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大臣脖子上的串珠,並不是用來闢邪,而是有著巨大用處!

2020-11-28 網易新聞

2020-11-28 11:03:42 來源: 藏民人文

舉報

  無論是在清朝的宮廷片還是在看殭屍片,我們始終能夠發現,只要是清朝大臣都會在脖子上帶個一長串的珠子。難道大家都不好奇這串珠子是做什麼用的呢?小的時候我總是以為,清朝的大臣都這麼愛打扮自己,還給自己掛串珠子、不過有的人甚至認為,清朝官員掛這串珠子是為了闢邪。實際上大家的觀點,都是錯誤的。

  

  清朝官員身上的掛的這串珠子,它的名字叫做「朝珠」,這個並不是任何人都有資格懸掛的,這代表著一個人的身份。「朝珠」跟和尚胸前掛的那個珠子,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總共有108顆在佛教的經文當中,這就是佛的象徵。清朝官員身上的「朝珠」並不是隨意佩戴的,而是有著嚴格的限制,普通百姓禁止佩戴。

  

  「朝珠」是由身子、佛頭、背雲、紀念等六大部分組成的,但是它們的材質卻需要不同身份的人才能夠使用。一般只有你的職務達到4品以上,那麼你才能有機會碰到「朝珠」。不然你只能夠遠遠在帝國邊疆,為歐國家的變好而奮發圖強。雖然大家都佩戴著「朝珠」,但是大家的材質不一樣,其中瑪瑙、玉石等各種各樣。不同顏色的絲絛,代表著這個官員在朝廷的地位。比如說像黃色只能是皇族能夠使用,大臣只能夠使用石青色,至於王朝的王爺則使用的是全綠色活著是金黃色。

  

  大臣如果地位足夠高的話,那麼他的朝珠也是很大的,這就使得他的朝珠串是非常的長。我們都知道古代大臣覲見皇帝需要新跪拜禮,那麼這時候的朝珠便起到很大的作用,本來你需要額頭觸地才可以,現如今只要朝珠碰到地面便可以,這樣地位越高的官員,跪拜時的幅度便很小,這也可以看成是皇帝的恩賜。

  當然朝珠最重要的作用,還是為家族避免罪行。在朝中的最後一顆,往往是有毒的,這是在當朝大臣在說錯話時用來自盡的。這就使得自己的家族,不必因為自己而受到連累,最終的降低對家族的威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清朝真實髮型並不是陰陽頭,而是金錢鼠尾辮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實施剃髮令的王朝。在這之前,無論是異族政權還是漢人政權,皆保留著留髮養發的習慣。「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這是一句千百年流傳下來的古話,同時也證明了古人對於頭髮的看重。在古代,頭髮甚至比自己的命還要重要。
  • 晚清老照片:朝廷大臣腦滿腸肥,新娘頭頂籮筐上花轎
    位高權重的大臣那桐。 那桐曾任戶部尚書、外務部尚書、總理衙門大臣、軍機大臣、內閣協理大臣、九門提督等要職,但並沒有留下什麼值得歷史書寫的成績。他最「出眾」之處,是食量巨大,朝野皆知。有一則掌故說道:「那體肥碩,麵團團而白皙,都人戲呼為天官臉兒。其一日三餐,每餐例食饅頭首十枚、紅燉豬肉或牛羊肉一碗,自謂食量宏為永年之徵。」看照片可知,這個人腦滿腸肥,胖到看不出脖子。
  • 清朝官員的帽子種類很多,形狀各異,用處不一
    不過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注意,他們頭上的帽子,卻是不太一樣的,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清朝的官員們的帽子,看一下他們的帽子有什麼不一樣的。和我們的校服分夏季和冬季一樣,他們的帽子也是這樣,夏天的涼快一些,冬天的暖和一些。他們的帽子上會鑲嵌著不同的寶石,當然這個也就象徵了權位的高低,官階比較高的人帽子上一一般鑲嵌寶石,而比較低的就是鑲鏤花金。
  • 李鴻章死後 得一特殊賞賜 整個清朝僅一漢臣獲此殊榮
    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水師的慘敗,是李鴻章一生命運的巨大轉折點。在戰爭失敗後,李鴻章被革除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之職,後來雖轉入內閣辦事,但只是個投閒置散的虛銜,失去了實際權力。慈禧發動戊戌政變,再度垂簾後,李鴻章作為慈禧的實力班底被起復,外放為兩廣總督。李鴻章就任兩廣總督期間,中國遭遇了八國聯軍入侵,慈禧又緊急調李鴻章北上與聯軍議和。
  • 為什麼有人說,清朝之亡,並非亡於辛亥革命,而是甲午戰爭?
    日本侵朝,李鴻章曾上「東事三策」,慈禧太后為何偏偏選了下策?為什麼有人說,清朝之亡,並非亡於辛亥革命,而是甲午戰爭?明實亡於萬曆?清亡於甲午戰爭?關於明朝的滅亡,史學界有種說法,叫「明亡實亡於萬曆」。萬曆即明神宗朱翊鈞,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鈞是明穆宗朱載垕第三子,隆慶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被立為皇太子,正位東宮。
  • 古老的五帝銅錢,傳聞能驅災闢邪,那你聽說過嗎?
    銅錢那是我國古代的一種貨幣,它的種類繁多,基本上歷史上每一次改朝換代,皇帝們都會跟換貨幣,比如,秦朝的半兩錢、漢朝的五銖錢、唐代的開元通寶、宋代的宋元通寶、明朝永樂通寶,但是我們在電視上常看到,算命的也會使用到銅錢,而且是用的古老的五帝銅錢,那麼,什麼五帝銅錢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講一講。
  • 羨慕日本,卻又掩耳盜鈴,為什麼說清朝的滅亡就亡在預備立憲上?
    這也就導致了,她去世後,大清再也沒有一個實權派能挑起大梁,最終導致了清朝的土崩瓦解。 但在她去世之前,她也做過一些努力,盡最大的可能維護清朝的統治,而這些努力中就包括——預備立憲! 那麼晚清的預備立憲為什麼沒能成功呢?
  • 妃子脖子上都有一條白圍脖,不是為漂亮,原來為了方便皇帝
    2020-11-19 10:16:18 來源: 魏博鎮 舉報   清朝後宮妃子脖子上都有一條白圍脖
  • 清朝為何在慈禧去世後才大亂?老太后真有這麼大的威懾力?
    慈禧太后作為清末掌管近代中國47年的「清朝實際統治者」,經常被「歷史票友」們「塗金」,這就是「死的時候清朝亂」。在他們看來,不要看兩次掉都跑了的「老太太」。她輸掉了很多戰鬥,籤署了很多讓國家蒙羞的條約。但直到她生命的最後一刻,她才能夠牢牢掌握清朝的大權。轟轟烈烈的反清運動大多在她身後。從這個意義上說,老太太是「充滿威懾」的。
  • 風水上闢邪最猛的十大物體!萬用萬靈
    什麼東西能闢邪,相信很多人第一時間會想到桃木劍,因為桃木劍是比較常見的風水擺件,那除了桃木劍外,還有什麼東西能闢邪,有不少人不知道了。
  • 清朝皇帝打賞的金瓜子是什麼?現在價值多少?
    清朝皇帝打賞的金瓜子,並不是就用我們平常吃的香瓜子鍍了一層金,也不是用金子做成瓜子的形狀,它其實是指細小的碎金,因其遠觀時形態如瓜子大小,所以取名「金瓜子」。
  • 如何闢邪防小人?
    4.溜須拍馬,誰的權勢大就拍誰的馬屁,使被拍者虛榮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趁機利用這一點受寵而背地裡說別人的壞話,踩著別人的頭往上爬。水晶是佛教七寶之首,能量最為強大,闢邪化煞能力也是最厲害的。避邪水晶有很多種,黑色系水晶較為明顯,包括黑瑪瑙、黑碧璽、黑曜石等。
  • 皇帝參加臣子葬禮,離開時留下一物,大臣家人看到轉悲為喜
    古代人對於生死之事都非常的看重,該有的禮儀絕對不能少,當朝皇帝看到朝中大臣去世,對於有功之人也願意給他死後的榮耀。在清朝時期,一位皇帝參加臣子葬禮,離開時特意留下一件東西,大臣的家人看到之後立刻轉悲為喜。
  • 小姐姐脖子上這根繩子是用來幹什麼的,有知道的麼,哈哈哈
    8、這兩個妹子也太牛了,配合的真默契9、關於搭配衣服,總是有說不完的話題,關於大部分人來說,影響自己選擇衣服的因素不是金錢,而是個人的身材,因為不得不承認,很多有時尚感有魅力的衣服的確很考驗人的身材,對追求完美的人來說,只要身材方面有點瑕疵,那就會影響這種衣服的美。
  • 清朝老照片:女子麻花辮超長,第二張巨大的石碑很震撼!
    清朝老照片:女子麻花辮超長,第二張巨大的石碑很震撼!清朝時期,女子麻花辮超長,幾乎垂地,讓人目瞪口呆。 清朝時期,巨大的石碑很震撼。
  • 辛酉政變:「顧命八大臣」中,為何獨獨三位皇室宗親非死不可?
    慈禧太后不是孝莊太后,不會考慮那麼多,更不會顧全大清朝局而暫時隱忍,在巨大的權力欲望驅使下,她聯絡留守京城的恭親王奕訢,也就是同治皇帝的親六叔發動「辛酉政變」,奪得了清朝的最高統治權。  他們三位和慈禧太后有著直接矛盾甚至仇恨,所以在慈禧太后取得朝政大權以後,為報復,也會除掉他們三人。
  • 房間闢邪 !家裡最簡單的闢邪東西 !
    房間闢邪 家裡最簡單的闢邪東西  對於邪祟,我們一般都是解釋不清楚的,而且許多人也都清楚,這些東西往往都是出現在陰暗的時候,可以說是讓人防不勝防的
  • 枕邊闢邪的四大禁忌!萬用萬靈
    床頭放什麼東西闢邪1、鏡子鏡子因其反射效果,讓民間很多人用來當稱風水物品中的闢邪物,使用方法是掛門楣或窗戶框架上面,應對門前有煞氣邪氣。2、剪刀了解到剪刀為何成為習俗中經常用來闢邪的因素,其實,古時候木匠的墨斗、玉石、五尺和裁縫的剪刀都是常用來闢邪的, 再後來,廚娘用來殺生的剪刀菜刀也因其沾滿血腥被用來以煞氣對邪氣而被應用來闢邪。常用來對付噩夢,驅鬼。
  • 清朝第一例廢后始末:順治皇帝與孝莊太后親侄女的愛情糾結關係
    他的理由是皇后生性妒忌殘忍好殺,奢華無度,對衣物和器物有著極大的鋪張浪費行為,「生性妒忌,每見貌少妍者,即憎惡,欲置之死」,「凡諸服御,莫不以珠玉綺繡綴飾」,「膳時有一器非金者,輒佛然不悅」(《孝獻皇后行狀》),而標榜自己向來節儉樸素慣了,「素慕簡樸」,無法容忍皇后這些妒忌、奢華、鋪張浪費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