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雙黑洞和引力波,LIGO科學家回答了這7個你可能會關心的問題

2021-01-09 雷鋒網

【編者按】作者陳雁北,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學教授,美國物理學會會士,LIGO科學聯盟核心成員,引力波論文作者之一。

最近,引力波的成功探測,就像雙黑洞的碰撞一樣,一石激起千層浪。

大家興奮之餘,肯定還聽到一些質疑和懷疑的聲音。其中有理論物理學博士鮑德海先生發的帖子,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鮑博士提出的疑問,想必是很多讀者都會有的。

這裡我做一些答覆。由於時間倉促,對每一項都是開了個頭沒有很詳細的回答,就算是拋磚引玉吧。

問題1:按您的說法,那兩個黑洞沒有其他觀測證據支持?

我覺得這麼說是不全面的。雙黑洞,是天文學家搜尋已久的天體,讓大家望眼欲穿!

黑洞已經是現代天體物理中「習以為常」的物體。

通過大量的恆星演化的模型和觀測數據的研究,天體物理學家基本上已經達成共識:大質量的恆星在核反應結束後,會塌縮成黑洞;比較大質量的恆星,會塌縮成中子星;而小質量的恆星會演化到白矮星,但是並不會產生塌縮的過程。這裡,中子星是一個泛指。物理學家不是完全清楚核物質在這麼高的壓強下到底會以什麼形式存在。有些物理學家認為應該是「夸克星」等等。也有人對黑洞的存在有一些質疑。但是,公認的是,大質量的恆星會演化成非常緻密的一個星體。那麼下面我們就討論中子星和黑洞這兩種星體。

中子星(或者夸克星)的觀測證據主要來源於脈衝星:這些星體會以特別穩定的頻率發出電磁脈衝。天體物理學家認為,這些脈衝是由於強磁場把中子星周圍的等離子體中的電荷加速而導致的。

中子星可以以單個中子星和雙中子星存在。雙中子星在70年代被發現,並且已經成為精確檢驗相對論的重要依據。雙中子星的軌道頻率可以受引力輻射的影響,見引力波文章的[20,21,22]。這個發現被授予199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天體物理學家通過雙中子星在附近宇宙中的分布,可以大概推算出LIGO觀測範圍中雙中子星併合引力波信號的發生機率。目前的Advanced LIGO的靈敏度正處在可能發現雙中子星的邊緣。

恆星質量的黑洞,也就是大質量恆星演化行程的黑洞,也是有觀測證據的。這來源於X-射線雙星的研究。X-射線雙星中,從伴星飛往主星的氣體在途中互相擠壓、摩擦,放出大量的熱,導致了X-射線的輻射。從雙星發出的X-射線的性質,可以用來大概推斷它的組成。在一些這樣的雙星中,天文學家判斷, 應該有一個很緻密、質量很大的星體,很有可能是黑洞。當然,這樣對黑洞的觀測不太直接,沒法很清晰的判斷黑洞附近的時空幾何結構。

所以,雙中子星、以及發射引力波的雙中子星都是存在的。雙星中的黑洞,也是基本上認為是存在的。那麼,如果我們拍一下腦袋,是不是可以認為,發射引力波的雙黑洞也應該是存在的呢?

天體物理學家認為雙黑洞是應該存在的 ,並且有間接觀測證據,和建模的支持。

二十年來,拍腦袋之餘,天體物理學家根據對雙星演化的數學建模,他們發現了一些高質量雙星可以最終變成雙黑洞的「演化路徑」。但是由於數學模型中有很多不確定的參數,他們由此估計出來的單位時間、單位體積中的雙黑洞併合率,是非常粗略的。

由於事件發生的概率大體和觀測的體積成正比(大概適用於幾十億光年以內的事件),LIGO的靈敏度越高,能夠探測的距離就越遠,於是能夠探測到雙黑洞的成功率就越高!這次雙黑洞的事件的發生,以及第一代LIGO沒有探測到引力波這個事實,都是在預期的粗略估計的範圍之內的,見[111-114]。

 2010年,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對質量超大的雙星 。這個雙星被認為可以是雙黑洞的「前世」。也就是說,這麼大的一對恆星,它們燒盡燃料以後,有可能會形成雙黑洞的系統。這是雙黑洞存在的一個挺重要的間接證據。

問題2:雙黑洞沒人見過?

這就說明,引力波是雙黑洞併合唯一的有效觀測方式。理論上說,雙黑洞的碰撞可能完全沒有別的觀測方式。

當然,後續也有科學家討論,是不是雙黑洞的併合在一定情況下也伴有電磁波的發射呢?比如,如果黑洞附近有磁場、氣體,其實雙黑洞的併合時可以引發伽馬射線爆的!再比如,如果黑洞本身其實不是黑洞,而是和黑洞時空結構很類似的由某種新奇物質構成的星體,那麼也可能讓引力波在誤差範圍內符合相對論的推斷,但是允許伽馬射線的發生!

在引力波公布不久,就有一片文章,號稱在GW150914附近發現了伽馬射線的信號。當然,人們對這個伽馬射線的發現還有一些懷疑。這就讓人們發生了無窮的聯想!!

問題3:如果實驗能重複,那麼就可以信了吧?

對,關鍵就在重複性。天體物理觀測是需要有強有力的統計根據的。 前面我們說道,物理學家的模型是,單位體積單位時間,雙黑洞有一個發生率。從數學上說,是一個「泊松過程」。在一定的觀測能力和時間下,產生一個、兩個、三個。。。事件的概率,都是有聯繫的。

在我們公布的LIGO數據中,除了GW150914這個很強的事件以外,還有有一個另外的信噪比(統計置信度)相對比較低的疑似事件。對它的統計分析現還在進一步的進行中。但是初步看來,一個高置信度的事件,加上一個低置信度的事件,這樣的分布是符合上面的統計模型的。

第一次觀測(2015年9月到2016年1月)的數據還沒有完全分析完成,裡面也可能有其他的雙黑洞事件。

那麼,根據後續的數據,怎麼可以判斷這次的雙黑洞真假呢?還是用統計的方法。

第一,如果後面在同樣的靈敏度觀測,而觀測不到雙黑洞,那麼看不到的時間越長,這次的雙黑洞是烏龍的概率就越高了。事實上,通過這次的GW150914,和下一次測量的時間長度,就可以具體的估計出下次探測中探測到雙黑洞的概率。

第二,如果看到呢?那我們還需要考慮後續信號的強度分布(比如強弱信號的分布應該大體對應在附近宇宙中的一個均勻的分布)、跟相對論信號的吻合度等等因素。在伽馬射線爆發現的早期,人們也迷惑過,不知道為什麼有這樣強的信號。但是後來根據信號的分布,就判斷出它是銀河系外的波源。引力波天文學,也會依著類似的發展。

所以,這是一個長期系統的過程,是引力波天文學的一個重要目的!除了對這次的檢驗進行討論之外,我們還可以拭目以待!

問題4:難道不是準備好多個探測器一起幹嗎?

事實上,在GW150914中,LIGO的兩個探測器都分別觀測到了置信度很高的波形。 

這是一個科學實驗中常見的問題:當你看到一個所謂的」事件「,怎麼知道它不是一個巧合呢?

答案就是,你沒法嚴格證明他不是巧合。就好比,你在想領取你太爺爺遺留的存款的時候,沒法向銀行證明他沒有小三和私生子一樣。

但是,在科學實驗中,往往可以估計出一個信號屬於巧合的機率是多大。在LIGO中,採取了一個「時間平移」的方法[見引力波文章圖4]。在分析數據的時候,我們採集兩個探測器在不同時段的數據,看看這兩段本不應同時有引力波的數據,同時產生這類似這兩個波形出現的概率。得到的概率是10^-7以下。

問題5:本次項目,是否考慮了暗物質和暗能量?

當然!我們當然考慮了引力波在標準宇宙學模型下,在宇宙空間中的傳播問題 。根據標準模型,我們這個波長的引力波(1萬公裡以下)受密度不均勻導致的影響在我們現在這個誤差範圍內完全可以忽略不計。如果探討一下,那麼第一大的影響就是宇宙的密度不均勻性,會造成引力波傳播的「光線」並不是直線,從而導致引力波絕對振幅的一個修正。這就是所謂的弱引力透鏡效果。我們今天對引力波振幅的估算誤差,遠遠大於弱透鏡導致的效果。 

問題6:黑洞是不是不止一對?

當然,上面提到了單位時間單位體積的黑洞併合率,就說明兩對黑洞同時併合的概率是不為零的。但是,根據目前的靈敏度,在我們現在可以清晰觀測的距離內,兩個足夠強的事件同時發生的概率是很小的。

這就有另外一個問題,如果考慮到特別遠處的黑洞,那邊有很多很多啊?雖然他們的信號到達地球的時候已經很弱了,但是會不會弱弱的加在一起就會足夠強的「背景」呢?

事實上,把這個論斷用在發光的星體上,就是宇宙學中註明的「奧伯斯陽謬」。也就是說,宇宙中越遠的星星,雖然越暗,但是越多,結果根據均勻宇宙計算出的星星總光強,也就是「背景」,是無窮大。

這個陽謬可以用宇宙膨脹來解釋。同樣,雙黑洞的引力波背景也可以這樣解釋。早在十幾年前,就有科學家對這個問題做過討論,並論證了雙黑洞引力波背景的大小跟單位體積內的併合率的關係。結論就是,引力波源和星星一樣。最強的源可以被單一的看到,但是也會有一個由眾多遠處的源導致的背景。我們的文章中也提到了這個問題,見[115]。

問題7:提出問題未嘗不可,但是現在懷疑其真實性為時尚早,證據不足。

我認為迷信權威是錯誤的,懷疑是科學進步的源泉。鮑博士提出這些疑問,是對引力波物理學家的關心和愛護。期待更多的讀者對引力波的發現提出質疑!也歡迎大家閱讀我們PRL之外的另外11篇文章,那裡面詳細的講解了這次引力波探測相關的各個方面。

註:關於知社學術圈,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交流平臺,旨在分享學術信息,整合學術資源,加強學術交流,促進學術進步。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美國LIGO歐洲Virgo聯手「抓捕」引力波
    在過去數月,這兩款探測器都經過了一系列升級,靈敏度得到大幅提升。中國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張承民對科技日報記者充滿期待地說:「此次升級後的LIGO與Virgo強強聯合,將是人類科學歷史上最靈敏的大科學裝置的一次閃亮登場,有望使科學家探測到更深邃的太空,發現更多天體極端事件產生的引力波,從而更進一步揭示宇宙的秘密。」
  • 諾獎解讀|引力波探測史:從愛因斯坦到LIGO
    LIGO於2015年9月14日首次直接探測到雙黑洞合併產生的引力波,證實了愛因斯坦100年前所做的預測,彌補了廣義相對論實驗驗證中最後一塊缺失的拼圖。迄今為止,LIGO已經確認了4個引力波信號。在《引力波探測史:從愛因斯坦到LIGO》一文中,法國科學家達米爾?·?布斯庫裡克和路易克?·?維蘭為我們詳細講述了人類探測引力波的漫長歷史。
  • 火線評論:引力波探測引爆了科學家朋友圈
    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這個信號來自於雙黑洞系統的合併。這個雙黑洞系統距離地球大約為410兆秒差距,也就是大約13億光年(亮度距離)。兩個黑洞的質量分別大約是36個太陽質量和29個太陽質量,其中引力波輻射損失的質量大約為3個太陽質量。這個發現表明存在太陽質量級別的雙黑洞系統,是人類第一次探測到引力波,也是人類第一次探測到雙黑洞合併。
  • 日本神岡引力波探測器加入LIGO和Virgo 在全球範圍內搜尋引力波
    日本神岡引力波探測器加入LIGO和Virgo 在全球範圍內搜尋引力波  Emma Chou • 2019-10-06 15:30:13 來源:前瞻網 E4149G1
  • LIGO之後:暗物質,相對論,超對稱,中微子,黑洞誰贏誰輸?
    這一切在兩年前發生了變化,LIGO首次宣布發現了引力波,這是由兩個黑洞合併而引起時空漣漪造成的(三位主要科學家已因引力波的發現做出貢獻而獲得了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圖片說明見下面圖注)(圖注)在運行I和運行II的過程中,LIGO後來與室女座探測器連接,發現了5個雙黑洞合併,以及一已合併的雙中子星。圖片版權:LIGO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 70億年前發生的故事,被科學家成功破解,這個引力波不簡單!
    去年五月份的時候,科學家們探測到宇宙中一個強烈的引力波信號。在短短的一百毫秒內,這起引力波釋放出來的能量足以在地球上掀起萬丈海浪。這也是人類探測引力波以來,第一次探測到如此強烈的引力波。前段時間,來自美國的科學家經過一年時間的研究,終於將這個引力波神秘的面紗揭開了一點。究竟這個引力波到底是什麼東西呢?
  • LIGO與VIRGO的靈敏度不是吹的
    但今年早些時候在漢福德、佤族和利文斯頓的孿生探測器,在距離遙遠的地方還有第三個幹涉儀:在義大利的室女座(VIRGO)探測器。8月14日這三個引力波幹涉儀的發現第一個信號(從宇宙到地球)每一個信號都被探測到。有三個工作探測器同時觀察宇宙,科學家們現在可以精確定位這些來源的位置。當有一個信號出現在一個探測器上,可以得到一個粗略估計它與地球的距離(有不確定性),但是沒有關於它的方向的信息。
  • 對話LIGO成員胡一鳴:研究引力波可親身見證歷史瞬間
    【對話胡一鳴】父母拮据但支持天文愛好,大學開始對引力波感興趣 澎湃新聞:父母是否支持你對天文的愛好?他們是如何培養你這方面的興趣的?雙黑洞的探測是一次驚世之作,對於大眾而言,這不過是屏幕或者報紙上的幾個簡單數字,但是所發表的論文中的每一句話、每一個數字,背後都是漫天飛舞的電子郵件的討論和反覆的計算和確認,浸滿了科學家的汗水。「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 澎湃新聞:目前世界上有不少引力波探測裝置,為什麼只有LIGO探測到了引力波?
  • 對話LIGO成員胡一鳴:研究引力波可親身見證歷史瞬間[圖]
    對話胡一鳴  父母拮据但支持天文愛好,大學開始對引力波感興趣  澎湃新聞:父母是否支持你對天文的愛好?他們是如何培養你這方面的興趣的?雙黑洞的探測是一次驚世之作,對於大眾而言,這不過是屏幕或者報紙上的幾個簡單數字,但是所發表的論文中的每一句話、每一個數字,背後都是漫天飛舞的電子郵件的討論和反覆的計算和確認,浸滿了科學家的汗水。「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  澎湃新聞:目前世界上有不少引力波探測裝置,為什麼只有LIGO探測到了引力波?
  • ...引力波探測專家加州理工大學教授陳雁北、清華大學博士後胡一鳴
    2月13日,記者採訪了引力波探測論文的參與作者、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科學合作組織核心成員、加州理工大學教授陳雁北和目前在德國馬普引力物理所從事相關研究的LIGO科學合作組織成員、清華大學博士後胡一鳴,請他們就目前大家關注的熱點問題進行回答。
  • Virgo引力波探測器重新上線
    一年半前,人類第一次探測到了拂過地球的引力波。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的兩臺具有極高靈敏度的探測器(分別位於美國華盛頓州和路易斯安那州)捕獲到了兩個黑洞合併所引起的時空扭曲。5個月後,科學家宣布了這一消息。
  • 2020年,天文學家發現了這10個巨大的黑洞,其中一個很詭異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2020年一些關於黑洞的驚人發現吧。 一、諾貝爾物理獎「走進」黑洞 如果把星系中心的巨大黑洞變成11個會怎樣?這正是研究人員們在9月份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提出的觀點,這篇論文討論了「超大型黑洞」(SLABs)存在的可能性。
  • 跨越百年的追尋:發現引力波,人類從此擁有新的宇宙感知力
    當然,在後世的考古學家考據這段歷史時,也許早就記不清,這是在十幾億光年外,兩個分別為29倍太陽質量和36倍太陽質量的超恆星級黑洞併合產生的信號;也大概不會記得併合發生在北京時間下午5:51;或許早就已經忘卻,這個信號在從20Hz躍升到150Hz的併合頻率時只用了不到0.2秒的時間;更甚至,連它是來自南天球這一點都會被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腦洞開得再大一點,也許未來的科學家早就用更高效的方法探測或產生引力波
  • 關於大爆炸與黑洞,猶太神秘學早已給出了詩意解答
    黑洞的引力彎曲了周圍的光線若你信仰科學如信奉宗教般虔誠,你可能會詫異地發現:物理學和神秘主義不乏共同之處。和物理學一樣,猶太人的神秘學——卡巴拉思想——也致力於探尋宇宙的起源和原理。非但如此,卡巴拉和宇宙學之間,還存在一種「耐人尋味的類似性」。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宗教研究教授、卡巴拉學者艾略特·沃爾夫森(Elliot Wolfson)說。這一猶太神秘學源於中世紀,它對宇宙起源所作的描述,跟當今科學家描述的現象相互對應,尤其是在大爆炸和黑洞方面。而且,它所探討的問題很多都是當今物理學家一心想要解答的命題,比如發展「大一統理論」。
  • 「逼格」很高的引力波有何現實意義
    【環球網綜合報導】美國科學家11日宣布第一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的存在。引力波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實驗驗證中最後一塊缺失的「拼圖」,它的發現是物理學界裡程碑式的重大成果。引力波是一種時空漣漪,如同石頭被丟進水裡產生的波紋。黑洞、中子星等天體在碰撞過程中有可能產生引力波。
  • 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是真實存在的嗎?它們是怎麼來的?
    他們還發現,無線電波以窄射流的形式發射,這意味著這些能量來自星系中的一個小區域。無線電的能量確實很大——常常超過星系中所有恆星的亮度總和。關於如此巨大的能量是如何產生的,人們提出了各種各樣的猜想,直到20世紀70年代,科學家們才最終提出,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可能才是罪魁禍首。這樣的天體現在被稱為類星體。
  • 為什麼沒有天文學家用望遠鏡看見過黑洞?
    難以置信地緻密、深邃和強大,黑洞體現了物理的極限。沒有什麼東西可以逃離黑洞,就連光也不行。雖然黑洞激發了人們的想像,比如其他的一些科學概念,但實際上,沒有哪位天文學家真的見過黑洞。可以說,我們「聽到」過黑洞,科學家已經記錄了幾十億年前黑洞彼此碰撞所產生的引力波(時空漣漪)。
  • 黑洞到底長什麼樣?很快我們就可以看到
    難以置信地緻密、深邃和強大,黑洞體現了物理的極限。沒有什麼東西可以逃離黑洞,就連光也不行。雖然黑洞激發了人們的想像,比如其他的一些科學概念,但實際上,沒有哪位天文學家真的見過黑洞。可以說,我們「聽到」過黑洞,科學家已經記錄了幾十億年前黑洞彼此碰撞所產生的引力波(時空漣漪)。你見過的那些扭曲時空的黑洞照片其實全是藝術插圖。
  • 首張黑洞照片拍完後,科學家又計劃對黑洞 「錄像」了
    首張黑洞照片的問世,離不開「事件視界望遠鏡國際合作組」的整體努力,這項工作是由來自超過20個國家和地區,60多家大學和研究機構的超過200名科學家共同參與的結果。但這個黑洞確實會和銀河系共同演化,不斷吸積物質,吞噬,成長,合併,這其中仍然有很多謎團尚未揭開。因此,關於銀河系中央的超大質量黑洞究竟如何與星系共同演化,今天仍然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問:一個黑洞的質量需要有多大,才能向其內部發射探測器而不至於在穿越事件視界時被引潮力撕碎?回答:這是一個好問題。事實上,存在兩種不同類型的黑洞。
  • 關於宇宙,你可能從未聽過的8個有趣小知識
    我們的銀河系有黑洞嗎?答案是肯定的,在我們的銀河系中心有成千上萬個黑洞。但是,你知道黑洞通常是不可能被看見的嗎?因為光無法從黑洞中逃逸。但是天文學家如何才能找到它們呢?關於宇宙還有不少很酷的事實,而今天,傑瑞就將為你介紹,通常只有天文學家知道的8個關於宇宙的小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