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不了解基層,又怎麼會去選擇基層?這個問題得不到解決,基層缺人才就很難真正迎來「柳暗花明」。
讓大學生在走基層中選擇基層。從2018年開始,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對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研究生培養方案舉行改革,規定在畢業所須修滿的27個學分中,必須包含「去全省設立的社會實踐教育基地進行不少於3個月的鄉村基層鍛鍊,由鄉村勞動模範擔任社會導師」,這一必修環節佔2學分。現在,思政專業研究生畢業後第一志願去基層、農村的比例大為提升,目前有相當數量研究生已在基層、農村就業服務並嶄露頭角。
多少年來,記者在走基層中報基層,呈現火熱而又真實的基層。在記者的眼裡,基層熱氣騰騰,是挖掘不完的「新聞富礦」。然而,有不少大學生因為缺少基層鍛鍊的機會,對基層的認識要麼一知半解,要麼以偏概全,一句話,還沒有擺脫不什麼「貧窮」「落後」「條件差」的「偏見」,以至於到最後做就業選擇的時候,有的人因為不了解基層而放棄了基層。
沒有真正的走進,就談不上了解,學生們不了解基層,自然不敢奢望他們選擇基層。鄉村基層缺人才,學生缺鍛鍊,從杭電實踐來看,「兩缺」的問題可以通過「必須到基層鍛鍊才能畢業」來實現「一拍結合」,學子們在基層走著走著,就情不自禁愛上了基層,最終在就業的時候淡定地選擇了基層。
從杭電實踐來看,推行「土地+」思政專業研究生培養新模式,緩解的不只是鄉村基層缺人才的難題。一些研究生導師就反饋,這些經歷過一段時間基層學習、勞動、鍛鍊的研究生,呈現出精神面貌、現實認知、綜合能力的明顯提升。他們所寫的論文,廣泛涉及農村、基層的豐富治理實踐。在做實踐項目、處理實際問題中,對困難挫折及複雜問題不畏難,展現出較好的處理能力。對大學生們來說,基層三月真的是收益終生,這段基層鍛鍊的經歷成為他們人生中一筆寶貴的財富,一段永遠揮之不去的記憶。
基層,永遠是鍛鍊人的好地方。更何況,今天的基層變化日新月異,伴隨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為廣大青年施展才華搭建了更加廣闊的舞臺,更加成為大學生就業的好去處。可是為什麼始終有一些學生對基層持有偏見?扭轉這一尷尬,既要靠基層以足夠的自信向大學生敞開大門,把實踐的平臺提供夠,讓想參與實踐的學生「進得來」,同時也要靠大學育人的「想法」裝著「基層」,把「到基層鍛鍊作」為重要一課來上好,讓學生「出得去」,最終把知曉權和選擇權交給學生自己。
有「想法」,才能形成「做法」。把思政人才培養放到基層、農村大地,著力培養出的「黏著泥土」的研究生懂中國國情、篤定「四個自信」、了解基層狀況,對群眾充滿感情、能解決實際問題,解決以往人才培養中理論研究和實踐能力「兩張皮」的問題……杭電的這些「想法」值得更多的院校看過來,進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體制改革,培養學生向大地學習、於土地中躬行的深厚感情和實踐能力。(金羊網 文/李強)
編輯: 寶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