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
人物簡介
楊賢江,字英甫(或英父),(1895年—1931年)祖籍浙江慈谿。他是我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家,大革命時期傑出的青年運動領導人,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
楊賢江1910年高小畢業後,當過小學教師。1912年考入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成為品學兼優的模範生,1917年畢業後任教於南京高等師範學校。1922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當選中共上海地方兼江浙區執行委員會委員、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員會委員。
楊賢江一生所用筆名甚多,有李浩吾、李膺楊、柳島生、牛犇等28個。他先後參與、組織「少年中國學會」、「上海教職員救國同志會」等,並著有《教育史ABC》和《新教育大綱》,奠定了其作為我國新興教育理論先驅者的歷史地位。楊賢江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黨員之一。他參與了五卅運動和上海三次工人武裝起義的組織工作。大革命失敗後,他轉移到日本,1929年秘密回國,繼續從事革命鬥爭。由於環境惡劣,工作繁重,他積勞成疾,於1931年病逝於日本,年僅36歲。
楊賢江誕辰日 故居最為熱鬧
楊賢江故居位於慈谿市長河鎮賢江村,是楊賢江早年居住地。此地舊屬餘姚縣,原名七甲村、楊家村、分江市村,1995年為紀念楊賢江誕辰100周年,該村被命名為賢江村。
記者日前冒雨來到了楊賢江故居。烏瓦粉牆黑柱,麻石鋪地,天井小花壇,簷下七石缸,院子裡寧靜而清朗,與主人——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家楊賢江烈士的個性十分吻合。
在楊賢江紀念館內,收藏著他自小在故鄉求學,在杭州、上海等地從事革命活動,以及避難日本期間的珍貴史料。「腳踏一天星鬥,手搖萬裡江山」——在紀念館正門入口處,豎立著楊賢江大理石雕像,身後的這一副對聯是其真跡,蒼勁有力,骨力內蘊,意態從容忘俗。
楊賢江紀念館的管理員名叫楊珠宣,今年60歲,是楊賢江的堂孫,他在紀念館已工作了7年,接待了數以萬計的來訪者。據他介紹,子女也經常會來故居憑弔父親。
「每年4月11日楊賢江的生日,來故居的人最多,賢江村的村民,楊賢江中學的學生,還有各地楊賢江教育思想研究會的會員,都會來的。」楊珠宣說,不僅僅在故鄉慈谿,楊賢江在杭州、上海甚至日本的名氣都很大,大家對他超前、先進的教育思想都很佩服。
老師筆下「神聰」 後人眼中「瑰寶」
楊賢江留給家鄉的榮耀是永久的,而家鄉人民也從未忘記過他:楊賢江中學、賢江圖書館、賢江村、賢江路……無一不緬懷著他留給後世教育事業的不朽功勳。
這樣一個故事廣為流傳:1917年夏,楊賢江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浙江第一師範學校,老師李叔同贈他一張條幅,寫著「神聰」二字,以示鼓勵,後經陶行知介紹至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任職。
時至今日,慈谿、餘姚兩地的鄉親,提起楊賢江時,說得最多的兩個詞彙是「聰明人」、「教育家」。
在他短暫的36年生命中,楊賢江提出的「全人生指導」教育思想足以名傳後世。他是青年學子的導師,深受學生和同仁尊崇。其超前、科學的教育理念,時至今日仍被不少後世教師引以為經典。
解放後,鄭振鐸、夏衍、茅盾、葉聖陶、周建人、潘漢年等多次撰文紀念,對其本人及教育思想進行高度評價。鄭振鐸稱其「一個真實的偉大的人物」;潘漢年稱其為「革命知識分子的楷模」;在1995年楊賢江同志誕辰100周年紀念會上,李嵐清贊其為「國之瑰寶」。
兒女此生遺憾 了解父親太晚
1931年8月9日,楊賢江因醫治無效,逝世於日本長崎一家醫院裡,享年36歲。其身後留下兩女兩男,長女楊明與次子楊肖康在餘姚鄉下長大成人,長子楊天成與次女徐昉由夫人姚韻漪撫養。他們成年後都參加了革命,解放前夕,楊肖康在浙江四明山區的遊擊戰爭中犧牲。
記者日前輾轉聯繫上楊賢江的長女楊明,她已92歲高齡,目前在杭州一家醫院靜養。得知記者採訪她父親生前事跡,在家人的協助下,她向記者講述了一些故事。
在楊明的印象裡,父親既親切又陌生。「大概是1925年,我才5歲,父親來家鄉,外祖父他們設宴招待父親。眾多家人和鄉親都站在路上迎接,我也擠在人群中看熱鬧。」在楊明記憶裡,父親戴眼鏡、穿大衣,個子高大。
她告訴記者,當時父親迎面走來,忽然伸手要抱她,嚇得她轉身就逃,躲進鄰居家中,還閂上了門,直到天黑了才被舅舅抱出來,可那時父親已經走了。
抗戰發生後,楊明中學未畢業就失學了,在父親的戰友郭靜唐的指引下,她走上了革命道路。解放後,她見到了《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解放日報》上紀念父親的專刊,從老前輩的紀念文章中進一步認識了父親。
「直到1981年前後,我們才開始收集父親的生平資料,拜訪了眾多前輩,從他們那兒得到很多教益。父親雖然只活了36歲,但他短暫的一生是光輝的,給後人留下了豐富的精神遺產。」楊明說,他們姐弟三人此生的一個遺憾,就是了解父親太晚。
「全人生指導」思想 影響延續至今
「學生時代的楊賢江,接受了當時流行的『教育救國』思想,認為通過改革中國的教育事業,就能夠振興中華。」慈谿楊賢江中學羅專老師說,楊賢江提出「全人生指導」教育思想,強調對青年學生的理想、修養、健康、求學、擇業、社交、戀愛、婚姻等各方面均給予指導。發展學生的知、情、意、行,使之成為一個「完全的人」。
在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學生雜誌》等任職期間,楊賢江一直是以青年導師的形象,為年輕學子所知並尊崇。楊賢江中學黨總支副書記沈振兒認為,楊賢江的教育思想成型於其早年任教期間,如在上虞春暉中學和寧波四中,這些都為他以後教育思想的形成和著作,奠定了基礎。
「若培植己才而偏於體育,賁獲而己;偏於德育,程朱而己;偏於智育,儀秦而己。必兼有三育,融會精徹,始能成為完人。」這是楊賢江的一句話,強調學習應發揮主動性的觀點,尤其是關於德、智、體三育兼備的觀點,在當時來說,都是很有積極意義的。
如今,以紀念楊賢江而成立的楊賢江中學,正在這一方面作出積極的探索,該校「全人生指導教育思想在楊賢江中學的實踐」課題獲得國家級課題二等獎。
楊賢江一生矢志於教育事業,其最大成就即在於此。他所著《新教育大綱》是中國第一部用馬克思主義的原理闡述教育理論的書籍,當時曾被國民政府列為禁書。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革命根據地、解放區的教育,貫徹的正是其教育思想。新中國成立後的人民教育,他的教育思想又成為基本依據之一。
記者 馬濤 文/攝
記者手記
香澤後世
雨後的楊賢江故居,枝綠葉茂,空氣清新,瀰漫著滿園梔子花淡雅的清香。
這是一位大知識分子的故居,從其紀念館陳列中才得知,與其同時代共事或交往的知識分子,在以後的中國文壇上曾是多麼聲名赫赫:鄭振鐸、夏衍、茅盾、葉聖陶、周建人……這些人,無不對其革命生涯或教育思想給予極高評價。
慈谿楊賢江中學沈振兒副書記說,來慈谿參加紀念活動的各界社會人士,他都接待過。大家一致的共識是:楊賢江是一個大教育家。接下來的一句是,可惜去得太早。
「完全之人格」——楊賢江的教育思想之一,如今被高高掛在楊賢江中學行政樓的頂端。對於新世紀中國的素質教育,仍有著超前的指導意義。
因此,據楊賢江紀念館管理員楊珠宣說,來參觀的不少人是各地的教師,他們視楊先生為教育界的先賢名達。
「渴望富有生氣、豐於精力的青年要設法培養起科學的興趣來,盼望在21世紀的各種科學發達史上也有我中國人的名字登載出來。」距1921年楊先生發表這段話已過去了90年,後人們仍當銘記如是,繼續努力。