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玩收藏的都知道鈞瓷,也都知道「黃金無價鈞無價」這句話,那也就是說,擁有一件鈞瓷那時無比榮耀的事情了,當然小編這裡指的是真正的宋代鈞窯瓷器。今天小編不是想跟大家聊一聊人人都知道的鈞瓷歷史,而是有關鈞瓷的另一件事,有時我們在欣賞一件鈞窯瓷器時,或許會發現這樣一個奇特的現象,它們具有鈞瓷的部分或大部分特徵,類似於鈞瓷而又不是真正的鈞瓷,那麼就要認真分析一下它是仿鈞或者是鈞仿了。那到底「仿鈞」和「鈞仿」到底說的是什麼意思呢?今天小編就自己的一些見解來跟大家聊一聊。
仿鈞
仿鈞是以窯口自身的某些優勢,借鑑鈞窯的某些特點,創燒成功的一種類似於鈞瓷而非鈞瓷的作品。歷史上著名的仿鈞有廣東石灣窯,江蘇宜興窯,浙江鐵店窯和江西景德鎮。
廣東石灣窯的仿鈞作品簡稱「廣釣」,始於明代中期,盛於清代康雍時期。廣鈞以石灣當地陶泥為胎,施底釉和面釉,並一次燒成。呈色以藍為主,摻雜以紅、紫、白等顏色,以茄皮紫、石榴紅、檳榔紅、回青等色為上等,代表作為「雨灑藍」。造型以洗、瓶、爐、樽為主。《飲流齋說瓷》一書中這樣描述廣鈞:「鈞窯以紫勝,廣窯以藍勝。」所以廣鈞又有「藍鈞」之說。廣鈞有一個紅釉仿鈞瓷碗曾被誤作宋鈞,收錄於《猷氏搜集古陶圖譜》,該作者為英國大收藏家猷莫科波拉司。
江蘇宜興窯仿鈞的作品簡稱「宜鈞」,始於明代中期,盛於清代乾嘉時期,由鼎山鎮歐子明創燒。它以紫砂和白泥為胎,施底釉、面釉,在溫度1200℃時燒成。釉色有天青、天藍、灰藍、月白、葡萄紫等,色澤乳濁瑩潤,類於鈞釉。造型多為瓶、樽、盤、花盆等。《飲流齋說瓷》中記載:「歐窯乃明代宜興人歐子明所制,形式大半仿鈞,故曰宜鈞。」
浙江鐵店窯仿鈞的作品簡稱「浙鈞」,始於元代,是北方窯工因戰亂南遷後與當地窯工合作的產品,以碗、盆、盤類居多,也有花盆、洗、爐、樽等。胎質呈紫色,釉色閃青,也有月白、天青之色。浙鈞瑩潤優雅,燒成工藝類於宜鈞。1977年韓國新安海底沉船發掘後,其中有元代鈞瓷94件,經專家考證是浙江鐵店窯的仿鈞作品。
江西景德鎮的仿鈞有兩種:一種是「景鈞」,另一種是「爐鈞」。
「景鈞」始於元代,盛於清雍乾年間,主要是北方窯工南遷與當地窯工共同合作的結果,為景德鎮瓷業帶來了很大的發展。前期以釉裡紅為上品,後期以銅紅釉為代表。如祭紅、郎窯紅、豇豆紅、醉紅、海棠紅、茄皮紫、梅子青、玫瑰紫等,典型的還有蟹殼青、黃斑點、鱔魚黃、蛇皮綠、吉翠等。多採用二次施釉一次燒成的工藝,無開片或開細碎片。造型仿宋代的居多,如三足鼓釘洗、花盆、爐、樽等。
「爐鈞」興盛於清雍乾年間,以仿宜鈞為旨,多以紫砂為胎,先高溫素燒固胎,後施底釉、面釉,在800℃時燒成。呈色典雅清新,多以紅藍相間,摻雜青斑點、紅斑點。以青斑點為主的稱「素爐」。以紅斑點為主的稱「暈爐」。《南窯筆記》中有記載:「爐鈞一種,乃爐中所燒,顏色流淌中有紅點者為佳,青點次之。」
鈞仿
依據鈞窯成熟的工藝,吸收或者借鑑其他窯口的某些特徵創燒的一種類似於鈞瓷但又不是鈞瓷的作品,主要是清末盧氏鈞窯的「盧鈞」,20世紀50年代的「大火藍」,70年代的「冰花釉」,80年代的「新工藝」,等。
盧氏鈞窯的盧鈞。始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由盧氏二代傳人盧天福三兄弟創燒。以小型風箱爐為基礎,通過素燒、固胎,施底釉、面釉,二次焐火還原燒成。呈色以天青、天藍、大紅為底,上雜以山蜂狀的波紋,或大海沸騰躍金的金紅色斑點,幾乎接近了宋鈞。1907年,年僅17歲的盧廣東就燒出了足以亂真的作品,他的作品折沿盤、乳釘罐被誤當做宋鈞,收藏於大英博物館。
50年代的「大火藍」是由神垕藝人王鳳喜首創,50年代興盛於地方國營豫興瓷廠,釉色純淨如碧空藍天般瑩潤透潔,採用高溫氧化焰燒成。因為高溫大火,且呈色天藍色,故名「大火藍」。造型以瓶、碗、爐、盤居多。
70年代的「冰花釉」又名「結晶釉」,因呈色如冰花而得名,有圓花放射狀和細棒閃散狀兩種,底色有天青、天藍、米黃、閃紅等。始於70年代末期,是借鑑景德鎮結晶釉的產物。因呈色穩定、匠氣十足、審美風格單調,且釉體流動性很大,經常有過足、黏足的現象,只生產了很少一部分。
80年代的「新工藝」又名「新鈞瓷」,是在傳統鈞瓷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需要時產生的,以禹縣鈞瓷二廠為代表,它是借鑑現代科技的研究成果,結合傳統工藝特徵,在推板窯中一次燒成的,呈色紫紅,近似祭紅,底色淺青,無開片。因為它屬固定呈色,非銅紅釉窯變,缺少自然美感。
不知道看了文章的朋友是不是對「仿鈞」和「鈞仿」有了了解呢?或者你們有知道關於這兩種鈞瓷更多的資料的歡迎留言。其實歷史的瓷器終究是任何時期的瓷器無法比較的。不過,我們也可以讓現代的產物也變成歷史的產物,這也何嘗不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小編在這裡還是提醒一句,收藏也需要謹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