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4月27日電 據印尼《星洲日報》報導,印尼漢語教學促進協會(教協)總主席英妮幾乎一輩子獻身於推動印尼漢語及華文教育發展。她沒有華人的血統,但學習漢語的熱忱,一點也不輸給當今學習漢語的華裔年輕人,現年72歲的她持有印尼大學漢學系學士和漢語語言學碩士學位。
因為早期漢語訓練,使得她在眾印尼民族當中具語言優勢,能有效地推動學習漢語發展。她一直認為,除了華族學習漢語,印尼全民族應該多學習一種語言,特別是漢語。她也認為近年印中關係逐漸密切,掌握漢語有助提升個人的競爭力。
當年高中畢業後,英妮原本想修讀英語系,但因為其先父與當時的印尼大學漢學系主任的曾祖森(音譯)交情匪淺,於是勸導英妮讀漢學系,就這樣開始了英妮零起點的學習漢語生涯。
英妮在受訪時表示,印尼大學自荷蘭時代就已開辦漢學系,當時採取的是五學年制,其中在第一學年、第3學年以及第5學年結束前,都須通過一次考試,才能獲得一張大大張的證書。
老教師教學極認真
提起當時學習漢語的有趣印象時,英妮笑著表示,上發音課老師「口沫橫飛」。「我還記得很清楚,當時柯忠全(音譯)老師教b、p、m、f發音時,總是『口沫橫飛』,我們當時都怕到躲到後面,因為怕被『雨淋』。」
她說,那位65歲的老教師教學態度認真,每次總是提著一個大大的塑膠袋,乘搭有軌電車去印大教語音。
除了這位語音老師,她還一連念出幾個老師名字,有語法老師謝應將、教中國歷史和的會話陳莞友與陳莞儀兩姐妹、教拼音的黃愛迪等,英妮強調他們都是溫文儒雅的好老師。
她提到,當時教授文言文、哲學等科目的曾祖森主任,在朗誦詩歌時總是讓學生有種正在聽歌的意境,因此學生總是很喜歡聽張主任「唱歌」。
至於來自梭羅的謝應將則最疼英妮,同時也是位很有禮貌,稱呼學生時也加上「Nona、Tuan」尊稱,行為舉止非常斯文。
英妮對那個時代的漢語教師的印象非常深刻,並表示當時的老師性格都很好,都是很認真教學,很斯文的好老師。
在學習漢語的道路上,英妮至今仍心存遺憾。她表示,在她大學畢業以後,曾祖森當時就在畢業證書上評語一欄寫著「此學生能直接修讀博士班」,然後就啟程前往北京,替英妮找升學的資料。
她指出,由於雅京省長蘇瑪爾諾於1963年想出版印尼中文報《首都日報》,因此就將升學的事情暫時耽誤,開始其中文媒體事業。
英妮:「我認為,當時曾主任從北京回來發現我已經離開校園時,一定很傷心。這是我這輩子的遺憾。」
找外交官交流加強漢語能力
當年與英妮一起在印大漢語系上課的學生也只有11名學生,而很多同學也僅讀了一學期就轉學或休學。她指出,那個時候幾乎所有的畢業生都從事和漢語有關係的工作。
英妮回憶道,當年的印大漢學系學生在課餘時間要加強漢語的能力時,經常到中國駐印尼大使館,與那邊的中國外交官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