏鴉,但到清朝建立時,其後裔滿族卻變得崇拜「神鵲」了。元代纂修的《金史》卷一記載完顏阿骨打的祖父烏古乃被人稱作「烏鴉」,他毫不介意——這很可能是因為在女真文化中,烏鴉未必含有貶義。在同卷中記載有一個女真人的名字就叫「活羅」(烏鴉),這恰似康熙時顧命大臣蘇克薩哈(Saksaha)的名字是滿語「鵲」一樣,「活羅」對應於通古斯語的turaki(「烏鴉」)或朝鮮語的talk(「雞」),朝鮮古代的新羅王國因崇拜雞而被稱作「雞林」。在朝鮮人心目中的雞,與女真人心目中的烏鴉可能都是太陽鳥。

滿族雖然後來也仍然崇敬烏鴉,在晚清時的老北京,「掌管太廟的官員們過去常常為烏鴉供香,覺得它們是神鳥」;但開創滿清王朝的愛新覺羅家族向來以神鵲(enduri saksaha)為祖,傳說是它銜來朱果,讓天女佛庫倫吃下後生下了始祖布庫裡雍順。從周邊文化來看,這一對神鵲的崇拜頗不尋常,因為北亞普遍崇拜的都是烏鴉,唯一合理解釋就是:滿清貴族在晚明時受到漢文化的影響,意識到烏鴉在漢人心目中帶有的負面含義,因而將這一作為上天使者的鳥從烏鴉改成了「神鵲」。

(本文原題《從烏鴉到喜鵲》,並有注釋,此處從略。)

相關焦點

  • 七夕相會的鵲橋,原來是烏鴉搭建的嗎?
    歷來關於七夕的傳說中,都說牛郎織女在這一天是通過「鵲橋」渡過天河相會的。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作為兩人相會橋梁的「鵲」乃指喜鵲,但這其實未必是故事的原貌。資料圖這裡的故事細節很值得認真對待,因為這很可能就是七夕傳說的一處關鍵:牛郎織女每年只有七夕才能相見是因為使者誤傳口信引起的,而誤傳者是烏鴉,作為對其誤傳的懲罰,它們每年七夕必須搭橋讓牛郎織女相會。
  • 七夕節真的是情人節嗎?其實不是鵲橋,而是烏鴉橋?真相在這裡!
    很多人都聽說過七夕佳節中牛郎和織女鵲橋相會的美好故事,然而,七夕的鵲橋卻惹得更多人津津樂道,因為之前有一個臺灣學者說牛郎織女相會的鵲橋可能是由烏鴉搭建的,所以這就惹得很多人爭相討論。為什麼同一個傳統節日會有不同說法呢?牛郎和織女他們到底是在喜鵲橋上相會的,還是烏鴉橋呢?
  • 《dnf》2018七夕鵲橋來相會活動攻略 七夕鵲橋來相會活動獎勵一覽
    導 讀 dnf2018七夕鵲橋來相會活動攻略及獎勵一覽,看看dnf2018七夕鵲橋來相會活動攻略及獎勵一覽
  • 七夕牛郎織女如何相會?看看這座懸在半天空的鵲橋
    七夕牛郎織女如何相會?看看這座懸在半天空的鵲橋(原創作品,轉載請註明出處)今天是七日七日,中國傳統節日七夕。小時候,每到七夕節,大人就會講牛郎織女故事,牛郎織女如何相會呢?其實這個電影是個悲情故事,有情人不能在一起,就是神仙也不行,只能七夕這天才能見上一面。那時看到牛能講話,感覺不可思議,然後牛郎挑著兩個孩子上天找織女,織女的媽媽王母卻讓牛郎織女只能相隔天河遠望,這時奇蹟出現了,千萬隻喜鵲趕來搭橋,於是牛郎織女才得以相會。終歸是神話傳說,哪裡有這麼精靈的喜鵲?哪裡有這樣的鵲橋?
  • dnf七夕鵲橋口袋裡有閃閃發光的東西是什麼 鵲橋相會答案匯總
    dnf七夕鵲橋口袋裡有閃閃發光的東西是什麼 鵲橋相會答案匯總時間:2016-07-28 14:31   來源:8090網頁遊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dnf七夕鵲橋口袋裡有閃閃發光的東西是什麼?很多玩家都想知道有哪些答案吧,下面就讓小編來為大家詳細的解答一下吧!
  • 七夕憶奶奶,躲在苦瓜藤架下,看牛郎織女鵲橋相會
    又是七夕節,又想起了我的奶奶,奶奶去世已經有十多年了。奶奶在世的時候,每到七夕,就會跟我講「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故事。奶奶沒念過一天書,目不識丁,卻很會講故事,第一次聽到牛郎織女的故事,就是奶奶在七夕晚上講給我聽的。
  • DNF8月16日更新內容一覽:單人模式攻堅戰活動 七夕鵲橋來相會
    七夕鵲橋來相會活動不少玩家都非常想要知道DNF8月16日更新內容一覽,所以下面就來為各位介紹單人模式攻堅戰活動 七夕鵲橋來相會,希望更好幫到你們。dnf8月16日停服更新,新增七夕系列活動,還有副本減負。dnf8月16日更新了什麼?小編分享下dnf8月16日更新內容。
  • 江南百景圖鵲橋相會價格是多少有什麼效果
    江南百景圖鵲橋相會價格是多少有什麼效果,鵲橋相會是江南百景圖中七夕節新出的活動建築,在遊戲中玩家們需要通過充值的方式才能獲得這個建築,那麼鵲橋相會的價格是多少呢,我們需要充值多少才能夠獲得鵲橋相會,鵲橋相會在遊戲中有哪些作用呢,下面就來一起看看本期的內容吧。
  • DNF七夕鵲橋來相會活動答題答案 喜鵲要發亮的東西給什麼
    DNF即將開啟七夕鵲橋來相會活動,同時七夕答題也將開啟,那麼本次七夕的答題答案會是什麼呢~一起跟著小編來看看吧>DNF七夕活動喜鵲來相會答案詳情:1.通關一次推薦地下城就可以獲得2個喜鵲愛心禮袋。
  • 天上鵲橋來相會,地上鵲橋促姻緣,細說一段真實的「鵲橋」故事
    七夕節的由來大家從小就知道了,牛郎織女每年七月初七鵲橋相會。那有一個問題,到底有沒有鵲橋呢?我估計大家肯定說沒有,這是神話故事嘛。那今天小黃來說一段另外一個真實的「鵲橋」故事。那猴子跟鵲橋有什麼關係呢?在保護區有兩個滇金絲猴群,總數170隻左右。其實它們原本是同一個猴群來著,卻被一片生態破碎區隔離成了兩個猴群,兩個猴群數量稀少,容易近親繁殖,長此以往對於滇金絲猴物種繁衍是非常不利的。不過現在這個問題已經被解決了。
  • 從牛郎織女鵲橋相會,聊一聊七夕起源
    除此之外,還有元宵節、清明節和重陽節等,以及我們今天要講的七夕節!「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每年農曆的七月初七,相傳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稱為七夕節,又叫乞巧節、七巧節、雙七節等。實際上呢,七夕節作為一個節日,最早是在漢代的時候。
  • 牛郎織女鵲橋相會如果真有鵲橋大約要多少只喜鵲才能搭成
    牛郎織女鵲橋相會如果真有鵲橋大約要多少只喜鵲才能搭成時間:2020-08-25 12:16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牛郎織女鵲橋相會如果真有鵲橋大約要多少只喜鵲才能搭成 牛郎織女鵲橋相會如果真有鵲橋大約要多少只喜鵲才能搭成?
  • 2018dnf七夕鵲橋活動介紹 七夕活動禮盒獎勵一覽
    2018dnf七夕鵲橋活動介紹 七夕活動禮盒獎勵一覽 2018年dnf七夕鵲橋來相會活動是一年一度的活動之一,同時也是玩家們在遊戲中吃狗糧與撒狗糧的活動。
  • 淺談中國古代的七夕鵲橋誕生與發展
    並且和牛郎織女相關的鵲橋,也在現實生活中引起了很多人的遐想,儘管這只是美好的神話,但卻承載著中國人對愛情的嚮往之情,那麼古人是如何看待牛郎織女的呢?鵲橋的來歷又是什麼?在《風俗通義》中也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的描述,儘管這兩則故事中描寫的動物一個是烏鵲,另一個是鵲,但都可以肯定的是,鵲這種動物已經與七夕關聯起來了,所以鵲才會成為牛郎織女相會時的一員。南宋詩人範雲在《望織女》中寫道:「盈盈一水邊,夜夜空自憐。不辭精衛苦,河流未可填。寸情百重結,一心萬處懸。願作雙青鳥,共舒明鏡前。」
  • 天象:牛郎星織女星本周日銀河「鵲橋相會」
    七夕星空圖  本周日(8月19日)是農曆七月初七,這天是中國傳統節日裡最具浪漫色彩的"七夕節",是傳說中牛郎與織女一年一度在銀河鵲橋相會的日子,該日也逐步演變為中國的情人節。因此,每到七夕有情人總會仰望星空祈禱愛情忠貞不渝。  據江蘇省天文學會專家介紹,牛郎與織女是民間一種叫法,其實在天文學上牛郎的中文名為河鼓二,而織女星稱為織女一,它們分別是天鷹座和天琴座的一顆亮星,由於這兩顆恆星肉眼清晰可見,又容易辨別所以在明代鄭和下西洋時,就曾以織女星為航海的導航標誌之一。
  • 七夕將至 看詩詞佳話裡的鵲橋故事
    這周五就是一年一度的七夕節,作為我國傳統節日,七夕一直被稱作中國「情人節」。七夕的美麗傳說和人們對愛情的嚮往,促使一代一代的文人都為之潑墨作詩。  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
  • 後日可看牛郎織女星「鵲橋相會」
    信息時報訊(記者 黃熙燈 通訊員 李建基)8月25日是七夕節(七巧節),也是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節日。七夕晚上,其中有一個室外活動,就是仰望星空,觀看牛郎織女星「鵲橋相會」。在大城市,也可用肉眼看到牛郎織女星。
  • 七夕節的來歷 七月初七牛郎織女鵲橋會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傳統民間重要的節日之一。也是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在農曆七月初七慶祝,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七夕節這一天,中國少女主要活動有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種生求子、供奉「磨喝樂」、拜織女、拜魁星 、曬書·曬衣、賀牛生日。
  • 別忘了,七夕日落後看牛郎織女「鵲橋相會」
    後天是七夕,你有沒有想過仰望星空,觀看牛郎織女星「鵲橋相會」?當天即使在燈火輝煌的大城市,也可用肉眼看到牛郎織女星。 在廣州,七夕那天18時51分日落。日落大約40分鐘後,就可目睹到牛郎織女星。織女星是北半球夜空中第二亮的恆星,其亮度僅次於牧夫座的大角。
  • 「七夕節」的主人公牛郎織女到底是個怎樣的傳說?
    「七夕節」在中國也算是個不大不小的節日,喜歡這個節日的大多是情侶,夫妻。有關「七夕節」的傳說,最能讓人信服的主人公就是「牛郎織女」了。最早把牛郎織女說成是夫婦的是在《洛神賦》中,書中還說了牛郎織女只能在每年的七月初七相會一次。不過,人們還是有疑問的,為什麼牛郎織女是夫婦,卻只能每年相見一次呢?傳說之一早先,織女和牽牛隻是宇宙中距離較近的兩顆星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