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單仁行陪伴您的第1746天
1
各位,假如有人要給你融資,給你一大筆錢去花,你會要嗎?
在過去的一年當中,我們已經見證了各行各業在資本加持下的迅猛增長,2020年全年的融資創下了十年新高。
其實對於我們企業來說,融資都不是一件太陌生的事。
有的企業會以自己獲得幾輪融資為榮耀。
但是有的企業並不覺得拿到融資是一件多好的事。
關於融資的爭論依然持續不斷,那麼,融資代表了什麼?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我們的企業需要去融資呢?
2
融資,把它說通俗點,就是給企業找到了經營之外的錢。
可能很多人一聽說去找錢,就來了興趣。
這個社會,誰會嫌自己的錢少啊?就算我將來得還,現在放手裡吃利息不香嗎?
香是香,但是,天下從來都沒有免費的午餐。
融資作為企業財務最重要的行為之一,給企業帶來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既然是把別人的錢拿來花,相應的,我們就需要考慮融資之後要付出的代價。
在你在面對投資人砸下的一大堆鈔票的時候,我們應該冷靜的思考一下自己躁動的內心,先去想一想這麼一個問題:「我的企業,真的需要融資嗎?」
3
什麼樣的企業最需要融資呢?
第一種、有優秀的商業模式,但現金流枯竭了。
每一個商科大學生在入學的時候,都會被老師問到一個問題。
什麼時候,企業才會瀕臨破產呢?
答案是企業現金流斷裂的時候。
現金流斷裂,也就是說企業現有的帳面不足以支撐公司繼續經營下去,可能是還不上銀行貸款的利息,或者連工資都發不出了。
無論是哪種,當你的企業在現金流斷裂的時候,唯有向外融資,才能支撐企業繼續生存下去。
有的企業商業模式很出色,但有時候因為外部環境不好,或者是挑選的賽道太難了,一時間現金流周轉不過來。
比如說我們都熟悉的孫正義投資阿里2000萬美金。
那個時候的阿里開創了電商的賽道,又恰逢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
這個時候,阿里必須要一筆錢來度過寒冬,當春天到來的時候,就能緩過勁來,有機會發展下去。
這種就是優秀的商業模式,遇到了現金流的枯竭。
融資對他們而言,就像給一位大出血的病人輸血,外部的血液流通進來,幫助病人恢復造血功能,病就逐漸好了。
在剛剛過去的一年當中,我們有很多中小企業因為疫情的影響,瀕臨破產。
他們中就不乏一些非常優秀的企業,這時候,他們就特別的迫切需要融資輸血,才能熬下去。
所以一些老牌資本就在2020年密集的出手,就是因為只有在這麼危機的時候,他們看中的企業才會有「雪中送炭」的機會,才會給投資人創造更大的回報空間。
但是,對於另外一種企業來說,瀕臨破產時,融資就顯得多此一舉了。
就像我們之前聊過的華晨、海航,他們曾經坐擁千億資產,都是地方政府的心頭肉,但因為幾十億的債務還不上,就宣布破產重組了。
難道他們真的融不到錢嗎?
當然不是,以它們的地位,如果想繼續活下去,在地方政府的幫助下,非常容易找到銀行融資。
但是,為什麼政府不去救他們呢?
因為它們的病不在血液,而是在骨子裡的經營出了問題。
這個時候,融資就不是輸血了,就是在打嗎啡了。
想一想,什麼樣的病人需要打嗎啡呢?
對於核心戰略出了問題的企業,融資更像是一道催命符。
4
第二種需要融資的企業,是想要快速擴張的企業。
在網際網路的時代,有一個規則叫贏家通吃。
也就是很多企業,都在無所不用其極的尋求擴張。
他們的擴張方式非常簡單粗暴。
尋求融資,不斷的開新店,不斷的用補貼吸引用戶,再用新增用戶量吸引下一輪融資,再把融資又砸進去。
這樣的擴張方式並不是不可取,我們熟悉的美團、滴滴、拼多多在剛起步的時候,都曾經用過燒錢融資再燒錢的擴張模式,而且他們很僥倖的都成功了。
但是一將功成萬骨枯,成功案例光鮮亮麗的背後,一定有著數不清的刀下亡魂之鬼。
我們熟悉的瑞幸、OFO、樂視他們都曾實現了快速的擴張,也曾是資本市場上的寵兒。
他們只要透露出了想要融資的想法,就有大把的投資人排著隊上門送錢。
但幾年之後的今天呢?
倖存者偏差往往刺激著我們偏離商業的理性。
在我們想要尋求融資以便於擴張的時候,我們應當思考企業有沒有快速擴張的必要,或者怎麼樣去達成更好的擴張?
這是一個很大的命題,大家可以結合之前我們單仁行所講的企業戰略模式,以及接下來會講到的商業畫布,思考企業的頂層設計和發展戰略。
在這,我們先講幾個基本條件。
首先要看市場,我們想要殺進去的市場,假如是一片藍海,這時候去融資,不光容易,而且擴張顯然是成功概率更高的方式。
但是假如你想要進入的市場,已經是一片充分競爭的紅海了,比如這條街上有三家奶茶店了,你想要開一家新的奶茶店。
那麼,投資的成本就升高了。
什麼概念?
紅海市場中的融資比較困難。
你想要融到錢,就要答應非常苛刻的條件,付出更加慘痛的代價。
另一方面紅海市場的競爭強度空前,你能融到錢,你的競爭對手同樣也能融到錢。
能不能殺出重圍,站穩腳跟,還是個很大的未知數。
在很多情況下,投資人都不會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碗裡,而是他們都會懂得分散投資,激化競爭。
什麼意思呢?
也就是說,投完了你,我再去投你的競爭對手,一條街上的三家奶茶店我全投了,然後加速你們的競爭,決出這條街上活到最後的贏家,我就可以拿到最大的回報。
在這個時候,接受融資要慎之又慎。
5
除了看市場,我們的企業想做的更好,還必須要看產品。
產品為王,是我們的產品相較於競爭對手,是不是有足夠的競爭力?
我們的產品,是不是很難被競爭對手所模仿和超越?
沒有競爭力的話,先發優於後發,我們很難從先入場的玩家手裡把生意搶過來。
容易被模仿,今天我有,明天你有,很容易就被競爭對手拉入不良競爭的條件,類似於以劣幣驅逐良幣。
其次,我們必須看商業模式。
我們回顧一下曾經ofo的例子。
ofo是共享單車市場最早的玩家之一,在他入局的時候,面對的是一個「藍海市場」,沒有任何競爭對手,產品也很優秀,好騎好用。
結果ofo幾輪融資下來,快速擴張到了最後階段,卻成了欠錢欠到了998年之後的「老賴」。
究其原因,就是ofo的商業模式出了問題。
找不到可持續的盈利點,競爭中的商業成本很難控制。
這兩個重要的問題沒有解決,過快的融資擴張反而讓ofo快速的死去了。
6
其實大家做生意,有人糊裡糊塗的賺了錢,有些人再精打細算,還是要虧錢。
我們大部分人賺的都是辛苦錢,為了進比出快一點,高一點,如履薄冰,不敢有絲毫輕舉妄動。
但是,有些人的生意卻是朝著一個方向一步一個腳印,沒有積累的時候,停下來思考,有積累的時候就可以跑著前進。
做生意,除了進進出出的流水和擺在面前的融資,還有一點非常重要。
那就是找到那個可以一直往前奔跑的方向。
責任編輯丨羅英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