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後,作為戰勝國的美國,經濟快速發展,很多人就從鄉鎮搬遷到城市,謀求更大的發展,這讓科學家們產生了一些焦慮,他們擔心,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會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社會問題。
為了預測以及尋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1968年美國馬裡蘭州,一個叫約翰·卡爾宏的生態學家做了一場名為「老鼠烏託邦」的實驗。
他在一處農場的二樓創造了「25號宇宙」。所謂的25號宇宙,就是一個長寬2.57米,高1.37米的老鼠居住地,但對於住在裡面的8隻老鼠(4公4母)來說,這裡絕對是天堂。裡面24小時恆溫恆溼,配備16個居住區,而且各自配有獨立的窩巢、食倉以及飲水器。按照約翰之前的假設,老鼠數量超過3840隻,窩巢會不夠使用;超過6144隻,水源會不足;而只有超過9500隻,糧食才會出現匱乏。
當然這8隻老鼠,也是精挑細選而來。所以它們的繁衍能力也沒有任何問題。那麼,在排除一切外來因素的影響,25號宇宙到底能存留多久呢?
1780天!
1973年5月23日,隨著最後一隻老鼠的死亡,「老鼠烏託邦」的實驗就此宣告結束。
有人或許驚訝,沒有災害,沒有疾病,沒有貧窮,一切資源都十分充足,這不正是人類夢寐以求的完美世界嗎,為何25號宇宙會滅亡?讓我們來看看這1780天裡,都發生了什麼。
1968年7月9日,實驗正式開始。8隻老鼠開始了無憂無慮的生活,3個月後,他們各自配偶並劃分了自己的領地。當實驗進行到104天時,第一窩小鼠順利出生。
隨後,小鼠的數量平均55天就會翻倍,直到第620隻小鼠出生後,翻倍速度才從每55天減緩至每145天。在這段時間裡,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252天內,在14個老鼠家族中,西南角的領地誕生了111隻小鼠,而它的對角,卻只有13隻。
看來,儘管是完美世界,但弱肉強食依然存在。相對較弱的公鼠得不到青睞。
在經過了人口暴漲階段後,小鼠的誕生速率明顯降低。當實驗進行到560天時,25號宇宙達到了人口巔峰:2200隻。
按照約翰此前的預測,老鼠數量至少達到3840隻時,才會出現問題。但事實上,自第920天,25號宇宙誕生最後一隻小鼠後,就再無新鼠誕生。
儘管25號宇宙仍有充足的窩巢、食物、水源,但鼠群已經無法增加,因為它們已經面臨一個問題:社會責任。當第一批小鼠成年後,它們接過長輩的擔子,開始保護自己家族的領地、保護雌性並且繁衍後代。但是,隨著小鼠數量的激增,14個家族的成年小鼠已經飽和,此後出生的小鼠因為得不到重用,就會離開家族,開闢新天地。但在25號宇宙中,並沒有這樣的地方,無奈之下,這些小鼠只能聚集在中央地帶。時間長了,這些小鼠就對生活失去了興趣,除了不愛社交外,也不願繁衍後代。所以在人口達到頂峰後,即便是有新鼠誕生,絕大多數還是靠「老一輩」在繁衍。
由於被拋棄的小鼠越來越多,它們開始出現一定的暴力傾向,時不時的就會對14個家族中的任一個發起攻擊,而這些家族擔任保衛工作的小鼠反而沒有激烈的反抗,這樣一來,這些被拋棄的小鼠膽子越來越大,家族裡的雌鼠也就經常受到騷擾。
按理說,雌鼠只負責繁衍、哺乳後代就行,但因為領地經常遭到侵犯,這些雌鼠就逐漸變得具有攻擊性,而這種攻擊性不僅是對外人,就連自己的幼崽也不放過。
在這一階段,25號宇宙小鼠誕生數量呈現出斷崖式下跌。原因就是因為雌鼠為了保護領地,受孕率下降,一些幼鼠不是被遺棄,就是被攻擊。
實驗進行到此時,25號宇宙開始出現老齡化狀態。按照理論來講,當鼠群跌至一定數量時,年輕的老鼠又會擔負起繁衍後代的使命,重建自己的領地。但事實並非如此,即便是約翰刻意將兩隻年輕健康的老鼠放至同一窩巢,它們依然無法繁衍後代,原因就是它們從出生起就沒能在雌鼠那裡學到社會行為能力,在異性面前,沒有任何的溝通能力和欲望。
就這樣,在920天以後,25號宇宙完全進入一個慢性死亡的過程。最終在1973年5月23日,所有老鼠全部死亡。至此,約翰得出一個結論:當所有空間、社會職位被擠滿後,競爭就會變得異常殘酷,任何一方想要取勝,都將付出極大的代價。
當然這一結論招來了不少非議。不少人認為,老鼠怎麼能和人類相提並論;人類的社交行為要比老鼠更為複雜。
但在如今,人類的現實生活中,似乎總能看到25號宇宙的影子:女權崛起、丁克一族、宅男文化、大齡剩女……「老鼠烏託邦」的實驗雖然不能完全反映人類的未來,但其中的一些現象,還是給人類敲響警鐘:只有「後浪」更加健康、更具活力,才能更好的發展人類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