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約車應「高端」是權力在「越俎代庖」
背景:交通運輸部相關負責人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現在網約車讓消費者體驗好,是因為有雙向補貼,但資本始終是逐利的,這種補貼可以隨時取消,到那時可能服務和價格未必比計程車好。網約車應該是相對高端的公交服務,如果把網約車當成基本出行方式,可以說是城市出行工具的定位出了問題。
新京報發表邊際的觀點:網約車發源於網際網路帶來的共享經濟,調動起了市場中的存量私家車資源。而來自資本的補貼更是使得這一工具價格平民化,使得普通消費者在出行工具上有了更多的選擇。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無論是從其產生還是定價水準,都是市場自發選擇的結果。城市出行工具的定位,不應該只是由行政力量來說了算,而更應該是根據消費者自身的需求而定。網約車的這部分市場需求,不過是使得以往計程車的壟斷市場開放了競爭,把其當做公交或是地鐵的假想敵,只是在杞人憂天。行政力量需要扮演的角色,不應是為人們安排好應該乘坐什麼樣的交通工具、設置好出行工具的價格,而應該是跟上經濟發展時代的變化,儘快對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建立規範與秩序,完善市場契約之外的法律和規則。
京華時報發表邇曉的觀點:一方面,對於市場出現的新業態,管理部門不必忙著定位,不必急於進行價格幹預,而應將監管重心放在建立能夠促使新舊業態良性競爭的規則上來。良性競爭的規則才是公眾利益的最好保護者。另一方面,這種競爭規則不應以舊的、業已被證明不適合市場需求的運營模式為標準。以網約車和計程車而言,計程車的運營模式和價格機制不是標準,否則就可能導致計程車利益格局的固化,扼殺網約車帶來的「鯰魚效應」。而這種「鯰魚效應」是彌補公交運行效率低下、提高計程車服務質量所需要藉助的外部力量。
小蔣隨想:關於市場壟斷有這樣一種說法——某商家先用低價把競爭對手擠垮,待到所有市場蛋糕都裝入自己盤中時,再大肆漲價,然後消費者沒得選,只能花高價接受壟斷。但實際情況又是怎樣?就網約車而言,首先沒有「擠垮」計程車行業,計程車行業面臨的只是競爭加劇下的客源減少、需進行行業改革。此外,如果網約車補貼取消,價格上漲,消費者可以不坐,天下不是只有網約車「華山一條路」。更重要的是,如果一家網約車平臺「玩」不起了,還可能有別家搶接力棒。在自由的、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下,壟斷幾乎是不可能的,商家的盈利模式與成本,也不是權力者說了算的。事實上,國人真正面臨的壟斷,往往不是市場因素導致的。比如,石油價格、移動運營商的漫遊費等等,背後基本是行政「特許」下的壟斷長袖在舞動……
菸草局「倡議消費高檔煙」的赤裸與錯位
背景:近日,山東德州出現了一份鼓勵消費高檔煙的倡議書。該倡議書由當地菸草局提出,倡議全體幹部職工帶頭拉升喜慶活動用煙檔次、帶頭增加喜慶用煙數量,挖掘潛在消費群體。
京華時報發表觀點:這兩年關於減少行政幹預市場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但實際生活中,行政權杖還是伸得很長,通過行政攤派促銷便是其中之一。比如,湖北公安縣曾以指導文件的方式,要求各鄉鎮銷售一定數量的捲菸,部分鄉鎮向村幹部攤派任務,沒有完成任務的將扣工資;四川劍閣縣為幫企業渡過難關,硬性攤派全縣行政、事業單位職工每人購買20隻成品土雞肉,費用從年終績效工資中扣除,等等。德州的「倡議書」似乎要「溫柔」一些,通篇並無強制言辭,僅僅是「倡導」,是循循善誘。即便如此,這份以單位名義發出的倡議書仍然透露著權力的自大,透露著公權對私權的居高臨下。與霸道權力相伴的,往往是壟斷的市場、不依法行政的官員。熱衷於為某產品或企業做代言,用行政權力為企業去庫存,無論是攤派捲菸還是土雞,其背後大多有地方利益驅動。而這份奇葩倡議書背後,也是利益在作祟。
小蔣隨想:吸菸有害健康是一種共識,菸草不能做廣告盡人皆知。基於此,即便只是「鼓勵倡議」消費菸草(更別說是消費高檔煙),山東德州菸草局此番發文的「道德不正確性」也是無須贅言的。德州菸草局恐怕明白強制攤派將引起的公憤,所以才整出「倡議書」這種擦邊球。但這依然無法掩蓋「缺德」的本質。說到底,菸草局的存在,是出於「菸草有害必須管理」的客觀需要。這種管理本身與「推廣和推銷」無關,應是基於菸草專賣的法律與制度,將菸草的不健康性與風險性限制在「可控」的水平。倘若菸草局變為一個逐利的利益主體,其實是一種「變質」。公眾並不奢望菸草局號召「禁菸」,因為那恐怕是「太陽從西邊出來」。但菸草局也別自以為替菸草消費代言「光明正大」,菸草局行事不能「沒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