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作為清末掌管近代中國47年的「清朝實際統治者」,經常被「歷史票友」們「塗金」,這就是「死的時候清朝亂」。
在他們看來,不要看兩次掉都跑了的「老太太」。她輸掉了很多戰鬥,籤署了很多讓國家蒙羞的條約。但直到她生命的最後一刻,她才能夠牢牢掌握清朝的大權。轟轟烈烈的反清運動大多在她身後。
從這個意義上說,老太太是「充滿威懾」的。在很多現代影視劇中,各種各樣的金畫接踵而至,給慈禧太后增添了不少「賢惠的女人」。「慈禧太后不死於清朝」的討論在「票友」中也十分火爆。
真實歷史上,慈禧太后的「威懾力」真的有這麼厲害嗎?
其實從治國的角度來看,慈禧太后的確比同時代的「頑固派」或「晚清權貴」更有實力。且不說甲午戰爭前她對「洋務運動」的支持,對「收復邊疆」、「民族造船業」的支持。說了「義和團悲劇」之後,她很清楚,清朝不能像以前那樣生活了。「庚子國難」期間,她從北京逃往西方,跑到Xi安後發了一道聖旨,要求全國各地的省政府官員解決「如何使人才興旺,如何使收支平衡,如何作最好的準備」,「兩個月過關,多了解一些規章制度」等問題。
可以說,比起那些在晚清政治上充滿高調欲望的「王公」,慈禧確實不得不理解晚清「缺人」、「缺錢」、「弱兵」的弊端。
然而,在國難後庚子執政生涯的最後六年,她大力倡導的「清末新政」的內容並不缺乏進步。如「廢科舉」、「培養新軍」、「興辦實業」乃至「預備立憲」等。都對中國近代史有深遠的影響。有沒有可能說,如果慈禧能「多活幾年」,清朝就能多活幾年?當然不是。
首先要明確的真相是,有「眼光」和「手腕」的慈禧,從來沒有改變過一個慢性病:任性的權利。
她的「任性」,只是看著她在「庚子國難」後狼狽的逃跑路線,就讓人落淚:明明離開了首都,卻被八國聯軍打得落花流水。但在逃亡的路上,她依然保持著高昂的生活。特別是她在山西的53天,是山西遭遇空前大旱的災年,但拋開慈禧不談,每個縣都要壓榨幾十萬銀子,那只是她「出走」時的糧食。比如在侯馬鎮,她徵用了80多名廚師,設置了108個滿漢全席。在西安呆了幾個月,每天有100多個菜。這不是「飛行」,而是「度假」。而且,慈禧並不覺得自己奢侈。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北京的夥食費一直是好幾倍,現在可以說是省吃儉用了」。就算她被打成這樣,慈禧放不下的還是她自己的好日子。這樣的貪婪和自私,多麼好的治國「思路」和「眼光」,最後必然會誤入歧途。
結果,看似「好主意」的「清末新政」遭受了慈禧太后六年的折騰,很快就產生了一個大問題:屢教不改的腐敗。
清末的腐敗在「庚子國難」之前就已經爛到骨子裡了。「新政」開始後,當時的晚清官員梁實義嘆了口氣,說:「太后變法,主上外求安天下,用之不近人情,有意打聽舊式大臣,不肯下決心消滅。」有了這樣的統治階級,「新政」的效果也可想而知。被慈禧視為心腹的軍機大臣奕劻,把日常行政變成了「慶典公司」,大大小小的官職都為金錢開路。甚至在慈禧在世的1907年,就爆發了「段用10.2萬銀子賄賂求黑龍江巡撫」的醜聞,震驚中外。
事實上,這種醜聞在當時的清朝是司空見慣的。僅在奕劻的運作下,郵政大臣的價格就飆升至60.2萬白銀。這些人上臺後,一定要想盡辦法「回到原來的位置」,因為他們為了自己的才能花了那麼多錢。慈禧在位的時候,新任山東巡撫楊上任後就帶走了10.2萬塊銀子。似乎如火如荼的「新政」,剛剛為這些高官們開闢了一條「摟錢」的新路。
高官,底層官員,都是西裝革履。就拿當時臭名昭著的清朝「賭風」來說吧。當時的情況是「朝廷上面提倡,王公大臣在外,老部拿著幾百個官職去抓所有官員的家屬,實際上是用麻雀作為消遣的工具」。「賭」的風氣從慈禧太后開始,一路蔓延到各級政府機關。各種權力和金錢被交易,於是他們無意識地「賭」了出去。麻雀不可打,麻雀當官令交」是官場共識。
清末最後幾年,小官吏的腐敗程度也越來越突破規模:1905年成立的北京巡警局的主要財政來源其實是「收青樓保護費」,很多原本「地下」的妓院,公開打出「依憲而立」的招牌。湖南候補委員張道耿飈在負責向工商總局提供諮詢時貪汙了102,000銀元的公款。湖北警察馮僅在武昌和漢口就颳走了20.2萬銀元。所有這些「新的賺錢招數」都被「慈禧新政」搭便車了。
然而最後買單的還是清末的老百姓。
所以對應清末新政,慈禧晚年的民生越來越悲慘。清末各級政府打著「新政」的旗號,找各種藉口,加緊壓榨民眾。比如最基本的土地稅,1900年以前,每年只有3000萬。到1903年,它已經飆升到每年3700萬。而且在清末苛捐雜稅中,都加了各種「捐」,如「警捐」、「學捐」。「辦新學校」、「警政」等改革是官員賺錢的新招。只有這些樣本,生長率是田夫的兩三倍。還有鹽、酒、糖等。所有這些都讓人痛苦。當時流行的一句詩,足以說明慈禧在位最後幾年清朝「新政」下的民生疾苦:新政層出不窮,國服難勝,和諧談之下全民集資,但捐輸的日子越來越多。
這次「新政」,從慈禧末年到辛亥革命前的載灃「攝政」,幾乎一脈相承。在過去的十年裡,清朝爆發了1300多次民間防暴抗稅風潮,「民變」幾乎每年都有,「幾乎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慈禧是「威懾」,但也不能阻止。
辛亥革命是「偶然」,但也是理所當然。選擇依靠腐敗和捕魚維持統治的清朝註定要長久。慈禧的「威懾力」,除了敲響近代史的警鐘外,對清朝毫無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