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富凱財經
富凱摘要:主業三年滑坡,去年剛剛好轉,忽又遭遇意外。
作者|A K
1月13日,道道全開盤一字跌停,截至收盤,公司股價跌10.01%,報收16.65元/股。大跌背後,是12日晚間上市公司披露的業績預告,預計2020年淨利潤虧損4000萬元-6000萬元,去年同期盈利1.29億元。
套保還是投機?
業績預告顯示,道道全虧損的主要原因是套期保值。
道道全表示,2020年特別是下半年以來,受國際貿易關係等因素影響,菜籽原油價格單邊上行。為減少原材料價格波動對公司當期利潤的影響,公司一直對原材料採用套期工具進行套期保值,但因對報告期內原材料市場單邊上行的行情判斷有所偏差,導致報告期內套期保值產生平倉虧損約2.07 億元。
為了證明套期保值的必要性,道道全還指出,公司以菜籽油類產品為主,主要原材料為菜籽原油,原料油成本佔營業成本80%以上。
那麼,道道全此次套期保值引發的虧損是否只是正常經營過程中難以避免的問題呢?市場上不少聲音對此持否定看法。
套期保值,是指企業為了規避原材料或成品價格波動風險,而在期貨、現貨兩個市場進行反向交易,以實現保值目的。也就是說,期貨和現貨的市場收益會兩相抵消,鎖定成本也鎖定收益,不會產生其他額外情況。
因此,有業內人士在接受界面新聞採訪時就指出,「如果嚴格按照套期保值的控制措施,不論行情是漲是跌,都不可能出現虧損,當然也不會有盈利的。」,而如果出現巨虧,「一定是公司內控出了問題,進行期現市場不對等的單邊操作了,套保變投機。」
這種情況也並不少見。較為知名的是2008年,燃油價格大幅上漲,國內多家航空公司的油料套期保值業務虧損高達數十億元,當時也被業內人士指出並沒有嚴格按照套期保值規律進行業務,其中大部分是投機行為。
此外,道道全在套期保值業務上的內控隱患也有跡可循。2020年12月16日,道道全披露了修訂後的《期貨套期保值內部控制制度》,一是大幅提升套保保證金額度標準,二是將套保信披規範由明確金額調整為不明確的規定。
當天,道道全還發布了董事會通過增加2020年套期保值佔用期貨保證金餘額的議案,將原計劃的「在2020年佔用期貨保證金餘額在人民幣5000萬元以內」增加至「不超過公司最近一年經審計淨資產的10%」,按2019年末經審計淨資產19.67億元計算,上市公司套保額度增加至1.97億元。
業績增長乏力
或許是為了說明公司2020年的業績虧損是因為套期保值而非主營業務,道道全在業績預告中還提到,除原材料價格單邊上行對當期利潤產生影響外,公司其他經營情況正常,本報告期公司預計實現營業收入約52 億元,同比增長26.83%。
但熟悉道道全的投資者想必了解,上市公司業績「增收不增利」現象已維持了較長時間。2017年上市當年,公司營收增長22.7%,淨利潤卻小幅下降6.99%,2018年雖然淨利潤保持增長,但扣非淨利潤仍然下降24.65%,2019年淨利潤下降41.32%,扣非淨利潤大降85.13%。
道道全也曾對增收不增利作出回復稱,主要是原材料成本上漲導致銷售毛利減少,以及加大廣告及宣傳投入導致期間費用增長所致。數據顯示,2017-2019年,上市公司銷售費用分別為1.22億元、1.99億元、2.53億元。
或許是受業績不佳影響,道道全股價表現低迷,上市不足一年跌破發行價,如今,道道全的股價長期保持在25元以下,較之上市之初的50元高位已經腰斬。
與此同時,上市公司的多位股東開啟了減持套現模式。據媒體統計,2020年以來,道道全5名股東合計賣出約358萬股,約合市值6127萬元。五名股東分別為監事李燈美,董事徐丹娣、包李林、張軍、姚錦婷。
12月10日晚間,上市公司發布公告稱,持股5%以上的股東銘創商貿因自身資金需求計劃減持公司股份不超過260萬股。
免責聲明
富凱財經所發布的信息均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投資風險自擔
本文由富凱財經原創,轉載聯繫後臺,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