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的五色財神,既是本尊又是護法。由於具有這兩方面的特性,在不同的講述中容易混淆而產生一些疑惑。如,作為護法神而言,黃財神為五色財神之首,這是因為黃財神是所有財神的總集化現。黃財神的身、口、意、福業、功德又化身成五色財神,即黃財神是意,其他四尊財神分別為:紅財神是「口」示現、白財神為「身」示現身、黑(藍)財神為「福業示現」、綠財神為「功德」示現。
在身、口、意(以及福業、功德)中,意為心性顯現,這也是活佛轉世以意轉世為真身靈童的原因,表明和上一世活佛同一心性。
而作為本尊,五色財神則是不同佛的化現:
黃財神是南方寶生佛化現
紅財神是西方阿彌陀佛化現
白財神是觀世音菩薩化現
黑(藍)財神是東方金剛不動佛化現
綠財神是北方不空成就佛化現
不同的財神在護佑眾生資糧方面各有側重。由於黑財神是施財立即見效的財神,所以被稱為財神王。在黑財神的不同顯現中,有腳踩黃財神贊巴拉的造型,這也是有朋友認為黃財神並非五色財神之首的原因。從本尊和護法角度而言,兩者並不矛盾。
其中,作為觀世音菩薩的化現,白財神在整個五色財神中而言,具有一些特性。
白財神又名白寶藏王,藏語稱「贊布祿嘎爾布」。其功德為祛病、除去一切貧苦,使眾生富裕。又因以龍為坐騎,所以也稱騎龍布祿金剛。在藏傳佛教中,不論是本尊還是護法,以龍為坐騎十分罕見,這是白財神不同於五色財神中其他財神的特點之一。
其二、白財神雖然是觀世音菩薩的慈悲示現,但造型為忿怒相。頭戴五佛冠,頭頂有火焰。三眼,雙手分執法器。在不同造型中,也有白財神抱吐寶鼠的形象,這是五色財神同一體性的象徵。
白財神作為觀世音菩薩的慈悲示現,和度母一樣,也是菩薩的眼淚所幻化。所不同的是化現為度母是菩薩因「度盡六道眾生」之願因不斷有眾生再度墮入,而有所動搖之際身體碎裂,十方諸佛加持時流下的淚水;化現白財神則是因為阿底峽大師的祈請所感:
相傳阿底峽大師住世時,在印度雲遊之際,見到路邊躺著一個馬上就要成為餓殍的乞丐。大師十分不忍,就對他說請等待片刻,我立刻前往就近的村莊化緣。乞丐搖搖頭說不必,因為最近的村莊也有段距離,一個來回之後,我恐怕已經餓死了。
阿底峽大師慈悲心大動,就從自己的胳膊上割下一塊肉,讓乞丐吃,這樣就可以堅持到化緣回來。乞丐依舊搖搖頭,對大師說,我豈能吃人肉,況且是出家修行的比丘身上的肉?我若吃了,就會墮入下三道之中。任憑大師如何反覆勸說,這個乞丐都堅決不肯吃這塊從大師身上割下的肉。
阿底峽大師看到自己無法救助這位乞丐,非常痛苦,就閉上眼睛誦念觀世音菩薩聖號,請求菩薩加持。就在這時,由於大師對眾生的慈悲願力之故,他的祈請靈驗了,觀世音菩薩於虛空之中顯現,菩薩問阿底峽:「善男子,你如此猛厲祈禱,是因為什麼?」
阿底峽大師就把事情原原本本地講了一遍,觀世音菩薩聽後流下了慈悲眼淚,左眼眼淚化現為六臂黑瑪哈嘎拉護法,右眼眼淚化現為白財神。
白財神心咒為:唵 貝瑪 卓達 阿里呀 針巴拉 司達呀 吽呸
佛教所說的財,是資糧。資糧又分為智慧資糧和福德資糧,作為護法財神,對眾生的資糧護佑加持,包括兩方面,而不僅僅限於福德資糧,甚至說智慧資糧比福德資糧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