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述華夏文化中的三魂七魄概念

2020-11-25 騰訊網

存真道人

華夏文化博大精深。我們從小到大語文課本上學習過很多成語,例如魂飛魄散、失魂落魄、魂不附體、魂不守舍。我們也知道成語的意思,並且我們寫東西、或者說話時候也經常用到、說到。成語的表面意思我們都明白,但更深層的含義是什麼呢?這些成語是怎麼來的呢? 今天小道給大家說說華夏文化體系中的三魂七魄概念。

先看看最古老的的典籍是怎麼說的。

《黃帝內經》:五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精志也。

可見魂魄是藏在人體臟腑裡的,魂魄和臟腑密不可分。

《黃帝內經》:五藏者,合神氣魂魄而藏之。

那麼具體來說什麼是魂魄呢?它是人的一部分精神靈氣。

這個具體還要從古人的自然觀點說起,華夏文明認為天地間的一切都是道衍生,而道分陰陽。

《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易》:一陰一陽之謂道。

《清淨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天陽地陰,雄陽雌陰,還有上下、高低、大小、多少、都是陰陽體系裡的。

那麼科學觀點是怎麼說的呢? 高中認真學習的同學都知道。 按照物理學觀點,天地間的一切都是物質組成。按照化學觀點的話,一切物質都由分子組成,分子由原子組成,原子由質子、中子、電子組成。其中質子帶正電,電子帶負電。 物理學化學裡邊有很多詞彙概念,正電場、負電場,氧化性、還原性,陰離子、陽離子。 不外乎陰陽。 可見幾千年前華夏先聖的智慧絕頂,不輸於當今科學家。

好了,一不小心說遠了,繼續說魂魄。

古人認為魂是陽氣,構成人的思維才智。魄是粗糲重濁的陰氣,構成人的感覺形體。魂魄協調則人體健康。人死魂(陽氣)歸於天,精神與魄(形體)脫離,形體骨肉(陰氣)則歸於地下。魂是陽神,魄是陰神。

三魂七魄在人體內還是有名字的。

《雲笈七籤》:「夫人有三魂,一名胎光,一名爽靈,一名幽精。

《雲笈七籤》:其第一魄名屍狗,其第二魄名伏矢,其第三魄名雀陰,其第四魄名吞賊,其第五魄名非毒,其第六魄名除穢,其第七魄名臭肺。

按照道藏記載,三魂七魄不但有名有姓有地址,還有照片。

《太上除三屍九蟲保生經》:三魂在肝下,狀如人形,並著青衣,內黃衣。

《太上除三屍九蟲保生經》:夫七魄積陰之氣,其形類於鬼也。

且看小說裡怎麼寫的 《三國演義》第104回:「魏兵魂飛魄散,棄甲丟盔,拋戈撇戟,各逃性命。」人在逃命,驚嚇恐慌過度的時候,就會不知所為,茫然無措,不知如何是好。這種狀態可不就是有點魂飛魄散。 剛才講的魂魄是人體內的幾種精神靈氣,人的靈氣都嚇丟了,可不就不機靈了,人可不就是懵了。

一般情況精神靈氣暫時嚇丟了還能自己回來。有些時候需要叫魂,叫魂回來的更快,因為魂魄是有靈的,這種情況多見於小孩,現在農村的很多老奶奶都會這個技能。我們想必都是沒見過也聽過。自己孫子、孫女,被嚇到了哭鬧不止,一叫魂立馬就好了。

看完這些是不是對魂魄文化概念有所了解了呢。

相關焦點

  • 三魂七魄真的存在的,你試過失魂落魄嗎
    有人說那是因為現實生活中有兩個「我」存在,只有在一個人精神分裂時,別人才會發現另一個「我」。說是精神分裂是現代醫學的說法,其實中國古代有更加完整系統的說法,就是說人有三魂七魄,肝藏魂,肺藏魄等等說法,其實不只是一個虛幻的概念,可以說是真實存在的事情。
  • 人體的第二套生命系統:三魂七魄
    另外一套生命組成就是靈魂,說起靈魂太空洞,我們引用《黃帝內經》三魂七魄的一些論述。「五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精志也。」《靈樞·本神》:「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個體的人以及人神是父母之精結合的瞬間誕生的。
  • 思考人體的元神、三魂七魄、五臟形神之迷
    內經圖和修真圖,總結了幾千年來,人類元神三魂七魄五臟形神與宇宙的相互關係作用下,天人合一。是古人留給我們不可多得的珍華。人體的元神和三魂七魄,好像一看到這些,就感覺它應該是一種封建迷信,或者是一種很神秘很可怕的東西。因為畢竟我們眼睛看不見,也摸不著。但是有的書上說人體確實是有這些東西。
  • 華夏明易國學文化院許至明院長向全國人民拜年
    許至明院長簡介楊公三元風水第三十九代弟子上海交通大學國學教育中心教授人際管理姓名學創辦人華夏明易國學文化院院長長三角易學聯盟副主席國際周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風水聯合會副會長中國易學起名協會副會長全球周易文化傑出貢獻大使美中文化大使
  • 華夏第一財神,九州無二福地 終南山樓觀臺趙公明財神廟文化區
    趙公明財神文化景區坐落於財神趙公明故裡——陝西周至縣集賢鎮趙代村,它以華夏正財神趙公明故裡和財神歷史傳承為核心,建設有核心建築院落三進財神殿,包括賜福殿、財神殿和三霄殿。在財神殿東西南北都建有趙公明統帥的四路財神偏殿,四周的偏殿和小廟供奉有媽祖、黃大仙、關羽,文財神、武財神,華夏眾多的財神構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眾神體系,是民俗吉祥福神的綜合展示園區。財神趙公明石雕素像 華夏第一財神,九州無二福地 我國民眾供奉的財神主要有六位,趙公明被公認為華夏第一正財神。相傳,趙公明姓趙名朗,字公明,出生、羽化都在終南山下陝西周至縣集賢鎮趙代村。
  • 《我的神啊》:立足華夏文化傳統 重述中國神話體系
    立足華夏文化傳統重述中國神話體系每個故事的發生都有複雜的人性驅動每次結局的定性都有豐富的戲劇衝突就是它!《我的神啊》(《蚩尤之沖天一怒》《大禹之人世降臨》《后羿之英雄日暮》《女媧之為母則剛》)念遠懷人、從周、阿改著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中國古代的神話你了解多少?
  • 立足華夏文化傳統 重述中國神話體系
    《我的神啊》(《蚩尤之沖天一怒》《大禹之人世降臨》《后羿之英雄日暮》《女媧之為母則剛》) 念遠懷人、從周、阿改 著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 孫珺)《我的神啊》立足華夏文化傳統,重述中國神話體系,每個故事的發生都有複雜的人性驅動,每次結局的定性都有豐富的戲劇衝突。
  • 聽小姐姐講彩陶 第11講|華夏之花的盛開
    「花」最先在廟底溝文化核心區的華山腳下萌發,並在這裡形成華夏民族最初的印記。 繼半坡文化的魚紋彩陶和廟底溝文化的鳥紋彩陶之後,渭水流域的花卉紋彩陶逐漸興盛,並成為廟底溝文化彩陶最具代表性的特徵。如今,我們在東到遼寧廣鹿島、西至青海省安達其哈、南至浙江海鹽、北至內蒙古章毛勿素的廣大區域的遺址中,都發現了廟底溝文化風格的彩陶。而這樣的區域範圍,竟然與司馬遷撰寫的《史記》中,黃帝為天子之後,「東至於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於空桐,登雞頭。南至於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的足跡驚人的相似。
  • 華夏文明裡最吉利的數字是幾?既不是6也不是8
    在當代的中國,666意味著順利,但是在古代西方,這個數字意味著和魔鬼有淵源,西方文化的源頭之一便是基督教,《聖經》裡面記載,魔鬼的額頭上有666這個數字,因此西方文化認為,只要和666有關,那麼,就意味著有魔鬼的影子存在。13也和基督教有關,理由是,最後的晚餐一共有13個人參與,而最後的晚餐在西方文化中也被視為不吉利的現象,因此,導致13也成為了不吉祥的數字。
  • 什麼是三魂七魄?人去世後去哪了?
    人有三魂七魄,三魂是什麼呢?人是三魂合一,三魂分別是天魂、地魂、人魂。天魂是靈魂的主體,輪迴的就是天魂,就是他承載著我們所有的記憶。我們每一世都會換不同的肉身,也是通過天魂,才能知道你就是前世的那個你。
  • 《QQ華夏》創意海報詮釋新時代「龍圖騰」
    QQ華夏 畫面:2.5D 題材:神話 模式:角色扮演 收費:道具收費 運營:騰訊  騰訊旗下經典2D PK網遊《QQ華夏》自公測以來,與新老玩家同舟共濟已六年之久。難為可貴的是,《QQ華夏》品質始終如一,經過六年時間的精心打造,連續推出的資料片為廣大玩家帶來一個越來越波瀾壯闊的華夏戰鬥史詩。近日,官方正式推出第九卷資料片「縱橫四海」,以概念龍圖騰演繹四種自強不息的華夏精神,今天就為廣大玩家介紹一下以龍圖騰來詮釋的遊戲中簡單與原始的特色。
  • 《龍圖騰》弘揚龍的精神 追溯華夏文化根源
    ,為龍的精神做了深刻的文化概括。書中有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有場面宏大的遠古戰爭,有光怪陸離的篝火晚會,有性格鮮明的英雄群像。本書作者羅光平以飽含激情的筆墨、酣暢淋漓的敘述,描繪了遠古先民們質樸純真、熱情善良、勤勞勇敢、不屈不撓的精神,再現了上古時代中原大地古木參天、大河奔流、禽獸遍野、花草茂盛的神奇景色,歌頌了龍的精神、龍的威儀、龍的氣勢和龍的胸懷。    在傳說中,黃帝既是龍的締造者,也是龍的化身。
  • 華夏術數國學中心成立大會圓滿成功
    57個分支機構,以下為中心總部及各分支機構主要負責人(排名不分先後): 華夏術數國學文化中心總部: 華夏術數國學文化中心技術中心:朱靜 華夏術數國學文化中心培訓基地:蘇雙聖 華夏術數國學文化中心分支機構: 1、華夏術數國學文化中心長春市分中心:張桂林 2、華夏術數國學文化中心成都市分中心:劉五成
  • 「天水文學」張廣成/華夏歷史建構統系中的伏羲氏
    常常是傳說中蘊涵孕育著真實的歷史,真實的歷史卻又披著神話的光環,是謂歷史的神話化。伏羲氏,當是被神話化的歷史,是華夏文明史建構統系中列居首位的一個歷史階段,或可稱作一個文明時代、或文明時期。伏羲氏,在化華夏歷史建構統系中的確立和認同,經歷了一個歷史的構建過程。
  • 《山海經》探(40):一萬年前的「五方」概念和「五行」原始
    四靈五行之「行」是一個空間、這個「空間」是宇宙空間,遠古洪荒時期人類所能見的「空間」只能是平面五方——東、南、西、北、中。一般認為:華夏的「五方」概念最初萌芽於商代,因為在甲骨文中有「四方」之說,不難看出,商代崇尚的是中央,所以就有五方的觀念,四方加一個中央,就是五方。也就是說,「五方」概念起源於大約四千年前。其實不然,華夏的「五方」概念遠產生於大約一萬年前的伏羲時期(參見《<山海經>探(23):伏羲先天八卦是宇宙密碼植入華夏文明的原點》)。
  • 中國文化中逢七必變,是個千古不變的定理
    在華夏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許多耐人尋味的定理及奧妙,神秘非凡,亙古不變。這究竟是人為發展的規律,亦或是大自然獨特的深奧秘密?華夏中國文明「六六大順,逢七必變」,是個千古不變的定理。人類在關於中國哲學的研究當中發現,華夏民族自遠古時期以來,或是朝代的興衰更迭,或是事物的推陳出新,亦或是人類的新陳代謝,都逃不開「逢七必變」的定律。
  • 不論在東方文化還是西方文化中,木星都是大吉大利的象徵
    不僅如此,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木星也是大吉大利的象徵,因此,它有一個很討喜的古代稱謂,即「福星」。在民俗信仰中,福星是一個神仙,帶有幸福、好運、美滿、快樂等吉祥寓意。福星的形象往往是頭戴官帽,手持玉如意,或手捧小孩為天官一品大帝,天官賜福由此而來。
  • 華夏文化:十二生肖起源趣話
    屬相是我國一種傳統的紀年方法,它將我國農曆幹支紀年法中的十二個地支分別用十二種動物來代替,即(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如1984年是甲子年、子屬鼠,就是鼠年;1985年是乙丑年,醜屬牛,就是牛年;1986年是丙寅年,寅屬虎,就是虎年,依次類推。
  • 中國華夏姓名學傳承人劉瑾泓
    華夏姓名學文化領航人劉瑾泓女士出身易學世家,自幼受祖輩術數影響靈性、悟性極高。瑾泓女士早年跟師學習中醫。後又研究易經文化。在研習醫易的道路上,蒙蔭厚重頗得奇緣有幸結拜多位江湖隱士為師,每年必隱居山野隨師研易數日。
  • 歷史圖騰:華夏文明印記中的中國古建築(上)
    中國古建築的歷史源遠流長,每一處古建築都如同一部沉甸甸的史書,以獨特的方式印記著華夏文明。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有「亞洲佛光」之稱的五臺山佛光寺,位於山西省五臺縣境內。寺內正殿東大殿建於公元857年,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唐代木構建築,被譽為建築中的「中國第一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