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會議召開85周年 · 大事記(二)
1941-1950
1
1941年
6月3日 ,開展禁菸(鴉片)運動。遵義縣在公共體育場舉行禁菸大會,槍決煙販兩名。仁懷縣在西門廣場焚煙。赤水縣在6月17日焚煙並處決煙販兩名。
7月13日 ,日本飛機侵入習水縣纏溪鄉,投下一枚炸彈,墜於觀音閣河中。
2
1944年
2月,國民黨青年軍在遵義縣境招收知識青年200人入伍。1947年、1949年又兩次招兵。
11月,日軍入侵獨山等縣,黔南事變發生,大批軍隊開赴前線,途徑遵義,以浙江大學學生為首,掀起勞軍熱潮。
11月,發動「西安事變」的愛國將領張學良被國民黨當局移至桐梓小西湖「看管」。
3
1945年
8月16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消息傳來,遵義全城人民遊行慶祝至深夜。浙江大學、大夏大學師生上街遊行狂歡。遵義、仁懷、赤水縣城群眾在九月上旬先後集會慶祝,舉火炬遊行。
4
1946年
5月11日,浙江大學復遷回杭州,遵義教育、文化界開會歡送,由蔣篪譜作代表,向校長竺可楨獻旗。
國立浙江大學在湄潭的校舍
6月,大夏大學由赤水遷回上海,至9月全部遷完。
5
1947年
12月,中共黔北特委成立。
6
1949年
2月,中共中央上海局決定成立貴州省工委,將黔北特委併入省工委。
5月,中共綏(陽)、桐(梓)、正(安)、鳳(岡)四縣工委成立,屬川東特委領導,下轄鳳岡縣委和正安支部,直至解放。
11月12日,解放軍二野五兵團十七軍四十九師解放餘慶。
11月19日,解放軍二野三兵團十軍二十八師先遣隊,在副師長盧彥山、師政治部副主任高世平率領下,解放鳳岡、湄潭縣城。
11月21日,解放軍二野三兵團十軍二十八師先遣隊解放黔北重鎮遵義。國民黨40軍一個營起義,國民黨遵義專員盧傑帶數百人逃向仁懷、習水縣。同日,十軍三十師解放綏陽,23日解放桐梓縣。
11月24日,西進支隊二大隊前梯隊到達遵義城。遵義地委領導成員同時抵達,地委、專署、軍分區正式成立。次日,遵義黨政軍負責人和二十八師領導同志會面,辦理交接工作。
11月25日,中共遵義市委、遵義市人民政府宣布成立。
1954年3月,遵義縣政府大樓落成後工作人員合影
11月26日,遵義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成立,軍事接管工作開始。
11月27日,解放軍十軍二十八師迅速入川,當日解放仁懷。29日解放習水東皇。12月1日解放赤水。
11月27日,中共遵義市委社會部接管遵義縣警察局,成立遵義市人民政府公安局,1952年7月,改稱遵義市公安局。
12月20日,正安、道真、務川三縣宣布和平解放。
12月31日,遵義地委召開解放後第一次縣委書記會議,貫徹省委地書會議(省委、地委書記會)精神,明確剿匪、徵糧和接管工作是當前的主要任務。
7
1950年
1月4日,中共遵義地委機關報《遵義新聞》創刊,後改為《新遵義報》。
1月14日至16日,遵義市軍管會和遵義市人民政府召開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會。
9月5日至20日,地委、專署、軍分區根據全省第一次黨代表會議精神,具體部署了清匪、反霸、減租、退押、徵糧五大任務。
1951-1959
1
1951年
1月1日,根據省人民政府通知,改遵義市建制為遵義城關區(至1952年7月16日,恢復遵義市建制)。
7月1日,遵義專署成立遵義會議紀念委員會籌備會,著手籌建紀念館、紀念廣場和紀念公園。
10月20日,遵義縣城關區新華書店發行《毛澤東選集》第一卷。
11月27日,遵義會議紀念廣場開工典禮於鯉魚田舉行。工程於次月30日竣工。
12月,本年共殲滅土匪9177人,繳獲輕重機槍17挺、長短槍1143支、軍用物資一批。
2
1952年
1月,各縣和遵義城關區先後召開幹部會議,布置開展「三反」運動。
是年,在北京舉行的全國第一次評酒會上,茅臺酒被評為「八大名酒」之首。
3
1953年
1月7日,地專直屬單位和各縣(市)召開幹部整風會,著重解決幹部強迫命令違法亂紀問題,轉變作風,迎接國家經濟建設新時期的到來。
是年,貴州省製藥廠(後改名為遵義化工廠)首創電解法生產高錳酸鉀,結束全國依賴進口高錳酸鉀的歷史。
4
1954年
7月13日,全區各縣(市)召開第一次人民代表大會。
9月3日,遵義市人民政府委員會將葬於城南桑木埡的紅軍衛生員遺骸遷葬於小龍山(現紅軍山)。
10月11日,經西南局批准,建立遵義地委常委辦公制度。是日,召開第一次地委常委會議。
10月18日,遵義市人民政府委員會決定於小龍山(現紅軍山)修建紅軍烈士墓。
5
1955年
1月10日至16日,中國共產黨遵義市第四次黨員代表會議召開,議題為農村工作、糧食工作、第一個五年計劃初步意見、幣制改革以及徵集補充兵員等。
3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務部(1969年撤銷,1978年設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批准遵義市改為省轄市,由遵義專署代省領導監督。
6
1956年
3月9日,地委首次召開知識分子代表座談會。
4月27日,川黔鐵路工程正式動工,從四川趕水出發,經桐梓、遵義跨過烏江到貴陽,新建裡程349公裡。
建於1953年的遵義勞動人民文化宮。石龍橋修建於1956年,系遵義解放後建成的第一座石拱橋(20世紀60年代)
7
1957年
1月14日,貴州省第一艘淺水拖輪在赤水河試航成功。
5月23日,遵照省委的部署,遵義地專直屬機關開展整風運動。
7月1日,遵義會議會址對外開放。
1958年會址大門(遵義會議紀念館提供)
8
1958年
3月6日,中共遵義地委、遵義市委於小龍山(現紅軍山)為原紅三軍團參謀長鄧萍遺骸舉行遷棺入墓儀式。
5月1日,中共遵義地委機關報《遵義報》創刊,9月1日對外發行。同年12月,與中共遵義縣委機關報《遵義小報》合刊,更名《遵義日報》,次年5月1日對外發行,1959年7月30日停刊。
12月29日,根據國務院批覆,遵義市劃歸遵義專區領導;撤銷遵義縣,其地併入遵義市。
9
1959年
1月13日,貴州省人民委員會(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執行機關)發出調整行政區劃的通知,遵義專區撤銷遵義縣,將原縣的行政區域劃歸遵義市;撤銷道真縣,將原縣的行政區域劃歸正安縣;撤銷鳳岡、餘慶2個縣,將原縣的行政區域劃歸湄潭縣。合併後,遵義專區轄10個縣(市)。
2月12日,各縣根據省委指示編寫「貴州解放十周年叢書」,向國慶十周年獻禮。
3月9日,全市行政區域調整工作結束,城鄉共建19個公社、168個管理區。
1961-1969
1
1961年
3月1日,國務院公布遵義會議會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月18日,經國務院批准,併入遵義市的遵義縣從遵義市分出,恢復原建置。29日,遵義市城區分設中北、豐樂、老城3個公社,共轄25個居民委員會;郊區共設長徵、北關、南關、忠莊、高橋、海龍6個公社,共轄36個大隊。
是年,遵義市城區外環路建成通車,全長7.7公裡。
2
1964年
11月,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手書「遵義會議會址」六字寄達遵義會議紀念館。全國諸多革命遺址中,獲毛澤東手書址名的,只此一處。
是年,城區北京路建成,全長0.89公裡,1989年擴建,當年10月竣工。
3
1965年
6月1日,川黔鐵路貴陽至遵義段通車。
10月1日,川黔鐵路全線建成通車。
4
1966年
3月5日,地委要求1966年動員安置城鎮知識青年下鄉600人,其中遵義市動員200名去西藏建設兵團。
6月29日,中共遵義市委成立「文化大革命」領導小組。中共遵義地委、遵義市委成立工作組進駐各中學,領導開展「文化大革命」。
5
1967年
1月5日,各「造反派」組織在遵義市丁字口召開揭發批判中共遵義地委、遵義市委的所謂「資產階級反動路線」大會。
3月26日,毛澤東思想遵義市革命委員會(簡稱「市革委」)成立,取代中共遵義市委與遵義人委(人民委員會,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執行機關)權力。
7月,始建北郊水廠,次年向市區供水。1980年2月擴建,1983年10月投產,水庫蓄水140萬立方米,日處理水2萬噸。
金鼎鎮觀天山塘(水庫) (胡志剛 攝)
6
1968年
1月8日,遵義地區10多萬軍民,在遵義市隆重集會,紀念「遵義會議」召開33周年。
7
1969年
1月8日,省革委、省軍區主持召開遵義會議34周年紀念大會。同日,遵義地區691無線電轉播臺於市內建立。
3月28日,市革委追認1935年在老鴉山和偷牛窩戰鬥中犧牲的四名紅軍為革命烈士,並將其遺骸遷葬於小龍山紅軍烈士陵園。
審核:牟維、袁航
來源:《遵義》雜誌
編輯:朱音、何祖嘉、鄭也、陳開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