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醫生陶勇:我找到了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

2021-01-15 新周刊

陶勇說,通過醫學,他可以治療患者肉體上的疾病,同時,它也在治療自己的心理創傷。

「今年(2020)的艱難就像一面鏡子,它照射出很多東西,引發了我對人性、善惡、公益、生命、醫學的思考。透過這面鏡子,可以更好地看見未來。」

2020年1月20日,北京朝陽醫院發生了一起暴力傷醫事件,受害醫生是眼科主任陶勇。受傷兩周後,陶勇才脫離生命危險。5月,陶勇重回工作崗位。這場巨大的變故,讓他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考驗,同時也讓他對生命和生活多了幾分思考。在陶勇看來,這一年「就像一個周期,你會站起來,然後蹲下再站起來,不斷循環往復」。

「但每一次蹲起的過程中,你會發現更多不同的景色。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自己在堅持什麼,並確定了自己40歲以後的目標。」如果說幸福的滿分是100分,那麼,現在陶勇給自己打98分。

以下為陶勇於2020年年底的口述。

2020年的三個關鍵詞

我的2020年有三個關鍵詞。第一個是艱難。這一年,無論是我個人還是國家,都遭遇了一些挑戰。1月20日我受傷,住院治療期間,聽到武漢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的消息,我一下子想到了2003年的「非典」。我住了84天院,現在手恢復得越來越好了,但還需要每周做兩次康復治療。今年的艱難就像一面鏡子,它照射出很多東西,引發了我對人性、善惡、公益、生命、醫學的思考。透過這面鏡子,可以更好地看見未來。

2020年5月,陶勇重回工作崗位。這場巨大的變故,讓他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考驗,同時也讓他對生命和生活多了幾分思考。

第二個是發現。因為年初的遭遇,我對親情有了新的理解。之前我覺得家人可能只是在同一個家庭裡生活的人,但現在我覺得家人是一起扛過困難、渡過危險的最親密的人。對於醫患關係,我有了更多思考,譬如:如何營造一個比較好的環境以減少醫患矛盾?怎樣增加醫患之間的理解?如何保護醫療戰線上的同行?

第三個是驚喜。這一年,我解決了困擾自己多年的一個問題——值不值。為患者付出值得嗎?當傷醫者對我刀刃相向時,患者家屬為我擋刀。患者小天賜的爸爸對我說,他這輩子就哭過兩次,一次是天賜的第二隻眼睛被摘除,還有一次就是看到我受傷。受傷後,我收到了無數的鮮花和祝福視頻。自己曾經用心付出對待的那些人,其實他們也把我放在心頭,對我就像親人一樣。這讓我覺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當陶勇再遇為自己擋刀的患者家屬時,他不禁感慨:「兩個手上的傷疤仿佛一道符咒,開啟了宇宙間的能量。」/@北京眼科醫生陶勇

我曾經對外界說,現在,醫學對我而言已經成為信仰。通過醫學,我可以治療患者肉體上的疾病,同時,它也在治療我自己的心理創傷。我一遍又一遍地把醫學精神作為信仰植入內心。

所以,我對於生命的理解也發生了變化。之前我認為生命是短暫的,沒有更深地理解其意義;但現在,我認為生命的最大意義在於找到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它可以跨越生死。

我找到了什麼呢?比生命更重要的就是在生命中踐行偉大。如果有一天必須在醫學信仰與延續生命之間二選一,我會堅定地選擇前者。我要拿起醫學的武器去改變這個世界,傳遞我的價值觀,讓世界變得溫暖。

唯願天下無盲

天下無盲,是一個宏大的願景,也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舉全社會之力來推進。我將天下無盲理解為兩個部分。一個是公益慈善活動,用人文關懷去傳遞價值觀,最終讓患者或視力不好的人感受到希望。即使他們視力不好,但他們仍然有機會像正常人一樣學習和生活,而且可以實現自我價值。總有一天科技會戰勝黑暗,我們就要把這種希望帶進他們心中。

2020年11月,陶勇在光明天使志願者行動中為患者科普眼科知識。/@北京眼科醫生陶勇

另一個方面是採用各種高科技和醫學手段去幫助患者。比如我參與了四次「健康快車」公益行動,每次會在一個鐵道小站駐紮三個月,免費給當地的貧困患者實施白內障手術,有2000多名患者受益。「復明後為自己親手縫製壽衣的王阿婆」就是其中一例。

另外,我大力推行的眼內液精準檢測,可以為全國的眼科醫生提供數位化的診治依據,儘量減少臨床上的誤診誤治,減少致盲概率。今年我們還聯合開發了智能眼鏡、電子助盲器,讓還有一點視力的人增強視力,幫他們重新獲得學習和工作的能力;全盲的人通過電子助盲器,辨認物體的大小和形狀,然後勇敢地走出家門。我們也在進一步開發幹細胞技術、基因治療技術,最後採用腦機接口技術來產生人工視覺。

總而言之,天下無盲就是左手藉助人文慈善和公益,右手藉助科技與醫學;一方面把希望帶入心中,另一方面則把光明引入眼中。

今年「六一」,我們做了一場專門為盲童舉辦的公益直播活動。兒童節對於普通孩子來說意味著巧克力、糖果、去遊樂場、看電影、買漂亮衣服、買一套心愛的圖書,但對盲童而言,這一天和其他日子並沒有什麼不同,因為他們看不到衣服漂亮的顏色,也享受不了普通孩子的節日樂趣。

於是,我們和北京醫科報公益基金會、賽思健康科學研究院合作,在騰訊、新浪、抖音等平臺做了「光明天使,關愛盲童」公益直播活動,全網觀看達238萬人次,也得到了很多有愛心的明星和企業的支持。社會各界的愛心人士給盲校的孩子們捐了牙膏、牙刷和洗臉巾,還捐贈了盲文讀物、有聲讀物。

2020年6月1日,有238萬人在網上觀看了陶勇的「光明天使、關愛盲童」公益直播活動。/@北京眼科醫生陶勇

在這個過程中,我也逐漸理清了頭緒,聯合中國盲文出版社和盲文圖書館發起「光·盲計劃」。這個計劃是「天下無盲」藍圖中的公益部分,主要是聯合社會各界力量,做一些對盲人群體有價值的事情。中國有1000多萬包括盲人在內的低視力人群,如何讓他們的聲音被大家聽到,讓他們自洽、自信、自強,自食其力,獲得一份體面的工作、賺取一份收入,變「資助」為「自助」,是「光·盲計劃」的初心。

「光·盲計劃」也希望在中途失明者的心理疏導與自信心建設、生活技能輔導、知識和職業技能教育培訓上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現在,一些有生活和工作經驗的盲人自發成立了「金盲杖」組織,我們一起幫助盲人朋友學習做飯、洗衣服、出門、搭乘公共運輸工具。

12月8日起,我經常提到的兩個孩子——天賜和薇薇加入「金盲杖」訓練營。通過訓練,這些盲童的生活自理能力會更強大,最終可以和正常孩子一樣享受實現自我價值的樂趣。

有很多有能力的機構與名人都志願加入這項計劃。與有聲平臺合作時,一些名人會與盲童一起讀詩,我們也專門配備了老師,教授孩子們如何朗誦詩歌、誦讀文章,希望與有聲平臺共同打造一個節目。

我今年出版的《目光》一書的版稅已經捐了出來,未來,這些孩子可以朗讀其中的章節,在有聲平臺上分享。我們還會組織更多版權內容,讓盲童和盲人朋友通過觸摸盲文錄製和創作有聲讀物,並通過有聲平臺分享,賺取一些收入。

對醫學的沉思、對生活的解答

年初,我就打算寫本書。其實,我一直都有寫作情結,如果我當初沒有選擇做醫生,我會選擇成為作家。後來因為工作關係,只能暫時壓制寫作興趣,發表的都是學術論文。今年,因為疫情,醫院的工作相對少一些,再加上受傷後處於治療康復期,我就想通過文字分享自己的感悟。

大概花了三個月時間,《目光》就完成了。《目光》是我從醫近20年、接觸並治療過近10萬人後的思考與感悟的合集。它不單單講述醫患關係等命題,也是我這一路走來不斷加深自己對醫學認識的載體。對我來說,這本書是一個全新的起點,它啟示我再次認真審視自己的生命,感悟生活的真諦。

陶勇的首部隨筆,由周國平和倪萍親筆作序。/@北京眼科醫生陶勇

科技改善了人類的生活,但有時候科技會帶來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有記者問我,為什麼現在的醫患關係越來越緊張?回想起來,我小時候,醫患關係好像特別簡單。那個時候的醫療資源遠不如今天豐富,但患者對醫生有天然的信任,醫生對患者也有發自內心的責任;而現在醫患之間普遍缺乏信任感。

隨便在網絡上搜索,就能夠找到三四位同領域的醫療專家,一周之內把他們都約診一遍,似乎也不是什麼難事。再加上網上一些以訛傳訛的聲音,病人很容易就變得更加疑惑、焦慮。事情都有兩面性,科技的便利,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帶來負面影響。客觀上,科技讓你擁有了多種選擇,但選擇多了,我們就變得不容易相信他人。

所以,必須推動醫學人文。正如我在《目光》中寫的一首詩:醫學,它的父親是科學,它的母親是哲學。如果沒有科學,人體將會因為肉體的病痛而很快逝去;但如果只有科學沒有哲學,即使人的生命延長了,也還是得不到幸福。

2020年12月,陶勇給青年醫生做分子眼科檢測技術的培訓。/@北京眼科醫生陶勇

醫學就是一種平衡的科學。通過醫學,我們了解人體器官之間的平衡、人與人之間的平衡、人與社會之間的平衡、人與大自然之間的平衡。同樣,通過醫學,更需要平衡科學與哲學之間的關係。醫生不應該機械地把患者的器官當成一個又一個零部件去修理,我們要有整體觀,把他們融入一個溫暖的環境。如此,醫生救治的才是一個「人」,而不是一具肉體。

說起醫學人文與專業技術的關係,讓我想到最近與一位作家朋友的談話。朋友說,好的文學作品是朦朧的,作者會把要表達的意思藏在文字裡,啟發讀者思考。

醫生應該學兩本書:一本是課堂上教授的書,在這本書上可以學到醫學理論知識和手術技能;另一本則是社會這本書,從中才能學到人文的東西。

採訪 | 尤蕾

原標題——眼科醫生陶勇:我給自己的幸福打98分

首發於《新周刊》577期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陶勇醫生複診再遇為自己擋刀的患者家屬
    北京朝陽醫院眼科醫生陶勇又回到了患者身邊。5月27日,在朝陽醫院眼科診室,陶勇醫生正在耐心為患者診斷病情27日下午是陶勇固定出門診的日子。「她做過角膜移植,換過人工晶體……剛到我這兒來時,她自己都快放棄了……」三年前,來自內蒙古呼倫貝爾的患者張娟因患葡萄膜炎,右眼幾乎喪失了視力。她跑了很多醫院都被告知只能摘除眼球。後來,張娟輾轉找到了陶勇。「沒想到,第一次見面,陶醫生就告訴我這個病還有希望,要有信心。」
  • 傷醫事件一年後,陶勇:願 「天下無盲」|深度·人物
    夢  探索新技術減少新發生失明人數量  「我相信,『天下無盲』並非只是一個美好的夢,而是可以通過科技的革新得以實現的。」除了公益活動外,陶勇「天下無盲」的大計劃中,一個更重要的部分是對於醫學科技的探索。  這十多年來,陶勇主攻葡萄膜炎。
  • 北京朝陽醫院傷醫事件:醫生手臂肌腱被砍斷 犯罪嫌疑人已被刑拘
    在朝陽醫院眼科樓層,有警方工作人員布控,並進行調查取證工作。事發後,已有傷者家屬在眼科護士臺詢問情況,護士表示,可以在此等待消息。  傷醫事件事發地位於朝陽醫院7樓眼科。本報記者了解到,在此次傷醫事件中,有三名醫生與一名家屬受傷。受傷醫生中,包括朝陽醫院眼科主任醫師、「知名專家」陶勇。根據出診安排,陶勇於周一下午在朝陽醫院眼科出診,掛號類別為「可掛特需門診號」。
  • 高速擴張暴隱患,愛醫生「糊弄」艾醫生,愛爾眼科模式遭疑
    對於這種邏輯,就算是普通人也糊弄不過去,更別說患者是一位醫生了,於是在愛爾眼科醫生多番推諉下,艾芬在2020年12月31日以一名患者的身份發布視頻,將這一事件進行曝光,視頻一出,引發大量關注,也將愛爾眼科送上熱搜。自查報告難信服作為市值剛站上3000億的大白馬愛爾眼科,過去幾年是其風光無限的時候,也是其高速擴張的時期。
  • 眼科:點亮「光明」,護佑生命
    既要恢復眼眶結構,又不能損傷眼眶內的眼球和神經,同時要改善眼球運動和視功能,這都非常挑戰醫生的專業知識和手術水平。   很長時間裡,醫生們憑藉自己的經驗進行手術,直至2001年,上海九院眼科學科帶頭人範先群教授向團隊提出要求:如何精確精準地復位眼眶?由此,上海九院眼科開始進行數位化眼眶外科整復手術的研究,讓治療做得更精準、更安全。   「甲亢」,熟悉而陌生。
  • 抗疫醫生艾芬「右眼近乎失明」,愛爾眼科市值縮水274億
    「真的非常後悔,如果再有一次機會,我絕對不會踏進愛爾(眼科)。」武漢抗疫醫生、 武漢市中心醫院急診科主任艾芬醫生告訴健康時報記者,她希望愛爾眼科自查整個診療過程中所有不規範的行為,並原原本本地承認錯誤、公之於眾。在此之前,艾芬醫生發文稱自己在愛爾眼科進行了白內障手術後,視網膜脫落,右眼近乎失明。
  • 陶勇出席《新浪一年一講》,人生的下一階段是天下無盲
    近日,以「向光而行,人生不妥協」為主題的新浪一年一講活動在北京舉行,眼科醫生陶勇參加活動並分享了題為「心中有光,何懼未來」的演講。回顧2020年,陶勇講述了其經歷「生死關口」之後心態上的微妙改變,並圍繞其求學、從業中的豐富經歷,分享了其對眼疾治療的探索,以及對人生的思考,「我希望自己經歷過生活的曲折、榮辱,依然能熱愛生活,坦然告別青春,迎接蒼老。」
  • 北京同仁醫院迎來「小小眼科醫生」 小朋友體驗到瞳孔的奇妙
    「你看看視力表的這一行,能看清嗎?」在眼科醫生的帶領下,6歲的普普明白了「如果一行有兩個圖標看不上,就要向上挪一行。」在色覺檢查區,眼科醫生正帶領4個小朋友體驗「瞳孔」的奇妙,「你看,光照到我的眼睛,瞳孔就變小了。」瞳孔能夠調節進光的強度。
  • 抗疫醫生在愛爾眼科「失明」的背後:一場存在絕對禁忌症的手術
    來源:貝果財經原標題:抗疫醫生「失明」的背後:一場存在絕對禁忌症的手術本報記者 伍月明 廣州報導汝之蜜糖,彼之砒霜。「這次視網膜的脫落帶給我的傷害遠超於疫情。」2020年的最後一天,知名醫生、武漢市中心醫院急診科主任艾芬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 重慶眼科醫生成國際葡萄膜炎研究引領者 為患者還要再幹30年
    受訪者供圖 華龍網發  華龍網10月1日6時訊(記者 張勇)他將自己比作獅子,數十年潛心研究,只逮葡萄膜炎這隻「羊」,把曾是我國眼科領域最薄弱的葡萄膜炎診治和研究水平推到了國際前列。他急病人之所急,有時坐診到凌晨一兩點,為國內32個省市以及10餘個國家的患者送去光明,每年為患者節省診治費用數千萬元。他叫楊培增,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眼科醫生。
  • 近視手術這麼安全,為什麼有的眼科醫生自己卻不做?
    「你看,眼科醫生自己都戴眼鏡,卻叫別人做近視手術!」 戴眼鏡,無論是對生活、學習還是工作都帶來了很多不便,冬天起霧,夏天出汗打滑,運動時也是各種不自在。
  • 眼科醫生最近老是眼皮跳,看看他是怎麼說和怎麼做的
    相信很多人都曾經有過眼皮跳的經歷,後來不知不覺也就好了,這不我的朋友作為眼科醫生也碰到了這種情況,我們來看看他是怎麼說的和怎麼做的,讀完此文你將解決這些疑問:1.眼皮為什麼會跳?2.是生了什麼病嗎?3.眼皮跳我們該怎麼辦?4.怎樣預防眼皮跳?
  • 白巖松:愛醫生不僅在今天,還在未來生命中的每一天(附演講全文)|...
    這一年再次更深層次地定義醫學,更深層次地定義醫生,更深層次地定義、並讓我們思考健康。過去我們以為再正常不過的如此面對面地交流。經過了這一年,你我都應該知道它有多麼不容易,它付出了多大代價,它是怎樣的,中國的這種路徑去完成我們今天再次仿佛司空見慣的面對面。剛才之所以還要加上「特別」,還有另一個因素。在這兒也要向所有醫生、學醫的人和他們的家人致敬。
  • 白巖松:愛醫生不僅在今天,還在未來生命中的每一天(附演講全文)
    暴力傷醫是犯罪,不是醫患關係,有人問我,白巖松你為什麼總為醫生說話?我說因為我姓白。白巖松2020疫情後首場演講:新冠過後,下一個病毒是什麼?南通大學的老師和同學們,特別是南通大學醫學院的老師和同學們,大家好。我為什麼要在前面加個特別二字呢?因為2020年太特別了。這一年再次更深層次地定義醫學,更深層次地定義醫生,更深層次地定義、並讓我們思考健康。
  • 知名醫生在愛爾眼科治療後右眼近乎失明!醫療事故不斷,市值飆至...
    艾芬質疑武漢愛爾眼科對其治療不當,做人工晶體植入手術前未徹底檢查眼底是否變性,導致其右眼視網膜脫離。知名醫生做手術被忽悠?嚴重影響正常生活「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還遭到這樣的忽悠,不曉得有多少普通老百姓上當。愛爾眼科的行為不止是失誤,而是沒有醫德,我要揭露這種現象。」
  • 為何眼科醫生不做雷射手術?會不會是套路?
    × 不少人會說:「醫生你說近視雷射手術好,為何你們還戴框架鏡?」 「你們怎麼不去做?你們成功案例中也沒見到你們醫生或者護士啊!」
  • 「發哨人」掀翻「眼科帝國」
    「抗疫勇士」成「維權鬥士」「如果是老百姓就更可能被騙,如果我不出來說話,更沒有人出來說話了。」在艾芬的自述中,這幾天,有不少遭遇相似問題的患者在微博裡向她訴苦,還有人到她工作的地方留下電話。「給我多少錢我覺得都沒意義,我現在代表的不是我一個人。我希望當前民營醫院的模式能有所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