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鱓是清代前期著名畫家,他辭官以後在揚州以賣畫為生。由於他畫功精湛,後人把他列於揚州畫派佼佼者的行列。李鱓擅畫花鳥,他曾經拜入蔣廷錫的門下學習工筆花鳥技法,而後又跟隨高其佩學習寫意技法。他在創作中擁有極大的選擇空間,無論畫工細的還是寫意的作品都能遊刃有餘。
李鱓在仕途上是個「傷心人」,他在40多歲的時候,迎來了東山再起的機會,不過他不願意被定位成一個畫家,他想施展政治才能,最終黯然失落離開官場。這套《花卉冊頁》是李鱓50歲時的作品,這個時候,他嘗試著享受藝術創作的快樂。
這套冊頁有個特點,李鱓用寫意筆法畫出寫實味道。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古代畫家畫寫實風格,通常用會採用工筆的手法或者沒骨的手法。李鱓在創作中沒有排斥寫意之外的技法,只不過他強調的是揮灑自如的文人意趣,所以這套冊頁「寫」的味道很濃。作品是畫家情感的寄託,當李鱓經歷宦海沉浮之後,才發現一花一世界的人生真諦。
在佛教中有「頓悟」的說法,在藝術創作中也特別強調悟性。李鱓沒有因為他創作寫意風格的作品就排斥濃豔華麗的色彩。紅色、黃色、青蓮色,這些高飽和的色彩他都用過一遍,這就是他對寫意技法的領悟。技法是方式方法,不能因為技法而影響到畫家自由地表達情感。技法和情感互相依存,李鱓文人本色,追求揮灑自如的愜意。
一套冊頁既要有共性,也要有變化。這種變化既包括表現形式上的變化,也包括內容上的變化。江南文人大多對蘭花情有獨鍾,空谷幽蘭,風姿綽約,想著就特別美好。李鱓畫蘭花,沒有畫蘭花嬌柔無力的一面,而是畫健碩有力的蘭花。為了畫出蘭花的新韻味,他畫蘭葉的時候,放緩了運筆的速度,加強了力量感的體現。
李鱓晚年的時候,生活十分貧寒。他從一個富家公子,淪落為飄零之人,身份地位的轉變,讓他的畫中常常呈現出複雜的感情。
比如上面這幀作品,如果光看畫面,很難理解李鱓的創作意圖。看了畫中題詩就明白了大概,「深紅落盡淺紅叉,蟬噪一枝何處聲」。李鱓在感慨時光流逝之餘,又覺得人生還有希望。
李鱓和揚州畫派中的名家鄭板橋關係十分親厚,他們二人是同鄉,又是好友。鄭板橋稱讚過李鱓的作品「揮灑脫落皆妙諦」。也就是說,鄭板橋認為李鱓怎麼畫都好看,他哪怕隨意落筆,也能捕捉到天然逸趣。對於如此高的評價,李鱓當之無愧。
拓展閱讀
畫壇大師的筆墨精神,王原祁繪《溪山無盡》
志同道合,金石為伴,金心蘭繪《校碑圖》
禪僧畫禪意,釋明中繪《雲鎖巖壑》
高士畫雪景,徐枋繪《雪霽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