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普通人來說,學習總是從模仿開始,古代的文人們也是如此。而模仿的結果,多數情況下是難以超越原作的,但也有例外,比如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就曾在《臨江仙》裡模仿了歐陽修《蝶戀花》中的名句「庭院深深深幾許」,不少人覺得仿得挺妙。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這位才子,就是宋代頂級的模仿高手,他的名字叫向滈。
向滈,號樂齋,宋代詞人,史上記載他的生平不多,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他出身微寒,長大後這個窮酸才子好不容易娶了房媳婦,卻因有裡沒錢被父親逼著改嫁賣錢,好在媳婦欣賞他的才華,對他不離不棄,這在當時也是一段佳話。向滈一生坎坷,卻唯獨喜文,他寫的詞滿滿的孤寂落寞,很是傷懷。一生所作不多,佳品也少,為了能出好文,他學李白,仿李清照,終於寫出了成名作《如夢令·誰伴明窗獨坐》。這首詞寫出了孤獨的最高境界,也令他一詞成名。
《如夢令·誰伴明窗獨坐》
向滈
誰伴明窗獨坐,和我影兒兩個。燈燼欲眠時,影也把人拋躲。無那,無那,好個恓惶的我。
這首詞被收錄在《全宋詞》中,是公認的佳品。全詞朗朗上口,詼諧可愛,卻又滿是憂愁,各種心結糾結在一起,道盡了詞人心中的孤寂和無奈。詞意是:明月下誰在窗前陪伴著我,只有我的影子願意和我相依。夜深人們都睡去時,油燈也快燃盡,連影子也要躲我而去了。無奈,真無奈,好個恓惶不安的我!
為什麼說這首詞學了李白,原因就在這「影兒」上。寫孤獨到與影子相伴,大概算得上是李白的專利了。詩仙太白在《月下獨酌》中曾寫道:「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寫這首詩時43歲,正在長安官場失意,想著在這京城自己舉目無親,只能對著明月喝獨酒,一向浪漫的李白便想起了邀月共飲,月下明月、自己、影子共三人。向滈這首詞正是借鑑了李白的這個創意,只是與李白相比,他更孤寂,李白還有美酒和明月,而他只有自己的影子。非但如此,在油盡燈枯之際,連影子也要離他而去,這大概是孤獨的最高境界了。
那為什麼又說向滈此詞仿了李清照呢?首先李清照寫過許多詞牌名為「如夢令」的詞,再加上全詞採用白描敘情的方式,這種方式是李清照一貫的寫法。其次,最後一句「誰伴明窗獨坐,和我影兒兩個。燈燼欲眠時,影也把人拋躲。無那,無那,好個恓惶的我」與李清照常用的落筆很像。李清照曾在《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中寫道:「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兩相對比之下,是不是確有異曲同工之妙。雖此詞牌的寫法都是如此,但在過去不少年裡,這首詞都被認為是李清照所寫,可見連古人都快傻傻分不清了。
無論是學了李白,還是仿了李清照,窮酸才子向滈的這首詞確實是寫得妙,可謂道出了孤獨的最高境界。這與他常年的用心鑽研和多年生活的苦楚是分不開的。因為這首詞,向滈一詞成名。對於這首詞,大家有什麼要說的嗎?歡迎在評論區與小編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