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1月15日晚上,國足在世界盃預選賽中1-2不敵敘利亞,敗興而歸。稍後,中國足協在微博上表示:「世界盃預選賽四十強賽過去兩場比賽,中國男足表現差強人意,令廣大球迷倍感失望,中國足協對此深表歉意!」
這一聲明可謂是在網上引起了軒然大波。不只球迷們對國足表示「哀莫大於心死」,眾人也對「差強人意」這個成語的用法表示懷疑。「差強人意」絕非是字面上那樣「令人很不滿意」,恰恰相反,它的意思是「稍微能振奮人的意志,大體上使人滿意」。多數網民認為,國足輸給一個處在戰亂當中的小國球隊,實在談不上「稍微能振奮人的意志」。
實際上,像「差強人意」這種容易混淆的成語還有很多,我們一起來分辨一下,看看你能認清幾個?
一、 不刊之論
乍一看,容易誤解為不能刊登的言論,實際上是形容「不能改動或不可磨滅的言論」。
《史記正義》記載:「古用簡牘,書有錯謬以刀削之。」在古代,紙張還沒有普及時,古人們多是把字寫在竹簡上,有錯誤就用書刀削去。「刊」便是削除、修改的意思。
二、 慘澹經營
經常被誤解為經營狀況不好,實際上是形容費盡心思謀劃或從事某項事情。「慘澹」指費盡心思。比如,身為一個刀匠,我們曾經只擁有一個小小的鋪子,慘澹經營多載,才逐漸形成規模。
三、 鼎力相助
一般不會出現意思上的偏差,即「大力相助」。但是許多人會對它的用法產生誤解。「鼎力相助」只用於對方或他人,不可用於自己,否則太不謙虛。好比人在江湖,你說:「多謝這位大俠的鼎力相助!」這就沒有問題。但你若是說:「這位大俠幸得了我的鼎力相助。」大俠估計得翻個白眼,實在是太居功自傲了些。
四、 明日黃花
比喻過時或無意義的事物。許多人會誤用為「昨日黃花」,實際上也是沒有吃透這個成語的意思。
蘇軾有詩云:「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意思是重陽節過後的菊花逐漸萎謝。
「明日」不是明天的意思,而是重陽節後。古人有重陽節賞菊的習俗,重陽節後的菊花,即使開的美麗,錯過時令也沒什麼意義了。
除去這些,還有許多易混淆的成語,比如「不足為訓」,「訓」指準則,這個成語的意思是不值得遵循和效仿的做法。「曾幾何時」,經常被誤用為「曾經」,實際上指時間過去沒多久。還有「下裡巴人」,不是指鄉下人,而是比喻通俗的文學藝術,等等。
碰上這些成語,我們也得本著求真務實的精神,研究它個水落石出,以免出了些差錯,就貽笑大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