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真道人
華夏文化博大精深。我們從小到大語文課本上學習過很多成語,例如魂飛魄散、失魂落魄、魂不附體、魂不守舍。我們也知道成語的意思,並且我們寫東西、或者說話時候也經常用到、說到。成語的表面意思我們都明白,但更深層的含義是什麼呢?這些成語是怎麼來的呢? 今天小道給大家說說華夏文化體系中的三魂七魄概念。
先看看最古老的的典籍是怎麼說的。
《黃帝內經》:五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精志也。
可見魂魄是藏在人體臟腑裡的,魂魄和臟腑密不可分。
《黃帝內經》:五藏者,合神氣魂魄而藏之。
那麼具體來說什麼是魂魄呢?它是人的一部分精神靈氣。
這個具體還要從古人的自然觀點說起,華夏文明認為天地間的一切都是道衍生,而道分陰陽。
《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易》:一陰一陽之謂道。
《清淨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天陽地陰,雄陽雌陰,還有上下、高低、大小、多少、都是陰陽體系裡的。
那麼科學觀點是怎麼說的呢? 高中認真學習的同學都知道。 按照物理學觀點,天地間的一切都是物質組成。按照化學觀點的話,一切物質都由分子組成,分子由原子組成,原子由質子、中子、電子組成。其中質子帶正電,電子帶負電。 物理學化學裡邊有很多詞彙概念,正電場、負電場,氧化性、還原性,陰離子、陽離子。 不外乎陰陽。 可見幾千年前華夏先聖的智慧絕頂,不輸於當今科學家。
好了,一不小心說遠了,繼續說魂魄。
古人認為魂是陽氣,構成人的思維才智。魄是粗糲重濁的陰氣,構成人的感覺形體。魂魄協調則人體健康。人死魂(陽氣)歸於天,精神與魄(形體)脫離,形體骨肉(陰氣)則歸於地下。魂是陽神,魄是陰神。
三魂七魄在人體內還是有名字的。
《雲笈七籤》:「夫人有三魂,一名胎光,一名爽靈,一名幽精。
《雲笈七籤》:其第一魄名屍狗,其第二魄名伏矢,其第三魄名雀陰,其第四魄名吞賊,其第五魄名非毒,其第六魄名除穢,其第七魄名臭肺。
按照道藏記載,三魂七魄不但有名有姓有地址,還有照片。
《太上除三屍九蟲保生經》:三魂在肝下,狀如人形,並著青衣,內黃衣。
《太上除三屍九蟲保生經》:夫七魄積陰之氣,其形類於鬼也。
且看小說裡怎麼寫的 《三國演義》第104回:「魏兵魂飛魄散,棄甲丟盔,拋戈撇戟,各逃性命。」人在逃命,驚嚇恐慌過度的時候,就會不知所為,茫然無措,不知如何是好。這種狀態可不就是有點魂飛魄散。 剛才講的魂魄是人體內的幾種精神靈氣,人的靈氣都嚇丟了,可不就不機靈了,人可不就是懵了。
一般情況精神靈氣暫時嚇丟了還能自己回來。有些時候需要叫魂,叫魂回來的更快,因為魂魄是有靈的,這種情況多見於小孩,現在農村的很多老奶奶都會這個技能。我們想必都是沒見過也聽過。自己孫子、孫女,被嚇到了哭鬧不止,一叫魂立馬就好了。
看完這些是不是對魂魄文化概念有所了解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