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好久不見,我是你們的老朋友樂樂,今天樂樂要給大家講的內容就是關於白頭鵯的生活習性,以及我們要如何去飼養它們,可能有的朋友不知道白頭鵯是什麼鳥,它還有一個別名就是(白頭翁),相信大家現在知道它什麼鳥了把。好了,下面樂樂就詳細給大家講講關於它的一些知識。
身體特徵 體長16 ~22 釐米,體重26 ~43 克。額與頭頂黑色,嘴黑色,兩眼上方直至枕羽都為白色,老鳥的枕羽更為潔白,眼先、頦、喉和後腦勺均為白色,頰、耳羽和後頸為暗褐色,胸部有淡灰褐色寬斑帶,胸以下為白色,腹部雜有黃綠色縱紋,背部為黃綠色,翅膀和尾羽暗褐色。
下體為白色,虹膜褐色,腳黑色。幼鳥則是頭為灰褐色,背部呈橄欖褐色,胸部為淺灰褐色,腹部及其尾下覆羽均灰白色,容易與成鳥區分。
雄性白頭鵯鳴聲嘹亮動聽,人們飼養白頭鵯也多是為聽其悅耳的鳴聲,所以也多選擇雄鳥飼養。
但白頭鵯雌雄羽色相似,很難區分,有經驗的人可以根據雄鳥胸部灰色較深,雌鳥淺淡,雄鳥枕部白色清晰、雌鳥則稍顯發汙等特徵加以鑑別。
生活習性
白頭鵯是長江以南地區常見的一種鳥,活動範圍廣,棲息於低山丘陵和平原的林地、庭園、灌叢中,也可見於針葉林中。
白頭鵯性情活潑,不甚畏人,它們多成群活動,秋冬季節大多二三十隻結成大群,活動於樟、楝等樹上啄食果實。
夏季則3 ~5 只相伴覓食,常棲息於矮樹籬或灌叢的最高處,有昆蟲飛過時就會飛向空中去捕捉它們,然後再回到棲居的樹上,大聲鳴叫。其鳴聲嘹亮動聽,音韻多變。
白頭鵯會選擇桑樹茂密的綠葉叢中或是油茶樹上以及各種灌木叢中,在距地2 ~3 米的地方築巢,也有在距地高度6 ~6. 5 米的高大喬木上築巢的。
白頭鵯的巢呈深杯狀,一般由草莖、雜葉、蘆葦、草穗以及少量細根、石松等材料構成,內墊以細柔的雜草。它們在3 ~8 月間進行繁殖,至少能產2 次卵,每次產卵3 ~4 枚,卵呈橢圓形,淡紅色,並帶有深紅、淡紫等顏色的斑點,孵化期大約為半個月。
飼養環境(容器)及飼養工具 白頭鵯喜食昆蟲和水果,糞便多而稀軟,喜歡水浴,因而飼養白頭鵯用的鳥籠最好是亮底的。
籠中要設有寬大的淺水盆和食盆,在籠的兩頭設棲架,以增加其運動量。下邊還要有託糞板,便於糞便漏下和鳥籠的清刷。
一般選畫眉籠飼養,也可以用大籠飼養。可自制竹籠,圓形(直徑26 釐米,高30 釐米)或方形(26 釐米× 26 釐米× 30 釐米)的都可以,在北方也可用點頦籠飼養。
食物種類
白頭鵯是雜食性鳥類,既吃植物性食物,也吃動物性食物,而且食性隨季節而異。春夏兩季以動物性食物為主,秋冬季則又以植物性食物為主。
動物性食物中以鞘翅目昆蟲為最多,如瓢蟲、步行蟲、象鼻蟲。植物性食物大部分為雙子葉植物,如樟、苦楝、藍靛、酸棗以及十字花科的蕓薹、甘藍等的葉、種子還有果實。當然它們也會吃一些漿果和雜草種子,如櫻桃、烏桕、葡萄等。
白頭鵯在人工飼養時,宜按軟食鳥對待,主要餵粉料、水果和少量昆蟲。飼料主要以炒蛋米為主,窩頭、饅頭類食品也是它們喜歡的,輔以肉漿、玉米粉,再加上少量皮蟲、麵包蟲。青綠飼料方面,可以餵以捲心菜、蘋果、葡萄等。
或者每天用20%的黃豆面、50%的玉米面、10%的魚粉或是蠶蛹粉、20%的熟蛋黃配成混合飼料餵養,再補充菜葉、瓜果、麵包蟲等。
但是注意,如果餵雞蛋小米或是雞蛋大米,往往會使白頭鵯因為消化不良而出現身體消瘦、換羽困難等問題,它們甚至還會自啄羽毛,失去觀賞價值。
飼養方法
鵯科鳥類中,我國能見到的有19 種。除紅耳鵯、白頭鵯外,還有紅臀鵯、黃臀鵯、紅鸚嘴鵯等。白頭鵯鳴聲嘹亮動聽,常被養鳥愛好者作為籠鳥飼養。
它們的飼養和管理方法與紅耳鵯基本相同。總的來說,鵯科鳥多為南方籠養,在北方飼養相對來說比較困難,而且這種鳥的壽命還比較短,並且很難進行人工繁殖。
因為野外捕捉的成鳥膽子小,不易馴熟,所以人們通常會去掏那些剛長羽芽的雛鳥和那些即將離巢的幼鳥來飼養。
樂樂提醒
白頭鵯不耐寒,在北方地區飼養時,冬季一定要停止外出遛鳥,並將其移入室內,還要注意保持室內溫度,室溫最低不能低於零下5 ℃,在16 ℃ 以上為宜。
好了,今天樂樂要講的內容就這些了,希望對大家有幫助,也希望大家可以分享出去,讓跟多的朋友可以看到這篇文章,讓更多的人學習到這些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