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中國畫的兩大體系分別是工筆和寫意,這是教育界根據中國畫的兩種風格特徵而確立的。
但在現代以前,它們還不叫這個名字,那會兒中國畫兩大類有著非常高大上且牛逼哄哄的名號——
一聽就知道這不是一般人畫得出的。
始於唐
所謂院體畫,以古代畫院作品為主,畫面極工極細,筆下多營造,外加各種敷色、罩染,那叫一個精細。不過這不是我們今天的主角,按下不表。
說回文人畫。文人畫以水墨為主,重意境,寫胸中塊壘,即:
文人畫的鼻祖是王維,對,就是那個課本必背篇目的王維。
王同學對佛教很是感興趣,這從他的名字就可以看出——名維,字摩詰,合起來就是佛教裡的「維摩詰」——於是他對哲理、意境這種玄之又玄的東西就特別推崇,他的《山水論》開篇就說:
凡山水畫,意在筆先。
這就定下了文人畫的基調。我們文人畫,不玩精細穠麗、寫形傳神那一套,講究的就是一個意境。
發於宋
如果說王維是文人畫的苗頭,那麼到了北宋,這個文人統治階級的時代,文人畫算是迎來了生長的春天。
這個時候,院體畫正處於高光時刻,可謂盛極一時。但是盛極意味著到處都是,容易審美疲勞啊,於是有人開始覺得沒意思了。
北宋別的不多,文人絕對不少。文人嘛,知識傍身,多少都是有傲氣的,他們覺得院體畫一味寫實太過匠氣,畫應該同詩書一樣,抒發我的情懷、表達我的品格,於是,文人畫開始崛起了。
北宋的文人畫以蘇軾為代表。蘇軾對王維的畫就很推崇:
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可見文人意趣總是相投。蘇軾確立了文人畫的精神和內涵,但他自己畫得不多,大概領袖級別的人物總是不出手的。
不過他的好基友文同畫得不少。文同,字與可,此人擅長畫竹,大概覺得只有君子之稱的竹才能代表自己高潔的德行,畫功相當不俗,成語「胸有成竹」就是出自於他。
蘇軾、文同開創了文人畫的枯木竹石題材,緊隨其後的米芾、米友仁父子就在山水上搞出了名堂。
米家父子以山水畫聞名,見識過江南煙雨疊嶂的他們決定不走尋常路,畫起山來不勾線也不畫皴,就用墨點染,要的就是氤氳的感覺,成功打出了山水的文人風格。
不過這個時候文人畫還不叫文人畫,叫士人畫,名字還是蘇軾提出的:
觀士人畫,如閱天下馬,取其意氣所到。乃若畫工,往往只取鞭策毛皮槽櫪芻秣,無一點俊發,看數尺便倦。漢傑真士人畫也。 ——《跋宋漢傑畫山》
此時的文人畫具有「文人」與「士人」的雙重性。文人畫的核心是作品中蘊含的文人意識,但文人畫群體屬於士人階層,而在北宋的大環境下,「士人」和「文人」是無法割裂的。
合於元
風水輪流轉,到了元代,文人畫成功壓倒院體畫成為繪畫主流,代表人物為「元四家」。
此時的文人畫成了真正意義上的「文人畫」,創作主體不再限於士人。由於朝代更迭,文人們自覺要堅守民族大義,要麼不想入仕,要麼不能入仕,那怎麼辦呢?
古代文人還有終極大招——寄情山水,於是這個時候大家的畫大都帶有隱逸之氣。
可能是隱逸的日子太閒散,文人們多花了點功夫琢磨,把畫和詩書結合了一下,然後就出現了元代文人畫詩、書、畫皆重的新面貌。
盛於明
要說文人畫的巔峰時刻,還得是明朝。
這時候,文人畫的發展已經相對成熟,但一部分特立獨行的文人大大覺得一般的寫意還是太規矩了,不足以表達自己內心洶湧的情感,於是一匹黑馬殺了出來。
此前的文人畫雖然追求神韻,但並沒有完全放棄形態,大寫意橫空出世的時候:形態是什麼?神韻才是王道!
而明末時,一個人的出現更是將文人畫推上了神壇。我們現在所使用的、非常重要的一些書畫概念,比如文人畫、南宗、北宗,都出自一人之手,他就是書畫理論狂魔——董其昌。
他將文人畫的發展捋了一遍,提出「文人之畫」的概念——
文人之畫自王右丞始,其後董源、巨然、李成、範寬為嫡子。李龍眠、王晉卿、米南宮及虎兒皆從董、巨得來,直至元四大家黃子久、王叔明、倪元鎮、吳仲圭皆其正傳。——《畫禪室隨筆》
明朝時文人之間時興「悅禪之風」,於是他又根據佛教禪宗的南北宗論調劃分了中國畫的南宗與北宗,將中國畫的兩大傳統正式確立。
但你要認為他只會搞搞理論那就大錯特錯了,他不僅是明朝的高官,還是有名的鑑藏家、書畫家,妥妥的多專業成功人士。他對文人畫相當推崇,自己的書畫也是很拿得出手的 ↓
文人畫經過董其昌之後徹底成為中國的繪畫正統,並且深刻影響著後來的清代畫壇,出現了「四王」的南宗正派,也有「四僧」的奇崛桀驁,而隨著書畫的商業化發展,更有「揚州八怪」式的專職文人畫家。但直到20世紀初,陳衡恪先生才明確提出了「文人畫」的概念:
何謂文人畫?即畫中帶有文人之性質,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畫中考究藝術上之工夫,必須於畫外看出許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謂文人畫。 ——《文人畫之價值》
而如今的所謂「寫意畫」,失去了文人的文化內涵和精神核心,早已不具「文人畫」之名,淪為畫種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