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把世間人分善人和惡人,其實他的本性並不是如此。《華嚴經》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所有人的本性都一樣,都具有佛性,佛性都是平等光明的。
為什麼在世間顯現出善與惡?善導大師說:「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人是隨著環境因緣改變的,現在是善人,將來未必是善人,可能成為惡人;現在是惡人,換了環境也可能成為善人。所以,我們學佛不能自我驕慢,要持久地精進修行,多學、多聽、多悟。
西方三聖大家都非常熟悉,即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為什麼是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伴彌陀左右,而不是其他的佛菩薩呢?這裡面隱藏著很深的淵源,或許有其他的原因,我們不得而知。
《悲華經》記載:往昔的時候有,一位無諍念王(即阿彌陀佛),無諍念王有一千位兒子,他的大兒子和二兒子,就是如今的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
那個時候還不叫觀世音和大勢至。但是,和無諍念王是父子關係,這就是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身世的由來。當下他們發願生生世世隨著他們的父王,共同去解脫眾生、利益眾生。所以,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跟阿彌陀佛宿世有這個比較深的因緣。
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人們都非常熟知,在這裡就不多說了。大勢至菩薩只有佛子們比較了解,世人一般都不知道,寺廟裡除了供有西方三聖的大殿供奉,單獨供養的很少。所以,大勢至菩薩給人的印象比較陌生,更不用說了解其威行了。在此,就詳細來交流探討一下大勢至菩薩的往昔,以便世人熟知和真誠的供養。
「此菩薩行時。十方世界。一切震動。當地動處。有五百億寶華。一一寶華。莊嚴高顯。如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跟觀世音菩薩教化眾生的方法不一樣。觀音菩薩是柔軟慈悲,大勢至菩薩現的相不是慈悲柔軟的相,他理智沒有感情,所以所現的是威德之相,人家看了他尊敬又害怕,不像觀音菩薩和藹可親。看到大勢至菩薩令人生敬畏之心,這就是震動之意。
地動之處,唯有真實的智慧才能夠淨化世界人心,世界是依報,人心是正報。因此,佛法就是建立在真實智慧的基礎上。
大勢至菩薩行動的地方,有五百億蓮花 ,這個寶花莊嚴高顯像極樂世界。即大勢至菩薩到什麼地方淨化,就把這個地區變成也像極樂世界一樣,我們今天聽到這佛門裡常講的人間淨土,就是這個意思。
「此菩薩坐時。七寶國土。一時動搖。」大勢至菩薩坐時與觀音菩薩也不一樣,前面行不一樣,坐也不一樣,都是顯示出無比的威勢,可見這個大勢至名號真的是名副其實,顯示出菩薩的威德。無論是行、無論是坐都是驚天動地,動是說這一方的人心震動。
「坐蓮華座,演說妙法,度苦眾生。」西方三聖遍滿了虛空法界,三聖為無量無邊眾生講經說法,勸他們念佛往生,脫離苦海。
「分身無量壽佛」,無量壽佛是阿彌陀佛,分身觀世音菩薩、分身大勢至菩薩,故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三位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