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位
從小在首都北京長大的柔弱姑娘
畢業於全國農業院校最高學府
在火紅的年代
滿懷建設祖國的崇高理想
來到祖國最需要的
山西革命老區這一艱苦地方
她去太行
上呂梁
走進村莊和牧場
指導科學養殖
傳授科學技術
把熱血和汗水
灑在了三晉大地上
把青春獻給我省畜牧業發展
改革開放中
她牢記使命不忘初心
繼續奔走在三晉大地上
培養青年科技人才
推廣規模養殖技術
攻克畜牧科技難關
把畢生精力和全部心血
獻給現代畜牧業健康發展
傳道授業解惑的師長
在我省畜牧行業,有一位從事畜牧工作最早,工作時間最長,第一個被評為教授級研究員,擔任山西省科技決策諮詢委員會委員,山西省政協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女畜牧專家,她就是滿蘭珍。說起滿蘭珍,在山西畜牧行業,從省裡到基層市縣,從農業廳到省科委等省直廳局,從畜牧管理部門到教育科研戰線,全省各地,左左右右,上上下下,無論走到那裡,都有人認識她。說起她,許多人,包括一些年青的同事,還記得她為我省畜牧事業,嘔心瀝血,奮鬥一生的一件件往事。
滿蘭珍,這位在1929年生於遼寧大連,初中二年級時,隨父母來到北京,1953年畢業於北京農業大學畜牧專業的大學生。和那個時代許多滿腔熱血的有志青年一樣,在自己如花似玉的年令,響應黨和國家號召,懷著建設祖國的理想,從首都北京,來到一個到處傳誦著呂梁英雄、太行八路軍抗日故事,但經濟發展落後,工作生活條件艱苦的黃土高原,山西。在山西省農業廳畜牧局,開始了陪伴她一生,為其奮鬥一生的畜牧工作。
1980年,我從山西農學院畢業後,被分配到省畜牧局。在一次局裡開會時,我認識了滿蘭珍。那時,滿蘭珍老師已50歲,但慈祥和善的臉上,經常帶著樂觀的微笑。兩隻濃眉大眼,明亮發光而充滿智慧。不濃不稀的波浪狀自然捲髮略帶花白。說起話來,總是和言細語,滿腔熱忱。只要你向她請教,總要說得明明白白,讓人感到她對人的真誠和熱心,對工作的負責和認真,對技術的鑽研和精益求精。
我到省畜牧局工作後,經常聽到同學們說,滿蘭珍是老畜牧了,日語很好,不僅在畜牧行業,在社會上也是非常了不起的。早在1956年太原審判日本戰犯時,滿蘭珍就是日語翻譯。畜牧局的同志,見了滿蘭珍,年令大的,不管是領導,還是一般職工,都很尊敬地叫她滿大姐。我們這些剛從學校畢業,參加工作不久的年青人,都叫她滿老師。大家這樣稱呼她,不僅是因她參加工作早,資歷老;也不是因為滿老師擔任畜牧局技術室主任,主管全省畜牧獸醫科研和新技術推廣工作;更主要的,是因為滿老師是畜牧行業的行家裡手,技術權威和專家。不僅省畜牧局經常有許多年青同志或老同志去技術室找她請教或研究一些畜牧上的業務技術問題,就是山西農大、省農科院的專家教授和研究員也經常就一些科研和技術問題來找她交流指導。1982年,我從沁水示範牧場學習回來後,拿著我翻譯的紐西蘭《草原與草原植物》譯稿,請滿老師看翻譯的如何。滿老師稱讚了我幾句後,就關心地詢問起我的工作情況。我說現在幹的工作,都是學校沒學過的,還沒有進入狀態。滿老師說,即使學校學過,那只是個基礎,主要還是靠工作中學,結合工作實際學。學校的學習,只解決知識問題。工作中學是解決畜牧業生產中問題,而且涉及政策、經濟、科技和畜牧業方方面面。你還年青,只要用心,堅持學習,一切都會熟悉起來。聽了滿老師的話,不僅覺得說得有道理,而且滿老師那麼德高望重的老前輩,和我說那麼多話,關心我的工作,鼓勵我學習,指出在工作中學習的重要性,使我很受感動。因為這是我參加工作以來,第一次有人和我長談,專說我的工作學習問題。
從此以後,我每逢下鄉回來,或工作中有有什麼問題,就找滿老師請教,把我看到的情況,遇到的問題,工作中困難等情況向滿老師說說,聽聽她的看法和指導。有一次我說起基層飼料加工廠,沒飼料配方不能生產,有了飼料配方,因缺這原料那原料,生產還是不能正常運轉。滿老師聽後說,飼料配方是可變的,那能固定不變。中醫看病還因時因地因人開藥,一個人一個處方。飼料配方也要按各地特點設計,如晉南棉籽餅多,晉中菜籽餅多,晉北胡麻餅多,設計配方時就要考慮。同時,配方要隨原料的變化而變化,不能神化,不能一成不變。聽了滿老師的話,我茅塞頓開: 飼料配方的原則性是滿足畜禽營養需求,用設計的靈活性設計出符合當地特點,滿足飼料加工生產和養殖場戶需求的飼料配方,這才是飼料配方設計的關鍵。
隨著畜牧業的迅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畜牧業的發展走上依靠科技進步的發展軌道。為適應新的形勢,滿老師又積極行動起來,鼓勵我們報考山西農大在職研究生,繼續學習深造,提高專業理論和業務水平。在滿老師的鼓勵下,我也上了山西農大的在職研究生,並獲得農學碩士學位,為做好以後的工作,奠定了新的基礎。
在滿老師的熱心關懷和教育指導下,我們這一批前前後後來到畜牧局的許多年青同志,在學習上不斷進步,工作上迅速成長,很快成為各單位業務骨幹和行家裡手。在九十年代初,畜牧局各單位又來了一批新面孔,她還象從前對待我們那樣,熱心地關心著他們的工作學習,指導著他們的工作,在他們遇到困難時給予真誠的幫助。有一次,滿老師和我說起畜牧各站所新來的年青同志,她都如數家珍。甚至連基層市縣的年青同志,她都記得那麼清楚。一個個有名有姓,誰長的什麼樣,學習和工作情況如何,業餘愛好是什麼……,都說的很具體。有的甚至連我這個年青人都不熟悉,對不上號的人,她都熟悉,一一記在心中。
走遍三晉大地的畜牧專家
滿蘭珍老師來到省農業廳畜牧局後,是負責畜牧場管理工作。在工作中,她積極投身畜牧事業,工作積極主動,不講條件,不怕苦不怕累,男同志能做到的她要做到,男同志做不到的她也要做到,從不因為自己是女同志而畏縮不前。那時的中心工作,是發展大牲畜,發展養豬,開展家畜疫病防治。工作重點在基層,工作任務也在基層,一年有多半年就是在鄉下。那時下鄉,到了縣裡後,都是坐著馬車,遇有交通不便的地方,還得背著行李步行前往駐村工作地點或畜牧場。在國營農牧場、種畜場,她指導奶牛生產,推廣品種改良,開展牛瘟、布病等疾病防治;在村集體豬場,她指導科學開展母豬管理和飼養,幫助豬場解決仔豬培育困難,指導育肥生產和疾病預防。在大隊飼養處,了解大家畜繁殖情況,解決畜牧生產中存在的實際困難。她走進農家,鼓勵和指導農民發展養豬生產,受到廣大農民和基層畜牧同仁的交口稱讚。結婚成家後,她沒有因為家庭事務和養育子女使工作受到影響,常常是接到工作任務,就離開子女,拋下家務,奔赴基層畜牧業生產一線。還是和以前一樣,一走就是半月十天。這樣的工作,一年中也不是一次兩次,也不是一年兩年,一直持續了幾十年。沒有獻身畜牧事業的高度自覺和責任擔當,沒有頑強的毅力和不怕吃苦的奮鬥精神,沒有對農民對畜牧的深深情感,怎能堅持幾十年,一直奔走在三晉大地的田野上,畜牧業生產的第一線?而在那個火熱的年代,滿老師就是那代人的真實寫照。經過他們幾十年的艱苦奮鬥,一個又一個國營農牧場、種畜場紛紛建立,成為畜牧業發展的中堅;大牲畜存欄的持續增長,養豬事業的快速發展;基層獸醫站組建,疫病防控的加強,都為畜牧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上世紀80年代初,舉國上下拉開改革開放的大幕,全黨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軌道上來。我省飼料工業、種畜禽產業和獸藥產業相繼建立,畜牧業從千家萬戶零星分散飼養開始向適度規模養殖轉變,畜牧業的主導產業開始從服務於農業的大家畜役用生產,養豬為肥田的副業生產,向農村經濟中的獨立一業轉變。廣大農民養殖戶非常渴望有一副「科技良藥」助他們擴大生產規模,幫他們解決發展難題。而在這社會大變革,經濟大發展,畜牧大轉型過程中,畜牧先進科學技術的推廣應用發揮了關鍵作用。
改革開放後,滿蘭珍老師已成為畜牧行業專家,教授級研究員。但滿老師初心不變,勁頭不減,繼續做著科技興牧的大文章,為現代畜牧業建設提供著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和發展動力。當她在鄉下看到基層畜牧獸醫科技人員的思想觀念和現有技術不適應畜牧業轉型發展;農民因不懂技術養的豬雞不是發生死亡,就是養的雞不能產蛋,養的豬很長時間也不長,養豬養雞農民損失殘重,有的甚至傾家蕩產等情況時,滿老師心如刀絞,萬心著急。面對這種情況,農民束手無策,基層科技人員無妙藥靈丹。農民渴求科技良方的目光,基層畜牧科技人員急切掌握指導農民養殖的現代實用科技的期望,滿老師一直牢記在心間,她要尋求一種普遍適用的先進適用技術。經過多次深入基層調查,與基層畜牧科技人員交流,發現這種情況很普遍。主要原因就是豬雞的品種變了,養殖戶還是按傳統的老辦法飼養,飼料營養不全,疫病防治跟不上,圈舍等設施簡陋等原因造成。滿老師在總結多年畜牧科技在畜牧業生產中推廣應用經驗的基礎上,結合現代畜科技研究進展,現代畜牧業建設條件,開始探索研究、篩選和組裝配套適合我省畜牧業生產特點的先進適用技術,尋找推進畜牧業轉型,產品更新換代,突破畜牧業發展瓶頸的關鍵技術。為此,她到養殖大縣去調研,總結先進科技推廣應用的經驗;她到畜牧業發展先進省市去學習參觀,學習畜牧先進技術、綜合技術配套推廣和科技興牧經驗;她到北京科研院校拜訪老專家老教授,了解現代畜牧科技研究進展,尋求突破畜牧轉型發展瓶頸的良方。經過到基層調研,多次去外省市學習參觀和科研院所專家指點,滿老師開闊了視野,解放了思想,也學到了經驗。但滿老師認為,山西畜牧業發展,還得結合山西特點,靠我們自己幹。在我省畜牧業發展的先進市縣,在我們畜牧各站所畜牧科技推廣中也有先進技術推廣應用的經驗,只要根據各地特點,不同畜種情況,進行改進組裝,配套完善,然後經過試驗示範進行推廣,一定解決目前養殖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促進畜牧業快速發展。
滿蘭珍老師經過同農大農科院專家座談,與畜牧局各站領導交換意見,和畜牧科技人員溝通交流,針對基層豬雞養殖存在的問題,在篩選整合畜禽良種,配合飼料應用,豬雞防疫免疫技術和飼養管理先進經驗的基礎上,總結出適合我省特點的規模養豬綜合配套生產技術,籠養雞配套生產技術,並經過培訓宣傳,組織市縣科技人員推廣,廣泛應用於豬雞適度規模養殖生產,促進了畜牧業健康發展。
在豬雞規模養殖綜合配套生產技術推廣取得明顯成效後,滿老師又結合草食畜產業轉型,基地縣建設進行調研,總結成功轉型發展經驗,了解畜牧科技在轉型中發揮的作用及存在問題,以及養殖場戶、養殖基地縣在畜牧業發展中對畜牧科技的需求。根據牛羊基地縣畜牧產業發展要求,滿老師多次去養殖基地縣,指導縣裡制定產業發展現劃,評審重大畜牧建設項目,開展先進畜牧生產技術推廣。經過滿老師堅持不懈地在現場指導和組織市縣畜牧科技人員推廣,肉牛育肥,絨山羊改良,肉羊雜交生產等技術廣泛應用於生產,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益,延長產業鏈條,在這些新技術應用的基礎上,還湧現了許多值得推廣的新經驗新模式。
有一次,滿老師和我說起科技在畜牧業生產中的重要作用時說,一項技術看起來平平常常,也不是什麼高技術新技術,用對地方,選對方向,發揮的作用就令人難以想像。她舉例說,70年代推廣應用的黃牛改良技術,經過十多年時間,就使役牛變成肉牛,形成了現在的肉牛產業和肉牛基地縣。80年代初開始用遼寧絨山羊改良本地黑山羊,也是用了不到十多年時間,使絨山羊成為西山沿黃河23縣的一項新型產業。但新產業形成後,配套技術應用還沒跟上,生產性能和經濟效益提升還有很大空間。滿老師讓我把研究推廣重點放在草食畜發展上面,說這是畜牧業中最薄弱的環節,最落後的產業。
根據滿老師指點,從此以後,我把研究關注的重點,由豬雞轉到牛羊,開始了有關技術的研究和推廣。在滿老師指導下,我開展了肉牛育肥試驗,肉牛育肥技術配套篩選,肉羊最佳雜交組合研究,絨山羊增絨添加劑研製和放牧絨山羊肉羊補飼試驗等試驗研究推廣項目。經過這些工作的開展,我熟悉了草食畜生產現狀,了解了畜牧科技在生產中應用情況,也掌握了一些先進實用的新知識新技術,學會了如何開展試驗和獨立完成一些科研項目研究和技術推廣。
指導畜牧科研和技術研究的導師
滿蘭珍老師,不僅是一位畜牧科技推廣專家,也是畜牧獸醫科研和技術研究的科學家和導師。在我和滿老師在一起參加會議,一起下鄉調研,一起開展畜牧科技推廣,或在畜牧局她辦公室一塊兒交流討論問題的時侯,總是有畜牧局同事,農大農科院專家教授和市縣畜牧科技人員,就畜牧科研,新技術推廣,配合飼料研製,動物疫病防控等科研項目選題,試驗研究設計,研究推廣進展以及當前存在問題,遇到什麼困難,或有什麼新的科研計劃和打算,都要向滿老師請教。滿老師總是不厭其煩,一一給予指點,並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見。
1990年,我從美國留學回來後,我向滿老師匯報了我在美國的學習研究情況,計劃研究推廣奶牛瘤胃非降解蛋白質日糧、奶牛增乳預混料和肉牛瘤胃緩衝劑的想法。滿老師聽後,非常高興。在沒有試驗研究經費的情況下,立即表示幫我聯繫大同奶牛場、原平解村奶牛場,開展試驗研究推廣。在滿老師的熱心幫助和多方協調下,經過不到一個月的準備,在試驗方案制定出來後,我們的試驗研究項目就順利開始實施了。這一科研項目的開展,不僅使我在美國學到的先進技術得到及時推廣應用,更提高了我獨立開展科研和新技術推廣的能力,使我的畜牧科技工作,從先進實用技術推廣,向更加深入,更有難度的研究領域邁進,成為了一名真正的畜牧科技人員。
除了指導畜牧科技人員開展科研和技術推廣,滿老師也積極開展畜牧科學研究,結合畜牧業生產中存在的普遍性問題,攻克一個個難關。在80年代,我省的養羊業,主要以放牧的方式進行生產。由於牧草生長的季節性,放牧羊群普遍存在著夏飽秋肥,冬瘦春死亡現象,使繁殖母羊空懷、流產、死羔情況經常發生,羯羊好不容易吃起來的膘,經過冬春季節掉膘,就又瘦得骨瘦如柴。針對這種情況,滿老師親自主持,聯合省市縣科技人員,開展羔羊當年育肥出欄,繁殖母羊冬春放牧補飼試驗和研究推廣。聽滿老師給我說著她正研究開展的羔羊當年育肥出欄的研究項目,我想,我省養羊,歷來就是一養一年半兩年才宰殺出欄,當年出生的羔羊能育肥出欄嗎?其實,滿老師研究推廣的項目,很有戰略眼光,非常符合我省養羊生產實際和市場需求。它不僅僅是一項畜牧研和技術推廣項目,也不說為節約飼草飼料資源,提高養羊生產效益產生了多大推進作用;更重要的,羔羊育肥是一個新理念,是養羊生產方式和羊肉產品的變革和創新。時至今日,我們才理解當時提出羔羊育肥在養羊業生產方式變革上的戰略意義和重大推動作用。1984年,滿蘭珍主持的《羔羊當年育肥》項目,獲山西省政府科技推廣一等獎。《育肥羊配套技術推廣》獲1990年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1985年全國婦聯和省婦聯分別授予全國三八紅旗手和山西省三八紅旗手,並榮立山西省社會主義勞動競賽一等功。1986年山西省委、省政府授予山西省特級勞動模範。
說起滿蘭珍老師在我省畜牧業發展上貢獻,不僅僅是獲得多少科技進步獎項,受到多少次表彰,也不僅僅是產生多少經濟社會效益。最突出的貢獻,是她在近五十年的奮鬥中,心與農民相連,情與畜牧相系,把全部的精力與智慧,投入到畜牧科研和新技術推廣,投入到畜牧科技人才的培養;把全部的心血與汗水,揮灑到三晉大地的田野上,傾注到我省畜牧業的轉型升級和現代畜牧業建設,使我省畜牧業在現代化建設的軌道上健康發展。
作者/來源:山河牧人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