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為何在慈禧去世後才大亂?老太后真有這麼大的威懾力?

2021-01-08 清茶讀史人

慈禧太后作為清末掌管近代中國47年的「清朝實際統治者」,經常被「歷史票友」們「塗金」,這就是「死的時候清朝亂」。

在他們看來,不要看兩次掉都跑了的「老太太」。她輸掉了很多戰鬥,籤署了很多讓國家蒙羞的條約。但直到她生命的最後一刻,她才能夠牢牢掌握清朝的大權。轟轟烈烈的反清運動大多在她身後。

從這個意義上說,老太太是「充滿威懾」的。在很多現代影視劇中,各種各樣的金畫接踵而至,給慈禧太后增添了不少「賢惠的女人」。「慈禧太后不死於清朝」的討論在「票友」中也十分火爆。

真實歷史上,慈禧太后的「威懾力」真的有這麼厲害嗎?

其實從治國的角度來看,慈禧太后的確比同時代的「頑固派」或「晚清權貴」更有實力。且不說甲午戰爭前她對「洋務運動」的支持,對「收復邊疆」、「民族造船業」的支持。說了「義和團悲劇」之後,她很清楚,清朝不能像以前那樣生活了。「庚子國難」期間,她從北京逃往西方,跑到Xi安後發了一道聖旨,要求全國各地的省政府官員解決「如何使人才興旺,如何使收支平衡,如何作最好的準備」,「兩個月過關,多了解一些規章制度」等問題。

可以說,比起那些在晚清政治上充滿高調欲望的「王公」,慈禧確實不得不理解晚清「缺人」、「缺錢」、「弱兵」的弊端。

然而,在國難後庚子執政生涯的最後六年,她大力倡導的「清末新政」的內容並不缺乏進步。如「廢科舉」、「培養新軍」、「興辦實業」乃至「預備立憲」等。都對中國近代史有深遠的影響。有沒有可能說,如果慈禧能「多活幾年」,清朝就能多活幾年?當然不是。

首先要明確的真相是,有「眼光」和「手腕」的慈禧,從來沒有改變過一個慢性病:任性的權利。

她的「任性」,只是看著她在「庚子國難」後狼狽的逃跑路線,就讓人落淚:明明離開了首都,卻被八國聯軍打得落花流水。但在逃亡的路上,她依然保持著高昂的生活。特別是她在山西的53天,是山西遭遇空前大旱的災年,但拋開慈禧不談,每個縣都要壓榨幾十萬銀子,那只是她「出走」時的糧食。比如在侯馬鎮,她徵用了80多名廚師,設置了108個滿漢全席。在西安呆了幾個月,每天有100多個菜。這不是「飛行」,而是「度假」。而且,慈禧並不覺得自己奢侈。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北京的夥食費一直是好幾倍,現在可以說是省吃儉用了」。就算她被打成這樣,慈禧放不下的還是她自己的好日子。這樣的貪婪和自私,多麼好的治國「思路」和「眼光」,最後必然會誤入歧途。

結果,看似「好主意」的「清末新政」遭受了慈禧太后六年的折騰,很快就產生了一個大問題:屢教不改的腐敗。

清末的腐敗在「庚子國難」之前就已經爛到骨子裡了。「新政」開始後,當時的晚清官員梁實義嘆了口氣,說:「太后變法,主上外求安天下,用之不近人情,有意打聽舊式大臣,不肯下決心消滅。」有了這樣的統治階級,「新政」的效果也可想而知。被慈禧視為心腹的軍機大臣奕劻,把日常行政變成了「慶典公司」,大大小小的官職都為金錢開路。甚至在慈禧在世的1907年,就爆發了「段用10.2萬銀子賄賂求黑龍江巡撫」的醜聞,震驚中外。

事實上,這種醜聞在當時的清朝是司空見慣的。僅在奕劻的運作下,郵政大臣的價格就飆升至60.2萬白銀。這些人上臺後,一定要想盡辦法「回到原來的位置」,因為他們為了自己的才能花了那麼多錢。慈禧在位的時候,新任山東巡撫楊上任後就帶走了10.2萬塊銀子。似乎如火如荼的「新政」,剛剛為這些高官們開闢了一條「摟錢」的新路。

高官,底層官員,都是西裝革履。就拿當時臭名昭著的清朝「賭風」來說吧。當時的情況是「朝廷上面提倡,王公大臣在外,老部拿著幾百個官職去抓所有官員的家屬,實際上是用麻雀作為消遣的工具」。「賭」的風氣從慈禧太后開始,一路蔓延到各級政府機關。各種權力和金錢被交易,於是他們無意識地「賭」了出去。麻雀不可打,麻雀當官令交」是官場共識。

清末最後幾年,小官吏的腐敗程度也越來越突破規模:1905年成立的北京巡警局的主要財政來源其實是「收青樓保護費」,很多原本「地下」的妓院,公開打出「依憲而立」的招牌。湖南候補委員張道耿飈在負責向工商總局提供諮詢時貪汙了102,000銀元的公款。湖北警察馮僅在武昌和漢口就颳走了20.2萬銀元。所有這些「新的賺錢招數」都被「慈禧新政」搭便車了。

然而最後買單的還是清末的老百姓。

所以對應清末新政,慈禧晚年的民生越來越悲慘。清末各級政府打著「新政」的旗號,找各種藉口,加緊壓榨民眾。比如最基本的土地稅,1900年以前,每年只有3000萬。到1903年,它已經飆升到每年3700萬。而且在清末苛捐雜稅中,都加了各種「捐」,如「警捐」、「學捐」。「辦新學校」、「警政」等改革是官員賺錢的新招。只有這些樣本,生長率是田夫的兩三倍。還有鹽、酒、糖等。所有這些都讓人痛苦。當時流行的一句詩,足以說明慈禧在位最後幾年清朝「新政」下的民生疾苦:新政層出不窮,國服難勝,和諧談之下全民集資,但捐輸的日子越來越多。

這次「新政」,從慈禧末年到辛亥革命前的載灃「攝政」,幾乎一脈相承。在過去的十年裡,清朝爆發了1300多次民間防暴抗稅風潮,「民變」幾乎每年都有,「幾乎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慈禧是「威懾」,但也不能阻止。

辛亥革命是「偶然」,但也是理所當然。選擇依靠腐敗和捕魚維持統治的清朝註定要長久。慈禧的「威懾力」,除了敲響近代史的警鐘外,對清朝毫無用處。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清朝在慈禧死後才開始大亂,慈禧真的有那麼大的威懾力嗎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作為一位在落後挨打的晚清時代,執掌近代中國大權四十七年的「大清實際統治者」,慈禧太后一樁常被「歷史票友」拿來「塗金」的事情,正是「她死了大清才亂」。在他們看來,別看這位「老太后」曾兩次扔下京城跑路,敗仗打了一堆,喪權辱國的條約籤了一堆。但她直到生命最後時刻,還能牢牢把持清王朝大權。
  • 翁同龢陪伴光緒24年,為何他去世後,卻沒有獲得一分錢的喪葬費
    不過,如果注意一下歷史的時間節點,就會發現其實是有問題的。 翁同龢於1898年10月被革職。早在兩個月前的8月,慈禧太后就發動了「戊戌政變」,康有為、梁啓超被迫跑路,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就義,光緒帝已被囚禁,慈禧太后重新訓政,掌握朝政大權。
  • 慈禧一天的消費,大抵相當於如今多少人民幣?說來別不信
    引言《愛月軒筆記》中有相關記載,慈禧太后的豪華陪葬品,各式各樣的金銀珠寶,在慈禧頭頂上是放著放翡翠荷葉,在腳下還有碧璽大蓮花,並且還在屍身的周圍放了大量用寶石 由於棺上會有縫 所以又用大量的珍珠來補棺縫。而慈禧頭上所帶頭冠上的寶珠價值2000萬兩白銀。據史料記載,慈禧太后的葬禮準備了快一年的時間,花費了數百萬兩白銀。
  • 甲午戰爭、庚子國難都能挺過來,為什麼慈禧一去世,大清就亡了?
    慈禧去世後的第三年,爆發了辛亥革命,轉過年來,清廷苦苦撐到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終於宣布退位,清朝滅亡。 再到後來的慈禧太后大權獨握,晚清進入到了慈禧太后一人掌權的時期。即使中間有過短暫的放權,但毫無疑問,大權仍然在慈禧太后手中。 在教科書中有這麼一句話,評價清朝是中國歷代朝代中,封建君主專制的頂峰。 為什麼這麼說?
  • 慈禧臨死之前發生了什麼?太醫不敢說,宮女臨終說出實話
    慈禧我們簡直是不能太熟悉了,不過這個老太太雖然說禍害了大清朝的氣數,但是對於她的生活我們後世還是比較感興趣的,那她究竟是怎麼死的呢?官方說法是因為生病去世的,當然了,她當時的時候已經73歲了,在那個醫療技術並不發達的時候救治無效去世是非常正常的。
  • 掌握清朝政權半個世紀的女人「慈禧」
    我們從各種影視劇中可以看到有關慈禧太后的各種事跡。其中有真有假,但大部分都說出了慈禧的性格,及做事方式。今天我就給大家說一說慈禧是怎麼由一位不起眼的秀女搖身一變成為清朝執政者的傳奇故事。 慈禧剛一進宮,只是一位普通的秀女。我們大家也知道清朝後宮有非常嚴格的等級制度。最上面一層是皇后,下邊依次是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
  • 1909年,有3人在慈禧葬禮現場拍到「殭屍」,被捕後怎麼處置的?
    ,她在世時的排場全國屈指可數,即使去世後依舊風光無限。雖然距今有100多年,但是在當時已經有了成熟的拍照技術,因此我們有幸能夠看到慈禧下葬時的宏偉場面。  1909年清朝的防腐技術非常落後,因此慈禧的屍體存放1年後已經開始腐爛,充斥這臭味,許多來靈前擊敗的大臣們回憶,真箇靈堂就像海鮮市場,充斥著腥臭味和腐爛的肉味,讓人不得不捂著口鼻,特別是靠近慈禧棺木的地方,簡直能把人燻倒。
  • 慈禧是清王朝最敗家的女人,她那奢靡和骯髒的生活達到什麼程度?
    慈禧作為晚清最有權勢的人物,自然很好地承接了這些寶貴的財富。那麼歷代皇帝皇后的生活標準都不低,為何慈禧卻是最敗家的呢?關鍵是慈禧敗家的時候,是那麼的不合時宜。《清史稿》為滿清遺老所寫,其中並沒有為我們詳細的記載慈禧奢靡和骯髒的生活,但是,從字裡行間,都可以看出慈禧所作所為是多麼的不合時宜。
  • 此人是比慈禧更厲害的角色,如果沒有早逝,慈禧不可能獨攬大權!
    這一生她讓她懼怕的人真不多,但是有一個女人卻讓她很惶恐,是一個更厲害的角色。這個人就是慈安太后。可能我們對這個名字不熟悉,其原因是她英年早逝。慈禧在我們印象中是一個有手段,有謀略的女人,其實和慈禧相比,慈安太后也一點不遜色。鹹豐帝去世之後,年紀6歲的同治開始登基。
  • 發動辛酉政變的恭親王奕訢和慈禧是什麼關係?既是政敵也是盟友
    其實按照血緣關係以及清朝一直以來的慣例,奕訢才是最應該成為顧命大臣的人。 而且,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後,英法聯軍逼近北京,鹹豐趕緊帶著後宮和心腹逃到熱河去了,留奕訢在北京和侵略者斡旋。奕訢臨危受命,費盡周折籤訂了喪權辱國的《北京條約》,換來了暫時的和平,穩住了清朝局勢。
  • 清朝東南互保是什麼意思?張之洞推舉李鴻章為領袖?慈禧答應嗎
    02慈禧太后向11國宣戰,南方各省表示不奉詔。1900年,這是在歷史上比較有紀念意義的一年,因為這一年,正式進入了20世紀,也正是這一年,慈禧太后以光緒皇帝的名義,發布了一道聖旨,表示要向11國宣戰。大亂之後,公私蕩然。鴻章奏陳善後諸務。開市肆,通有無,施粥散米,中外帖然。並奉詔行新政,設政務處,充督辦大臣,旋署總理外務部事。積勞嘔血薨,年七十有九。
  • 慈禧死前曾特意下達一封密令,2008年結果公開,世人才知其歹毒
    自鹹豐皇帝駕崩後,清朝這艘列車也正式宣告脫離愛新覺羅的控制,落入慈禧手中。慈禧聯合親王奕訢等人發動辛酉政變,將八大顧命大臣斬殺三人,另外五人則全部革職。此舉令她朝中權力自此穩固,大清也成為了她的一言堂,就連身為皇帝的光緒,也不得不低頭,想與其抗衡,卻是有心無力。
  • 為何有人說李蓮英是個假太監,他是如何得到慈禧的寵信的?
    秦朝有個嫪毐,清朝有個李連英,他們都深得當時太后的喜愛,世人也都傳言他們是假太監,前者「徵服」了秦始皇的母親,後者取得了慈禧太后的歡心,兩個朝代剛好是封建帝制的一首一尾,讓世人感嘆歷史的奇妙!慈禧急忙解釋道:「姐姐誤會了,是我的背疼,讓小李子幫我按一按。」這個故事暗示著慈禧和李蓮英有些奇妙的關係,但其實這只是故事而已。雖然慈禧確實非常寵幸李蓮英,但李蓮英不可能是一個假太監,其原因有二:一、清朝後宮對太監執行嚴格的審查制度清朝太監進宮的時候要經過嚴格的審查,有沒有被淨身是一目了然的。
  • 清朝女人都長得醜?那是你沒見過慈禧的貼身女官,這容貌氣質實在太...
    想必大家在了解晚清歷史的過程當中,都聽說過德齡和容齡這兩個名字,她們是清朝外交官裕庚的女兒,自小生活在國外,因此也接受了先進的西方教育,思想獨立還多才多藝,因此在回國之後深得慈禧太后的喜歡,她對於這兩個從西洋留學回來的女孩非常感興趣,經常讓這二人給她講西洋事物。
  • 慈禧太后的寵臣李蓮英是怎麼死的呢?病死或者被人暗殺?
    公元1911年,那個曾經陪伴慈禧太后半個世紀的太監大總管李蓮英去世,此時已經處於清朝末期,整個社會風起雲湧,革命黨人與保皇黨人爭鬥已趨於白熱化,對於這樣的過氣人物,是沒有多少人關注的,是以李蓮英的死並沒有引起多大的波瀾,李蓮英的過繼孫女李樂正對外宣稱:祖父死於痢疾,得病三四天就突然死亡,當時見過李蓮英屍體的人畢竟是少數
  • 清朝唯一殉葬的皇后,才華橫溢舉世無雙,身懷龍種自盡身亡
    殉葬是中國古代一項非常殘忍的制度,一直以來屢禁不止,持續到清朝。在清朝後宮史上,有四個女人曾為大清皇帝殉葬,第一個是多爾袞的生母大妃阿巴亥,第二個是順治後宮的貞妃,第三個是雍正的生母孝恭仁皇后,第四個便是本文要講的孝哲毅皇后,由於孝恭仁皇后生前並未做過皇后,因此孝哲毅皇后便成了清朝唯一殉葬的皇后。
  • 慈禧和榮祿到底是什麼關係?民間傳言她倆關係不一般,是真的嗎?
    說起清朝時期最有權力的女人,那一定就是慈禧太后了,在金鑾大殿之上,她是坐於垂簾之後盡顯威風的太后,而榮祿是立於金殿之下,順眼低眉的臣子,這兩個人就是民間經常傳聞關係曖昧的慈禧和榮祿了,慈禧一直是高高在上,而榮祿一直是恭恭敬敬,他們之間存在著特別嚴格的尊卑等級,就算見一面,他也要對她三跪九叩,特別的恭敬
  • 清朝末年,慈禧經歷戊戌政變、庚子國難後,最終下旨廢除科舉制
    清朝康熙年間,也曾經廢除過八股考試,但是沒過五年,就又恢復了。到了乾隆朝,也曾經有過廢除八股文的議論,但最後還是不了了之。鴉片戰爭爆發後,中國社會開始發生巨大的變化,一方面,清朝政府面臨著內憂外患,另一方面,西學的傳入極大的挑戰著科舉制度。戊戌變法前,康有為、梁啓超等維新派人士積極提倡改革科舉制,廢除八股取士制度。
  • 甲午戰爭時,清廷軍費緊缺,為何慈禧還要挪用軍款籌備60大壽?
    甲午戰爭是1894年7月25日開始,此時慈禧的六十歲壽誕事宜已籌備了大半年,相關工作已進入了尾聲階段。清廷此時為了應付甲午戰爭,開支是巨大的,不得不把進入尾聲的壽誕籌備工作叫停,慈禧是心有不甘的,但歸根結底就是清政府沒有錢。清朝時期的苛捐雜稅眾多,為什麼還會這麼窮呢?
  • 甲午清朝為啥戰敗?看慈禧太后和日本天皇都在幹啥,你就知道了!
    甲午清朝為啥戰敗?看慈禧太后和日本天皇都在幹啥,你就知道了!說起甲午戰爭,在不少人心中都是一段非常陰暗的歲月。在這段歷史中,中國實在是太憋屈了。明明有著更強大的海軍,卻被日軍打得是滿地找牙,幾乎全軍覆沒。很多人將全部的過錯歸咎於李鴻章,覺得是他訓練出來的北洋水師戰鬥力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