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賀為妻子寫詩,用字奇,用情深,感動千年時光 文/六不和尚
今天王和尚被一首詩感動了。
公元811年,唐憲宗元和五年,22歲的李賀再次回到長安,獲得了從九品奉禮郎的官職。李賀出生於沒落的李唐貴族之家,自幼胸懷大志,但他雖然文才出眾,卻仕途坎坷,只能屈尊擔任負責朝會祭祀禮節的小官。這讓李賀的心情非常鬱悶,第二年春天,他寫下了一首詩,名為《染絲上春機》。
李賀,人稱「詩鬼」,與李白之天才相比,他是「鬼才」。他的詩造語奇險,辭藻瑰麗,而他心中又蘊含著豐富的情感,故而古人稱他的詩「骨勁而神秀」,清初葉矯然更稱讚他「眼空千古,不唾拾前人片字」,可見他寫詩嘔心瀝血,字字出奇。但是,李賀除了「瑰奇詭怪」的詩之外,也有不少「調婉詞豔」的佳作,《染絲上春機》即是如此。這首詩的用字堪稱「字字奇,句句奇」,而其中的感情卻纏綿多情,細膩婉轉,值得細細品賞。
今天,王和尚將逐字推敲其詩的用字和章法,來窺探李賀詩中超絕的修辭技巧和真摯熱烈的情思。
01.從染絲寫起,一個字暗含玄機
先解釋一下題目。所謂「染絲上春機」,乃是一首描寫女子染絲、織布和繡花的詩。所謂「染絲」,即將蠶絲放入染缸中染色;然後在織布機上織成布匹。很明顯,這是一首描寫女子染絲織布的詩,而織布女所思所想,也就貫注在詩篇之中了。
「玉罌泣水桐花井,蒨絲沉水如雲影」,詩的起句即寫女子染絲的步驟。李賀寫詩,善用華麗的字眼。比如「玉罌」即汲水瓶,用「玉罌」即取其華麗之意。女子在桐花井中打水,傾倒在染缸之中。
「桐花」也是為水井著色,也點出春日之景。其中最妙的乃是「泣」字,水從瓶中傾瀉而出,用「泣」字,既寫出了流水的聲音,也帶出織布女的心情,流水如「泣」,是否暗示織布的女子心有感傷呢?這就為為後文鋪設了懸念。
有版本作「汲水」,表意雖類似,然而字法的力度和感情的鋪陳,就差了許多。
「蒨絲」即「茜絲」,紅色的絲線。絲線沉入染缸之中,分散開來,猶如雲影,既輕柔又鮮豔,其中「雲影」二字,畫面感很強,寫出絲線在水中搖擺之態。
此句可見李賀詩想像力之豐富巧妙。起句寫得華麗細膩,將織女染絲的過程細緻寫出,用字精美,表意生動,堪稱不凡。
02.美為何慵懶又忙碌?其中暗含似水柔情
但是此時,作者並沒有點出織女為何「泣」,接下來卻直筆來刻畫織女的形態。他寫道「美人懶態燕脂愁,春梭拋擲鳴高樓。」
時值春日,萬物蔥蘢,一切都萌發著生機,但是織女卻顯得慵懶,連梳妝打扮都不願意去做。這就點出,織女思春之意。因思春而感到無聊,因孤獨而懶得梳妝。
此處值得注意的乃是「燕脂愁」,這是一筆反寫。明明是女子懶得梳妝打扮,胭脂水粉都扔在一邊,明明是女子滿懷愁緒,感嘆春光無人共賞,作者卻寫女子這種寂寞情懷,就連「燕脂」都替她發愁。如此擬人手法的反寫,恐怕也只有李賀能想出吧。
但是,這個女郎卻沒有沉溺在愁緒之中,而是收拾起心情,開始織布。故而作者接著寫「春梭拋擲鳴高樓」。織布的梭子,作者寫作「春梭」,既點出季節為春日,又點出織女此刻充滿著「閨情春意」。
「拋擲」系動作,「鳴」系聲音,而「高樓」系地點。這一句層次豐富,值得品味。且「高樓」即織女之閨房,晏殊有句「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可知織女在織布時,也一直牽掛著遠方。
03.織女為何歡喜又忙碌?一筆寫出情侶深情
為何這個女子沒有沉浸在閨思之中,而忙於織布呢?作者在第三句做了解釋。李賀寫道「彩線結茸背復疊,白袷玉郎寄桃葉。」
前句「彩線結茸背復疊」承接上句「春梭拋擲」,寫她所織之錦的形態,她織的錦緞,背面毛茸茸的,且絲線重疊,這是為她將要刺繡做準備。「絲」通「思」,她豈不是把滿腔的思念和柔情都融進布匹之中?重重疊疊,密不透風,這看似寫錦緞,其實也是寫她內心的思念。
她為何在布匹中關注如此深重的情感呢?原來情郎多情,雖然遠在外地,仍然將身上所穿的白袷寄給她,以表真情。
白袷,即有白色圓領的外衣,其「白」即表示無功名在身。而「桃葉」則是王獻之的愛妾,此處指織女。情郎為何要寄「白袷」,那是因為此刻他已經獲得了官職,不再需要平民所穿的白衣了。寄「白袷」,有通報喜訊之意。
織女正是因為聽到情郎雖然獲取功名,但仍牽掛著她,雖然思念難抑,卻也為情郎而歡喜,更擔心情郎在外無衣服可穿,她才激動又緊張地織布做衣服。這其中的欣喜和擔憂之情,需要細細體會,而兩人之間的深情蜜意也暗在其中。
04.織女體貼善良,牽掛之情細讀動人
詩中的女子不僅深情勤勞,並且心思細膩,特別善解人意。所織之布匹,她要做什麼呢?李賀在詩的末尾給出了答案,「為君挑鸞作腰綬,願君處處宜春酒。」她為情郎做了一條腰帶,腰帶上還細心地繡上了鸞鳳。
鸞鳳有兩重含義,其一,鸞鳳堪稱百鳥之王,展翅高飛,青雲萬裡,織女為情郎繡鸞鳳是祝願他官場得志,不負胸中才學;其二,鳳凰于飛,和鳴鏘鏘,鸞鳳也有暗示夫妻和美之意,那麼織女繡鸞鳳,就有祝願她和情郎夫妻相依,白頭偕老之意,這自然也顯示出她對情郎的深情厚意。
她希望情郎帶著她繡的腰帶,時時感到溫暖,即便出入官場飲酒也能時時陪伴在情郎周圍,而毫無不宜之處。這才是她努力織布的原因,她既希望情郎能夠不怕寒冷,又希望他隨身攜帶,牢記她的深情與牽掛。
這首詩,雖然寫得華麗,但是卻處處留有玄機,將女子的勤勞和深情,刻畫得淋漓盡致,並且將她對情郎的思念寫得真切動人,細讀才能感受她內心的柔情與體貼。
05.李賀寫此詩,暗含夫妻真情,也感嘆命運
李賀為何要寫這首詩?因為他在思念家鄉的妻子。
據「李賀年譜」記載,他在19歲時候娶妻,夫妻二人感情很深,雖然李賀遠在長安為官,他也時刻在思念著自己的妻子。
這首詩,他不寫自己對妻子如何思念,而想像妻子在家思念他,並且為他細緻地準備衣服,如此來寫,則更見深情。
值得一提的是,李賀在詩中屢屢表達對妻子的愛憐和思念之情。比如,他初當官時,就有句說「犬書曾去洛,鶴病悔遊秦」,即是說,他雖然人在長安,但是經常給妻子寫信,表達內心的思念;而妻子一旦得病,他就因在長安遊宦而不能照顧妻子而深深懊悔。
李賀在《追和柳惲》一詩中,更是續寫南朝柳惲之詩,來表達對歸家的渴望。在詩中,他渴望和妻子一起飲酒彈琴,看雙魚戲水,蝴蝶雙飛。正是對妻子無限的愛戀與思念,他才寫下這首動人的《染絲上春機》詩。
而近代學者葉蔥奇則認為,這首詩並非是懷念妻子而作,乃是借織女「為他人作嫁衣裳」,來慨嘆自己懷才不遇,命途多舛。李賀胸懷大志,文才出眾,在長安僅僅做了個從九品的奉禮郎,這種命運不偶的感嘆也在所難免。
只是,這首詩理解成李賀對妻子的懷念,則更能看出「詩鬼」李賀內心的柔情蜜意,也能看出他富有人情味的一面。
親愛的詩友,你認同哪一種解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